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文明史(第12卷):近代亞非拉地區法(上卷):亞洲法分冊
- 楊翠柏 夏秀淵 金勛 柴松霞 李耀躍
- 5096字
- 2019-05-06 16:53:41
第一節 古代泰國法
一、上古時期孟人國家法律
生活在緬甸東部三角洲和泰國中西部地區的孟人于公元3世紀在泰國中部的湄南河盆地上建立了兩個國家,中國古籍稱之為金鄰和林陽,在公元4—5世紀之間,又在南部沿海地區建立了盤盤、狼牙修、赤土等國家。這些國家都是一些商業性的城邦國家,處于中西交通的線路上。
12世紀初,孟人又在羅富里地區建立了羅斛國,后吞并了泰人在北部建立的暹國。泰國古稱暹羅,即暹國和羅斛的合稱。
在上述這些孟人國家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中,法律也開始逐步形成。但由于文字資料的缺乏,我們對其法律制度等知之甚少,只是從中國古籍的零星記載中,略窺其貌:
在墮羅缽底國,國王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具有無比的權威。刑罰是國家統治不可或缺的工具。中國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曾對這個國家的刑法作了這樣的描述:“刑法,盜賊重者死,輕者穿耳并鼻鉆鬢,私鑄銀錢者截腕”,大體意思是盜賊重者將被處死,輕者穿耳及鼻并鉆鬢,以便識別;私鑄銀錢者截腕,是以弄殘。這表明孟人的刑法已具有嚴格維護私有制的階級內容,也可以看出當時肉刑懲罰的殘酷與野蠻。同時,據元代王大淵的《島夷志略》記載:“每有議刑法錢谷出入之事,并絕之于婦人,其志量常過于男子。”這表明在行政方面,婦女掌握著決斷權,反映出在孟人國家時代婦女享有很高的地位。
二、中古時期
公元11—12世紀時,泰國中北部出現了一些較大的部落國家,如北部的清盛國、帕耀國、哈利奔猜國,中部的羅斛國、差良國等。他們能夠自給自足,但軍事力量薄弱。13世紀初西境的撣族人入侵清盛國,先后成立素可泰、蘭那以及阿瑜陀耶(大城)王朝,由此泰族才有了自己獨立的國家。泰國法律制度從此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一)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法律
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泰國歷史始于素可泰王朝(1238—1350年)。清盛國逃亡泰族的一支到達當時處于吳哥王國控制下的素可泰地區,后占領了素可泰(巴利語:幸福的黎明)城,并以它為首都建立起了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素可泰朝,即我國史書所稱的“暹羅”。
素可泰王朝的第三代君王蘭甘亨是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統治者,對泰國的歷史貢獻巨大,因而成為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五位大帝中的第一位。他在位期間,素可泰經濟獲得極大發展;他倡導佛教,興建大量寺廟;蘭甘亨王成功地結合了高棉文、梵文,發明出屬于泰人自己的文字,為今日的泰文奠定了基礎。
蘭甘亨吸收了孟人和緬人文化,并創造出自己的法律制度。素可泰王朝稱君王為大父,稱官員為小父,人民為兒女,展現國家和諧;國王是全國土地的主人,他廢除奴隸制度以及稅賦;人民有權自由就業,“愿做大象貿易者,隨之。”“愿做金銀生意者,隨之。”人民有權自由選擇住處,擁有私人財產;他還確立了財產繼承關系,規定了子嗣財產繼承權,“當任何一個老百姓或貴族死了,他的產業、房屋、衣物、象、谷倉、家庭仆役,以及檳榔林、萊葉林,全部由其子嗣繼承。”在憲政法律方面他還保留原始的民主政治,任何人只要有冤屈皆可在他宮外擊鼓鳴冤,由他親自主持正義。
(二)蘭那王朝時期的法律
在素可泰王朝建立的同時,清盛王國的本支傳到第二十五代國王芒萊王(1239—1311),他定都清邁,建立了蘭那王朝,即中國史稱的“八百媳婦國”。他在清邁和清萊一帶,建立起了一個繁榮的社會。
芒萊王發明了蘭那文,編寫了影響深遠的《芒萊法典》。由于《芒萊法典》在泰族社會有很高的權威,后來的許多法典法規大多以此典的內容和體例為范本來制定。
法典的第一部分是判斷案件的一些基本要求,屬于總綱性質。首先,法典指出,眾位文武官員要懂得正確判斷各種案件。
此外,法典還強調斷案人的要求:公平、個人修養高、要善于觀察犯罪人的表現。另外還特別規定不該牽扯教門中修行的僧人。
法典的第二部分是處罰條文。
(三)阿瑜陀耶王朝時期的法律
強盛一時的素可泰王朝在蘭甘亨王去世后逐步走向衰落。1349年,烏通王把首府遷到湄南河口的阿瑜陀耶。他在這里興建城池,宣布脫離素可泰,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尊號帕·拉瑪鐵菩提(1350—1369)。從1350至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經歷了33代君主,歷時417年,是泰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王朝。到17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進入全盛時期,控制了泰國的大部分領土,東面的柬埔寨成為其附屬國,老撾的一部分也在它的統治之下。
1.拉瑪鐵菩提時期的法律
阿瑜陀耶王朝所建立的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專制國家。拉瑪鐵菩提在位期間,效仿素可泰,把全國劃分為畿內省和畿外省,隸屬中央朝廷,各省省長均由國王任命。另有附屬國,向阿瑜陀耶稱臣納貢。國王在戰時是全國的總指揮、大元帥,和平時期是政務的最高首腦。國王、國家、政府一體。
建國伊始,拉瑪鐵菩提便陸續頒布了泰國有史以來第一套法律:1350年的《證據法》,1351年的《叛逆法》,1356年的《取締拐帶法》,1357年的《侵犯人民法》,1359年的《雜事法》和《夫妻法》,1366年的《強盜法》,等等。雖然這些法律是零散的,談不上完整的法律體系,但它們反映的是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之初的各種社會矛盾和斗爭。拉瑪鐵菩提頒布這些法律,就是企圖調和社會矛盾和加強中央集權,以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例如《證據法》規定“不信教者、奴隸、債務人、漁夫、鞋匠、乞丐、娼妓、庸醫、職業舞蹈家、幻術家……都不得提供證據”。顯然,這些所謂的下等人是被剝奪了法律權利的,一旦與他人發生訴訟,這些人是沒有申訴權的,同時也不能為他人提供證據。為求生存,他們必須尋求一些有社會地位、有勢力的權貴作為他們的保護人,因而他們便成為了某一權貴的依附民。又如《取締拐帶法》主要是對付所謂“拐帶奴隸逃亡”而設的。同時,從內容上可以看出,這些法律是印度《摩奴法典》與泰族習慣法結合的產物,并成為后世國王立法的藍本,至朱拉隆功在位時止,它在許多世紀成為暹羅法律的基本原則,而近代法律也還沒有完全代替它的地位。這也從根本上奠定了提供古代法律的印度化傾向的基調。
2.戴萊洛迦納王時期的法律
15世紀中,在波隆摩·戴萊洛迦納王統治時期(1448—1488年)頒布《文官統治法》和《軍官及各地方官吏統治法》,改革以往的軍政合一制,把政務與軍務分開。之后又于1450年頒布《宮廷法》,將已有的習慣法編撰起來并分門別類使之條理清晰。此法包含禮儀、百官職守、刑罰等三方面內容。旨在維護國王的權威,強化王權,防止王室內篡權。
戴萊洛加納王最重要的政治改革,將始于素可泰時期的“食邑”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稱“薩克迪納制”。1466年頒布的《文職官員土地占有法令》及《武官及各地官員土地占有法令》規定全國土地屬于國王,國王直接占有部分土地,王族和中央以及各級地方文武官員(貴族)、各種仆役,甚至各類農奴的授田級別。人民對土地擁有某一時期的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這種土地制度,對泰國社會等級和政治結構的形成至關重要。人們根據土地擁有量的多寡,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當時泰國產生了兩個階級,一個是“普迪”,包括王族和大小官吏,主宰國家局勢、行政和司法功能;另一個則是農奴階級,他們從領主那里租種耕地,交納賦稅,服兵役和勞役。
薩克迪納制的產生,標志著封建土地國有制的確立,此后一直延續了四百多年。在這種制度下,似乎人人都是皇帝的奴仆,都能分到一份土地,都向國王承擔相應的封建義務。這就掩蓋了階級存在和階級對立的矛盾;其次,一切農奴的恩惠、保護,似乎只有皇帝能給予,因此,農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皇權支持的基礎。直至今日,這種等級制度在泰國仍然有很重的痕跡。
3.阿瑜陀耶王朝前期的法制建設總結
阿瑜陀耶王朝前期非常注重法制的建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首先,制定了《皇朝法典》,其內容分兩大類:有關法官的10個條文和有關訴訟的29個條文。這些法律條文涉及借貸、財產繼承、盜賊、夫妻、叛逆等方面的問題。每一項法律條文的頒布,規定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王宮,供國王參考;另一份交由有關部門,供官員掌握;再一份送法庭,作為法官斷案的依據。
其次,在司法方面,阿瑜陀耶王朝自拉瑪鐵菩提開始,就將訴訟裁判權交給宮中精通《摩奴法典》的婆羅門教士。從戴萊洛加納王開始設立法庭,交由宮務部管理,由精通法律的婆羅門教士組成法官團。他們駐扎于中央法庭的審判官官邸。中央法庭主要審理刑事案件,而民事訴訟則委托各級官吏根據當時的法律解決。后來除了宮務部管轄的中央法庭之外,各個部門也有了自己的法庭,處理本部管轄下的有關訴訟,因而出現了各種類型的法庭。他們也大都由精通法律的婆羅門教士控制。由此可見,在泰國古代法律的發展過程當中,不僅在立法上,而且在司法上也深受《摩奴法典》的影響,體現出印度化的性質。
4.阿瑜陀耶王朝中后期的法律發展
阿瑜陀耶王朝能夠成為泰國史上的“黃金年代”,一方面得益于素可泰時期實施的對商業和貿易采取的鼓勵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擴大與各個國家的貿易,特別是與中國的貿易往來頻繁,此舉不但獲得了中國政府免稅待遇,還掌握了不少當時最先進的工藝制作技術。進入歐洲商業殖民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客商、傳教士紛至沓來,設立商館,修建教堂。為適應時代對商業的發展需要,阿瑜陀耶王朝后期的法律發展的顯著特點就是重視商業、財產立法。商業立法已經從一般的法律中分離出來。比如修訂后的《皇朝法典》第84條明文規定,寄售商品要先估價,當面立下字據,并規定好利潤分成。財產保護法也在這一時期創立。過去,假如有人偷了別人的東西去賣,而買主不知道,法律規定買主必須將東西歸還原主;而后來的法律則開始保護買主,使他能從原主那里得到價值的一半或全部的賠償。
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對于原來的“薩克迪納制”的剝削方式也是一種沖擊,它導致了國王和貴族、官吏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1740年波隆閣王(1733—1758年在位)頒布了一系列法律,企圖以法律手段來制止貴族、官吏的“越軌”行為。法律規定不許任何官吏有妨礙或凌駕于王朝之上的言行;不許其他部門的官吏憑借官印到城里詐騙錢財;禁止各級官吏晉見和拜訪該部門的主管官員;禁止官員受理非本部門管轄的依附民的訴訟。
1664年,荷蘭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迫使泰國簽訂一個不平等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有:荷人享有經營泰國獸皮出口專利權,泰國商船不得聘用華人。在司法上,荷蘭人取得了泰國史上破天荒的治外法權。當時在位的那萊王(1657—1688)為遏制荷蘭人的擴張勢頭,運用“以夷制夷”方法引入荷蘭的對手法國的勢力,于1683年訂立法暹條約,法國人在泰除享有傳教和貿易特權外,還享有治外法權和經營部分錫礦權。雖然根據這一條約,國家喪失了部分權利,但正是由于法荷兩國的相互制衡,才保住了泰國的獨立地位。1688年,泰國人驅趕所有的歐洲入侵者,開始了長達140年的閉關鎖國。
阿瑜陀耶王朝在納例萱大帝(1555—1605)的統治下達到巔峰,使泰國成為當時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但之后的繼任者卻無所作為,國勢衰落。在1767年被緬軍攻破首都,曾經的大都阿瑜陀耶被付之一炬,只留下只堰片瓦。隨后鄭信(1734—1782)率軍打敗緬軍,建立了泰國歷史上第三個統一的王朝—吞武里王朝。
三、曼谷王朝前期(拉瑪一世至三世)的法律
1782年,僅僅存在15年的吞武里王朝被推翻,昭丕耶卻克里奪取王位,尊號拉瑪一世(1782—1809年)遷都曼谷,揭開了曼谷王朝的歷史,一直延續至今。
拉瑪一世即位后,極力恢復和發展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他首先樹立國王的權威,國王不僅是最高統治者,也是國家的化身。國家的一切法律、命令要由國王頒布,全國的行政事務要在國王的名義下進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恢復和健全了封建等級制度,王室成員獲得了最高的爵位,行政上官階也最高,這樣,國王就將權力牢牢掌握在手中。
政治上,曼谷王朝基本沿襲了阿瑜陀耶王朝的中央行政形式,但有所發展,增加了軍務部和內務部兩個部門,所有中央部門的部長均由親王擔任。另外還設有宗教廳、皇家馴象廳、宮廷安全廳和皇庫。文化上,拉瑪一世希望重振佛教威嚴,接連頒布了7個有關佛教的法令,對佛教升職級別進行調整,以提高僧侶的道德水平,恢復僧侶的權勢和威信。
為了適應其政治和經濟需要,拉瑪一世于1805年重新制定了新法典,由于法典都蓋上了內務部的象頭印、軍務部的獅頭印和財務部的蓮花印,被后世稱為《三印法典》。它由印度的《摩奴法典》中的基本法和拉瑪一世頒布的現行法令組成,內容包括了民事、刑事、宗教、家庭等各方面。直到1807年加入了債務農奴法。另外,拉瑪一世還頒布了45個條例和法令,并編訂成法律條例匯編,一直保留至今。
對外方面,這一時期的歐洲殖民勢力強大,許多亞洲國家都已屈辱淪為殖民地,泰王國保持了一百多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也被摧毀。曼谷王朝君主認識到了自身與西方的差距,明智地選擇了對西方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從拉瑪二世起,頒布法令禁止本國人吸食鴉片,但不針對外國人,因此避免了類似中國清朝遭遇的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