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社會研究手段的發展

一門學科研究手段的運用往往早于該學科的建立,社會研究手段便是如此。社會的實際問題要求人們利用種種調查手段了解社會。比如對人口、資源情況的統計技術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發展了,而對社會現象的實地觀察則更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一致。然而,只有在自然科學誕生之后,社會調查技術才真正具有了“科學意識”。

自然科學中關于研究者應持客觀立場的思想,以及關于建立變量間因果關系模型的思想,都對包括社會調查在內的所有社會研究手段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可以說,正是上述科學思想促成了社會調查技術超脫于一切實用目的之上,成為社會研究的科學方法。也正是由于這些科學手段的引入,才使社會研究擺脫了僅僅依賴于哲學思辨和文獻考據的落后狀態。

社會研究方法是在自然科學思想影響下多學科的產物。它是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的共同研究手段,同時它們的形成和發展也與這些學科息息相關。我們不妨作如下粗略歸納(如圖2.1)。

圖2.1刻畫了幾種主要社會研究手段與各學科的關系。我們之所以將各種方法的形成與發展分解到各相應學科,完全是出于論述的方便。事實上,每種研究方法的發展都不是獨立的;在發展過程中,各門學科相互影響,各種方法交叉重疊的情況相當普遍。下面簡述一下統計學、心理學和人類學對社會研究方法的貢獻。

圖2.1 社會研究方法與各學科的關系

一、統計學方法

一門學科是否采用數學是這門學科成熟程度的標志。社會學所運用的諸類調查研究手段中有許多是來自數學,或更精確地說是來自統計學。其中以抽樣調查和問卷法中采用的數學層次最高,在電子計算機迅猛普及的今天,社會調查研究采用統計方法的情形更為突出。如果沒有計算機的輔助分析,現代社會研究的許多大型調查將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從近幾十年的發展來看,甚至社會學的理論創新,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新的統計技術的發展(如網絡分析理論)。

統計技術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和古中國。但統計作為一門學科的創立則始于17世紀中葉。統計學當時的名稱是“政治算術”,由英國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首先提出。按馬克思的說法,此人是“政治經濟學之父,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統計學的創始人”同[1] ,第23卷,第302頁。。威廉·配第在調查英國當時的基本經濟狀況時采用了大量統計技術,他稱自己的研究“不采用思辨式的議論,相反采用了這樣一些方法,即用數字、重量和尺度來表達自己所說的問題”威廉·配第:《政治算術》,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8頁。。在他當時所用的統計手段中有今天所熟知的分組法、圖表法等,他計算了一系列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用以衡量英國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

統計學發展史上另一早期開拓者是阿道夫·凱特勒(Adolphe Quetelet, 1796—1874),此人是數理統計學派的創始人,也被稱為“經驗社會學之父”。我們今天所用的許多社會統計手段都來源于他。凱特勒是位法籍比利時學者,他是將概率論思想引入社會研究的第一人。他堅信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統計規律,這一點在他的社會調查實踐中得到證實。凱特勒在研究法國不同年齡層次的犯罪現象時系統地運用了數理統計。在實際研究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平均人”(Average Man)概念。他注意到,在人數的統計量足夠大的時候,人們各種特性的分布遵從正態分布律。而“平均人”是所有人的特性的平均數,其屬性正處于正態分布圖形的中央。按凱特勒的理解,“平均人”是一個民族主要生理素質和道德素質的客觀指標,是一個社會的典型,是描繪社會穩定狀況的統計指標的中軸,“如同物體的重心那樣,對社會中一切平衡現象和運動現象的評價可歸結為對平均人的考察”(A.凱特勒《社會物理學》)。

“平均人”的概念是現代社會統計中“均值”概念的前身。在“均值”中,一切由偶然因素所造成的隨機量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常數和合乎規律的東西。“平均人”概念的提出是統計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此外,凱特勒在他的犯罪研究中還觸及現代社會統計學中另一個重要思想,即概念的操作化。按照現代的研究術語,凱特勒曾就人的“道德素質”概念提出操作化方案。他建議根據人們活動的結果來衡量人們的“道德素質”,他當時提出按照能量的消耗、能量消耗復現率等來測量人的活動。當然,他的這一建議在現在看來是復雜得難以操作的。但這一問題的解決途徑卻為現代社會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統計學的發展使社會研究得以定量化、科學化。而統計學本身又與數學密不可分,對統計學作出貢獻的學者中有大量數學家,如早期有貝努里·拉普拉斯,后來又有卡·皮爾遜等人。這里特別應該提到費舍爾(R.A.Fisher,數學家兼經濟學家),他在1928年提出的抽樣理論為社會研究的代表性、科學性提供了數理基礎。今天常見的大型輿論調查如果沒有抽樣理論作基礎,那么其客觀性將令人產生懷疑。

二、心理學方法

社會研究手段從心理學領域借鑒的東西有許多,如問卷設計中態度量表的擬定就來源于心理學。孔德在他的實證主義體系中曾提到過實驗法,但他未能付諸實施。實際上,社會研究中的實驗法可以說是完全借用實驗心理學的模式。實驗法關于控制兩變量因果關系的思想是其他諸種社會研究法的典范。這一思想直接來源于自然科學,從這種意義上講,實驗法是社會研究的理想化模式,由實驗導出的結論也最合邏輯性。實驗心理學是以W.馮特于1879年建立萊比錫心理研究所為起點的。然而當時限于心理學的發展水平,“內省法”仍然是學者們建構理論的主要途徑,實驗法只是輔助而已。實驗法的大量運用始于行為主義心理學興盛之后。

行為主義的創始人之一華生反對傳統心理學以主觀內省法從事意識的分析研究,主張對行為進行客觀觀察,采用嚴格實驗方法,注重刺激與反應關系的探索,強調實驗過程中控制的作用。然而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都喜歡以鼠類或鳥類等小動物為實驗對象,然后由動物推及到人。所以,他們對人類行為的結構往往帶有生物學印記。

相反,社會學家以及社會心理學家則直接以人為實驗對象。如,梅奧、羅斯力茲柏格等人于20世紀20、30年代所作的“霍桑實驗”被認為是組織管理理論的轉折點。在這次實驗中,研究者發現工人們之間的人際關系是影響其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結論在以后學者所作的反復實驗中都得到了印證。它突破了傳統管理學派所謂“經濟人”的概念,成為新一代管理理論即人際關系學派的出發點。

實驗法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發展得最為迅速。著名“場論心理學派”的代表人勒溫認為,實驗心理學可以系統地用于分析群體水平。在他的影響下,R.利皮特與L.懷特兩人于1938年及1939年在美國衣阿華作了群體社會氣氛及領導風格的研究。他們組織了若干由成人領導的、領導風格不同的兒童游戲小組。第一套實驗比較了民主模式與專制模式的差異;第二套實驗在以上兩種模式上又加進了“自由放任”式的領導風格,即無領導的領導方式。每組兒童都體驗了多種領導模式,以便研究不同風格對同一組效應的影響。實驗表明,民主優于專制。在專制領導下,兒童缺乏主動性,對同伴的侵犯行為也多于其他小組。而民主領導在這方面最佳。“自由放任”式小組的特點是,小組成員普遍表現出茫無目標和不滿。這一著名實驗結果常常被后人所引用。

實驗法的演變依據這樣的程式,最初是一次性個案研究,實驗方法僅包括刺激和對反應的后測(post test)。然后是單組實驗,包括前測(pretest)、刺激、后測,通過從后測排除前測的內容而得出刺激的凈效應。最后是控制組(control group)的引入,即研究者同時對兩個組(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監測,在控制組中控制外來因素的干擾,通過兩組結果的對比而求得刺激的凈效應。控制組的引入是實驗法上的一次革命。組織學中著名的“霍桑實驗”就曾引入過控制組。

D.坎培爾與J.斯坦利于1963年出版的《實驗及準實驗研究設計》一書中概括了16種實驗方式,從經常使用的一次性個案研究到成熟的控制實驗。其中較完善的實驗以“所羅門四組設計”為代表,即一個實驗組加三個控制組。實驗法的設計原則對社會學研究設計的改進有重大影響,社會學目前常用的相關分析,控制變量及趨勢研究的設計都來源于實驗法的思想。

三、人類學方法

人類學一向就是社會學的近鄰,這一點可以通過許多學者既是人類學家又是社會學家這一事實來說明。這兩門學科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彼此借用的。

人類學中的參與觀察法和訪談法恐怕是社會研究中最古老、最通用、最易實施的方法。這些被人類學家用于考察原始民族文化的研究手段也常常被社會學家用來考察文明社會。社會學中的許多著名調查都是以參與觀察和訪談為主完成的,如懷特(William Foote Whyte)的《街角社會》一書是作者通過三年半的參與觀察而得到的結果(參見附錄案例三)。此外,像利博(Elliot Liebow)的《塔利的角落》也是一年半參與觀察和訪談的結果。

然而,人類學對社會調查研究的最大幫助還是它看問題的角度。人類學的觀點對社會學的實地研究法影響最大。社會調查史上許多優秀的實地調查都是人類學影響的結果,如美國社會學家米德(Margaret Mead)對文化中“青春期”及“代溝”問題的研究,就是她早年只身深入原始部族從人類學的研究角度開始的。

人類學看問題角度的獨特之處在于,在研究某個個案時盡可能將所有變量及其相互作用統統考慮進去。這與社會研究中的實驗法和統計調查法不同。后兩種方法為便于做定量分析,通常是盡量剔除多余變量的影響,只簡化為兩個或少數幾個變量之間的關系。而人類學則要定性考察幾乎所有變量。這一點對社會學的社區研究和生活史研究有很大影響。由林德夫婦所作的著名社區研究《中鎮》(1929)就是其中一例。林德在著手這項研究之前未受過社會學訓練,他只是采用了人類學的方法,對美國中部的城鎮市民生活(包括謀職、成家、養子、閑暇、宗教及社會活動等六個方面)作了全面考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名著《江村經濟》也是社區研究的范例。該書具有豐富的社會學內容,但卻吸取了人類學分析方法和觀點。尤其是他的導師,著名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1884—1942)所開創的功能分析法對該項研究影響最深(詳見附錄案例二)。

人類學的另一種主要研究手段——文化比較研究——曾解決過許多學術疑難問題。例如,有些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曾堅持認為人的進攻性是遺傳基因所致。他們由動物推到人,認為男性(雄性)比女性(雌性)天生就富于進攻性。這一觀點的反對者們曾一度找不到充足的實證理由來予以反駁。最后,還是人類學的文化比較以翔實的實地研究資料證明:人的進攻性主要由人們所處的文化環境造成。人類學家在考察了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之后,發現有些女性占主導的原始文化非常崇尚女性的進攻性,提倡女性在性行為中的主動。而那些文化中的男性則相形之下顯得軟弱、被動。所以,現代文明中男性進攻性較強的現象只能是自身文化的產物,到遺傳中尋找根據是不適當的。

目前,社會研究中的文化比較正在成為日益熱門的課題,如東西方文化的比較、不同社會制度的比較等。

由于人類學、統計學和心理學都與社會學有著共同的研究課題,圍繞這些課題還形成了一些交叉學科,如社會人類學、社會統計學和社會心理學,因此各學科的研究方法相互借鑒的現象也就十分自然了。

最后要指出的是,在研究方法上,社會學以及社會研究歷來存在著兩種傳統,一種是人文學科的研究范式,其中包括人類學、歷史、倫理學、文學等學科的方法。其特點是注重直觀和切身體驗、強調對人和社會的主觀理解或闡釋。另一種是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也就是在統計調查和實驗法中所體現出來的數量化方法,它強調客觀的、精確的因果分析。近幾十年來,社會研究手段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定量方法——如抽樣方法、統計方法、測量技術、計算機技術、問卷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但這并不表明社會學已成為一門精密的科學。實際上,人文學科的方法在社會研究中仍發揮著重大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达州市| 鸡西市| 江永县| 株洲县| 鹤山市| 阿尔山市| 故城县| 渝中区| 定远县| 巩留县| 布拖县| 聂拉木县| 崇义县| 平陆县| 日土县| 西乌珠穆沁旗| 漳平市| 东乡族自治县| 枝江市| 广河县| 五华县| 乌鲁木齐市| 济阳县| 确山县| 博罗县| 宜川县| 安泽县| 灌南县| 连州市| 常宁市| 利津县| 乐业县| 高青县| 舟山市| 萝北县| 安宁市| 万源市| 沙洋县| 会昌县|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