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
- 沈家宏
- 1169字
- 2019-03-18 09:37:25
重男輕女:對父母與孩子的影響
我國的傳統文化更重視男孩,這種文化強調只有男孩才是家族的傳人,女孩是要嫁出去的人,是替她將來的婆家傳宗接代的,是別人家的人,所以女孩通常被排除在家族的傳人之外。不僅如此,男孩還被當作養老送終的工具,這個作用是女孩無法承擔的。所以,男孩被家族視為非常重要的傳人。
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一對夫婦對他們的第一個孩子的性別期待很自然會是男孩。在這種性別期待中降生的女孩可能就會有不符合父母性別期待的風險。一旦孩子的性別不符合父母的期待,那么這個孩子一生下來就會面臨性別被父母拒絕的風險。通常的情形是,孩子不僅性別會被父母或家族拒絕,甚至整個人也會面臨被拒絕。
一個人的性別通常有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三種。生理性別是由我們的生物學特征(生物學基因),如生殖器、第二性征和外貌所決定的;而心理性別是由自己對自己的生理性別的認同度所決定的;而社會性別是由他人對一個人的生理性別認同度所決定的。在某種程度上,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可以改變,而生理性別通常無法改變。父母的性別期待既包括對我們生理性別的期待,也包括對我們社會性別的期待。
當一個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性別并不是父母的期待時,他就可能讓自己盡最大可能來改變自己以滿足父母對自己的性別需求。例如,父母的性別期待是男孩,結果生的是女孩,那么這個女孩就會努力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社會性別部分,如她把自己的衣著和發型打扮得像個男孩,也可以把自己的性格變得像男孩,或者把自己變得像男孩一樣聰明、能干或優秀。
把自己的性別朝父母的性別期待發展,只是對不是父母性別期待的孩子的影響之一。另一個影響則是,由父母對孩子性別的拒絕導致孩子對自己的性別或是對整個人也是拒絕的。對自己整個人的拒絕或不接納、不接受,包括不接納自己的外貌、身高、體重、性格、能力、智力等。當一個人不接納自己時,他接下來要做的可能就是傷害或虐待自己。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性別期待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性別發展,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特征,同時也會造成孩子的自我傷害。
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行時期,性別期待對夫婦來說就更加強烈。因為對他們來說,只能有一個孩子的機會,如果他們企盼要一個男孩,而他們所生的卻是個女孩,則這個女孩就極有可能要承受性別歧視的后果。
即使在非計劃生育政策年代,性別期待仍然會發生。如果第一胎是個男孩,那么夫婦大都會希望第二胎是個女孩;如果第一胎是個女孩,那么第二胎就希望生個男孩。有這種性別期待的家庭,如果生了兩個男孩或兩個女孩,那么男孩中的第二個男孩、女孩中的第二個女孩就會面臨性別被拒絕的風險,在這樣的組合中的孩子把自己的性別朝異性方向發展的風險就會增大。
據不完全統計,在一個家庭中,最容易受到性別期待影響的是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女孩、都是女孩家庭中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女孩、都是男孩家庭中的第二個男孩或最后一個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