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研究準備

雖然社會研究有各種目的、各種類型和方式,但它們都是從一定的問題出發,都是為了增進對社會某一方面的了解。此外,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所有的研究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步驟,盡管每一具體研究在這些步驟的具體設計上可能會有所不同。圖4.7是社會研究的五個步驟。

圖4.7 社會研究的具體步驟

比較圖4.1,并參考上一節所講的理論檢驗的步驟,就可以看到,社會研究的具體步驟是與科學的邏輯過程相一致的,它們都是由一些相互關聯的階段構成的循環圈。圖4.7是把研究步驟劃分為:(1)準備階段;(2)設計階段;(3)調查階段;(4)資料整理與分析階段;(5)總結階段。本書各章基本上是按照這幾個階段的順序編排的。

本節主要說明第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其他幾個階段的細節我們將在以后各章中詳細說明。

一、確定研究課題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科學研究始于問題。問題可以指出研究的目標和方向,可以指導觀察資料的收集工作。但是,并非對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或都值得進行科學研究,也就是說,所要研究的問題必須是:(1)可以由科學研究來解答的;(2)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例如,對于“中國的傳統道德是否應當繼承和發揚?”“中國的企業管理是應當采取集權方式還是民主方式?”這兩個問題就無法作出科學解答。第一個問題涉及主觀的價值判斷,對它無法進行客觀的檢驗,這類問題通常是由哲學思辨或權威來解答。第二個問題是提問方式不科學,因為管理方式不局限于兩種,此外,這種提問也易于使人陷入價值判斷。當然,如果改換一下提問方式,科學是能夠研究這兩個問題的。至于研究價值,則有許多判斷標準。一般來說,從應用的角度看,研究問題的解答應當對社會或實際工作有重大意義和作用。從理論角度看,研究問題的提出應當能促進科學的發展。愛因斯坦指出,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它們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A.愛因斯坦等:《物理學的進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頁。從這個意義上說,正確地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研究問題通常都來源于疑問。在學術性研究方面,科學工作者常常會在工作或生活中產生各種疑問;如對某些新的現象感到困惑不解,對某些理論或他人的研究結果感到懷疑。在應用性研究方面,疑問多來自于現實問題,或對某些社會問題感到不解,或對某些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后果有疑問。

在產生疑問并產生解答疑問的迫切需要之后,研究者首先應當弄清:“問題的關鍵是什么?”“需要解答的內容是什么?”“這些內容能否通過經驗研究來回答?”然后盡量以表述變量間的關系的方式、明確地提出研究問題,如“離婚率增高的社會原因、歷史原因、經濟原因是什么?”“貧富差距的增大會對社會產生哪些影響?”“社會結構與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等等。

(二)研究問題的選擇

要確定一個研究題目,需要考慮各種因素,其中包括研究的理論意義、應用價值、迫切性、可行性、研究者的主客觀條件等。

1.理論意義。學術界公認的重要題目或必要題目,如學科前沿的重大理論問題、疑難問題、“空白”課題、主要研究領域的“熱門”課題、學科建設必不可少的基礎研究、發展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課題等,這些課題都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研究價值,但對科學來說,那些具有創造性、能啟發新思想的題目則有更大的理論意義。

2.應用價值。指滿足社會的現實需要、能解決各部門、各單位的實際問題,對社會實踐有較大、較深遠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應用價值并不局限于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且還指對社會的長遠發展和長期規劃有價值。

3.迫切性。指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如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方面面臨著許多需要回答的重大問題。另外,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會不斷出現許多新的、緊迫的社會問題。費孝通指出:“社會調查的題目,從根本上說是來自于社會實踐的發展。”費孝通:《社會調查自白》,第9頁。

4.可行性。指能夠得到社會及各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在研究力量、研究經費、人員配合、資料提供、被調查者的協作等方面得到較可靠的保證。此外,研究題目和研究范圍的大小也對可行性有影響。一般來說,社會研究很少靠個人來完成,因此題目和研究范圍的大小、寬窄可根據課題組的力量和社會配合情況來確定。

5.研究者的主客觀條件。指研究者本人的興趣、學識、能力、精力、時間、研究條件等等。科學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者對某一專業領域的興趣、酷愛和獻身精神。此外,研究者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也對題目選擇有影響。對于缺乏研究經驗或缺乏理論基礎的研究者來說,研究題目應簡單、具體、淺顯一些,從小題目開始,積累經驗,然后再逐步擴大和深入。

除上述因素以外,社會科學研究的選題還受個人價值判斷、政治信仰、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因素的影響。盡管如此,研究者在確定了研究課題之后,就只受科學精神的制約,他不能把個人的價值判斷強加于觀察資料之上,而必須遵循客觀的、“價值中立”的研究方針。

二、選擇研究類型

在確定了研究課題之后,研究者必須首先根據研究的性質和目的來選擇適當的研究類型。

從研究的性質上,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1.應用研究。它是側重解答各個社會領域、各個實際工作部門中的具體問題,它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來了解不斷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并運用社會理論對這些問題作出科學的說明和解釋,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政策性建議。應用研究涉及廣泛的社會領域和社會問題,如社會管理、社會控制、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會輿論、城鄉關系、民族關系、社會分配、勞動就業、人口問題、城市問題、犯罪問題、青少年問題、老年問題、婦女問題、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環境污染等。在現代,應用性的社會研究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重視。近幾十年來,國外還發展了新的研究領域,如評價研究和社會指標體系研究,前者是對政府實施的社會政策的效果或預期效果進行評估,后者旨在科學地衡量社會發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制定社會發展規劃、推進社會現代化服務。

2.理論研究。它是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考察來發展和豐富社會科學理論,并提供有關社會規律的知識。它的主要目的是解答學科領域內的重大理論問題或疑難問題。理論研究既包括在抽象層次進行學術探討,如建立概念體系和分類框架,對各種理論觀點進行評述、批判和綜合,澄清理論分歧,對經典理論和學說史進行系統分析和介紹等等;也包括在理論層次和經驗層次上運用實證方法研究現實問題,即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概括和抽象來檢驗理論或提供新的理論解釋(參見圖4.1),這類研究可稱為實證研究,它是社會研究的重點,因為社會研究不同于哲學研究和歷史研究,它更注重對當代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作出科學的解釋。理論研究的領域也相當廣泛,如社會學中的專門研究包括:社會變遷、社會結構、社會分層、社會組織、社會流動、社區、社會現代化等等;與其他學科相關的理論領域如社會心理學、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社會人類學、社會人口學、社會生物學等等。

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不是截然分開的,許多實證性的理論研究本身也是應用研究。此外,這兩種研究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應用研究能夠為理論研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而理論研究的成果又有助于應用研究。實際上,任何社會研究都必須有理論的指導,都要以解答社會現實問題為目的,只不過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罷了。

從研究目的劃分,還可分為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三種類型。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系統地了解某一社會現象的狀況及發展過程,它通過對現狀的準確、全面的描述來解答社會現象“是什么”的問題。解釋性研究則試圖對社會現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釋,以解答“為什么”的問題。在下一章我們將詳細介紹這兩種類型的特點。探索性研究(也稱先導研究)是對某一課題或某一現象進行初步了解。它既可以作為一項獨立的研究,又可以為進一步周密、深入的研究工作作準備。毛澤東指出:“大略的調查和研究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是還不能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還須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796頁。也可以說,探索性研究的目的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則要解答問題。

三、探索性研究的內容

在確定了研究課題和研究類型之后,通常要對課題的內容和有關情況進行初步探索,它包括三個部分:查閱文獻、請教專家和實地考察。

(一)查閱文獻

文獻可提供豐富的、與研究課題有關的資料。查閱文獻的作用在于:(1)了解以往的研究成果。一項研究應當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這樣才能保證科學的連續性和繼承性,避免盲目性和重復研究。(2)了解與研究課題有關的各種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研究者通過對現有理論、方法的借鑒和批判,可選擇新的研究角度或研究手段,并確立本次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假設。(3)了解研究對象的社會歷史背景。通過收集所研究地區的社會、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可得到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它們不僅有助于周密的研究設計,而且本身也可供研究和分析。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都是依靠對歷史文獻和個案文獻的分析完成的。

查閱文獻應當有目的、有選擇。研究者可以首先利用圖書館和檢索工具找出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文章、論文、書籍和調研報告,如百科全書、辭典、出版年鑒或報刊文摘、《新華文摘》上有關專題的目錄索引、社會科學刊物(如《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調查與研究》、《政治學研究》、《經濟學研究》等雜志)的目錄索引、專業書籍索引等等。除國內理論文獻外,有條件的話,還應查閱國外和其他專業領域(如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等)的理論文獻。然后經過瀏覽篩選出重要的、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對這類文獻要詳細閱讀、做摘要或資料卡片。

收集研究的背景材料,可利用各類“統計年鑒”、“統計報表”、政府部門的調研報告、有關法律法規、省(市)與地區概括、縣志村史等。另外,還可結合實地觀察,收集當地的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文獻以及私人的傳記、信件、回憶錄等。

(二)請教專家

所謂“專家”是指熟悉這一研究題目的人,如曾研究過這一專題的社會科學家、政府工作部門的干部、研究人員、所調查地區或部門的主管人員以及掌握第一手資料的“知情人”等等。請教專家的目的是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了解他們的經驗和想法,以便更全面地掌握研究題目的背景、現狀、調查對象、調查內容與范圍等。例如要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可請教研究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專家、學者、主管部門的領導同志和政策研究人員、學校的干部、教師、班主任以及學生家長等等。

請教專家一般是采用非正式的登門訪問、座談,但是事先應進行聯系,以使他們有所準備,并選擇他們感到合適的時間、地點。

專家的意見能夠給研究者提供寶貴的見識,能使研究者更好地確定研究提綱和調查內容。不過應當注意,專家意見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反映他們對問題的個人看法,這些看法可供研究者參考,而不能取代研究者本人的獨立思考。

(三)實地考察

實地考察是到研究現場去觀察、詢問,以增加感性認識,明確調查內容,確定研究方法。毛澤東曾指出:“調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走馬看花,一種是下馬看花。”探索性研究主要采用“走馬看花”的方法,它的目的不是要做出最后的結論,而是通過到基層去了解現場情況來發現問題,提出設想,并考慮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例如,在對大學生進行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之前,研究者應先到校園里進行實地考察,觀察學生們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與各類學生進行交談,了解他們的不同想法和主要觀點,這樣就能發現,學生可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他們關注的“熱門”話題是什么?他們的思想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等等。明確了調查內容之后,研究者就可以針對這些問題設計問卷,并用學生熟悉的語言提出問題、建立回答類別。當然,這些都屬于下一階段,即研究設計的任務。

在初步探索即探索性研究完成之后,研究者或直接進行更周密、更系統的研究設計,或需要從文獻、專家意見和實地考察中發掘出比較重要的、具有理論意義的概念或變量,并進一步考慮這些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各種關系,由此建立較明確的研究假設。

四、提出研究假設

科學研究一般是先建立研究假設之后再去收集資料。社會學家古德等人提出,假設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以明確的概念為基礎;(2)具有經驗的統一性(即能被經驗檢驗); (3)對假設的適用范圍要有所界定;(4)與有效的觀測技術相聯系;(5)與一般理論相關聯。福武直等編:《社會調查方法》,湖南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頁。

研究假設可通過查閱理論文獻而得出。例如,要研究“在社會變革時期,為什么有些人比較激進,有些人比較保守?”可參考政治社會學的某些理論。伯格曾提出一種關于社會秩序與延續后代之間關系的理論,他認為:“社會秩序的規則與延續后代的規則有密切的聯系。后者最終來源于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即人人都要有子女……由于孩子是我們對歷史的抵押物,因此作父母也就意味著與社會秩序的延續利害攸關,這就不僅限制了社會混亂而且限制了時代斷裂。而熱衷于劇烈變革的人(我注意到,他們大多數沒有子女)往往未能認識到這一點。”P.L.Berger:《社會學與自由》, 《美國社會學家》刊物,1971年第6期,第1—5頁。由這一理論,可得出如下研究假設:(1)無子女的人更可能持激進的政治態度。(2)有子女的人更可能持保守的政治態度。(3)持激進態度的人有了子女以后,政治態度會轉為保守。

假設也可以從實地考察或訪談中得到。例如,在一項有關教育社會學的研究中,要研究“為什么在智力相同、學習成績相同的情況下,有些人愿意,而另一些人不愿意考大學?”研究者采訪了兩個老工人,他們的兒子學習成績都同樣出色。第一個父親(其兒子不愿意考大學)談道:“我從前讀書也是馬馬虎虎……當然,我希望我的兒子比我更有出息,我曾建議他從事更賺錢的職業,如醫生、律師,可我不強迫他……我不認為大學畢業證書更重要,當然,要找好職業,有證書會方便一些,這便是它所能夠起的全部作用了。”第二個父親(其兒子想考大學)認為:“念過大學看來成就更高。他們更能從事不同門類的職業。他們不一定比別人懂得更多,但他們善于學習。從某一角度說,他們學會了如何學得更快,因此他們能夠按個人的愿望改換職業。”見A.H.哈爾巴等:《教育、經濟和社會》,紐約自由出版社1961年版。轉引自L.布東:《社會學方法》,第19頁。這兩段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認為大學教育只是為了取得文憑,為了找到更賺錢的職業,認為社會地位(或職業)一旦確定就很難改變。后者認為,大學教育可使人適應更多的職業,能取得更高的成就,認為社會地位(或職業)是可以靠個人追求改變的。由這種訪談可得出兩個假設:(1)父親的觀念對子女的升學意愿有影響。(2)個人對成就的看法以及對取得成就的途徑的觀念是妨礙社會流動的因素之一。

在有些研究中,假設的建立是結合了上述兩種方式。如北京大學社會學所的“蒙漢通婚研究”就是參考了國內外理論、調查地區的背景材料以及研究者本人的實際經驗,從中發掘出影響蒙漢通婚的幾個主要變量:歷史上的民族關系、經濟活動、居住特點、人口遷移、語言文化、政策,由此建立了四組具體的研究假設(參見本書附錄一之案例五)。

當然,并非任何研究都能在準備階段提出明確的假設。這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只能利用文獻資料和現有統計資料,而無法進一步收集所需的資料來檢驗假設。如迪爾凱姆的自殺研究。這時,只能在分析資料的同時發掘理論假設。第二種是既缺乏適當的理論,又無法通過“走馬看花”得出較明確的設想。在研究一些新的現象或綜合性課題時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這時,研究是從經驗觀察入手,通過對現狀的深入、全面的了解來歸納、概括現象的狀態、過程、類型和主要特征。許多應用研究或描述性研究都采用這種方式。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是先有觀察資料,后有理論解釋或假設,這類似于前面談到的“扎根理論”或“事后解釋”。

關于研究是否都要先建立假設的問題,人們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對從自然科學引入的“假設先行”的方式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由于假設是以研究者選擇的抽象概念(或變量)對現象之間關系所作的嘗試性或推測性的判斷和解釋,因此“假設先行”會嚴重地歪曲客觀事實。首先,從方法論的觀點看,抽象概念是研究者主觀設定或選擇的,它不同于從經驗資料中概括出的概念,它只代表研究者所偏好的理論或研究范式,這就會使研究者僅局限在他的特定角度或眼界中去觀察問題,而且有可能會有意、無意地收集對他的假設有利或不利的證據(視他想驗證或否證假設而定)。其次,從技術的角度看,事先建立假設會排除許多可能有影響的變量,這就不僅使觀察帶有框框,而且會忽略許多未預想到的經驗事實。由于這些弊端,他們主張“觀察先行”,即不帶假設進行客觀地調查。

對于這種異議,許多社會科學家反駁說:首先,假設并非完全是主觀的猜測或臆想,它是建立在以往的經驗和理論之上的。第二,任何研究都是受一定理論或方法論的指導,都基于一定的理論前提,即便是“觀察先行”也要以一定的理論框架來概括經驗資料。第三,假設所選擇的變量是從實際生活中篩選出來的,這一篩選過程實際上跟“觀察先行”的方式是一致的(如探索性研究)。最后,任何研究都要以一定的假設或設想為指導,否則觀察就會是盲目的。當然,這種設想的清晰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在有些情況下或對新的現象只能提出初步的、粗糙的設想。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設想會逐步清晰起來。在以后的研究中,就可以提出較明確、較精致的研究假設了。基于以上各點,可以說,“假設先行”與“觀察先行”并不是對立的,它們的作用和相互關系正如歸納法與演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一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云港市| 区。| 西城区| 板桥市| 海盐县| 靖安县| 开平市| 乡城县| 阜康市| 玉田县| 定兴县| 神木县| 金秀| 赫章县| 德庆县| 苍溪县| 荆门市| 铁岭市| 衡阳县| 晋州市| 泸定县| 阜阳市| 大安市| 城固县| 武邑县| 丹凤县| 枣强县| 巴里| 犍为县| 拉孜县| 财经| 瓮安县| 江都市| 贺州市| 阿拉尔市| 锡林浩特市| 抚州市| 达尔| 丹东市| 武义县| 九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