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E.M.福斯特文集)
- (英)E.M.福斯特
- 4634字
- 2019-03-05 11:12:10
一
閱讀《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有兩處地方讓讀者不敢輕易涉足:莉莉婭·西奧波爾德臨產而死以及她的剛滿八個月的嬰兒的夭折。
莉莉婭的死,書中寫得惜墨如金:“可是她卻在分娩時死去了。”
她的嬰兒的死,寫得多了一些文字:“小臉已經冰涼。”“小臉今后再也不會被眼淚打濕了。”
也許正因為關于生死這樣重大的事件寫得如同交待事實,才深深地觸動了讀者,讀者因此不得不再回頭審視死亡的情節和原因。
二
莉莉婭分娩而死,從死亡的原因的客觀性上講,概率要高得多,尤其莉莉婭所處的時代——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不管作者有意無意,關于莉莉婭的寫作,都是客觀的,或者是順著莉莉婭的性格進行的。
莉莉婭最初在小說中露面,是在火車站與一家人告別。在小叔子菲利普的建議下,她要去意大利旅游。一同前去的,還有卡羅琳·阿博特小姐。她的婆婆赫里頓太太對兒媳婦的旅行,頗不以為然:“一個三十三歲的寡婦竟然要個年輕十歲的姑娘照顧自己,想想就讓人臉紅。”話說得刻薄,卻言簡意賅地交待出了兩個年輕旅游女士的身份。莉莉婭出國旅游,與她守寡不守節,打算和一個名叫金克羅夫特先生結婚很有關系。在英國這個歷來階級分明的國度,金克羅夫特先生沒有好出身、沒有好親戚,不英俊、不聰明、沒有多少錢,是原因,但是更深層的原因是莉莉婭和已故的丈夫查爾斯生有一女——艾瑪。莉莉婭所處的英國,婦女的地位在改善,或許再嫁不算什么嚴重的失節了,但是再嫁會失去女兒的撫養權和婆婆家優裕的社會地位,這是很現實的問題。英國這個國家,自打文藝復興以來,基本上遵循了資產多寡決定一個家庭以及一個人在社會上享有多少地位和權利的原則。它的穩定源于此,它的保守源于此,它的階級分明也源于此。
然而,在英國成為問題的問題,在意大利卻不再是問題。莉莉婭到了意大利,滿打滿算不過十來天,就寫信給婆婆赫里頓太太,說她訂婚了,是個意大利人!在莉莉婭來說,這是婚姻自由,而在婆婆赫里頓太太來說,這是觸犯了天條,因此她上綱上線地說:
那個男人是公爵也好,是演奏手風琴的也好,關鍵不在這里。如果莉莉婭嫁給他,就是侮辱了查爾斯的亡靈,侮辱了艾瑪,侮辱了我們全家。因此我不允許,如果她一意孤行,我們就跟她徹底斷絕關系。
這番話,可以看作英國的背景,是莉莉婭做兒媳婦的背景,是書中所有英國人生活的背景,自然也是兩起死亡事件的背景。
至于莉莉婭個人的性格,小說是通過她在意大利閃電結婚、漸漸對婚姻失望、進而陷入無奈境地,一步步告訴讀者的。“莉莉婭是個既多情、又性格粗放的人”,僅僅因為“第一次看見吉諾坐在面對拱頂磚門的泥墻上”、“夕陽照在他的頭發上”、“他低頭朝她微笑”,就決定要嫁給這個小她十多歲的男人了。從浪漫的角度講,一個女人愛上一個男人,這些理由也許夠了。但是一個女人要和一個男人一起生活,卻需要更多的理由,或者更合適的條件。吉諾是個牙醫的兒子,家產和地位都很低,但是意大利人似乎慣于吃軟飯,不僅吉諾吃得理所當然,一家人為了買房還理所當然地訛走了莉莉婭一筆錢。莉莉婭不在乎施舍錢財,但是很在乎兩個人的家庭獨立、和諧和秩序,也就是英國式的家庭生活。吉諾懶惰、散漫、狡詐……毛病多多,莉莉婭都漸漸地忍耐下來,但是她忍受不了吉諾夜不歸宿甚至幾天不歸家的毛病。異國他鄉,本來就沒有社會交往,丈夫偏偏不守家,莉莉婭漸漸郁悶起來。矛盾不大,沖突也不激烈,但是如同一劑慢性毒藥,莉莉婭漸漸失去了活力,甚至加入了天主教堂來尋找精神的支撐點。莉莉婭看清楚吉諾是為了錢才跟她結婚,又發現了吉諾的不忠,精神開始崩潰,后悔,哭泣,一次散步時與可能返回英國的一次機會失之交臂后,她的生活開始一步步走向悲劇了。她想念自己的女兒艾瑪,卻又被英國那邊掐斷。“于是,莉莉婭放棄希望,病倒了,整個秋天都躺倒在床上。”吉諾為此心煩意亂,卻僅僅因為一心想得到一個兒子,“跟這個神圣的永生不朽的希望比起來,墜入愛河只是一件物質上的小事”。莉莉婭拼盡血肉之軀生下一個“漂亮的男孩”,人生便走到了盡頭。婆婆家認為這是莉莉婭自找的,丈夫這邊認為人死不能復生,只有卡羅琳·阿博特為莉莉婭的死深感自責。
作者這樣評論這一死亡事件:“誰也沒有意識到這里涉及的不只是個性差異,這種斗爭是民族性的。世世代代的老祖輩,不管好人、壞人,還是不好不壞的人,都不準拉丁男人向北方女人獻殷勤,也不準北方女人原諒拉丁男人。”
故事講到這里,小說寫到了第四章,占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三,自此開始向第二件死亡轉移。
三
莉莉婭——或者說吉諾的孩子——的死亡過程,要比莉莉婭的長一些:被偷、被包袱悶住、無聲的哭泣、馬車上的一路顛簸、馬車翻倒時被甩出車外——導致死亡。
如果說莉莉婭的死亡,至少一半原因是她的性格決定的,那么嬰兒的夭折卻與嬰兒的性格毫無瓜葛,因為幾個月大的孩子的性格還遠遠沒有形成。換個角度說,嬰兒的夭折,完全決定于成年人控制的社會和環境。在這點上,嬰兒的社會背景,要比他的母親復雜得多。大背景是兩個民族,小背景是一個個和他發生關系的具體的成年人。和他最親近的有兩個人,母親和父親。母親去世了,父親好好把他養大成人,成長的生活雖然有殘缺,卻也是不幸中的萬幸。偏偏他的父親有自己的性格,左一封右一封地替他給異父同母的姐姐——艾瑪——寫信,一心攀附這門英國親戚。因為這些信,母親那邊,也就是英國那邊,開始產生反應。一開始母親的親戚們堅決拒絕,尤其赫里頓太太。從父親這邊的血緣上講,嬰兒和赫里頓家族沒有任何關系;從母親這邊的血緣上講,他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姐姐。這點親緣,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強大的民族文化推動下,這一親緣被無限放大,以至于和嬰兒最沒有親緣關系卻深為自責的卡羅琳·阿博特小姐成了最原始的推動力。不能讓英國人生的孩子,在意大利那樣的蠻荒之地接受教育,成了讓嬰兒回歸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誠如赫里頓太太所說:“難道那孩子就要在那種地方——跟著那樣的父親長大?”“那人只會把孩子帶成一個天主教或異教徒,而且肯定會把他培養成邪惡的人。”
除了兩個民族的背景,兩個民族的子民的性格,加速了孩子的悲劇命運。
菲利普·赫里頓,散淡、隨和、理智。哈麗雅特·赫里頓,菲利普的姐姐,愚鈍、固執、蠻橫。為了執行赫里頓太太的命令,姐弟倆組成了“救援小組”,到意大利去解救孩子。卡羅琳·阿博特,熱心、理智,富有責任感和負疚感,單獨行動,打算把孩子從意大利領回來,自己撫養。三個人不期而遇,救助行動互相牽扯,三個人的關系不得不進行重組。
算上這次,菲利普是三進意大利了。第一次是二十二歲到意大利旅游,深深地喜歡上了意大利,不僅深為意大利的燦爛文化折服,而且連意大利的炎熱氣候他都認為有趣,有魅力。莉莉婭就是在他的美妙描述和大力推薦下前往意大利旅游的。第二次,莉莉婭的閃電式結婚,他在母親赫里頓太太的授意下到意大利勸阻,但是他在既成事實面前束手無策不說,還被吉諾收拾了一頓,結果大敗而回。第三次,即這次解救活動,他不積極,只是無法擺脫母親手里牢牢牽住的木偶線,才不得不來充當木偶。鑒于第一次的失敗以及他態度曖昧,赫里頓太太于是派遣女兒哈麗雅特來做督察。哈麗雅特的愚蠢和專橫,使得菲利普更像一個被操縱繩子扯得團團轉的木偶。然而,外因永遠不能徹底抵擋內因。菲利普理智,從善如流,喜歡從積極方面看待人的行為,因此他這次解救孩子,結果“體面失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哈麗雅特的使命是讓菲利普的解救行動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不惜一切手段,把那個孩子弄回英國去,而這點,是菲利普無論如何不可能做出來的。
姐弟兩個的拯救行動還未實施,突然殺出一個卡羅琳·阿博特:她因為自責和愧疚,搶先一步獨自來到意大利,試圖說服吉諾,把孩子讓她抱回去撫養,彌補她慫恿莉莉婭草率締結跨國婚姻的過失。兩條戰線看似各有打算,但菲利普和卡羅琳卻在實際行動中很快加深了解,觀點每每合拍。菲利普終于明白,這次解救孩子,追根溯源,“哈麗雅特被母親操縱著,赫里頓太太被阿博特小姐操縱著,吉諾被一張支票操縱著”。他還算個明白人了。他對解救孩子的態度本來無所謂,這下徹底轉變了:“世界突然正過來了,那孩子還有什么要緊?”
始作俑者卡羅琳·阿博特小姐自然不甘心:吉諾“他去年征服我,昨天征服了赫里頓先生,如果我不多加留心,今天他還會征服我們大家,那孩子就會在蒙特里亞諾長大”。她曾經對嬰兒的幸福、靈魂、道德等等考慮了很多,很多,但是看到真實的嬰兒睡在一塊臟兮兮的毯子上,有血有肉,生命的重量和尺寸樣樣俱全,她除了親吻和祈禱,發現別的一切影響都是難以施展的。這當然是因為嬰兒的背后有一個粗糙、馬虎卻算計過人的父親。父親內心只渴望兒子像自己一樣,將來也有自己的兒子,子子孫孫充斥整個地球。這種本能的渴望無比強大,是卡羅琳小姐這樣涉世不深的女性還無法對抗的。“壞人也有愛的能力。”這一發現不僅讓她一籌莫展,她還感到道德上的不安了。
這下就只剩下哈麗雅特了。愚鈍自有愚鈍的厲害之處。她不需要思考那么多,一心惦記著怎么把孩子解救到英國去,就足夠了。她的思考更直接,因此達到目標的距離更短,更近。在敦促菲利普無效之后,她的手段也更快捷。她親自出馬,本來想和吉諾直接交鋒,用一張支票解決問題,卻發現吉諾不在家,保姆外出,便把孩子偷了出來!坐馬車趕往火車站,雨天加上慌不擇路,小小的脆弱的生命遭到摧殘,是偶然,卻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嬰兒脫離了養育他的環境。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是讀者看得出來,正是成年人各自迥然不同的性格,一起謀害了一個小生命!他們的性格又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造就的。
四
這樣的寫作已經頗具分量,但是突然的死亡事件,卻只是作者寫作的一個方面。死亡事件引發的反響,是作者寫作的另一個方面。兩起死亡事件的主人都不是小說的主角,而是重要的因素,或說次要的角色。
那么,主角是誰呢?菲利普·赫里頓和卡羅琳·阿博特。還有意大利人吉諾。
在兩起死亡事件中,菲利普和卡羅琳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但是這似乎不是作者對他們的最終關懷。他們因為兩起死亡事件得到了錘煉,受到了教育,對這個世界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有了新的看法,彼此認識得更清楚,互相都有了新的好感,好像為這對年輕人的戀愛鋪平了道路。然而,作者偏偏沒有玉成好事,讓他們仍然各走自己認定的路:菲利普決定走出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鄉,到更開放的倫敦謀生,而卡羅琳卻背道而馳,決意回到自己曾經厭惡的故土。這個結局,出乎讀者的意料,卻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至于意大利人吉諾,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但透過這個人物,讀者看到的是意大利這個國度。從這個角度說,吉諾這個虛構人物,很有實際象征意義。如若他象征意大利,那么,著墨有限的赫里頓太太,則象征英國。
透過多種象征,揭示和對比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的文化差異,也是小說的重要內容之一。
五
這是E·M·福斯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盡管篇幅不長,卻奠定了他長篇小說的基本調子。在他的筆下,對人對事,客觀的冗長的描寫和交待,不再是長篇小說的特點。小說的故事和情節,都是在引人入勝的敘述、簡練的描述和交待以及人物的對話中展現出來的。事件的突然性,尤其死亡事件的突然性,成了福斯特長篇小說的特點。多種事件對主人公以及周圍的人的影響,是福斯特最為關注的,也是他的小說具備現代性的重要元素。
本書一共十章,前四章寫了一起死亡事件,后四章寫了一起死亡事件,最后兩章寫兩起事件對男女主人公產生的影響,以及他們生活下去的態度。結構的均衡,布局的合理,作者駕馭小說寫作的能力,已經毋庸置疑。
蘇福忠
二〇〇八年十月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