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文明史(第12卷):近代亞非拉地區法(上卷):亞洲法分冊
- 楊翠柏 夏秀淵 金勛 柴松霞 李耀躍
- 2877字
- 2019-05-06 16:53:41
第二節 近代泰國法律的發展
這一時期東南亞大部分國家淪為殖民地,被迫被動地移植西方殖民國家的法律制度,從而造成了法律與社會現實嚴重脫節。而泰國卻走上了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曼谷王朝的統治者憑借開放的思維和以夷制夷的高超的外交技巧,在犧牲局部利益的條件下,保持了國家的獨立。兩次改革為泰國法律的近代化鋪平了道路。
一、兩次改革
(一)蒙固王改革
蒙固王,即拉瑪四世(1851—1868年在位),即位后,維護君主專制制度。
1855年,泰國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鮑林條約》,主要內容有三:一是取消泰國王室對進出口貿易的一切限制;二是一切進出口商品只能以最低稅率征稅;三是英國獲得對泰國的領事裁判權。隨后其他西方殖民者也強迫泰國簽訂了類似條約。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泰國閉關鎖國大門被徹底打開。泰國社會受到了西方經濟、文化上的強烈沖擊,也迫使泰國必須做出相應的變革。
蒙固王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系統接受西方教育的國君,也是亞洲第一位懂得西方語言、了解國際事務的君主。隨著泰國一步步陷入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蒙固王接受現實,學習西方文明。他在宮中推行西方教育;廢除匍匐禮,主張法律面前貴族和平民同等;推行西方的選舉制度;主張宗教自由;同時為了穩定社會,減少改革帶來的不穩定因素,蒙固王改革了薩克迪納制度和農奴制度,免除了人民為封建領主的免費徭役,限制了出賣個人為奴隸的條件;同時賦予了個人更多的權利,比如1865年法律取消父母任意買賣子女的權利;婦女有了離婚和再嫁的權利。
盡管蒙固王的改革其一開始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卻為繼任者鋪平了邁向法律現代化的道路。
(二)朱拉隆功改革
朱拉隆功大帝,即拉瑪五世(1853—1910年),是泰國歷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受愛戴的國王之一,對泰國的歷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朱拉隆功很小就游歷了歐洲和亞洲諸國,開闊了視界,也堅定了繼續推行其父蒙固王改革的決心。朱拉隆功從1874年起,先是通過一道道法令,逐步廢除了存在500多年的奴隸制。1899年他又頒布新令,取消附加于農民身上的封建依附關系,奴隸制和封建依附關系從此在泰國消失。其次,學習西方的議會制,革新國家政府體制,設立內閣政府,并對行政機構進行變更,按照西方的模式設立12個部門,行使相應權力;建立兩個國務會議,專事聽取人們對政府工作的意見。他改薩卡迪納制度為薪俸制,改革了稅務制度,并以人頭稅代替了服兵役。
朱拉隆功在立法和司法制度上的近代化改革在泰國法律發展史上意義深遠。從1892年司法部成立開始,他就以西方法律為藍本,頒布了《暫行司法機關組織法》、《搜集及宣判罪證法》、《暫行民事訴訟法》、《辦理清算破產企業和股份公司的破產訴訟程序法》、《貸款銀行企業法》。同時政府還聘請外國顧問參與制訂新《刑法典》,于1908年正式公布。
在司法制度方面,朱拉隆功將司法機關獨立出來,改變了執法混亂,毫無章程的局面。1907年建立了單一的法庭制度,劃定案件審級制,規定各省(府)的法庭屬訴訟初審制,只有權審理判決10年以下監禁的刑事案和數額不大的民事案件;大區法庭屬訴訟中級審級,受理省(府)院上訴要解決的案件及特別重大的刑事案和民事案。1897年,創辦司法學校,負責培訓司法和檢察方面的人才,并派人到外國學習司法教育。
整個立法司法改革的結果,逐步消除或克服了過去那種無法可依或法出多門以及隨意執法的流弊。改革使泰國現代法律體系和司法制度初步確立,現代法律制度的若干原則在泰國得到實施和運用,為泰國社會逐步走向法治化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泰國法律的近代化
朱拉隆功的改革使一些權貴失去了特權,也使得一些西方式的職業官僚逐漸強大,他們愈發不滿政治現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后,基于戰勝國的地位,泰國得以廢除和西方列強簽署的許多不平等條約,收回了部分主權和治外法權。但這時期的泰國仍受到帝國主義的控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也使民族資產階級同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泰國經濟受到沉重打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此時的泰國矛盾重生,危機一觸即發。
(一)1932年革命
1927年,出現了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政黨—民黨。當時的民黨分成兩股勢力,一股是小資產階級、中小官吏、農民勢力,代表人物是受過法國教育的法學家比里·帕儂榮;另一股是軍事首領、大商人、大地主,代表人物是陸軍上校披耶帕風。1932年6月24日,民黨在披耶帕風軍隊的率領下發動了“世界上最和平的不流血革命”,迫使拉瑪七世簽署了臨時憲法,從此結束了泰國700年歷史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始了君主立憲制的新時代。
憲法總綱規定: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國家最高之權力為人民所有;國王是國家最高的領導,人民議會有權制訂一切法律,經國王頒行后即生效力;如國王不承認,則議會審查后認為應頒布者,也成為有效力之法律;成立臨時議會和臨時內閣;在構成上,內閣由新舊政治派別的代表組成,貴族失去了席位,而中產階級勢力增長迅速,但也保留有許多舊職人員。
同年12月10日,拉瑪七世頒布了泰國歷史上第一個永久憲法—《暹羅國憲法》。這部憲法被明顯打上了保守派的烙印,臨時憲法對國王權限的約束幾乎全被取消。
1935年起,泰國以法國法典為藍本,制定了《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法院組織法》、《民事商事法典》等。隨著各部門法律逐步制定,泰國近現代的法律體系基本上建立起來。
(二)1932年革命對泰國近代法律的影響
泰國1932年革命結束了統治近700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君主立憲制一直延續至今,對泰國法律的近代化影響深遠。
第一,由于革命的主要領導人和憲法乃至之后許多其他法律的制定者帕儂榮曾在法國留學,因此泰國法律深受法國法律的影響,屬大陸法系。
第二,相對來說政治性極強的法律如憲法等關系到國家根本方針的法律迅速出現,而政治性不太強的法律如各部門的具體法律制度則出現較晚。
第三,王室的影響和權力仍然巨大。由于改革派對舊有勢力的妥協,泰國的國王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元首,集宗教、軍事、人事、宣布緊急狀態等大權于一身。泰國憲法使其國王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之一,國王仍然具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權力,甚至可以頒布法令,影響政局動向。這就造成了當今世界上“非典型”的泰國王室。
第四,軍人政治與法律秩序的畸形發展。軍人是1932年改革的主力軍,至此也成為了泰國政壇最主要的力量,法律對軍隊的約束力很小,反倒是軍隊主導了多次政變和修憲,法律很多時候被軍隊玩弄于股掌之間。這也就造成了現代泰國社會“憲法常有、秩序常無”的法律怪象。
三、泰國近代法律文化的特征
泰國近代法律制度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泰國近代法律文化是一種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碰撞的產物。其家庭法部分仍堅守傳統法律和習慣,而商法部分則吸收了大量西方先進法律制度,并且主要受法國法律的影響,其法律應屬大陸法系。其次,在泰國法律近代化的過程中,相對來說政治性極強的法律如憲法等迅速出現,而其他一些具體法律制度和程序等出現得較晚。最后,尤其突出的是,軍人專制與法律秩序競合為一,有著極端民族主義傾向。如在通告中提倡泰民族講泰語用泰語;將國家由過去的暹羅改為泰國,確立了國家、君主和宗教三位一體的國家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