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文明史(第12卷):近代亞非拉地區法(上卷):亞洲法分冊
- 楊翠柏 夏秀淵 金勛 柴松霞 李耀躍
- 2663字
- 2019-05-06 16:53:40
第七節 馬來西亞的法律教育與職業
一、法律教育
殖民地時期,馬來亞本地沒有開展法律教育,人們主要通過留學英國學習法律。沙巴、沙撈越有人選擇去距離較近的澳大利亞或新西蘭攻讀學位,兩國學位最初只在沙巴、沙撈越兩地獲得認可,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馬來半島開始有選擇地認可一些學校的法律學位。
馬來西亞本國的法學高等教育開始于1956年,其時,位于新加坡的馬來西亞大學開設了法律系,后來成立了法學院,1962年,該法學院成為新加坡大學(后改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部分?,F在的馬來西亞大學法學院設立于1972年,實行四年制的法學本科學位教育。另外還有馬來亞大學、國際伊斯蘭大學等設有法學院,招收法律專業的本科生和??粕?。其中,國際伊斯蘭大學專門開設伊斯蘭法課程,培養伊斯蘭法的法官、律師和學者,并且于1988年開始開設一年制的宗教課程,其中強調對證據、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學習,這些課程結合了英國法的內容。此外,瑪拉技術學院、皇家達曼薩拉學院等開設有三年制的法律學位課程。
馬來西亞的學生一向重文輕理,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已逐漸開始重視理科。在1977年西馬來西亞各高等學校學生總數為42421人,法律專業學生人數為316人,占總人數的0.7%,教育、師范類學生占總人數的32.5%,工商管理類學生占14%,工程類學生占16.3%,而到了1987年學生總人數為67368人,法律專業人數為531人,占總人數的0.8%,而教育師范類、工商管理類和工程類的學生分別占總人數的19.7%、11.5%和16.4%。總體上,馬來西亞法律專業不但開設的學校少,而且招收的學生少。大學生們對以法律為職業興趣不大,政府沒有充分重視法律的教育,民眾也沒有樹立起法律至上的法律意識。同時,法律專業收費較高,許多家庭和學生沒有足夠財力負擔該專業的學習。
馬來西亞的法學教育是英國模式的,至今仍有很多學生留學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接受法律教育。鑒于本地法學教育資源的短缺,馬來西亞還采取了與國外合作培養法律人才的模式,但這些不一定能夠符合本地法律人才的需求,馬來西亞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最終還要靠多辦自己的法律學院來實現。
馬來西亞的現代教育政策基于以下教育哲學:“旨在不懈地全面挖掘人的潛能,以培養智、體、精神、情感和諧發展,信奉神并獻身于神的個體。這一努力主要是為了培養知識淵博且有能力的馬來西亞公民,他要擁有較高的道德水平,有責任和能力實現高層次的個人福祉,且能為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作出貢獻?!?img alt="《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政策法規》,鐘海清、王喜娟編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92483/1310332960499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293297-IJjXGGPKGtYoMQ6CA9NtESir8u33rOrJ-0-64ae49a20b19ce36cd84828df913dae8">基于此,馬來西亞相繼制定和頒行了1996年《教育法》、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法》、1997年《國家高等教育基金公司法》、1971年《大學和大學學院法》等。
馬來西亞重視私立高等教育機構所擁有的擴充教育基礎設施以及增強國家滿足高等教育需求的能力,為確保其良性發展和教育質量,1996年制定頒行了《私立高等教育法》。根據該法,私立高等教育機構除教授專業科目或課程外,還應教授馬來西亞研究、面向信奉伊斯蘭教學生的伊斯蘭教教育和面向非穆斯林學生的道德教育。學生達到權威機構規定的最低標準,方可獲得證書、文憑或學位。只有符合該法要求的大學、大學學院或分校級的私立高等教育機構才有資格授予學位。1971年《大學和大學學院法》賦予公立大學管理和經費上的更大自主權,致力于公立大學管理和行政的企業化改革,進一步推動著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的私有化。
二、法律職業
馬來西亞法官在現代馬來法的形成和發展中地位舉足輕重。聯邦法院和高等法院法官,必須在其任命之前10年內曾任這些法院或其中任何一個法院的辯護律師或聯邦司法部門或一州的法律部門的成員。而聯邦總檢察長也必須是任命一個有資格出任聯邦法院法官的人為聯邦總檢察長??梢妶虡I律師和司法行政部門公務員都是聯邦法院法官、各高等法院法官和聯邦總檢察長的當然人選。
自整個殖民統治時期,而且一直到1962年,實際上只有那些在英國獲得高級律師或初級律師資格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律師。1976年,在馬來西亞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近20年時,馬來半島各州才有了從馬來西亞大學法學院畢業的第一批在本國接受教育的律師。1975年,全馬來西亞合格的法律人才約1700人,執業律師只有1000人左右。這大約是每一萬人中只有一個律師為他們服務。這個律師與人口的比例數字是較低的。1981年,有100人被接納為律師,全馬來西亞有1304名律師。1990年,執業律師增長到3160人,在1991年至2003年間,已有12379名律師,其中11000名律師在馬來半島執業。
獲得律師資格的各種條件和各種管理律師業的規章制度一樣,都是以法令形式定下來的。根據《律師職業法》,律師的任職資格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一是獲得馬來西亞大學或位于新加坡的前“馬來西亞大學”或新加坡大學(即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法學學士學位(LLB);二是英國四大律師學院畢業的英國大律師;三是符合政府任職資格委員會(Qualifying Board)在政府公告上刊登的律師任職資格其他情形的人士。同時,申請人還須是年滿18周歲的馬來西亞公民或永久居民,品行良好且在馬來西亞接受規定的見習期。自1984年以后,申請律師執業者,除能以其他方式證明自己符合律師資格所要求的語言能力外,還要通過一個較為簡單的國語考試。
1974年在馬來西亞全部執業律師中,幾乎一半分布在吉隆坡首都區,另外有40名分布在西海岸五個大州的首府城市:檳城、怡保、芙蓉、馬六甲和新山。相反,在北部邊遠山區和東海岸首府城市或中等城市則幾乎沒有執業律師。律師的這種地理分布模式反映的是該國商業、礦業、種植業和銀行業的分布情況而非人口分布情況。但是,隨著在吉隆坡和其他大城市中律師之間競爭的不斷加劇,律師向北部邊遠山區和東海岸以及中等城市流動的趨勢有所加快。
長期以來,馬來西亞律師的業務專業化程度不高。許多人往往在著重某一類型業務的同時又常常涉及范圍廣泛的其他類型的業務。律師業務模式隨著地區的不同而有某種不同。吉隆坡律師可能比其他地區的律師專業化程度要高一些,然而,除了北部邊遠山區和東海岸首府城市外,所有大城市中有很大一部分律師的主要業務不是財產轉讓就是為滿足公司的需求而提供服務。
個體執業律師的組織所一般都涉及到種族分工。華人律師幾乎全部都從事財產轉讓業務、公司業務或主要屬于初級律師工作的一般業務,而極少有去為別人打官司的,他們的委托人往往是華人開辦的銀行、商業機構和貿易公司。馬來人個體律師從事的也是這類業務,但他們的委托人卻往往是得到政府銀行、法定機構和國家經濟發展公司等政府部門支持的國營機構和私營機構。政府要求這些單位實體把它們的法律業務交給主要由馬來人控制的法律公司處理。印度人律師參與的則是范圍較廣的法律活動,但大部分訴訟業務特別是刑事犯罪方面的訴訟,都是由印度人律師受理,從事普通業務的印度人律師所涉及的辯護業務一般都種類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