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文明史(第12卷):近代亞非拉地區法(上卷):亞洲法分冊
- 楊翠柏 夏秀淵 金勛 柴松霞 李耀躍
- 511字
- 2019-05-06 16:53:40
第四章 泰國法
泰王國(The 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國的名稱是暹羅(Siam)。泰國國土面積51.3萬平方公里,東臨老撾和柬埔寨,南面是泰國灣和馬來西亞,西接緬甸和安達曼海。泰國人口約6450萬,有30多個民族,以泰族人為主,占40%,其余為老撾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以及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民族。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94%泰國人信仰佛教。首都曼谷是東南亞第二大城市,是泰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佛教之都”。
泰國自1932年起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制度,泰國王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總理為政府首腦,實行議會制。
泰國法律源遠流長,歷史上受到印度文化、中華文化和高棉文化等文化的影響,其法律更傾向于印度化。進入近代,泰國是東南亞大陸上唯一沒有成為殖民地的國家,這其中統治者高超的外交技巧和對法律體系的完善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泰國的法律不像大部分亞洲國家那樣是被迫接受殖民國的法律移植,而是主動去學習借鑒西方法律,雖有生硬效仿之處,但也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并保持了傳統的法律。
泰國近代法律整體上屬大陸法系,特色之一是受到多個國家法律制度的影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法律體系,在實際執行上又常受英美法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