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軍功爵制在秦人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自商鞅變法建立秦國早期軍功爵制之后,歷經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世不斷發展、完善,到秦始皇統一后,遂確定了非常完備的二十等軍功爵制。在秦代,人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幾乎決定于有爵無爵及爵位的高低。

通過對漢簡的研究,我們知道在漢代的戶籍制度中,人們有無爵位及爵位的高低,是戶口登記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原始資料見《居延漢簡甲乙編》。拙著《秦漢土地制度與階級關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七章《從戶籍制度看秦漢的階級》對漢簡中的戶籍制度有專門論述,請參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秦的戶籍簡文,對于秦代的戶籍中是否登記爵位,尚無實物證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秦人對軍功爵制的重視,超過漢人,秦代軍功爵制的實際價值和作用,也超過漢代,而漢代的戶籍制度是承襲于秦代。由此,我們有理由斷定,在秦代的戶籍制度中,也必然規定載有爵位及爵位的級別。另外,從《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在秦代的治獄文書中,凡是涉及與案件有關人員,不論是罪犯、受害者或是證人,都要寫明有無爵位和爵位的級別。僅以秦簡《封診式》(治獄案例)為例,在這一組治獄文書中,共有二十三個案例,涉及的罪犯、受害者和證人共四十七人,其中有爵位者九人,無爵位者三十一人,身份不明者七人。在有爵位的九人中,公士八人,五大夫一人。身份不明者,是由于涉及的對象來歷不明,無法查清其政治面貌。

根據《封診式》中所記載的情況,可以看出無爵位者多于有爵位者;在有爵位的人中,低爵位又占絕大多數。為什么會是這樣?我認為在秦代,必須立有軍功、事功的人才能獲得爵位,政府不輕易賜爵、賣爵。理由如下:第一,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四年,“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史記會注考證》曰:“納粟拜爵始此。”又引徐孚遠曰:“秦人重爵,除吏復家,故不輕賜爵。漢則賜民矣,然亦稍輕,不得為吏也。入粟千石,比一首級,其重爵可見。”根據以上論述,可知在《封診式》中,有爵人少于無爵人,是符合秦代實際情況的。第二,《封診式》中所涉及的對象,多為下層社會中人,特別是罪犯多屬無業游民,在這一類人中,有爵位的人少是可想而知的。第三,基于第二項理由,在這一類人中間,高爵者占絕對少數,也是不言自明的。同時,由于擁有爵位的人屬于特權階層,在一般刑獄案件中,當然也很少會涉及他們。第四,從《封診式》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在秦的官府文件中,對于有無爵位和爵位的高低級別也有清楚的反映。由此可以推斷,在秦代的戶籍制度中,也必然和漢代一樣,登記有官職和爵位。

在秦的官府文書中,為什么一定要注明有無爵位和爵位的級別?因為在當時,這表明人們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有無爵位,都明顯不同。秦在商鞅變法時確定兩條原則:“勞大者其祿厚,功高者其爵尊”;“有功者榮顯,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這兩條原則就確保立有軍功而擁有爵位的人,在社會上享有特殊的尊榮和優待。雖然高爵與低爵的待遇有極大的差別,但有爵者的地位優于無爵者,這也是肯定的。

秦的軍功爵制前后雖有變化,但高爵與低爵的界限基本是一致的。七級以上是高爵,屬于秦的中、高級官吏和貴族的爵位,享有賜田宅、庶子、食邑等特權;七級以下是低爵,其地位雖無高爵榮顯,但也享有當下級官吏及賜田宅,免除賦役,贖刑減罪、免罪和在生活方面的優待和照顧。本題所要探討的實際對象,主要是軍功爵制中低級爵位的待遇問題,因為低爵的政治地位、生活待遇問題弄清楚了,高爵所擁有的特殊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有當官為吏、乞庶子的特權

《韓非子·定法篇》說:“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韓非子這段話,是指商鞅變法時確定的一種獎勵軍功的原則即計首授爵原則。按此原則規定,凡有軍功的人,不僅能得到爵位,而且還可以得到與爵位相適應的官職。根據秦代歷史考查,秦政府沒有執行,也不可能執行這一原則,因政府根本沒有那么多的官職讓獲得爵位的人去就任。另外,韓非子所說的五十石、百石之官,實際是服雜役的小吏。這說明獲得低爵的人,只能為吏,不能當官。據《漢官舊儀》記載,在漢代,只有獲五大夫以上高爵的人才能當官,即所謂“賜爵九級為五大夫,以上次年德為官長、將率”。在秦代,七大夫以上為高爵,那就是說,秦代必須擁有七大夫以上爵位的人,才能任官長、將率。

《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記載說:“除佐必當壯以上,毋除士五(伍)新傅。”這條資料是說政府任用官佐,必須用壯年以上的人,不要任用剛夠兵役年齡而沒有爵位的士伍。過去對士伍有一種錯誤的理解,認為是專指軍人犯了錯誤而被奪爵的人。《睡虎地秦墓竹簡》確切地證明:在秦代,凡是沒有爵位的人,皆稱為士伍。士伍在獲得爵位前,不用說當官,就是要當一個佐吏也是困難的。由于當官為吏,首先必須有爵位,故有“秦人重爵,除吏復家”《史記會注考證》卷六《秦始皇本紀》引徐孚遠曰。之語。

《商君書·境內篇》說:“能得爵(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入)兵官之吏。”這就是說,得爵位的人,同時也可以得到田宅,而且還可以推薦一名庶子為“兵官之吏”。不言而喻,得爵者本人當官為吏是不成問題的。關于庶子與有爵人的關系,《商君書·境內篇》說得比較清楚:“其有爵者乞無爵者以為庶子,級乞一人。其無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隨而養之。”從這段文字看,有爵者與其庶子所建立的是一種主從隸屬關系,平時庶子每月要給主人服六天勞役,戰時則隨有爵者參軍服役。主人立了軍功增官晉爵,還可以推薦一名庶子到軍隊和政府去當小吏。

秦有“有功無功相事”《韓非子·初見秦篇》。《戰國策·秦策》“功”作“攻”,誤。俞樾解“事”為“治”,略備一說。之法。孫詒讓在《扎》中解釋說:“謂秦法上功,使無功之人為有功者役也。”他還引證《荀子·王制篇》關于“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及《荀子·議兵篇》關于“秦法云:“攻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的話,來論證他的解釋是正確的。有功者指有爵者,無功者指無爵者,無爵的庶子給有爵者服役。“五甲首而隸五家”,都是根據“有功無功相事”之法行事,是有爵者與無爵者之間權利與義務的體現。

過去只知道秦有“有功無功相事”之法,《睡虎地墓秦竹簡·封診式·黥妾爰書》又說明高爵可以役使低爵、低爵可以給高爵當家吏的史實。如“某里公士(一級爵)甲,縛詣大女子丙,告曰:‘某里五大夫(九級爵)乙家吏,丙,乙妾也。’乙使甲曰:‘丙悍,謁黥劓丙。’訊丙,辭曰:‘乙妾也。’毋它坐”。這條資料是說,某里公士甲,是某里五大夫乙的家吏。五大夫乙讓公士甲捆縛乙妾婦女丙,去告官,請求黥劓丙,理由是婦女丙潑悍。官吏審訊丙,答復說是乙妾。沒有觸犯其他刑律(無前科)。這個案例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說公士甲是五大夫乙的管理家務的家吏;二是說明秦已有黥劓奴隸告官的規定,而告官不需要主人出面,由家吏出面即可。

以上講的是有爵人可以役使無爵人,低爵人可以服侍高爵人,但反過來,高爵人即使罷官,也不能給低爵人當仆隸《商君書·境內篇》:“其獄法,高爵訾下爵級,高爵能(罷),無給有爵人仆隸。”,以此類推,有爵人當然更不能給無爵人服役。

二、可以贖罪、減刑、免刑

秦代的有爵位者不僅享有當官為吏、乞養庶子等特權,而且還享有贖罪、減刑、免刑的優待。《商君書·境內篇》說:“其獄法……爵自二級以上,有刑罪則貶;爵自一級以下,有刑罪則已。”《漢官舊儀》則說:“秦制二十級爵,男子賜爵一級以上,有罪以減,年五十六免;無爵為士伍,年六十乃免老,有罪各盡其刑。”這兩條資料都是說有爵位的人可以贖罪、減刑、免刑的事例。《商君書·境內篇》是說有二級以上爵位的人,犯了罪要受降級處分;有一級以下爵位的人,犯了罪就要取消他的爵位。高敏對此有過很正確的解釋,認為前者屬于“降爵贖罪”,后者屬于“以爵贖罪”。高敏:《云夢秦簡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頁。《漢官舊儀》的資料是說,獲得一級以上爵位的人,有罪要減刑,到五六十歲就免役退休,而沒有爵位的士伍,犯罪要按律服刑,到六十歲才免役退休。在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商君書·境內篇》資料,是商鞅變法時定下來的條文,《漢官舊儀》的資料,是追述秦時舊事,可能是秦統一后的律文。因為商鞅變法時建立的秦國早期軍功爵制,在一級以下還有一級爵位,故有二級以上,一級以下之分。秦統一后的二十級軍功爵制,一級以下再無爵位,故只說一級以上。但兩者的基本精神還是一致的,都說明秦政府對有爵者、無爵者,在判刑、服役方面是不同對待的。有爵者可以減刑、免刑,并減少四年服役期,無爵者是有罪“各盡其刑”,服役年限還多四年。兩相對照,有無爵位其待遇大不相同。

新發現的云夢秦簡,也證明在秦代有爵人享有減刑、免役和贖罪的優待。《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將上不仁邑里者而縱之,何論?當系,坐如其所縱,以須其得,有爵作官府。”這條資料就是說:押送犯人的人,把被押送在鄉里作惡的罪犯放走,應如何處理?答復是:應當抓起來,按他所放走的罪犯那樣,拘禁勞作,直到把逃走的罪犯捕獲為止。但是,押送者是有爵位的人,可在官府服役。同樣是放走犯人,對有爵位者處理就輕,對無爵位者處理就重。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還有一條資料說:“內公孫毋(無)爵者當贖刑,得比公士贖耐不得?得比焉。”這條資料是問:沒有爵位的宗室公孫犯罪,應當判處贖刑的,可否像公士那樣,減判為贖耐?答復是:“可以。”這說明無爵位的宗室公孫,在減刑方面也只能享受到一級爵公士的待遇,言外之意,對于無爵位的黔首,那當然就要按罪判刑了。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中的《司空律》有一條律文說:“公士以下居贖刑罪死罪者,居于城旦舂,毋赤其衣,勿枸櫝欙杕。鬼薪、白粲,群下吏勿耐者,人奴妾居贖貲責(債)于城旦,皆赤其衣,枸櫝欙杕,將司之;其或亡之,有罪。”這條資料很能說明問題。獲有公士以下爵位的人,可以用勞役作抵償來贖刑、贖死。他們服勞役時,雖然和城旦舂的犯人住在一起,但卻不穿紅色囚服,不加木械,不帶黑索和脛鉗。但是,鬼薪、白粲、群下吏而不加耐刑的人,以及私家奴隸被用以抵償貲贖債務而服城旦舂勞役的人,則要穿紅色囚服,施加木械,帶黑索和脛鉗。前者犯的是重罪、死罪,由于他們是有爵位的人,就可以不穿囚服,不帶刑具;后者是犯輕罪或替主人以勞動抵債的奴隸,由于他們沒有爵位就要慘受酷刑。兩者的待遇相差竟是如此懸殊,不能不令人感到驚異。其理由只有一個,即秦政府有意突出軍功爵制的價值,以達到軍人為獲得爵位而賣命疆場的目的。

在秦簡中,還有四條關于有爵者的判刑資料,由于它沒有和無爵者的判刑情況相對比,難以判斷其減刑的程度,但從其量刑的精神來看,也有減刑的含義。茲列舉于下:


游士在,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之。有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129—130頁。


這是專門對付游士的一條律文。對于外來游士,如果沒有居住憑證而留居,所在縣要罰一甲,住滿一年的就要責罰。有人幫助秦人出走者,削去名籍(即取消公民權),上造以上,罰為鬼薪(三年刑),公士以下刑為城旦(四歲刑)。這說明爵位高者刑輕,爵位低者刑重。同樣犯的是一種罪,上造以上判三年刑,公士以下就判四歲刑。以此類推,沒有爵位者,當然判刑更重。

可(何)謂贖鬼薪鋈足?注1可(何)謂贖宮?臣邦真戎君長,爵當上造以上,有罪當贖者,其為群盜,令贖鬼薪鋈足;其有府(腐)罪,贖宮。其他罪比群盜者亦如此。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200頁。

注1鬼薪鋈足: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注釋:“鋈(wò),沃,讀為夭,《廣雅·釋詁一》:‘折也。’鋈足,意為刖足。一說,鋈足應為在足部施加刑械,與足、足類似。”總之鬼薪鋈足,是指被判服三年鬼薪刑的同時,另外加上鋈足(刖足或足、足)的處罰。

這是《法律答問》中的一條資料,提出的問題是:什么叫鬼薪鋈足?什么是贖宮?答復是:屬于純血統的少數民族的君長,擁有相當于上造以上爵位者,有罪應予贖免。如果群聚為盜,就判為贖鬼薪鋈足。如果犯有被判為腐刑的罪,就為贖宮。其他犯有與群盜相同的罪,也照此處理。《后漢書·南蠻傳》記載說:“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如果把《后漢書·南蠻傳》的資料,與《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的條文聯系起來研究,可以證明秦的軍功爵制在少數民族地區確已推行。同時還可以說明,在秦代,凡是獲有上造、不更以上爵位的人,不論是秦人還是少數民族,皆可以用爵位(可能還要加上一些財貨)贖罪。


大夫甲堅(,鞭也)鬼薪,鬼薪亡,問甲何論?當從事官府,須亡者得。今甲從事,有(又)亡去,一月得,何論?當貲一盾,復從事。從事有(又)亡,卒歲得,何論?當耐。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206頁。


這條資料是說明大夫甲三次犯罪而受處分的情況。第一次,大夫甲鞭打鬼薪(三年罪犯),致鬼薪逃亡,問甲應處何罪?答復是:罰在官府服役,直到把鬼薪抓獲為止。第二次,大夫甲在服役期逃亡,一個月后被抓回來,問甲應處何罪?答復是:罰一個盾牌,繼續在官府服役。第三次,大夫甲在服役期又逃亡,一年后被抓回來,問甲應受何處分?答復是:判以耐刑(兩年刑)。這個一犯再犯連犯三次的罪人,如果不是擁大夫爵位,而是一名士伍,那就會判以重刑。


有興,除守嗇夫,叚(假)佐居守者,上造以上不從令,貲二甲。同上書,第127—128頁。


這條資料說明,在戰爭期間征發軍隊,任命為留守的代理嗇夫和佐吏,爵在上造以上不服從命令,罰兩副鎧甲。戰爭是非常時期,軍令森嚴,不服從命令者,若不是有上造以上的爵位,當處以重刑。

以上所引資料足以證明,凡是有爵位的人,皆可以享受贖罪或減免刑罰的優待;如果是沒有爵位的士伍,則一律要按罪判刑,決不寬貸。爵位在秦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三、可以免除親人的奴隸身份

秦代的《軍爵律》有如下規定:“欲歸爵二級以免親父母為隸臣妾者一人,及隸臣斬首為公士,謁歸公士而免故妻隸妾一人者,許之,免以為庶人。工隸臣斬首及人為斬首以免者,皆令為工。其不完者,以為隱官工。”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93頁。這條律文有三層意思:第一,擁有爵位的人,可以退還兩級爵位,贖免身為奴隸的親生父母一人為庶人;第二,隸臣因斬首立軍功而獲得公士爵位者,歸還公士爵位,用來贖免現為奴婢的妻一人為庶人,是可以允許的;第三,工奴隸立有軍功,或別人斬首代立軍功,皆可以贖免為工匠。如果他因受過肉刑身體已殘廢,可以為隱官工。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注釋:“隱官工,據簡文應為在不易被人看見的處所工作的工匠。”(第93頁)這條律文的規定,和《墨子·號令篇》所說的“其不欲為吏,而欲以受賜祿,若贖出親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許之”的精神完全一致。這說明歷史文獻和新出土的秦簡,都證明在秦代擁有爵位的人,可以用爵位贖免親人為奴婢者一人,這也是對有爵位者的優待和重視。

秦簡中還有一條允許無爵百姓贖免親人為奴婢的律文:“百姓有母及同牲(生)為隸妾,非適(謫)罪也,而欲為冗邊五歲,毋賞(償)興日,以免一人為庶人,許之。或贖(遷),欲入錢者,日八錢。”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91頁。這條律文的意思是說:無爵位的百姓,有母親和同胞姊妹為隸妾者,不屬于流放罪,有人自愿戍邊五年,而不算作服軍役的時間,用來贖免一位隸妾親人為庶人的,可以允許。有人想納錢贖免流放罪人,每八錢可以頂流放犯人的一個流放日。如果用這條資料與前面有爵人以爵位贖免隸臣妾身份的規定相對比,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有爵人的一級爵位,就等于無爵人的五年戍邊時間或若干千錢。如果五年役期,每天以八錢計算,就是一萬四千四百錢,這是無爵人難以承受的負擔。

四、生活上的優待

秦代官吏出差,都要住在官辦的傳舍(招待所)里,傳舍對于住宿的各級官吏及其隨員,根據有爵無爵及爵位高低,按規定供應不同標準的伙食,這個規定當時稱為《傳食律》。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還保留有三條《傳食律》簡文,使我們可以粗略地了解到秦政府對于有爵位、無爵位的各級官吏及其隨員、仆隸在出差時給予不同的生活待遇。


御史卒人使者,食稗米半斗,醬駟(四)分升一,采(菜)羹,給之韭蔥。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使者之從者,食(糲)米半斗;仆,少半斗。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101頁。


如果不看到這條律文,我們真是想象不到,秦政府對出差官吏的生活待遇會有這樣詳細而具體的規定。這里所說的“御史卒人”,應是郡監察御史的屬員。供應這類使者的伙食標準:每天供應稗米(細米)半斗,醬四分之一升,有菜有湯,并供給韭菜。據《睡虎地秦墓竹簡》譯文,認為這是每餐的供應標準,恐不確,因為一個人每餐很難吃下半斗米(合一市升)和四分之一升醬,故解釋為一天的供應標準比較合適。對于有爵位的使者,自官、士大夫(五級、六級)爵以上,按其爵位級別供應不同的伙食。對于使者的隨員每天供應糲米(粗米)半斗,仆人供應糲米三分之一斗。《傳食律》說明,秦政府對各級官吏出差的生活標準,差別很大,等級森嚴。特別是對于仆隸,只供應少半斗糲米,按少半斗即一斗的三分之一。秦斗一斗合今二市斤,三分之一斗,尚不足一市斤。這是僅僅能維持人的生命的供應量。這條《傳食律》簡文有個很大的遺憾,即對“官士大夫以上”的官吏生活供應標準沒有交代清楚,只說“爵食之”,即按爵位級別供應伙食。可以肯定,對于“爵食之”會有詳細、具體的規定,可惜沒有保存下來,也只能望之興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爵位越高,其生活待遇就越好,而級與級之間的差別也就越大。


不更以下到謀人,稗米一斗,醬半升,采(菜)羹,芻、稿各半石。宦奄(閹)如不更。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102頁。


這條律文是專指對不更(四級爵)以下到謀人(三級爵)謀人:按秦二十級軍功爵制無此爵名,《睡虎地秦墓竹簡》注釋認為:“謀人,據簡文當為秦爵第三級簪褭的別稱。”(第102頁)應該說這種解釋是沒有根據的,拙見以為謀人是官稱,不是爵名。不過,從另一條《傳食律》提到“上造以下”的供應情況來看,把謀人理解為相當于簪褭級別的官吏是可以的。一類官吏的出差生活待遇問題,并提到宦官的待遇與不更相同。如果把這條律文與前一條相比較,不更到謀人的伙食供應標準,恰好比沒有爵位的御史卒人的伙食標準高一倍,稗米多半斗,醬多四分之一升,這說明有爵位與無爵位者的供應標準大不相同。


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糲)米一斗,有采羹,鹽廿二分升二。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103頁。


這是一條對上造(二級爵)以下至官佐及卜人、史(筮人)、司御、寺(侍)、府(掌管府藏的倉庫管理員)等類人員的出差伙食標準的規定。在二十級爵制中,這是對有爵者的最低的生活標準。不更、謀人吃的是稗米(細米)、菜湯和醬,并供應芻、稿(供牲口的草料),說明不更、謀人有車有馬,而上造以下的小吏,吃的糲米(粗米)、菜湯和鹽,不供應芻、稿,說明這一類人不能騎馬乘車。但是上造以下的小吏卻比沒有爵位的御史卒人及其隨員、仆隸的伙食標準高得多。

以上所引三條《傳食律》,向我們展示了秦代的傳舍中六個等級的生活待遇:一是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的等級;二是不更以上到謀人的等級;三是上造以下到官佐一類人員的等級;四是御史卒人的等級;五是御史卒人隨員的等級;六是仆隸。在第一等級中,可以肯定還會分出若干等級,由于沒有具體記載,也就不好推測了。不過,僅從以上六個等級的生活待遇中,就可以看出來軍功爵制在秦人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們生活待遇的高低,與有無爵位及爵位的高低有絕對的關系。

秦代對于有爵人,不僅在出差時對其生活有些優待,在里伍編制方面也有所不同。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有這樣一條律文:“大夫寡,當伍及人不當?不當。”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217頁。意思是說大夫人數少,是否應與其他人合編一伍,是否應受連坐法約束?答復是:“不應當。”這就說明有大夫級爵位(五級大夫至九級大夫)的人已成為超出一般人之上的特殊人物,至于擁有卿級、侯級爵位的人,那就是更高高在上了。由此可見,劉邦在漢五年五月的詔令中所說的:“異時,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與亢禮。”《漢書》卷一《高帝紀下》。確實是言之有據,并非虛構。

在秦代,擁有軍功爵位的人,不僅生時享有種種優待和特權,在死后也享有殊榮。《商君書·境內篇》記載有樹墓制度,就是專為擁有低爵的死者而制定的一種榮譽制度:“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級一等,其墓樹,級一樹。”小夫是軍功爵制中一級爵公士以下的爵稱,這是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制度。這條資料說明,自小夫開始,死后可以在墓地栽樹,一級一棵。小夫是公士爵下的一級,大夫是一級公士以上的第五級。小夫墓可栽一棵樹,大夫墓就可以栽六棵。栽樹越多,就越顯示其榮耀。至于對擁有大夫以上爵位者為什么沒規定其栽樹制度,那當然另有更顯赫、隆重的喪葬規定,可惜文獻失傳已無從揣度。總之,軍功爵制關系到秦人生前死后的榮辱大事,故《漢官舊儀》說:“秦制爵等,生以為祿位,死以為號謚。”這種說法完全符合秦代的實際情況。

由上可見,軍功爵制對秦人的政治地位、生活待遇都有實際影響和作用。擁有七級以上高爵的官僚、貴族,享有各種特權自不待言,就是擁有七級以下低爵的人,也可以享受到某些優待,得到一些實際利益,所以秦人對軍功爵制是非常重視的。它在政治生活和軍事行動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秦國軍隊戰斗力較強,應該說與推行賞罰必信的軍功爵制,有一定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陉县| 凉山| 富裕县| 仙桃市| 军事| 来凤县| 牟定县| 嘉义县| 松阳县| 临海市| 建始县| 长垣县| 蓬溪县| 靖远县| 昂仁县| 南靖县| 宁都县| 武陟县| 黄浦区| 赣榆县| 乌拉特后旗| 福泉市| 贵阳市| 平原县| 洛宁县| 辽中县| 贺兰县| 通城县| 大石桥市| 武胜县| 宝山区| 双峰县| 嫩江县| 两当县| 鹤岗市| 麻栗坡县| 上杭县| 周口市| 寿阳县| 津市市|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