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韻流芳:北京民間曲藝選介
- 張維佳 張弛
- 2546字
- 2019-05-06 16:52:29
第一講 曲藝綜覽
一 非遺概述
我們人類社會能夠不斷發展、科技能夠不斷進步,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積累。正因為我們懂得積累,使得我們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走得更快。而這種積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繼承。作為后人,我們在不斷繼承著前人給我們留下的遺產。這些遺產,大到一片家園、一幢建筑,小到一只鍋碗、一句俗諺。
像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遺產,我們常常把它叫做“物質文化遺產”。與此相對,還有另一類遺產,叫做“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通俗地來講,老祖宗給我們總結出的許多經驗智慧、為我們所創造出的各種文化形式,這些沒有具體形態的遺產便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當然,用來實現這些經驗智慧和文化形式的載體、工具、場所,我們也可以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極強的民族個性,體現著民族的審美習慣,它的存在不能脫離該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它通常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的方式作為文化鏈,使之得以延續和傳承。
也正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依賴性很強,需要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外在生存環境,因此使得它成為了我們現在還存活的文化中最為脆弱的部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天下、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生產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依賴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很大沖擊,于是它的傳承和發展便越發艱難,逐漸開始瀕危,趨于滅絕。舉個例子來說,珠算是我國的一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計算機還沒有誕生的時代,我們的祖先進行數學計算時,是以算盤作為工具,珠算便是使用算盤進行計算的技能。這項技能從古至今,一直傳承下來。可是到了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們發明了計算機。隨著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人們開始更多地使用電子計算器來進行數學計算。一方面,電子計算器體積遠比算盤小,便于攜帶;另一方面,電子計算器運算速度快、精確率高。在這樣的環境下,使用算盤、懂得珠算的人便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年輕一代,大都不再學習和繼承這項技能,于是珠算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難以傳承、瀕臨滅絕的境地。
在現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面臨著這樣的困境,不再像過去能夠自然地傳承和發展,隨時都面臨著滅絕的可能。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成了一項緊迫的事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增強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保護文化的多樣性;還能使各個群體隨著外在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讓那些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增強各個民族的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文化交流、維護世界和平、激發人類創造力。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絕不僅僅只是官方需要做的事情,更不僅僅是投入一筆經費就能做好的事情。我們不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成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臨終關懷”。這項事業,應該是全民動員、全民參與的。對于每一個公民來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么,在我國,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有38項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包含3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3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建《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河南平頂山大槽油傳統技藝、京劇、中醫針灸、皮影戲、珠算。7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新疆麥西熱甫、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中國活字印刷術、赫哲族伊瑪堪說唱。
與此同時,國務院也出臺了相應法案和文件,用于認定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制定了“國家 + 省 + 市 + 縣”的四級保護體系,將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四個層次。
到目前為止,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總共有四批,分別是: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2011年6月10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91項;2014年7月16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53項。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計1372項。
就北京市而言,經過北京市文化局的認定和批準,先后也誕生了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2月22日,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48項;2007年4月30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05項;2009年8月25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9項;2014年12月29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28項。北京市的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計240項。
在《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這一文件中還做出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均有一個以“文化遺產”為核心的主題。自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創設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機制,在全國不同的城市開展主題活動。杭州、蘇州、濟寧、鄭州、咸陽、景德鎮、大足、承德等地,已成為近幾年文化遺產日活動的主場城市。此外,一些民間社團也紛紛投身于其中,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一項全民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