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儀禮(節選)

關于《儀禮》的作者,尚存爭議,一說周公作,一說孔子刪定。學術界對《儀禮》的成書年代亦沒有定論,大多數人認為《儀禮》成書于秦統一六國之前。漢置五經博士,禮學只有《儀禮》。東漢鄭玄分別給《儀禮》、《周禮》、《禮記》作注,始有“三禮”之名。值得注意的是,漢代還沒有《儀禮》之名,魏晉以降,人們才將漢代稱為《禮》、《士禮》、《禮經》等的十七篇禮稱為《儀禮》。近人根據書中喪葬制度,結合考古出土器物進行研究,認為《儀禮》為戰國初期至中期人所編。梁啟超認為,今十七篇或出孔子之手,周代禮節繁縟,孔子厘定之,使其適宜。十七篇中,至少《士喪禮》為孔子手定,或口授孺悲寫定。張岱年認為,《儀禮》當是戰國儒家的著述,經漢儒編定的。此書為西周、春秋時代部分禮制匯編,主要記載古代貴族冠、婚、喪、祭、飲、射、朝、聘等具體儀節,不講儀禮的作用及意義。

士昏禮第二(節錄)

昏禮。下達,納采用雁(一)

主人筵于戶西,西上,右幾。

使者玄端至(二)

擯者出請事(三),入告。

主人如賓服,迎于門外,再拜,賓不答拜。揖入。

至于廟門,揖入。三揖,至于階,三讓。

主人以賓升(四),西面。賓升西階,當阿(五),東面致命。主人阼階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間,南面。

賓降,出,主人降,授老雁(六)

擯者出請(七)

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

擯者出請(八),賓告事畢。入告,出請醴賓。

賓禮辭,許。

主人徹幾改筵(九),東上。側尊甒醴于房中。

主人迎賓于廟門外,揖讓如初,升。主人北面,再拜。賓西階上北面答拜。主人拂幾,授校(一〇),拜送。賓以幾辟(一一),北面設于坐,左之,西階上答拜。

贊者酌醴,加角柶,面葉,出于房。

主人受醴,面枋,筵前西北面。賓拜受醴,復位。主人阼階上拜送。

贊者薦脯醢。賓即筵坐,左執觶,祭脯醢,以柶祭醴三,西階上北面坐,啐醴,建柶,興,坐奠觶,遂拜。主人答拜。

賓即筵,奠于薦左,降筵,北面坐取脯,主人辭。

賓降,授人脯,出,主人送于門外,再拜。

納吉,用雁,如納采禮。

納征,玄束帛(一二)、儷皮,如納吉禮。

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

(一三),初昏,陳三鼎于寢門外東方,北面,北上。其實特豚,合升,去蹄。舉肺脊二,祭肺二,魚十有四,臘一肫(一四),髀不升。皆飪。設扃鼏(一五)

設洗與阼階東南。饌于房中,醯醬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黍稷四敦,皆蓋。

大羹湆在爨(一六)

尊于室中北墉下,有禁。玄酒在西。绤冪,加勺,皆南枋。

尊于房戶之東,無玄酒。篚在南,實四爵合巹(一七)

主人爵弁,裳,緇袘(一八)。從者畢玄端。乘墨車(一九),從車二乘,執燭前馬。

婦車亦如之,有裧(二〇)

■題解

《士昏禮》為《儀禮》第二篇。賈公彥疏引鄭玄《三禮目錄》云:“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為昏。昏禮于五禮屬嘉禮。大小戴及《別錄》,此皆第二。”士昏禮主要禮節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共牢合巹、婦見姑舅等,選篇介紹了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大婚禮禮節。

■注釋

(一)鄭玄注:“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惟納征不用雁,以其自有幣帛可執故也。”納采,提親得到應允后,男方派使者行納采禮;問名,男方問所娶女子之名,以便占卜吉兇;納吉,男方在占卜得到吉兆之后,派使者前往女家告知,禮同納采。納征,女方接受男方的禮物,雙方婚姻關系確定;請期,男方卜得迎娶吉日,備禮告知女家,征得同意;親迎,新郎親自去女方家迎娶。

(二)玄端:士傍晚或祭祀宗廟時穿的黑色服裝。

(三)擯者:即有司佐禮之人。

(四)以:引導。

(五)阿:本指丘陵,此指堂屋頂部最高處的棟。

(六)老:家臣的長者。

(七)出請:賓納采后出門未離去,等待問名。鄭玄注:“不必賓之事有無。”

(八)擯者出請:擯者出門詢問還有何事要辦,是表示對來賓尊重的禮儀性問話,并非來賓真有事。

(九)徹幾:撤去納采時供神用的幾,換上供來賓用的幾。改筵:將納采時供神用的席,改換成供來賓用的席;鬼神之席以西為上,來賓之席則改為以東為上。

(一〇)校:幾的腳。

(一一)辟:逡遁,欲行又止。

(一二)玄:婚禮用玄縑,象征陰陽大備。古人認為,天的正色蒼而玄,地的正色黃而縹,婚姻有陰陽相成之義,所以服色也要效法天地。

(一三)期:當為娶妻之日。

(一四)一肫:或作“純”,純,全也。

(一五)扃:用來扛鼎。鼏:覆鼎之物。

(一六)羹:肉湯也。湆:煮肉汁。爨:灶也。

(一七)巹:讀若“斤”,婚禮時用的酒器,一瓠分成兩個瓢叫巹。

(一八)袘:衣裙的下擺。

(一九)墨車:按禮制士大夫所乘之車。

(二〇)裧:通“幨”,車上的帷幕。

■講疏

在古代的禮儀生活中,昏禮直接延續了冠禮,《禮記·內則》規定男子“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室”;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古代欲昏禮,必先冠禮,《太平御覽》卷七一八引《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人生階段不同,禮儀對人的要求不同。昏禮不但要求男子必冠,而且還要求“行媒”。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問期都是通過媒人的中間傳達來實現的,只有迎親時才有男方的實際參與,《禮記·曲禮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可見古代行媒對于昏禮完整意義的重大作用。

昏禮在禮儀程序上的安排,傳達了男方對女方親、敬的道德意義,如:“擯者出請。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僅“問名”方面,與其說是禮儀煩瑣,不如說是雙方對兒女婚姻大事的重視,這也是對男方或女方關于婚姻態度的考察或檢驗。婚姻是“合二姓之好”,婚期取決于男方,但為表示謙敬,男方要通過媒人代咨詢女方。婚娶當天男方要戴“爵弁”,“爵弁”是古代男子行冠禮時第三次加戴的,這標志著男子有參與宗族祭祀的資格和權利。祭祀和戰爭被稱為“國之大事”,聯系本文,這突出了文章題目“士”的特點,也暗示了女方的擇偶標準。《儀禮·士昏禮》所記禮制,不僅是士階層所實行的禮制,實際上士以上基本也通行,只是在細節、規模上不同而已。

士相見禮第三(節錄)

士相見之禮。摯,冬用雉(一),夏用腒(二)。左頭奉之(三),曰:“某也原見,無由達。某子以命命某見(四)。”主人對曰:“某子命某見,吾子有辱(五)。請吾子之就家也,某將走見(六)。”賓對曰:“某不足以辱命,請終賜見。”主人對曰:“某不敢為儀(七),固請吾子之就家也,某將走見。”賓對曰:“某不敢為儀,固以請。”主人對曰:“某也固辭,不得命,將走見。聞吾子稱摯(八),敢辭摯。”賓對曰:“某不以摯不敢見。”主人對曰:“某不足以習禮,敢固辭。”賓對曰:“某也不依于摯不敢見,固以請。”主人對曰:“某也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出迎于門外,再拜。賓答再拜。主人揖,入門右。賓奉摯,入門左。主人再拜受。賓再拜送摯,出。主人請見,賓反見,退。主人送于門外,再拜。主人復見之,以其摯,曰:“向者吾子辱(九),使某見。請還摯于將命者(一〇)。”主人對曰:“某也既得見矣,敢辭。”賓對曰:“某也非敢求見,請還摯于將命者。”主人對曰:“某也既得見矣,敢固辭。”賓對曰:“某不敢以聞(一一),固以請于將命者。”主人對曰:“某也固辭,不得命,敢不從。”賓奉摯入,主人再拜受。賓再拜送摯,出。主人送于門外,再拜。

士見于大夫,終辭其摯(一二)。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賓退,送,再拜。

若嘗為臣者,則禮辭其摯(一三),曰:“某也辭,不得命,不敢固辭。”賓入,奠摯,再拜。主人答壹拜。賓出,使擯者還其摯于門外,曰:“某也使某還摯。”賓對曰:“某也既得見矣,敢辭。”擯者對曰:“某也命某,某非敢為儀也。敢以請。”賓對曰:“某也夫子之賤私(一四),不足以踐禮,敢固辭。”擯者對曰:“某也使某,不敢為儀也。固以請。”賓對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從!”再拜受。

下大夫相見,以雁,飾之以布,維之以索,如執雉。

上大夫相見(一五),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于面,左頭,如麛執之(一六)。如士相見之禮。

始見于君,執摯,至下,容彌蹙(一七)。庶人見于君,不為容,進退走。士、大夫則奠摯,再拜稽首,君答壹拜。

若他邦之人,則使擯者還其摯,曰:“寡君使某還摯。”賓對曰:“君不有其外臣(一八),臣不敢辭。”再拜稽首,受。

凡燕見于君(一九),必辯君之南面。若不得,則正方,不疑君(二〇)。君在堂,升見無方階,辯君所在。

■題解

本篇記大夫、庶人見君;士見大夫;士相見;大夫見他國使者的禮儀規定。賈公彥《儀禮注疏》:“獨以《士相見》為名者,以其兩士職位不殊,同類昵近。”鄭玄《目錄》曰:“士以職位相親,始承摯相見。”選文記述了士君子相交接的禮儀程式,對相關的禮物、應對、回訪做了詳細說明。

■注釋

(一)摯:見面禮。雉:野雞。士相見用死雉作禮物。古人認為雉不為食所引誘,不為威所懾服,寧死而不被蓄養,正像士行威、守節、死義的品格。

(二)腒:鳥脯。

(三)左頭:雉橫捧于左手,雉頭朝左,因為左首尊,頭為陽,左也為陽。

(四)某子:介紹雙方見面的人的名字。以命:以主人之命。

(五)吾子:尊稱對方。

(六)走見:急往相見。

(七)不敢為儀:不敢以容貌為威儀。意即出自真心.而非虛貌相待。

(八)稱:舉。

(九)向:不久前。

(一〇)將:傳;將命者,即傳命者也。

(十一)不敢以聞:謙語,意為不敢以還摯之事使主人聽聞。

(十二)終辭:推辭三次。

(十三)禮辭:推辭一次。

(十四)賤私:私,大夫的家臣;賤私,為謙稱。

(十五)上大夫:下大夫指大夫,上大夫指卿。

(一六)麛:幼小的鹿。

(一七)蹙:局促不安,指態度恭敬。

(一八)外臣:見他國之君,自稱外臣。《禮記·玉藻》鄭玄注:“見于他國君,下大夫自名于他國君曰外臣某。”

(一九)燕見:私見也。

(二〇)辯:鄭玄注:“辯猶正也。君南面,則臣見正北面。君或時不然,當正東面,若正西面,不得疑君所處,邪向之。疑,度也。”

■講疏

《周禮·春官·大宗伯》講述了不同階層見面來往時關于見面禮(即“摯”)的問題:“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級別不同,要求的見面禮不同。士去拜訪平級或高于自己級別的人物時,要“執摯”,鄭玄注:“‘交有時,別有倫’之意”。賈公彥疏:“(雉)交接有時,至于別后則雌雄不雜”。本篇介紹了士見面時的情況,士與士初次相見,二人都要非常謙敬,來者要手執雉,并固求拜見接雉,主人固辭再三然后接見來者,還要于接受禮物時再三推讓。最后主人接受禮物,將客人送走后回訪客人,退還禮物。士之間通過這種交往活動來傳達對彼此的謙讓、恭敬態度。

鄉飲酒禮第四(節錄)

鄉飲酒之禮。主人就先生而謀賓、介(一)。主人戒賓,賓拜辱(二)。主人答拜,乃請賓,賓禮辭,許。主人再拜,賓答拜。主人退,賓拜辱。介亦如之。

乃席賓、主人、介(三)。眾賓之席,皆不屬焉。尊兩壺于房戶間,斯禁(四)。有玄酒,在西。設篚于禁南,東肆(五),加二勺于兩壺。設洗于阼階東南,南北以堂深,東西當東榮。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

羹定,主人速賓(六),賓拜辱,主人答拜,還,賓拜辱。介亦如之。賓及眾賓皆從之(七)。主人一相迎于門外,再拜賓,賓答拜,拜介,介答拜。揖眾賓。主人揖,先入。賓厭介(八),入門,左。介厭眾賓,入,眾賓皆入門左,北上。

主人與賓三揖(九),至于階,三讓。主人升,賓升。主人阼階上,當楣北面再拜。賓西階上,當楣北面答拜(一〇)

■題解

本篇選自《儀禮》。“鄉飲酒禮”為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五禮之一,屬嘉禮。選賢舉能、每年祭祀,或尊長敬老,均舉行宴會,由鄉大夫做主人,設宴飲酒。例如,周代每三年由諸侯的鄉大夫考察有德行、藝能的人向國君薦舉備選,將行之時,鄉大夫以賓客之禮相待,與其飲酒。后世地方官設宴招待本地年高有德者,也稱為“鄉飲酒禮”。

■注釋

(一)先生:鄉中致仕者,一般指鄉大夫。賓:鄉飲酒中被款待的人,多指鄉中賢能者。介:近次于賓的人。

(二)拜辱:鄭玄注:“出拜其自屈辱,至己門也。”

(三)席:指鋪席。賓的席位在窗前,面朝南;主人的席位在阼階之上,面朝西;介的席位在西階之上,面朝東。

(四)兩壺:酒和玄酒。斯禁:酒器下無足的承盤。

(五)肆:陳。

(六)速:邀請并催促。

(七)從:跟隨。眾賓散居四方,主人不能一一催請,只能在行禮之日聚于某處,主人 速賓后便一齊隨往。

(八)厭:一種揖,雙手合抱后拉到胸前。

(九)三揖:主人迎賓入門,每至轉向處,主賓相作揖,凡三揖。入門,將右,揖;將向北,揖;當庭中之碑處,揖。三揖:亦稱每曲揖。

(一〇)楣:堂的前梁。

■講疏

在古代社會生活中,鄉飲酒禮是禮儀活動的重要方面,所謂鄉飲酒禮,王啟發先生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九章闡釋禮的道德意義時說:“就是在鄉一級地方行政組織范圍內舉行的宴飲活動,即鄉一級地方組織所屬民眾在鄉的首腦‘鄉大夫’的組織下進行聚會活動。”在周代,它代表了一種具有道德教化意義的禮事活動。“鄉”是一個地域行政管理單位,《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赒;五州為鄉,使之相賓。”古代規定天子六鄉,諸侯三鄉,卿二鄉,大夫一鄉,每鄉各有鄉大夫一名。鄉飲酒禮一般三年舉行一次。其禮儀程序為:首先,主人要先通知賓、介來確定其所邀請的賓客名單,其實都是卿、大夫等貴族或才德之士。其次,在宴飲當天,賓、介要引領眾賓客一塊前去參加;主人到門口迎接,以示歡迎,并彼此就座,分清主次。在鄉大夫主持的飲酒禮儀活動中,鄉大夫與賓客之間通過拜迎、揖讓來表示彼此的尊重謙恭,表明人際交往要遵循相互尊重和謙讓的道德原則。古人倡導治國必先修身,道德方面的表現,不僅代表了個人的內在德行,而且還外延到邦國治理的層面。這種禮儀活動旨在通過彼此尊重、謙讓的表現來達到社會和諧的局面。因此,“鄉飲酒禮”舉辦的最終目的之一是禁止暴亂之禍,“鄉飲酒禮”可以說是古代宗法規范在禮的規定下,由家族“親親”擴展到社會“尊尊”的一個突出體現。

燕禮第六(節錄)

燕禮。小臣戒與者(一)。膳宰具官饌于寢東(二)。樂人縣。設洗篚于阼階東南,當東留(三)。罍水在東,篚在洗西(四),南肆。設膳篚在其北,西面。司宮尊于東楹之西(五),兩方壺,左玄酒,南上。公尊瓦大兩(六),有豐,冪用绤若錫(七),在尊南,南上。尊士旅食于門西,兩圓壺。司宮筵賓于戶西,東上,無加席也。射人告具(八)

小臣設公席于阼階上,西鄉(九),設加席。公升,即位于席,西鄉。小臣納卿大夫,卿大夫皆入門右,北面東上。士立于西方,東面北上。祝史立于門東,北面東上。小臣師一人(一〇),在東堂下,南面。士旅食者立于門西,東上。公降立于阼階之東南,南鄉。爾卿,卿西面北上;爾大夫,大夫皆少進。

射人請賓。公曰:“命某為賓。”射人命賓,賓少進,禮辭。反命。又命之。賓再拜稽首,許諾。射人反命。賓出(一一),立于門外,東面。公揖卿大夫,乃升就席。

小臣自阼階下,北面,請執冪者與羞膳者。乃命執冪者,執冪者升自西階,立于尊南,北面,東上。

膳宰請羞于諸公卿者。

射人納賓。賓入,及庭,公降一等揖之。公升就席。賓升自西階,主人亦升自西階(一二),賓右北面至再拜,賓答再拜。主人降洗,洗南,西北面。賓降,階西,東面。主人辭降,賓對。

主人北面盥,坐取觚洗(一三)。賓少進,辭洗。主人坐奠觚于篚,興對。賓反位。

主人卒洗,賓揖,乃升。主人升,賓拜洗。主人賓右奠觚答拜,降盥。賓降,主人辭,賓對。卒盥,賓揖升,主人升,坐取觚。執冪者舉冪,主人酌膳,執冪者反冪。主人筵前獻賓,賓西階上拜,筵前受爵,反位。主人賓右拜送爵。膳宰薦脯醢,賓升筵。膳宰設折俎。賓坐,左執爵,右祭脯醢,奠爵于薦右,興,取肺,坐絕祭,嚌之,興,加于俎,坐捝手,執爵,遂祭酒,興,席末坐,啐酒,降席,坐奠爵,拜,告旨,執爵興。主人答拜。賓西階上北面坐卒爵,興,坐奠爵,遂拜。主人答拜。

賓以虛爵降。主人降。賓洗南坐奠觚,少進,辭降。主人東面對。賓坐取觚,奠于篚下,盥洗。主人辭洗。賓坐奠觚于篚,興對,卒洗,及階,揖,升。主人升,拜洗如賓禮。賓降盥,主人降,賓辭降。卒盥,揖升,酌膳,執冪如初,以酢主人于西階上。主人北面拜受爵,賓主人之左拜送爵。主人坐祭,不啐酒,不拜酒,不告旨。遂卒爵,興,坐奠爵,拜,執爵興。賓答拜。主人不崇酒,以虛爵降奠于篚。

賓降,立于西階西。射人升賓,賓升,立于序內,東面。主人盥,洗象觚,升實之,東北面獻于公。

公拜受爵。主人降自西階,阼階下北面拜送爵。士薦脯醢,膳宰設折俎,升自西階。公祭如賓禮,膳宰贊授肺,不拜酒,立卒爵,坐奠爵,拜,執爵興。主人答拜,升,受爵以降,奠于膳篚。

更爵(一四),洗,升,酌膳酒以降,酢于阼階下,北面坐奠爵,再拜稽首,公答再拜。主人坐祭,遂卒爵,再拜稽首。公答再拜,主人奠爵于篚。

主人盥洗,升,媵觚于賓,酌散(一五),西階上坐奠爵,拜賓。賓降筵,北面答拜。主人坐祭,遂飲,賓辭(一六)。卒爵,拜,賓答拜。主人降洗,賓降,主人辭降,賓辭洗。卒洗,揖升。不拜洗。主人酌膳,賓西階上拜。受爵于筵前,反位。主人拜送爵,賓升席,坐祭酒,遂奠于薦東。主人降復位。賓降筵西,東南面立。

小臣自阼階下請媵爵者,公命長(一七)。小臣作下大夫二人媵爵。媵爵者阼階下皆北面,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媵爵者立于洗南,西面,北上。序進,盥,洗角觶,升自西階,序進,酌散,交于楹北。降,阼階下皆奠觶,再拜稽首,執觶興,公答再拜。媵爵者皆坐祭,遂卒觶,興,坐奠觶,再拜稽首,執觶興。公答再拜。媵爵者執觶待于洗南。小臣請致者。若君命皆致,則序進,奠觶于篚,阼階下皆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媵爵者洗象觶,升實之,序進,坐奠于薦南,北上,降,阼階下皆再拜稽首,送觶。公答再拜。

公坐,取大夫所媵觶,興以酬賓。賓降,西階下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辭,賓升成拜。公坐奠觶,答再拜,執觶興,立卒觶。賓下拜,小臣辭。賓升,再拜稽首。公坐奠觶,答再拜,執觶興。賓進受虛爵,降奠于篚,易觶洗。公有命,則不易不洗,反升酌膳觶,下拜。小臣辭。賓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賓以旅酬于西階上。射人作大夫長升受旅。賓大夫之右坐奠觶,拜,執觶興,大夫答拜。賓坐祭,立飲,卒觶,不拜。若膳觶也,則降更觶洗,升實散。大夫拜受,賓拜送。大夫辯受酬,如受賓酬之禮,不祭。卒受者以虛觶降,奠于篚。

■題解

本篇選自《儀禮》,說明古代天子諸侯與群臣宴飲之禮。鄭玄《目錄》曰:“諸侯無事,若卿大夫有勤勞之功,與群臣燕飲以樂之。《燕禮》于五禮屬嘉,《大戴》第十二,《小戴》及《別錄》皆第六。”孔穎達疏將燕分四等:一為《目錄》所言;二為卿大夫有王事之勞所設之燕;三為卿大夫有聘而來還與之燕;四為四方聘客與之燕。篇中內容記敘諸侯宴請臣下的儀節規定。

■注釋

(一)與者:參與燕禮的群臣。群臣朝諸侯完畢將退歸,國君命小臣留下群臣,并告誡有關事項。

(二)膳宰:掌管君王飲酒和膳食的小官吏。寢:寢宮。供議事用的為路寢,供休息用的為燕寢,這里指的是路寢。

(三)留:屋檐,古代君王的宮室四面有檐。

(四)篚:竹器,方形,有蓋。洗:盥手洗爵。

(五)司宮:當時掌管諸侯宮中事務的官。

(六)瓦大:太古之瓦尊,盛醴酒之器。亦即大尊。

(七)錫:細麻布。

(八)射人:主管大臣射次和位次之法的官。

(九)鄉:通“向”。

(一〇)小臣師:小臣之長的輔佐。

(一一)賓出:賓此時剛擇定,所以被選定者必須出門,以便按照賓的禮節入門。

(一二)主人:指宰夫。宰夫是掌管國君飲食的小吏,國君位尊,不能親自向賓獻酒等,所以由宰夫代理主人。

(一三)觚:古代飲酒器,容量一般比爵大。

(一四)更爵:國君尊貴,不能向臣下回敬酒,所以主人只能自酢。自酢不敢使用國君的象觚,所以要更換它爵,但所酌之酒仍是國君的膳酒。

(一五)酌散:鄭玄注:“酌散者,酌方壺酒也,于膳為散。”

(一六)賓辭:如果是國君酬賓,應該坐著將酒喝完,此處由主人代為酬賓,應該降低禮數,站著將酒飲完,但主人坐而不立,表示不降其禮,所以賓以不敢當相辭。

(一七)命長:鄭玄注:“命長,使選卿大夫之中長幼可使者。”

■講疏

“燕禮”是一種飲宴之禮,西周、春秋時代一項重要的禮儀活動。清人孫希旦總結“燕禮”有以下幾種情況:天子燕來朝之諸侯者,天子燕諸侯之使臣者,諸侯燕來聘之臣者,諸侯燕其聘賓者,君燕其臣者等。本篇介紹的是諸侯燕其臣。

禮本質上追求的是一種特殊性和區別性,這種特性也表現在君臣宴飲中。君臣等級不同,彼此的座次方向不同、入座前后的表現姿態不同,“司宮筵賓于戶西,東上,無加席也”。“小臣設公席于阼階上,西鄉,設加席。公升,即位于席,西鄉。”公席要西鄉,而且要“加席”,即兩個席子,臣賓則“無加席”。在命誰為賓的問題上,孫希旦解釋《儀禮·燕禮》時說:“蓋燕禮之為賓者勞,故凡燕皆不以所為燕者為賓,優之也。然所為燕者,雖或有公、卿、大夫之不同,而所命為賓者則必大夫,蓋公卿已尊,又加以為賓之尊,則疑于君而無別也。”故以大夫為賓而不以卿為尊,彰顯的正是“君君”、“臣臣”之義。

其次,燕禮中要體現出君主對賓客的款待恩賜之心。例如國君借助膳宰服務于賓客;在酒禮上,國君通過兩位年長的下大夫為自己和諸賓客倒酒,以盡君臣之歡。需要說明的是,燕禮不是酒食款待那么簡單,前面已提到“君君”、“臣臣”,君主舉行燕禮,旨在通過君臣之間繁多禮儀的交往,讓彼此認識到君有君禮,臣有臣禮。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促使君臣和敬,彼此不怨恨,這就賦予了燕禮深刻的政治內涵。

■參考文獻

《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華書局1980年。

《儀禮通論》,(清)姚際恒著,陳祖武點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儀禮》,彭林注譯,岳麓出版社2001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娱乐| 元氏县| 濉溪县| 新野县| 保山市| 安乡县| 肥乡县| 河源市| 铜鼓县| 瑞金市| 陆丰市| 潜山县| 广河县| 阳城县| 武城县| 镇宁| 两当县| 宜丰县| 林口县| 凭祥市| 双峰县| 汕尾市| 邵武市| 安远县| 宁都县| 肥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柞水县| 甘德县| 图们市| 喀喇沁旗| 荔浦县| 方城县| 乐平市| 仪陇县| 上犹县| 乐平市| 榆树市| 同仁县| 湟源县|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