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消費者權益保護(2)
- 公民維權法律好幫手(法律好幫手叢書 )
- 東方聞睿主編
- 4443字
- 2013-12-04 16:07:33
【問題】小柳在一家商場看中了一臺標簽價為800元的數碼相機,但是在他準備付款時,只見那發票上卻是開具了1200元。他便向售貨員尋問原由,售貨員說那張800元的價簽不過是多余的而已,他選的相機價錢本來就是1200元。小柳這才發現該名牌照相機邊上還有一張標價為1200元的標價簽,他認為這是價格欺詐,于是不同意付款。請問:商場在一種商品使用兩種不同標簽的做法合法嗎?法律對商家的價格欺詐行為有規定嗎?
【解答】法律規定經營者收購、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有償服務,應當依法明碼標價,如果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就屬于我國《價格法》嚴禁的不正當價格行為。本案中所舉商場的行為不僅是不正當價格行為,而且在《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被進一步定性為價格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
本案中的小柳可以依法對商場的這種價格欺詐行為向價格主管部門舉報,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和《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進行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14、40條;《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第3、6、7、10、11條。
13.出租車司機擅自調改計價器多收車費,乘客怎樣要求索賠?
【問題】劉女士每天早上都乘出租車從家到單位上班,平時打車費也就20元左右。2003年6月的一天,她照常打車去上班,可在付帳時,司機卻要40元,劉女士便懷疑計價器出了問題,于是向技術監督部門投訴該個體司機,經查,為了多收計程費,該司機擅自調動了計價器。請問:破壞計量器具的準確度,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乘客怎樣要求索賠?
【解答】《計量法》第17條規定:“使用計量器具不得破壞其準確度,損害國家和消費者的利益。”第27條規定:“使用不合格的計量器具或者破壞計量器具準確度,給國家和消費者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沒收計量器具和違法所得,可以并處罰款。”罰款的數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第51條的規定,為二千元以下。本案中,劉女士可以憑借相關法律規定要求賠償必要的損失費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第17、27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第51條。
14.在隨團旅途中購得劣質商品時,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
【問題】梁某跟隨旅游團去某地旅游,在旅游途中,由導游帶領去某禮品店購物,在店老板及導游沈某的極力勸說下,他買下了一款2000元的玉石。但回家后經專家鑒定,僅是價值200左右普通玉石。請問:隨團旅客途中所購商品出現質量問題,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
【解答】為了規范旅游市場環境,保護旅游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相繼頒布了《旅行社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和《導游人員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
根據《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第15條的規定:“導游人員進行導游活動,不得向旅游者兜受物品或者購買旅游者的物品,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費。”第16條規定:“導游人員進行導游活動,不得欺騙脅迫旅游者消費或者與經營者串通欺騙、脅迫旅游者消費。”本案中導游的行為就是一種明顯的“串通經營者欺騙旅游者的行為”,該禮品店的行為已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旅游者梁某有權根據《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第17條的規定,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要求商家進行賠償。
【法律依據】《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第15、16、17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
15.郵政局兌付匯款手續不嚴而導致匯款被他人冒領,由誰承擔責任?
【問題】2000年元月,錢某給家里匯款1500元。同年元月15日,錢某所在村的村干部王某簽收了匯款憑證,并讓村民劉某轉交給錢父,劉某卻將憑證遺失。同年2月份,錢某回家過年,才得知父親并沒有收到匯款。但是一到郵政局查問,才知道匯款已于2000年元月24日被人以錢父名義取走。請問:匯款被人冒領,郵政局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解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7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6條規定:“郵政企業應當為用戶提供迅速、準確、安全、方便的郵政服務。”而本案中的縣郵政局未準確將匯款單投交給收匯人錢父,同時其工作人員又違反郵電部制定的《國內郵政匯兌業務處理規則》第13條的規定——“郵政匯款實行憑證件兌付,既要保證匯款的正確兌付,又要便于事后追查。……收款人領取郵政匯款時,應由收款人在匯款通知背面簽章并填寫本人有效證件號碼。同時交驗本人有效證件。收款人為單位的,應加蓋與匯款通知收款單位相一致的單位公章并憑取款人有效證件簽章領取。”因此,在本案中,郵政局應當依法賠償全部匯款、匯款利息以及由此支出的交通等費用損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7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6條。
16.丟失了“三包”憑證,能否獲得“三包服務”?
【問題】2002年3月,小何在某科技廣場買了一部手機,到了10月份,手機就發生了故障。但當他想去維修時,卻發覺丟失了維修憑證。請問:在此情況下,小何能獲得“三包”服務嗎?
【解答】三包憑證是移動電話機商品出現質量問題時,消費者享受三包權利的憑證。在三包有效期內,消費者憑發貨票和三包憑證享受修理、更換、退貨的權利。如果消費者丟失了三包憑證,或者沒有索要三包憑證,能夠提供以下證據的一樣可以享受三包:
(1)能夠提供發貨票底聯或者發貨票(底聯)復印件等有效證據,證明該移動電話機商品在三包有效期內的;
(2)不能提供發貨票底聯或者發貨票(底聯)復印件等有效證據,但依照主機機身號(IME串號)顯示的出廠日期推算仍在三包有效期內的,應當以出廠日期后的第90日為三包有效期的起始日期,銷售者、修理者、生產者應當免費修理。
【法律依據】《移動電話機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第9條。
17.面對國產貨冒充進口貨的行為,該如何維權?
【問題】劉某于2002年10月份在某商場根據樣本的款式訂購了一只優惠價為4538元的美國產的坐便器。當商場將貨送上門進行驗貨時,劉某卻發現該坐便器是北京產的,便與商場交涉,但商場堅持不肯退貨。請問:面對這種國產貨冒充進口貨的行為,消費者應當何維權?
【解答】依據《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3條的規定,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準、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的,屬于欺詐消費者行為。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第19條規定:“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
很明顯,商場的行為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而且沒有履行自己如實告知和答復的義務。消費者對于商家的這種行為,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要求賠償。
【法律依據】《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3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19、49條。
18.個人之間私下交易發生產品質量問題的,能否要求雙倍賠償?
【問題】小王花了1600元在某家電商場購買了一臺DVD,后來由于買房,便以1400元將DVD賣給了同事小章。但是,在小章使用了不到一個月,DVD便無法正常讀盤。為此,小章想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要求小王雙倍賠償。請問:小章的請求法院能支持嗎?
【解答】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小王是否是經營者?因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解的是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如果小王是經營者,那就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支持小章的請求;反之,小章的請求就不能得到支持。
在本案中,小王顯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商品生產和銷售以及提供服務的人,所以他不能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經營者,因此,小章的請求不能得到滿足。但是,小章可以向生產、經銷該DVD的商家求償。若小章無法找到該商家或者不方便向商家行使自己的權利,也可以依據《合同法》的有關規定,要求小王賠償損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11條。
19.經營者未說明危險產品的正確使用方法而導致造成傷害的,是否必須承擔責任?
【問題】李大叔從何某的商店里買了一瓶消毒液,但當時何某并沒告知此為高溶度的產品,以致于李大叔回家仍以習慣的1∶100的比例稀釋,結果造成雙手被腐蝕。請問:何某應不應該對此事負責?
【解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8條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經營者發現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嚴重缺陷,即使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仍然可能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應當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并采取防止危害發生的措施。”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經營者對商品、服務安全具有保證的義務。
在本案中,何某并沒有盡到應有的警示義務,因而必須對李大叔的身體損害予以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8條。
20.銷售者能否要求消費者直接向生產者索賠?
【問題】曹某在陶某的私營超市里買了本縣“好佳”食品廠生產的面包,回家食用后,出現腹瀉、頭暈等癥狀。經檢查,系面包過期所致。為此,曹某要求陶某賠償損失。陶某不同意,要求曹某直接向“好佳”食品廠索賠。請問:陶某的做法正確嗎?
【解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于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于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于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追償。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因此,無論本案中的陶某是否有責任,只要曹某向他提出索賠,他就必須予以賠償。如果是生產廠家的責任,在賠償之后,陶某可以向生產廠家追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
21.店面在轉讓給他人經營中造成消費者損害的,轉讓者有義務賠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