第三節 社會科學的性質與特點
社會科學各學科是從19世紀開始發展的,但直到近幾十年,它們才匯集在“社會科學”這一名稱下。一般來說,“社會科學”主要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和法律學(有些人還將歷史學、心理學包括在內),以及由它們形成的各種交叉學科和分支學科,如社會心理學、管理學、行政學、社會人類學、人口學、政治經濟學等等。社會科學是從傳統的人文學科中分化出來的,它至今還帶有人文學科的痕跡。但是它的形成與發展受到自然科學的鼓舞則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它的基本出發點是:社會及人類行為也可以像自然現象那樣由“科學”來研究。當然,對“科學”一詞有不同的解釋:由此會導致對“社會科學”的不同界定。
近幾十年來,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是:(1)從早期強調對社會現象的客觀描述發展到更強調對現象作系統的解釋。(2)社會科學家像自然科學家那樣更側重發現普遍的規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注重說明個別事件或現象的特殊性。為達到這一目的,社會科學家更多地采用系統觀察、因果分析、測量、建立理論和模型等方法。在這個意義上,現代的社會科學更具備了科學的性質和特征。
一、社會科學知識的性質
系統性 社會科學的目的是系統地說明和解釋人類的社會行為。這種說明也像自然科學那樣依據一定的邏輯法則。如,一個事件不能影響另一個在它之前發生的事件;一種原因不能同時導致兩種相互矛盾的結果。舉例來說,一個人的職業不會影響他的出身,具有大學學歷不能同時使一個人收入更多和收入更少。在理論體系中,一個個命題都是嚴格地依據邏輯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對社會現象的說明都可以由理論的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得到。
因果決定論 社會科學家也像自然科學那樣假定,任何事物都有其發生的原因,也就是說,每一個事物都是由在它之前的某些事物所決定的。社會科學的因果決定論的假設并非是指個人的行為,而是指集體的社會行為。例如,根據調查研究證明,知識分子比其他人更贊同實行政府公務員考試制度,這一命題只是說明知識分子整體的態度,而并不否認某一位知識分子有可能會反對考試制度。此外,現代的因果決定論一般都是以概率的方式表述的,它通常指由大量隨機現象所表現出來的統計規律。
普遍性 在求知方式上,社會科學不同于傳統的人文學科。人文學者側重考察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所有因素,從他的出身、生活經歷一直到他目前的社會關系等等。他們指出,人的行為是很復雜的,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社會科學家并不否認這一點,但他們要從多種因素中找出最主要的、對所有人都有影響的因素。從他們的理想來看,這種普遍的、簡化的因果說明應當能適用于任何人,任何時間、地點。因為被解釋的現象的范圍越廣,理論的概括性就越高,它的應用價值就越大。當然,這一理想在社會科學中比在自然科學中更難達到。目前只有一些經濟學理論能達到較高的概括性。
開放性 任何科學體系都是開放的,社會科學也不例外。不僅如此,社會科學理論的修正與補充比自然科學更加頻繁。這是因為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新的社會現象不斷出現,而理論則很難跟上社會的變化。例如,列寧關于壟斷資本主義的論述已無法說明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
應當注意的是,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與各種意識形態——政治的、文化的、哲學的、宗教的——領域比較接近,它們的不同之處是:意識形態是為某一集團利益服務的,因而它相當封閉,而社會科學則允許不同理論的爭論、批駁或相互補充。但是,社會科學研究比較容易陷入意識形態的陷阱中,這是由于研究者本人的世界觀、政治信仰、價值觀對他的影響。例如,相信“計劃經濟優越性”的經濟學家,很難接受“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有效率”的研究結論。這樣,他在自己的研究中就很難堅持科學的開放性。不過,與自然科學一樣,這一問題是通過科學方法論的共同規則和檢驗程序來解決的,科學程序可以有效地維護科學的開放性。
二、社會科學研究的性質
實證性 社會科學理論必須通過經驗資料的驗證,也就是說,理論必須與資料所顯示的結果相一致。為了使他人能夠判斷理論的真偽,研究者還必須說明資料來源及獲取資料的方法。科學理論是與對它的“判決性實驗”相聯系的。例如,社會學的一個理論命題是:“一個社會的工業化程度越高,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就越大。”這一命題的真實性取決于與它相聯的檢驗方法,在提出這一命題時,科學家對“工業化”、“社會階層”和“流動”這幾個概念做了具體定義,并說明了衡量它們的方法,這樣,任何一個國家的統計資料都可以證實或證偽這一理論。與科學理論相比,哲學理論或宗教則是無法被經驗檢驗的。這里還應當指出,任何科學理論都不可能被完全證實,而只是部分(有條件地)證實或“暫時證實”。
明確性 自然科學家對他們所研究的概念必須作出明確的定義,并嚴格地規定一套測量的方法,如對“重力”、“速度”、“加速度”的定義和測量。在社會科學中,對概念的明確定義顯得更加重要。因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社會”、“文化”、“進步”等等概念通常是相當含糊的,人們對這些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因此科學家必須說明他對概念的定義,并對概念操作化。例如用“工業生產總值”來表明“工業化”的不同程度。盡管有些人可能不贊同僅僅用“工業生產總值”來衡量“工業化”,但他們起碼明確地知道科學家在這一研究中是如何定義和測量概念的。
客觀性 科學研究的客觀性是指任何研究者,不管他們屬于哪個階級、哪個黨派,信仰哪一宗教,只要他們采用同樣的科學方法,就能夠得出同樣的研究結論。例如,在自然科學中,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對光速的測量都是一致的。社會科學研究也是如此。假如有一項研究結論證明,“女人比男人更愿意從事家務勞動”,那么即使女科學家從個人感情上不愿意接受這項結論,只要她使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研究,最后必然會得到同樣的結論。當然,她也許不同意上述研究的方法,她或者認為測量方法有問題,或者認為對概念的定義有問題,或者是抽樣方法有問題。這時,她可以采用另一種研究設計。在科學研究中,只要操作過程是嚴格按照科學規定進行的,那么對同一現象得出兩種不同的結論只可能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設計或不同的方法。例如,分別用華氏溫度計和攝氏溫度計測量溫度,或用一把標準的尺子和一把有誤差的尺子測量身高,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科學的客觀性是依靠科學家集體的共同認識來維護的,他們共同評判哪一種方法更符合科學原理,并且共同制定標準化的科學程序和測量尺度。應當看到,盡管社會科學研究目前缺乏標準化的測量方法,盡管它對社會現象的觀測不很準確,但是在科學程序和研究方法上仍然有一些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規則,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
三、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不同,因此社會科學研究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的特點。為了理解這些特點,我們應當首先了解社會與自然界的差異。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對世界的認識就是處理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關系,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精神世界是人的主觀思維的領域,它就如同人們頭腦中的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物質世界則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萬千事物。人類認識的目的是要使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完全一致,或者像照相似地將客觀世界的圖片映入頭腦中,或者像透視似地拋開事物的表象而將隱藏在表象背后的真實的本質揭示出來。但是19世紀以后,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又有了新的發展。
社會科學家將物質世界又劃分為客觀的自然世界和主觀的社會世界(Social World)。前者是完全客觀的自然界,它的存在和運動是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如宇宙、星辰、原子、微生物等等。后者則是由人類加工、改造過的物質世界,即社會。社會是由人類組成的,它不僅包括經過人類加工的物質生活條件,而且還包括注入了人類主觀意志的社會構件,如社會制度、社會關系、社會組織和社會機構等等。這些社會構件即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現象,也是包含人的主觀意志的事物。社會世界是無法與人的主觀意志相分離的,社會的存在與運動都依靠人的各種社會活動來維持。人的社會活動必須有動機、有目的,它與客觀物體的運動不同。例如,一塊石頭從山上滾下是由于它受到外力的推動并遵從物體下落定律,而一個人向山上爬則是出于各種可能的目的。社會現象的主觀意義以及人的行為的有意識性是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根本區別。
社會與自然界的差異導致社會科學研究的一些特點。與自然科學相比,其主要特點是:
1.社會科學所研究的現象比較復雜、異質性較大。影響社會現象的因素不僅包括客觀的環境因素,而且還涉及個人的主觀心理因素以及人際間的社會因素。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比較復雜。由于對人類的精神世界無法進行直接觀察,對社會現象很難像自然科學那樣控制各種客觀條件和影響因素加以研究,因此社會研究很難采用嚴格的實驗方法和精確的觀測手段。此外,對于涉及人的行為動機的現象,社會研究還需要采用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特殊方法,如詢問或主觀理解等。
社會現象的異質性也給研究造成很大困難。自然科學家可以從一滴水或一個物體的研究中概括出普遍的定律,而社會科學家則不能通過對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研究得到普遍適用的結論。這意味著,社會科學需要抽取更多的樣本,它的研究結論的概括范圍更小。
2.社會科學研究更多地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這不僅指研究者的觀察失誤,而且還包括研究者的階級地位、政治傾向、文化觀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響。我們常常看到,社會科學的許多學術爭論經常轉化為政治爭論或信仰爭論,而在自然科學中則很少出現這種現象。
此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客觀的、無意識的物體,而是有意識的個人。被調查的對象在研究中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隱瞞或改變自己的真實行為和態度。這些都對社會研究資料的可靠性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社會科學很難收集到精確的定量資料,也很難進行精確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在涉及人的主觀態度或心理傾向時更是如此。
3.社會現象的不確定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獨特性也更大。與自然界相比,社會的變化、發展更為迅速,這種發展基本上不是循環往復的。社會歷史事件大多是獨特的,受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歷史學家也許能發現封建制度與現代社會的官僚制度有相似之處,但這種相似不同于自然現象的重復。因此這種發現對于預言歷史的發展趨勢沒有太大用處,因為影響社會發展的條件在不斷變化,而且又不斷出現新的影響因素。可以說,社會科學不可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做出長期預測。科學家能預測出日食出現的準確日期,但卻無法準確地預測革命或經濟危機的爆發。在人類社會中不存在永恒的、普適的社會規律,社會規律只適用于一定的歷史時期和一定的社會條件。因此,社會科學理論的適用期較短,適用范圍也有限。
上述特點都表明,社會科學研究無法完全仿效自然科學研究。近幾十年來,大多數社會科學家已放棄了完全照搬自然科學方法的做法。他們認識到,期待社會科學的牛頓或愛因斯坦,試圖發現永恒的社會規律都是無法實現的。社會科學應當擺脫傳統的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影響,建立自己的理論和方法論體系。但這并不是說要放棄實證的或經驗的研究方法,重新回到思辨哲學的老路上去,而是要發展適用于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方法。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在下一章將做進一步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