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
- 袁方
- 6339字
- 2019-12-20 17:59:42
第三節 社會理論的構造
社會研究是在經驗層次和抽象層次上進行的。在抽象層次上的任務是建立科學理論。理論的主要功能是:(1)指導研究的方向;(2)描述事物的狀況和性質;(3)解釋現象之間的關系;(4)預測未來的事件或現象。
社會理論是以抽象的概念來說明社會現象的本質,但并非任何抽象概念都可以稱為社會理論。許多社會科學家主張,社會理論應當是一套加以系統陳述的,以可靠的經驗資料為基礎并在邏輯上相互聯系的命題。這一定義將社會理論與社會哲學、政治思想和日常生活中的抽象概念區分開來。有些社會科學家還強調,社會理論的邏輯形式應當是演繹的,其中最低層次的具體命題可由最高層次的理論命題推演出來。根據具體命題就可以建立研究假設,這種假設是對經驗事實之間的關系所做的嘗試性解釋。社會理論的這種構造可以使研究的經驗層次與抽象層次連接起來。
一般來說,理論由下列基本要素所構成:(1)概念;(2)變量;(3)陳述;(4)形式。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幾個要素是如何組合成理論的。
一、概念和變量
(一)概念
概念是構造理論的磚石,它是對研究范圍內同一類現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思維相互作用的產物。人們根據經驗觀察,從類似的事物中可歸納出一些獨立的共同屬性,這種從同類事物或現象中歸納出共同屬性的過程稱為抽象。概括是對經驗事實的分類,抽象是運用主觀思維的推斷?!八械母拍疃际歉爬?,而所有的概括又意味著抽象?!?img alt="J.C.麥金尼:《建設類型學和社會理論》,紐約,1966年版,第9—1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58252/1317333290383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82302-9zbKBY4KQCucJ50Sm3PDfwfoK5OEXai3-0-64e982bc13687c7511f36eaba904277b">這就是說,概念不僅僅反映感性經驗,它還具有理性認識的特征。
概念可分為實體概念和非實體概念。實體概念是指可直接觀察到的物體、事物或現象,如青少年、犯罪、游行等等。非實體概念則無法直接觀察,如智力、社會關系、文化、動機等等。社會科學涉及的許多概念都是非實體概念。
各門學科都有自己的概念體系,它包括理論的核心概念和一般的專業術語。核心概念是理論的主要范疇,如馬克思的“階級”“異化”,韋伯的“科層制”“權威”,等等。
概念都是通過概括和抽象而得到的,但是各種概念的抽象程度是不同的,社會研究中所運用的許多概念是一種綜合概念,如角色、社會地位、互動等,它們是由一些低層次的概念構成的。綜合概念的抽象程度更高,它們所包含的信息較多、概括性較強,但卻很難在經驗研究中運用。相反,抽象程度低的概念比較容易觀測和操作,不過它們包含的信息量較少(見圖3.1)。

圖3.1 概念的抽象層次
研究時應當分清概念的抽象層次,了解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社會研究實際上是運用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的方法在抽象層次上解釋經驗層次的現象。研究人員應當清晰和自覺地往返于不同的層次之間,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所研究的各種概念作出清晰的定義。
概念是由名詞、抽象定義和經驗內含組成的,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概念的三個部分是緊密聯系的;名詞是對同一類現象的概括,抽象定義界定出這些現象的范圍和主要特征,經驗內含是由名詞所指示的那部分現象,它在經驗層次上與名詞和抽象定義相對應。
(二)變量
變量是概念的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具體化而轉換來的。例如,“人民”這一概念,當它界定為一個國家的所有人時,就成為變量。變量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狀態或屬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變動性,它說明了現象在規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變化情況,或現象在程度差異上的變化方式。如上述“人民”這一變量,就表明了人群的不同規模;又如“性別”這一變量則表示“男性”與“女性”這兩種不同狀態。
科學研究必須使用變量的語言,因為它需要精確描述現象和事物的狀態,需要了解某一現象的變化如何與另一現象的變化相聯系。由于變量具有明確性和可觀測性,因此只有使用變量語言才能進行有效的經驗研究。近幾十年來,社會研究科學化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不斷改進其變量分析方法。
變量可以分為各種類型。從變量之間的影響關系上可分為:自變量和因變量。
在一組變量中,能夠影響其他變量發生變化,而又不受其他變量影響的變量稱為自變量;依賴于其他變量,而又不能影響其他變量的稱為因變量。在因果關系中,原因是自變量,結果是因變量。例如,吸煙導致肺癌,吸煙是自變量,肺癌是因變量。
簡單地說,研究是探討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探討有兩種基本方式。第一種是已知某一自變量x,將它作為原因來探討它對其他變量的影響,這可以用“x——→? ”來表示(——→說明影響關系)。例如,要研究對外開放會對中國社會造成哪些影響,就是要列舉出各種因變量。第二種方式是已知某一因變量y,然后將它作為結果來探尋導致這一結果的各種原因,即“?—→—y”。例如,研究“犯罪率增高”的原因就是要找出各種自變量。一般來說,因變量是我們希望解釋的現象,而自變量是對所研究現象的一種解釋。例如,“對外開放是導致犯罪率增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種解釋。
(三)變量間的關系
變量間的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量相聯系的性質,它們主要有相關關系、因果關系、虛無關系三種類型。
1.相關關系。
如果說變量x與變量y有相關關系,意思就是它們一同起變化,即x有變化、y也有變化,反之也一樣。例如,“聲望隨著權力的變化而變化”,這里面的聲望和權力就是一種相關關系,一個聲望很高的人一定也有很大的權力,但這里沒有提示,是由于權力而獲得聲望,還是由于聲望而獲得權力。也就是說,在相關關系中,一般無法區分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兩者是互為因果的。
如果一個變量值的增加伴隨著另一個變量值的增加,或者一個變量值的減少伴隨另一個變量值的減少,則這個關系稱為正相關,或稱直接相關。一個變量值的增加伴隨著另一個變量值的減少,則這個關系稱為負相關,或稱逆相關。例如,“交往次數的增加伴隨著感情的增加”,那么交往與感情就是正相關的?!艾F代化程度的提高伴隨著人們直接交往的減少”,那么,現代化與交往就是負相關的。
在使用符號表示時,“+”表示正相關,“-”表示負相關,但要注意,正負號并不表示關系的強度,而僅表示變化的方向。
2.因果關系。
在有相關關系的兩變量中,如果明確說明了一個變量的變化引起了另一個變量的變化,那么這種關系就可以稱作因果關系。所謂因果關系就是“因x的變化導致了y的變化”。因果關系必須符合三個條件:(1)x和y 有相關關系;(2)x、y之間的關系不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的;(3)x的變化在時間上先于y的變化。例如,如果說“社會整合程度影響越軌行為”,那么,首先“社會整合”(社會組織中一個人與大多數人相結合的程度)與“越軌行為”(偏離或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之間是相關的,它們共同起變化。其次,假如控制其他可能與“越軌行為”相關的因素(如社會經濟地位、年齡、性別等),“社會整合”與“越軌行為”也仍然是相關的。最后,在時間上“社會整合”的變化先于“越軌行為”的出現,由此可以認為這種關系是因果關系。
3.虛無關系。
虛無關系說明從某一變量的變化很難預計到另一個是以怎樣的方式發生變化的。例如,性別和人才之間毫無關系,從性別的差異中,很難預測出他(或她)是否能夠成才。換言之,虛無關系表明一個變量與另一個變量不存在共變關系。在數據的統計分析中,通常要對虛無關系(虛無假設)進行檢驗,如果虛無假設被否定,那么對命題中各變量的關系,就給予了更令人信服的證實。
二、命題與假設
如果說概念是建造理論的磚石的話,那么命題則是理論的構架。概念是描述現象“是什么”的分類概括,而命題是對現象之間的關系的陳述,它用于說明“為什么”的問題。例如,“對外開放導致犯罪率增加”,“計劃生育導致出生率降低”等等。命題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它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關系的明確陳述使各種現象聯系起來。
(一)命題的類型
命題可依據其理論用途的不同劃分為各種類型,不同的類型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可被經驗證實的程度方面各不相同。命題的類型主要有:公理、定理、經驗概括和假設。
公理(axiom,公設postulate)處于理論的最高層次,它是高度抽象的陳述,如:“人都是自私的”,“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理性的”。公理可作為理論的出發點,所有其他的理論命題都可由公理推演出來。公理的正確性是由定義或假定而來的,它無法直接被經驗檢驗,而只能通過對它的邏輯推論的檢驗得到部分證明。
定理(theorem)是由公理推導出來的,它可被經驗事實來檢驗。由公理和定理還可推導出其他更具體的命題。公理式的理論是以演繹三段論為基本形式的,例如:
由公理1: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理性的。
公理2:理性行為都是受社會環境制約的。
可推論出定理1:人的政治行為是受社會環境制約的。
經驗概括(Empirical Generalizations)不是由公理或定理推導來的,而是通過對大量事實的觀察而歸納出來的,它的經驗色彩較濃,抽象程度較低。
例如,“隨著工業化程度提高,人們的讀寫能力也提高”,這一命題就是一個經驗概括,只要對一些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階段進行過觀察就能得到這一概括。由一些經驗概括還可以進一步建立更抽象的理論命題。
假設(hypothesis)是在研究之前提出的待檢驗的命題,它在研究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表3.3 命題的類型

(二)假設
假設是:“為得出邏輯的或經驗的結論并加以檢驗而設立的試驗性假說……假說含有目前未獲得充分證據的意思,因而只是一種嘗試性的解釋?!?img alt="《韋伯斯特大辭典》,引自《現代社會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58252/1317333290383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82302-9zbKBY4KQCucJ50Sm3PDfwfoK5OEXai3-0-64e982bc13687c7511f36eaba904277b">假設可由理論演繹得到;例如,由前例的公理1,可提出“人的犯罪行為是受環境影響的”這一假設。假設也可由經驗觀察得到;例如,當觀察到許多科學家或知識分子的不幸遭遇時,就可能提出“智力越高越不幸”的假設。提出假設之后,就可以進行具體的調查研究來證明它的真偽。
假設必須是可檢驗的,也就是說,假設必須能夠以變量語言來表述。例如,對“智力越高越不幸”這一假說,就需要對“智力”和“幸?!边@兩個概念作出明確界定,并說明測量它們的方法,如以智商測驗的分數來衡量“智力”,以幸福量表的分數來衡量“幸?!钡某潭取?/p>
假設有幾種不同的陳述方式:(1)函數式陳述,其基本形式是:y=f(x),即y是x的函數,它是說明若x發生變化,則y也隨之發生變化,反之亦然。這種方式在自然科學中很常見。(2)條件式陳述,即“如果x,則y”這里,x稱為先決條件,y稱為后果,這種方式常常說明兩變量間的因果關系,但有時也只表示相關關系。(3)差異式陳述,其基本形式是“A組與B組在變量x上無(或有)差異”。例如:“教師和干部的平均收入無差異?!痹诮y計學中,這種無差異的假設也稱為“零假設”或“虛無假設”。在社會研究中,一般多使用后兩種陳述方式。
假設在研究中有三種主要作用:
1.指導研究。科學研究一般都是以假設為起點的。假設可以指導研究者從何處入手,選擇何種研究方式和調查方法,收集何種資料,何時結束研究等等。科學的基本程序實際上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2.邏輯推導。假設有不同的抽象層次,由理論直接演繹來的假設一般比較抽象,研究者可由這種抽象的理論假設推論出具體而特殊的經驗假設,它也稱為工作假設。例如,從“對外開放可導致犯罪率增高”這一假設,可以推論出“沿海地區比內地的犯罪率高”,這一具體的工作假設較易由實證研究加以直接驗證。由經驗概括而來的假設,其抽象程度較低;但通過歸納邏輯的推論,可以使一些具體假設上升為抽象的理論假設,后者所說明的是更廣泛、更普遍的現象。例如,通過對工業化社會中人們的讀寫能力、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觀察,可以推論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智能也無限發展”的假設。科學研究就是運用不同抽象層次的假設,來完成由抽象到具體或由具體到抽象的往返過程。
3.發展理論。假設不管是從理論演繹而來,還是從經驗觀察而來,只要經過證實或證偽,就可以增進科學知識,可以促進理論的應用或發展新理論。一個假設如果得到相當程度的證實,便成為假說,假說如再經進一步的、多方面的證實,并被科學家們所一致接受,便會成為定律。可以說,理論建設是經由假設——→假說——→定律發展的。同樣,理論的檢驗和修改也是從假設檢驗開始的。
三、理論的形式
一個理想的理論應當是一系列邏輯上相互聯系并系統地加以陳述的命題,它們在更概括的高水平上描述并解釋某些經驗現象。但目前的社會理論還遠未做到這一點。特納根據理論陳述的不同組織方式區分了當代社會理論的四種主要形式:(1)思辨理論;(2)分析理論;(3)演繹理論;(4)模型理論。
思辨理論并不關注于解釋具體現象,它主要從哲學角度探討理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設。如:社會的本質是什么?人類的本性是什么?社會理論的基本范疇是什么?社會研究的對象是什么?等等,大量的社會理論都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不同的學派通過對經典理論家的思想進行分析、綜合,提出了各自的核心概念和理論假說,以此作為理論的公設或前提來分析社會現實。這種對經典思想的再分析盡管是必要的、有益的,但是僅停留在哲學問題的爭辯上會使社會理論的建設停滯不前。
分析理論側重對人類社會作出類型學的劃分,它試圖建立一套概念體系和分類框架。其中,每一概念都用以指明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現象,如階級、權力、角色、互動、交換、沖突等等。分類框架用于把社會分解,使每一經驗現象都在分類體系中有一個確定的位置。一個經驗現象一旦被歸入某一類型,就可以用這一類型的性質對它作出解釋。例如,韋伯將社會行動分為四種類型,每一類型有其基本特征和本質屬性。其他還有:權威類型、角色類型、沖突類型、所有制類型等等。分析理論的缺陷同思辨理論一樣,它們都局限在抽象層次,它們使用的概念常常是抽象或含糊的,因而很難對其理論陳述做出經驗檢驗。
演繹理論也稱為形式理論,因為社會科學的演繹理論是試圖仿效自然科學的公理式理論而發展起來的。這種理論在形式上是由一系列不同抽象等級的命題構成的,從高層次命題中可推演出低層次命題,它們可用以解釋具體的經驗現象。演繹理論與公理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1)演繹理論缺乏公認的公理或公設,這是由于社會科學很難建立定律或公理,不同的學派都是從不同的理論前提出發推演其理論體系。(2)演繹理論的邏輯推演不嚴格,它常采用由抽象概念到變量,再由變量到指標的經驗演繹,這種演繹不同于自然科學的嚴格的邏輯演繹,后者是在同一抽象層次進行的。由于社會科學對概念的定義不如自然科學那樣精確,因此演繹理論的概念—指標聯系也不像公理理論那樣緊密。(3)演繹理論的陳述往往不具有公理理論的普遍性,因為社會科學很難控制所有的外部影響變量,它的理論陳述往往無法概括更普遍的現象。例如由“人的行為是理性的”這一假設推演出的命題,就無法說明人的非理性行為。但是演繹理論使抽象層次與經驗層次聯系起來,它不僅能在更高的理論層次解釋更廣泛的社會現象,而且這種解釋也能受經驗事實的檢驗。
模型理論一般是由經驗概括而來的,它的抽象層次較低。社會領域中的大部分模型是依靠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通過對經驗變量的因果分析而建立的,例如,20世紀60、70年代發展的“路徑分析”方法就是一種常用的建模技術。模型理論的組織方式如圖3.2所示。

圖3.2 模型的構造
例如,決定本人職業地位的一個因果模型見下圖:

模型理論與經驗的聯系較緊密,它運用歸納方法從大量的實證研究資料中概括出某些因果解釋,但是這種解釋一般只適用于特定的經驗現象或事件,它很難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次。這一點與思辨理論和分析理論恰恰相反。
在社會理論的這四種形式中,只有演繹理論最具有科學理論的特征,因為只有通過不同抽象等級的命題的聯系才能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具有可證偽性。但是,演繹理論的建立需要將經驗研究所積累的大量數據資料與理論研究所發展的概念體系及分類框架結合起來。而在目前的社會研究中,這兩者往往是脫節的,社會調查研究常常是停留在收集具體資料的階段,很少能將調查結果進一步歸納、概括為理論命題;理論研究則常常沉溺于抽象的哲學思辨中,很少結合社會現實來發展或修改其分析框架。這種狀況導致了目前社會理論的貧乏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