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憲法

韓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韓國法律的存在形式也與其他大陸法系國家相類似。韓國法的主要淵源有憲法和國會制定的法律,以及行政機關制定的命令(總統令、總理令等)、地方自治體制定的條例、規則等成文法。另外,韓國與外國、國際機構簽訂的多邊條約和協定,以及雙邊條約具有與國內法同等效力。還有諸多實定法領域習慣法和法理仍然承認其效力。以下主要以韓國憲法和法律為對象介紹其具體內容。

一、憲法的制定

1948年7月12日,由國會通過大韓民國制憲憲法并于7月17日頒布,至今經過九次修訂,有了很大的變化。頻繁的修憲主要目的在于國家權力結構的調整,修改內容涉及總統的選舉方法及其任期、政府形態等,而與公民的基本權利的保障有關的內容并沒有得到重視。

1948年,在“5·10選舉”中選出的198名國會議員組成國會,并著手制定憲法。制憲國會于6月3日選出了憲法起草委員,起草了以兩院制和內閣制為基本框架的憲法草案,但在討論過程中李承晚強烈主張總統制,便改為一院制的總統制。由于受到德國《魏瑪憲法》的影響,公民的社會權利與經濟調控政策等成為其主要內容。

二、憲法的修訂

(一)第一次修訂(1952年“摘編憲法”)

第一次修憲過程中,國會提出了責任內閣制為核心的修憲案,而政府提出了正副總統直接選舉制和國務院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修憲案,兩個方案妥協和折中后形成了所謂“摘編案”。摘編案于1952年7月4日在議會通過,同年7月7日頒布。根據這一憲法,李承晚總統在戰時公民直選中當選為總統。

(二)第二次修訂(1954年“四舍五入修憲”)

第二次修憲是于1954年11月27日通過,29日頒布“四舍五入修憲”。其主要內容有:有關限制主權和領土變更的問題采取公民表決制,廢止國務總理制及國務委員連帶責任制,采納國務委員的個別不信任制,取消首任總統的連任限制,將軍法會議寫入憲法以為其提供憲法依據,向自由經濟體制轉換等。本次修憲,程序上有未達法定人數的瑕疵,而且實體內容上取消了首任總統的連任限制,為李承晚總統的終身統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第三次修訂(1960年“第二共和國”)

第三次修憲是以“4·19起義”也被稱作“4·19革命”。1960年韓國副總統選舉中出現計票腐敗,為此韓國大學生上街游行主張選舉無效,后升級為大規模示威游行,最終迫使時任總統李承晚引咎辭職。為契機,于1960年6月15日國會通過并于當日頒布。本次修憲的主要內容是強化公民基本權利,采用責任內閣制,新設憲法法院和大法官選舉制,將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變更為憲法機構,新增關于政黨的條款,規定警察的政治中立義務,地方自治團體的首長采取選舉制等。

(四)第四次修訂(1960年“打擊不正選舉的修憲”)

“4·19起義”后,為了處理“3·15不正選舉”問題和懲處相關責任人,韓國進行了第四次修憲。該憲法于1960年11月23日在眾議院通過,28日在參議院通過,次日移送至總統頒布。該次修憲通過立法限制了不正選舉的相關責任人,反民主行為者的公民權,并為處理相關刑事案件而設立了特別審判機關和特別檢察機關。

(五)第五次修訂(1962年)

“5·16軍事政變”由韓國陸軍軍官樸正熙少將(時任第二野戰軍副司令)及其侄女婿金鐘泌等人發動的軍事政變。通過軍事政變樸正熙連任第5屆至9屆韓國總統(1963年至1979年)。后國家重建非常措施法獲得憲法效力,原憲法失去了部分效力。軍事政府作為過渡至人民政府之前的階段企圖修改舊憲法,并令其修憲案于1962年12月6日在國家重建最高會議通過,并于同月17日通過公民投票,于12月26日頒布。這是一次全面的修憲,因此,事實上可以看做是新憲法的制定。其主要內容有:政黨制度,總統制,法官推薦會議制度,法院的違憲審查權,大法院的解散政黨權,尊重人格尊嚴及人的價值等。

(六)第六次修訂(1969年)

第六次修憲于1969年9月14日在國會通過后于10月17日由全民投票通過并于21日頒布。其主要內容有:增加國會議員的人數,允許國會議員兼任國務總理及國務委員,對總統的彈劾訴追慎重化,允許總統連任三屆等。本次修憲雖然在形式上遵循了2/3多數決定和公民投票等法定程序,但實質上是一次“反民主的修憲”。

(七)第七次修訂(1972年維新憲法)

第七次修憲是在1972年10月27日由非常國務會議公告后,于11月21日在全民投票中通過并確定,12月27日由總統頒布,即日實行的。主要修改內容有以下幾點:宣示和平統一的理念,規定設立統一主體國民會議;強化了總統的權力,弱化國會的權力;調整了憲法上的公民權利與現實的差距;揚棄政黨國家傾向,新設憲法委員會;強化了經濟條款,對憲法的修訂程序進行了二元化改革等。此次憲法被稱為“維新憲法”,維新憲法采用了權威主義的新總統制,此后一段時期內韓國的自由民主主義進程出現了中斷。

(八)第八次修訂(1980年)

第八次修憲是“10·26事件”1979年10月26日,韓國時任總統樸正熙遭中央情報部部長金在奎槍擊身亡事件。、“5·17事件”也稱“5·17政變”,1980年5月17日全斗煥、盧泰愚等軍官為奪取政權,在韓國全國范圍內實施戒嚴而引發的事件。后,憲法審議委員會制定的憲法修訂案通過國務會議的議決,于1980年9月29日公告,10月22日舉行全民投票而確定,政府于27日頒布和實施。其主要內容有:增加了追求幸福的權利及環境權等憲法權利,并禁止連坐制,公民基本權利得到了伸張;規定了總統間接選舉制及七年任期,并規定了禁止修改或變更總統任期條款;規定了恢復國會權力的一系列條款等。

(九)第九次修訂(1987年)

第九次修訂于1987年10月12日由國會議決,27日由公民投票確定,29日頒布并于1988年2月25日施行。此次修憲反映了日趨成熟的國民民主主義的共同愿望,朝野內外在憲政史上第一次達成合議。本次修憲的最大意義在于采納了總統直選制。另外,本次修憲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統治機構方面,廢止了總統發布緊急狀態權和解散國會權,重新將國情監察權賦予國會,改善法官的任命程序,新設憲法法院,規定了保障司法獨立的實質性條款。

其次,公民基本權利方面,強化了人身自由和表達自由,保障勞動三權及實施最低工資制等內容,拓寬了基本人權的范圍。

第三,新設了憲法法院,從制度上保障了違憲審查和憲法訴訟,從此韓國憲法不再是掌權者的遮羞布和裝飾品,而是真正成為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大憲章。

三、現行憲法的構成及內容

大韓民國憲法是由前文和正文十章130條,附加6條構成的。前文闡明了憲法的制定由來和憲法的基本精神,在正文中,第一章規定總則,第二章規定公民的權利及義務,地方自治,第九章規定經濟,第十章規定憲法的修訂等。具體內容如下。

(一)前言和總綱

憲法前言明示大韓民國繼承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法統,宣示將根據人民主權原理,強化國家的民主改革,建立自由民主制度,繼承“4·19”民主理念,對外建設自由、正義、和平的國家,對內保障子孫后代的自由和幸福。

總綱規定了民主共和國的國體及人民主權原理,加強國家保護在外公民的義務等條款。第3條規定:“大韓民國的領土定為韓半島及其島嶼”。第4條新增條款規定:“大韓民國……樹立并推進立足于自由民主基本制度的和平統一政策”。第5條第2款除了規定國家軍隊保障國家安全的義務和國土防衛義務之外,第一次明確表示國家軍隊須遵守政治中立性。關于政黨,憲法新增規定,政黨的組織和活動,其目的也要體現民主的原則(第8條第2款)。如果政黨的目的和活動有違民主的基本制度,可根據憲法法院的判決解散政黨(第8條第4款)。

(二)基本權利

憲法最大限度地強化了對人身自由的程序性保障,充分肯定了公民表達的自由,新增了許多新類型的社會基本權利。

首先,闡明了尊重人格尊嚴與價值,追求幸福的權利及基本人權不可侵犯(第10條);禁止侵害自由和權利(第37條第2款);明確規定了基本人權為自然權利,體現了天賦人權思想。

其次,規定了平等權(第11條),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除非有正當的理由或合理的依據,不受區別對待。

第三,規定了自由的基本權利:人身自由(第12條),居住與遷徙的自由(第14條),選擇職業的自由(第15條),住宅、隱私、通信秘密的自由(第16條至第18條),宗教與良心的自由(第18.20條),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第21.22條),學術、藝術自由(第22條),保障財產權等。并且規定沒有在憲法中列舉的自由也不可輕視。

第四,規定了請求的基本權利:請愿權(第26條),請求裁判權(第27條),請求刑事補償權(第28條),請求國家賠償權(第29條),請求賠償損失權(第23條第3款),犯罪被害人請求救濟權(第30條),請求審查違憲法律的權利(第107第1款),請求憲法裁判的權利(第111條第1款)等。

關于基本政治權利,規定選舉權和擔任公職的權利同時,規定選舉者的年齡由法律規定,從而降格為立法事款(第24條)。

第五,規定了基本的社會權利有:受教育權(第31條),勞動的權利及最低收入保障(第32條),勞動三權(第33條),體面生活的權利(第34條第1款),獲得社會保障的權利(第34條第2—6款),環境權(第35條),獲得國家保健福利的權利(第36條第3款)等。

(三)統治結構

在統治結構這一章中,合理調整了總統的權力,強化了國會的權力,激活了國會職能,為司法獨立設置制度保障,充實了分權與權力均衡的原理。

1.國會:國會召開臨時會議的條件從在籍議院的1/3降至1/4,定期會議的會期從90天延長至100天,取消了年開會天數的限制規定,刪除了關于應總統要求而召開臨時會議處理案件的限制(第47條)。總統選舉中最高得票者為兩人以上時,由國會間接選舉(第67條第2款)。為了監察國情或調查特定的國情案件,不僅恢復了國情調查權,還恢復了國情監察權(第61條)。對國務總理和國務委員的解任議決權變更為解任建議權(第63條)。

2.總統:總統的選出方式采用公民直選制,替代1980年憲法規定的總統選舉團間接選舉制,從而保障了公民的政府選舉權。當總統候選人只有一人時,得票數超過擁有選舉權人數的1/3才能當選(第67條第3款)。但是在采納總統直選制時并沒有明確規定當選所需的得票率,可以說是立法的不足。刪除了1980年憲法關于當選總統要求在國內居住的時間要超過五年的資格規定,如果總統被罷免,必須在60天內重新選舉出繼任總統(第68條)。總統的任期定為五年,不得連任,防止長期掌權的弊端的同時,試圖實現政權和平交替(第70條)。廢除了總統的非常措施權和解散國會權,但新增了國家緊急狀態下的緊急命令權、緊急財政和經濟處分及命令權(第76條),從而合理調整了總統的權力。將總統的咨詢機關—國情咨詢會議,改名為國家元老咨詢會議,將和平統一政策咨詢會議改稱為民主和平統一咨詢會議(第90條,第92條),新設了國民經濟咨詢會議(第93條)。

3.法院:大法院長由總統經國會同意后任命,大法官由大法院長提請國會同意并由總統任命,普通法官經大法官會議的同意由大法院長任命(第104條)。法官不經過彈劾或判決為禁錮以上的刑罰,不得被罷免(第106條第1款)。通過以上改善任命程序和強化身份保障的措施,實質上加強了司法機關的獨立性。

4.憲法審查:設立由九名法官構成的憲法法院,代替1980年憲法設立的憲法委員會,除了違憲審查、彈劾審判、政黨解散審判外,還規定了管轄權限爭議審判和法律規定的有關憲法原意的審判(第111條第1款),從而激活憲法法院制度,試圖強化基本權利的司法保障的同時,旨在以司法手段解決憲法爭議。

5.總統:總統作為執法機關首腦,掌握執法最高權限并擔當最終責任,因此韓國是個總統制國家。但是現行憲法仍保留國務總理制(第86條),國務會議制(第88.89條),政府提案權(第52條),以及國會對國務總理等官員的罷免建議權等責任內閣制的要素,因此韓國的總統制有別于美國式總統制,是一種新類型的總統制。

(四)地方自治

第八章(第117、118條)規定了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制度是旨在實現“草根民主”,有效保障國家統治職能的實現。地方自治團體主要負責處理與當地居民福利有關的事務,并有權在法律授權范圍內制定自治法規。地方議會和地方自治團體首長,分別為議決機關和執行機關,兩者均由居民直接選舉。

(五)經濟

第一,經濟制度上,以尊重個人和企業的經濟自由及創意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為本,合理分配收入,均衡發展區域經濟,通過防止濫用經濟實力,試圖實現經濟的民主化,為此在必要情況下可以對經濟進行規制和調整(第119條),總體上趨向于實行社會市場經濟制度。

第二,基本經濟政策有:為了保障“耕者有田”,原則上禁止耕地承佃制;明確規定國土是全體公民生活、生產的基礎,開發和使用國土應有效和平衡(第122條);綜合開發農村和漁村,并為此制定和實行計劃(第123條第1款);國家有義務發展均衡的地區經濟(第123條第2款);通過農、水產品的收支均衡和改善流通結構,穩定價格(第123條第4款);保障農、漁民和中小企業自助組織的自主活動和發展(第123條第5款);國家通過革新科學技術,開發人力和信息,努力發展國民經濟(第127條第1款);通過設置國民經濟咨詢會議(第93條)等手段,在經濟領域謀求社會正義和實現經濟民主化。

(六)憲法的修訂

無論是國會議院提案的還是總統提案的,所有的憲法修正案由議會議決,由全民投票確定(第130條第2款),使修訂憲法非常困難。而且,為延長總統任期或修改連任規定而修改憲法,其憲法修正案不得適用于當時任職的總統(第128條第2款),從而有效地防止長期掌權,保障政權的和平交替。

四、憲法保障和憲法法院

憲法一方面要規制國家權力自身,另一方面要靠國家權力確保憲法制度。憲法制度容易受到各政治力量之間博弈的影響,因此憲法的實效性是關鍵性問題。因此,憲法保障既要體現憲法的穩定性及連續性,也要體現憲法和政治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從而確保憲法的實效性。為了保障憲法權威,韓國憲法規定了如下具體制度:

政治保障:分權制度;兩院制;議院內閣制;政府不信任制;保障公務員的政治中立性;行政法治原則;全民投票修訂憲法;非常狀態下的憲法保障等。

司法保障:違憲法律審查制;彈劾審判制;違憲政黨解散制;剝奪違憲人員基本權利制;違憲命令、規則、處分審查制等。

宣言式保障:憲法的最高法律宣言;遵守憲法義務宣言;增加修訂憲法困難性;禁止停止或破壞憲法等。

非常時期的保障:國家緊急狀態權的行使;抵抗權的行使等。

韓國人民經歷了長期的軍事專制政權的統治,韓國憲法也被當權者多次篡改和歪曲,鑒于歷史的經驗教訓,韓國人民選擇設立憲法法院維護憲法的權威,保障憲法的實效性。憲法裁判是指以維護憲法為目的的訴訟活動。韓國憲法法院具有違憲法律審查權、彈劾審判權、正當解散審判權、各國家機關之間權限爭議的審判權、審理憲法訴訟等權力。憲法法院通過行使這些權力,一方面維護了憲法,另一方面保障了人民主權,制約了國家權力,保護了弱勢群體。但不可否認的是韓國憲法法院的設置具有很強的政治妥協的色彩,因此出現了不少“水土不服”現象,尤其在原有的大法院(最高法院)之間發生了審判權力劃分不清的問題。現行憲法并未對憲法法院與大法院的關系作出明確規定,只是籠統地規定兩者為并列關系。因此,韓國的制度安排既沒有像德國那樣賦予憲法法院最高權力,又沒有像美國和日本那樣最高法院作為一元的最高審判機關行使違憲審查權。

憲法第107條第2款規定,由大法院行使對命令、規則、處分的違憲或違法的最終審查權。對此,憲法法院認為,既然憲法法院擁有對法律的違憲審查權,那么對于較低級別的命令、規則憲法法院當然也擁有違憲審查權,因此只有在命令、規則成為判決的前提下法院才能行使憲法第107條第2款規定的審查權。對此,大法院認為憲法第107條第2款規定的最終審查雖然不包括抽象審查,但也不局限在具體訴訟案件。

五、附屬于憲法的法律

憲法之外韓國有一系列附屬于憲法的法律規范:全民投票法、請愿法、選舉管理委員會法、憲法法院法、關于法令頒布的法律、統合選舉法、關于年號的法律、領海及毗連區法、政黨法、關于政治資金的法律、國會法、關于國會的證言鑒定等的法律、有關國情監查及調查的法律、國家情報員法、監查員法、關于南北交流協作的法律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阳市| 噶尔县| 资源县| 长春市| 莱州市| 涪陵区| 安仁县| 钟山县| 修水县| 南汇区| 天镇县| 昌江| 崇阳县| 长垣县| 齐河县| 贵溪市| 沈阳市| 临夏县| 祁东县| 芜湖县| 申扎县| 永定县| 乌苏市| 肇庆市| 佛教| 沙坪坝区| 金湖县| 太仆寺旗| 廉江市| 洛浦县| 滕州市| 盈江县| 大城县| 怀远县| 阳谷县| 谷城县| 临湘市| 武穴市| 益阳市| 赣州市| 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