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與軍功爵制的確立

顧炎武在《日知錄》的“周末風俗”條中,談到了春秋、戰國是個社會巨變的時期。他說:“春秋時猶遵禮重信,而七國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享宴賦詩,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我們要問: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上為什么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顧炎武所概括的幾點重大變化,雖然都是事實,那也只是表面現象,他沒有也不可能指出其變化的實質。從社會性質的角度來觀察,春秋、戰國時期的巨變,折射出中國已由奴隸制社會進到了封建制社會。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周天子,已完全失去了過去的政治地位和影響,而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諸侯已經掌權,改變了春秋以前的政治局面。

從軍功爵制與五等爵的興衰交替情況來考察,春秋、戰國之際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前已說明,在春秋時期已有很多國家建立了軍功爵制,或稱因功賜爵制,但與此同時,從西周延續下來的五等爵制并沒有完全廢除。周天子的勢力雖已衰微,然而從宗法角度看,他仍然是天下的“大宗”;從政治角度看,他還是天下的“共主”。因此,在諸侯爭霸時,仍然不得不打著周王的旗號,即以“尊王”為手段,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這就說明,包括霸主在內的各國諸侯,在法律上,或者說在形式上,仍然承認與周天子有隸屬關系。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諸侯伐楚,楚國派使臣質問齊軍為什么進攻楚國?管仲回答說:“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苞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征。”管仲的答話所以理直氣壯,其實他的歷史根據就是西周的分封制,也就是根據周初五等爵制所規定的權力與義務,來討伐楚國,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借口。楚國一向桀驁不馴,但是,在齊軍壓境的情況下,也承認了“苞茅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貢給”《左傳》僖公四年。,表示承擔對周天子應盡的義務。甚至到了戰國初年,田氏已經代齊,三家已經分晉,田氏和韓、趙、魏三家的諸侯地位,在名義上還要得到有名無實的周天子的承認和封賜《史記》卷三九《晉世家》:“(晉)烈公十九年(實為十四年,即前403)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又《史記》卷四六《田敬仲世家》:“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天子許之。(齊)康公之十九年(前387)田和立為齊侯,列于周室,紀元年。”。這些事例都說明了五等爵制在道義和政治方面,還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及至戰國中期,五等爵制就遭到徹底的清算。魏、趙、韓、秦、宋……等國相繼稱王公元前371年魏國稱王,前357年齊國稱王,前332年燕國稱王,前338宋國稱王,前325年韓、趙、秦三國稱王。,這是對五等爵制的公開否定。在五等爵制下,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諸侯的爵位必須由周天子封賜。現在諸侯國都已稱王,五等爵制和諸侯稱王的形勢已不相適應。因此,可以這樣說:諸侯稱王之日,也正是五等爵制退出歷史舞臺之時。這一點,從北宮琦和孟子的對話中,可以找到明確答案。北宮琦問:“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孟子答:“其詳不可得而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萬章下》。注:“諸侯恣行,憎惡其法度(指五等爵制下的法度),妨害己之所為,故滅去其典籍。”孟子的這段話是可信的,注文的解釋也很準確,說清了五等爵制被廢除的原因。五等爵制本來是保護奴隸主貴族世襲政治特權的,現在新興地主階級已經掌權,所以五等爵制就變成了贅瘤,成為新興地主階級擴大權勢的障礙,因此,必須把它廢除,并且還要毀掉它的典籍,以免影響諸侯國君稱王的尊嚴,從而使五等爵制不再有死灰復燃的機會。

在戰國時代,隨著五等爵制的廢除,軍功爵制在政治生活中,更進一步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在春秋時代,如果說軍功爵制在一些國家中,對地主階級勢力的發展、壯大以及在向奴隸主貴族的奪權斗爭中,起過一定作用的話,那么到戰國時代,軍功爵就成了新興地主階級鞏固封建地主政權,打擊奴隸主貴族殘余勢力的武器。這就是當新的上層建筑出現后,就要成為極大的力量,幫助自己的基礎形成和鞏固,采取一切辦法幫助新制度來摧毀和消滅舊基礎與舊階級。軍功爵制作為封建社會新的上層建筑,對于摧毀和消滅奴隸制社會的舊基礎和舊階級,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戰國時代,新興地主階級已在很多國家掌握了政權,并且都進行了有利于鞏固新興地主政權的政治改革。在各國的改革運動中,普遍提出以有無軍功決定政治上進退的口號和各種措施。

在魏國,李悝主持了政治改革,他堅決反對奴隸主貴族的宗法世襲制,建立了“食有勞而祿有功”的任官制度,主張“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韓非子·和氏》。,就是剝奪腐朽奴隸主貴族的世襲參政權,而把爵祿賜給有功于國的人。魏還在吳起的主持下,建立了一支新型軍隊,號稱武卒。武卒的選拔條件比較嚴格。規定:“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荀子·議兵篇》。魏國的武卒不僅在選拔合格時,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賜給田宅,而且在戰爭中建立軍功后,還要賜給官爵和上等田宅。這種因軍功賜爵、賜田宅制,與李悝的“盡地力之教”的經濟政策相輔相成,有力地培植了地主階級勢力,促進了魏國封建政治、經濟的發展。

另外,據《漢書·敘傳》注引師古的話說,魏文侯時有“公乘不仁舉白(杯)浮君”的事例,說明魏文侯時已有公乘的爵稱。《吳子兵法·勵士》還記有魏武侯時,“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的辦法,規定“上功坐前行……次功坐中行……無功坐后行”,并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廟門外,亦以功為差”。這與軍功爵制規定的按功行賞的精神是一致的。它說明在魏文侯、魏武侯的政治改革中,建立以功行賞的軍功爵制是其主要內容。

在韓國,申不害也進行了政治改革,建立了“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或叫作“循功勞,視次第”《戰國策·韓策》。的任官制度。《韓非子·詭使》說:“陳善田利宅,所以勵戰士也。”這說明對立有軍功者可以賞賜田宅,與賜爵制的精神也是一致的。這種根據功勞和才能的大小不同,而賜給不同官爵和不同數量田宅的辦法,有利于培植新興地主階級的成長、壯大,而對腐朽的奴隸主貴族則是個沉重的打擊。

在楚國,吳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施行了變法。他根據楚國“大臣太重,封君太眾”,及舊貴族壟斷政治所造成的“上逼主而下虐民”的政治形勢,提出了“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裁減百吏之祿秩,捐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韓非子·和氏》。的改革方案。實質上吳起是再一次重申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襲制度,建立了完全以功勞大小為標準的賜爵制度楚國在春秋時已建立賜爵制,故《淮南子·泰族訓》只說“吳起為減爵祿之令”,而不言新創爵制。,這是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掌權的新制度。吳起還根據楚國土地有余,勞動力不足,而腐朽的舊貴族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情況,“于是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呂氏春秋·貴卒》。。吳起讓舊貴族到邊遠地區去開荒,主要目的是把舊貴族調離政治中心,減少他進行改革的阻力,從而削弱舊貴族的反抗力量。

在齊國,軍功爵制仍然繼續推行。《孫臏兵法·殺士》開頭第一句就是“明爵祿”,說明爵祿制度在戰爭中對鼓舞士氣、鼓勵戰士勇猛殺敵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燕國,也建立了“無功不當封”《戰國策·燕策》。的制度,這在歷史文獻中也有明確的記載。《史記·樂毅列傳》說:樂毅破齊后,“燕昭王大悅,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于昌國,號昌國君”。因軍功而封為君,這是戰國時軍功爵制的最高爵賞。封樂毅為昌國君,說明燕國確實建立了軍功賜爵制度。董說《七國考》引《戰國陽秋注》云:“樂毅既破齊,昭王親至濟上勞苦,令軍中曰:“將軍得齊祭器,謂之下功;得齊城郭,謂之中功;得齊人民心,謂之上功。上功饗太牢,受銳賞。其次中功,中功饗少牢,受鈞賞。其次下功,下功饗鄉牢(雞鶩之屬——引者注)。無功不饗,賜之壺漿,謂之報次,報勞之謂也。”這種論功行賞的政策,完全符合軍功爵賞的精神,甚至可以這樣說,燕國施行的“得齊人民心,謂之上功”的政策,比秦國“尚首功”(以敵軍人頭記功賜爵)的政策要高明,可惜燕國并沒有堅持這樣的好政策,而導致失敗。據《史記·樂毅列傳》記載,樂毅因遭到惠王的猜忌,被迫逃到趙國后,在致燕惠王書中還說:“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親,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說明樂毅逃到趙國后,仍然希望燕惠王能夠恢復無功不賞、因能授官的制度。

以上簡單地介紹了魏、韓、楚、齊、燕的政治改革情況,它們普遍建立了與推行軍功爵制相適應的“食有勞而祿有功”和“循功勞,視次第”的任官制度,對腐朽的奴隸主舊貴族給予了沉重的打擊,對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戰場上,對于鼓舞士氣、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同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吳起在魏國任官時,鎮守河西,與秦軍對峙。在他要進攻秦國邊境上的一個小亭子(實際是秦國的哨所)時,先發布一道命令:“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任之國大夫,賜之上田上宅。”結果“人爭趨之,于是一朝而拔之”。《韓非子·內儲說上》。“國大夫”是魏國賜爵制的一個爵名,賜爵位的同時,還要賜予上田上宅,士兵們為了獲得爵位和田宅,就一鼓作氣攻下了秦的哨所,這說明軍功爵制在鼓舞士氣方面是很起作用的。在趙國,李牧鎮守北邊抵御匈奴,由于他掌握了“軍功爵賞皆決于外”《史記》卷一二《馮唐列傳》。這句話是馮唐在漢文帝面前講他的大父以前和李牧守邊時的情況。的大權,得以便宜行事而屢敗匈奴。《戰國策·趙策一》記載秦攻韓,切斷上黨與韓的聯系。韓上黨守馮亭以上黨降趙,趙孝成王派趙勝前往受地,并宣布:“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相集者,賜家六金。”《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記此事與《戰國策》稍異。《史記》云:“以萬戶都三封太守,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皆相安,皆賜之六金。”揆之情理,應以《戰國策》為準。這里所謂封太守三萬戶,縣令千戶,都是指軍功爵制中的食封制,即可以收三萬戶或千戶的租稅,這是軍功爵制中高級爵位所能享受的特權。吏皆益爵三級,是指在原有爵位的基礎上再加三級,這說明趙國的軍功爵制也是有很多級別的。

在楚國,吳起“將尊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余,而繼其不足,厲甲兵,以時爭天下”《淮南子·道應訓》。,說明尊爵平祿是“厲甲兵,以時爭天下”的必備條件。在楚國曾經發生這樣一件事,將軍子發率兵攻蔡,勝利后,楚王只封將領,不賞士兵。子發認為“乘民之窮,而取其爵祿,非仁義也”《淮南子·道應訓》。,因此,辭爵不受,表示抗議。子發所以抵制封爵,是因為這種不公平的封賞,違背了軍功爵制因功受賞的原則,會影響以后軍隊的士氣,這從反面說明了軍功爵制與鼓舞士氣的關系。

必須指出,戰爭的勝負是由很多條件和因素決定的,但是,當統治者沒有正當理由去動員群眾參加戰爭的時候,用軍功爵賞作為刺激因素,要比單純用強制手段迫使人民去賣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這里有必要把《墨子·號令》有關軍功爵制的文字介紹一下,因為它是除《商君書·境內篇》以外,很少見的有關軍功爵制的資料,它反映了戰國時期軍功爵制的實行情況。以下先引原文,然后再做分析。


其疾斗卻敵于術,敵下終不能復上,疾斗者,隊二人賜上奉(俸,祿也)。而勝圍,城周里以上,封城將三十里地為關內侯,輔將如令賜上卿,丞及吏比于丞者賜爵五大夫,官吏豪杰與計監守者,十人(疑為士人之訛)及城上吏比五官者,皆賜公乘。男子有守者,爵人二級,女子賜錢五千,男女老少,先(疑為無之訛)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無有所與,不租稅,此所以勸吏民堅守勝圍也。

令、丞、尉亡(指令、丞、尉失職而造成逃亡),得入當(以功抵罪);滿十人以上,令、丞、尉奪爵各二級;百人以上,令、丞、尉免以卒戍(免官而后遣戍)。諸取當,必取寇虜,乃聽之。

收粟米布帛錢金,出內畜產,皆為平直其賈,與主券人書之。事已,皆各以其賈倍償之,又用其賈貴賤多少賜爵,欲為吏者,許之。其不欲為吏,而欲以受賜賞爵祿,若贖出親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許之。其受構賞者,令葆宮見,以與其親;欲以復佐上者,皆倍其爵賞。

如前候反,相參審,信,厚賜之。候三發三信,重賜之。不欲受賜而欲為吏者,許之二百石之吏……有能入深至主國者,問之審信,賞之倍他候,其不欲受賞,而欲為吏者,許之三百石之吏。


《墨子·號令》是專門記述當城被敵人包圍后,在防守戰中,對將士吏民的功罪獎懲的政策問題,全文很長,涉及面也廣,以上所引四段文字,都是與軍功爵制有關系的資料。茲解釋如下:

第一段資料是講在防守戰中,對各級有功人員賜爵及獎勵政策。功高者可賜爵關內侯,其次賜爵上卿、五大夫,再次賜爵公乘。對一般老百姓立功者,男子賜爵二級,女子賜錢五千,對男女老少無守城任務者,人賜錢千,免除三年徭役,不收租稅,以此來鼓舞守城吏民的斗志。

第二段資料是講在防守戰中,對令、丞、尉因失職而造成逃亡的懲罰政策。逃亡人數在十人以下者,可以將功抵罪;逃亡十人以上者,奪爵二級;逃亡百人以上者,令、丞、尉免官遣戍。

第三段資料是講在防守戰中,對以物資支援戰爭的有功人員的賞賜政策。首先,對以物資支援戰爭者,要按質計價,并寫在主券之上,戰后加倍償還;其次,對以物資支援戰爭者,按其支援的物資多少、貴賤而賜爵,愿意為吏者,按所賜爵位授予不同的吏職。按法令規定,允許以爵位贖免其親戚的刑罪。受賜者還可以把爵位轉讓給親人,如果愿意把所得到的賞賜再支援給國家者,則加倍封賞。

第四段資料是講對有功的偵察(斥候)人員的獎賞政策。對斥候的偵察情報,經審查屬實,給予厚賞;如果多次偵察所得情報均屬實,給予重賞,不欲受賜而欲為吏者,可為二百石之吏;如果偵察能深入敵國的主要區域,審查屬實,要加倍賞賜,如不欲受賞而欲為吏者,可任三百石之吏。

以上所引四段資料,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它說明軍功爵制在戰爭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墨子·號令》所講的軍功爵制,與《商君書》、《韓非子》所講的軍功爵制非常相似,因此有人推斷《墨子·號令》所講的就是秦的二十級爵制,其實這種推斷并不一定準確。固然《墨子·號令》中所講的關內侯、五大夫、公乘等爵名,確實與秦二十級爵名相一致,但也有不一致者,如“上卿”爵名,秦二十級爵制中就沒有。商鞅變法所建立的秦國早期軍功爵制有客卿、正卿之名,也不叫上卿。況且關內侯、五大夫、公乘等爵名也并非秦國的爵制所專有。韓、魏、楚等國皆有關內侯,而有五大夫爵名的國家就更多。所以我認為還是把《墨子·號令》所講的賜爵制,當作戰國時代所共有的現象為好,它說明軍功爵制在戰國時期各國已普遍推行。而且當時的政治家、思想家都非常重視軍功爵制在政治上的作用,把它列入立政“三本”和為政“三節”中的重要內容。墨子說:“何謂三本?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不果斷、不堅決),則民不畏也。”《墨子·尚賢中》。“三本”,是指國君控制臣下的三種根本手段。韓非子說:“官襲節而進,以至大任,智也。其任至而任大者,以節持之,曰質,曰鎮,曰固。親戚妻子,質也;爵祿厚而必,鎮也;參伍責怒,固也。”《韓豐子·八經·起亂》。“三節”,是指國君節制臣下的三種辦法。還說:“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祿,則法必嚴以重之。”《韓非子·制分》。商鞅對軍功爵制的作用提得更高,他說:“行賞而兵強者,爵祿之謂也。爵祿者,兵之實也,是故人君之出爵祿也道明。道明則國日強,道幽則國日削。故爵祿之道,存亡之機也。夫削國亡主非無爵祿也,其所道過也。三王五霸其所道不過爵祿,而功相萬者,其所道明也。”《商君書·錯法篇》。商鞅把推行軍功爵制是否得當,視為“國家存亡之機”,說明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軍功爵制是何等的重視。《說苑·敬慎》又從相反的方面論證了軍功爵制的重要性。“石仇曰:‘春秋有忽然而足以亡者,國君不可以不慎也。’”下面接著列舉了九種足以亡國的原因,其中有一條是“國爵不用,足以亡也”。墨子、商鞅、韓非、石仇對軍功爵制作用的有關論述,雖不免有夸大之嫌,但它說明,軍功爵制在戰國的政治生活中,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一點應該是肯定的。

《鹽鐵論·險固》說:“庶人之有爵祿……蓋自戰國始也。”這話雖不完全準確,但在戰國時已普遍建立了軍功爵制是毫無疑問的。甚至在戰國末年已出現了賣爵的情況。《韓非子·五蠹》說:“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工商不卑也。”從韓非這一段話來看,工商業者有可能通過買爵的途徑改變自己的卑賤地位,而擠入封建地主行列。而爵位可以買賣,說明軍功爵制到戰國末期已出現了泛濫的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平市| 衡南县| 永春县| 土默特左旗| 女性| 惠来县| 黄浦区| 霸州市| 绿春县| 额济纳旗| 华阴市| 上高县| 竹北市| 高唐县| 册亨县| 邢台县| 阿克陶县| 怀宁县| 泾源县| 密山市| 饶河县| 桑植县| 岫岩| 康保县| 山丹县| 绍兴市| 灵武市| 江油市| 台北市| 密云县| 育儿| 盐亭县| 延吉市| 仙游县| 台东市| 中卫市| 增城市| 津市市| 淮北市| 游戏| 垦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