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馬來西亞的司法制度

馬來西亞的司法制度同樣帶有鮮明的英國特色。馬來西亞雖是聯邦制國家,但與美國、加拿大不同,它不存在聯邦和州兩套平行的司法體系,而是由一個法院體系統一行使司法權。憲法規定,聯邦司法權屬于聯邦法院、高等法院以及由聯邦法律規定設置的各下級法院。此外,馬來西亞還設有審理各種特殊案件的專門法院,主要有特別軍事法院、伊斯蘭法院,在沙巴和沙撈越還有獨立的土著法院。

聯邦法院是馬來西亞的最高法院,由一名首席大法官、兩名高等法院院長、六名聯邦大法官組成。根據有關法院規則的規定,聯邦法院有權確定由議會或州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是否有效,其理由是議會或州立法機關對該事項無權制定法律。聯邦法院還解決州與州之間或者是聯邦和任何一州之間的糾紛問題。對其他法院在訴訟過程中涉及憲法效力的問題,聯邦法院可解釋憲法并作出裁決。《聯邦憲法》第128條和1964年《法院審判條例》第81條規定了聯邦法院審理上訴審權限,對上訴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判決提出的上訴的管轄權。除此之外,對已經或可能產生的涉及憲法任何條款的效力的問題,政府首腦可以請求聯邦法院發表意見,對這些問題聯邦法院必須在公開審理中闡明其意見。歐福永、王嵐嵐:《馬來西亞民商事管轄權制度初探》,載《東南亞縱橫》2004年第1期。

馬來西亞的高等法院包括設在西馬來西亞(簡稱西馬)的“馬來亞高等法院”和設在東馬來西亞(簡稱東馬)的“婆羅洲高等法院”,具有同等的管轄權和地位。憲法規定,高等法院由院長一人和其他法官至少四人組成,但未經最高元首以命令另行規定前,馬來亞高等法院其他法官人數不得超過20名,婆羅洲高等法院不得超過八名。婆羅洲高等法院法官人數與管轄區域的不對稱,往往對案件的及時審理帶來困難,憲法規定了必要時在尚沒有法官審理案件的地區委任司法專員的程序,該規定于1976年擴展適用于西馬來西亞地區,以緩解馬來西亞高等法院某些臨時積壓業務。L. A. Sheridan & Harry E. Groves, The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 Oceana Publications, 1979, pp. 257-258.高等法院具有無限制的民事與刑事初審管轄權,對來自下級法院的上訴案件也具有裁判權。在上訴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如果發現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問題,可向聯邦法院申請征詢意見。

下級法院的組織體系在西馬來西亞和東馬來西亞有所不同。在西馬來西亞,頭人法院是最低一級的法院,其審判權限于可處25林吉特以下罰金的輕微刑事案件和訴訟標的不超過50林吉特的民事案件。不服頭人法院判決,可向一級地方法院上訴。地方法院同樣享有初審權,其中主持案件的法官有一級地方法官和二級地方法官之分。一級地方法官有權審判可處3年以下徒刑的罪行,并有權預審有關可控罪行的指控,民事方面有權審判訴訟標的不超過1000林吉特的爭議。二級地方法官的刑事管轄權限是可判1年以下徒刑或處以罰金的罪行,在民事方面只能審判訴訟標的不超過250林吉特的爭議。當事人若不服地方法院的判決可向高等法院上訴。除頭人法院、地方法院外,西馬來西亞還設有推事法院。推事法院有權審判可處7年以下徒刑的罪行以及某些特殊的罪行,還可以對可控罪行的指控進行預審。推事法院的民事管轄權一般限于訴訟標的不超過2000林吉特的案件。當事人若不服推事法院的判決可向高等法院提出上訴。

在東馬來西亞,下級法院的組織體系包括一級、二級、三級地方法官法院,許多東馬來西亞的縣長兼任地方法官。東馬來西亞還設有獨立的土著法院,專門審理違反本土法律、習慣的案件。沙撈越州的土著法院分為三級,不服其判決的最后可向駐扎官土著法院上訴;有些案件可向土著上訴法院上訴。土著上訴法院由一名高等法院法官、有關省的駐扎官及一名土著頭人組成,由高等法院法官主持。在沙巴州,經土著法院受理的初審案件可向縣長上訴,有些案件可向由一名高等法院法官主持的土著上訴法院上訴。駱沙舟、吳崇伯:《當代各國政治體制 東南亞諸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頁。

根據馬來西亞憲法,伊斯蘭教為馬來西亞的國教。在以往,伊斯蘭法院對伊斯蘭法律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從等級體系上講,民事法院(即世俗法院)是伊斯蘭學說更權威的解釋者。1988年修改的馬來西亞憲法對世俗和伊斯蘭法院的相互關系作了重大改變。該憲法修正案[A704,第8節,對第121條增加(IA)條]規定,高等法院對沙里亞法院管轄的任何案件均無管轄權。原則上,馬來西亞仍存在世俗法院和伊斯蘭法院兩種制度,但現在伊斯蘭法院占有一個并行的而不是從屬的地位,兩者都有專有管轄權。伊斯蘭法院的變化還包括“提升”了伊斯蘭法院法官的教育資格、待遇和地位。在有些州,僅大學畢業生才能任伊斯蘭法院法官,這與以前的做法大大不同。沈宗靈:《亞洲三國伊斯蘭法的改革—比較法研究》,載《中外法學》1996年第6期。不過,在一般民眾中,伊斯蘭法院的影響并不是很大,這與伊朗和阿富汗等穆斯林國家有根本的區別。

馬來西亞還設有行政法院,也有依據某項法令而成立的裁判庭,還有根據合同而成立的法庭,例如各工會的紀律委員會。駱沙舟、吳崇伯:《當代各國政治體制 東南亞諸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頁。值得一提的是,為裁定土地爭端而設立的土地法庭是馬來西亞的一項特別的司法制度。馬來西亞是聯邦制國家,各州的土地歸各州所有,聯邦政府不得任意征用。聯邦政府如根據國家發展計劃需要征用土地時,必須同州政府磋商,征得其同意,并且付給該州一筆地租及相當于市價的土地補償費。這樣,在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之間,便有可能因土地征用或賠償問題發生爭執。因此,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成立土地法庭,以裁決此類爭端。這便形成了馬來西亞獨特的土地法庭制度。土地法庭由三名委員組成:主席一人,由最高法院院長任命,其人選必須是現任、曾任或有資格擔任最高法院或高等法院的法官者;另外兩名委員,一名由聯邦政府委任,一名由該州政府委任。土地法庭的慣例與程序,由法規委員會或依法有權制定關于最高法院程序與規則的其他機關所制定的法院規則予以規定。土地法庭可就任何法律問題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同上書,第127頁。

在馬來西亞,檢察權歸屬于行政權,檢察機關屬行政序列的獨立執法機關,其組織體系具有相對獨立性與嚴密性。根據馬來西亞憲法及相關法律規定,馬來西亞檢察機關由國家檢察總署、聯邦各州13個檢察署組成。在內部機構設置方面,檢察署根據業務分工分別設置相應的職能機構。總檢察署設總檢察長一人,檢察長(官)若干人。從“英國化”政治、司法制度模式傳承而來的馬來西亞檢察制度模式及其檢察權,不僅具有行政權性質,而且其權能結構與英國近代傳統檢察權能結構如出一轍,即檢察官一般不具有《聯合國檢察官作用準則》所強調的對貪污、賄賂、瀆職等腐敗案件的偵查權。徐漢明:《馬來西亞的檢察制度》,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盡管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本國檢察制度進行大膽改革,以應對經濟全球化浪潮帶來檢察制度現代化與檢察權權能結構優位化的挑戰。但馬來西亞始終實行刑事偵查權“分權運行模式”。1997年《反腐敗法》取代1961年《防止腐敗法》成為反腐基本法律。政府首腦領導下的貪污調查局行使對腐敗犯罪的偵查、起訴權,其后貪污調查局更名為反腐敗委員會(MACC)。2009年修訂的《反腐敗法案》(694號)繼續擴大了反腐敗委員會的偵查職權;皇家警察負責偵查違反刑事法典的犯罪案件,皇家關稅和貨物稅局負責偵查走私等犯罪案件;證券委員會負責偵查股票賣空、內部交易、無證從事期貨業務等犯罪;中央銀行負責調查非法接受存款、兌換貨幣的犯罪;環境、住房等部門及地方政府負責調查露天焚燒、排放污染物等犯罪。

根據憲法及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及檢察官的職權主要有:

第一,首席檢察官及其起訴人(檢察官)依照法律規定,對皇家警察總署及各州警察局等執法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刑事案件,依法審查、決定是否指控犯罪嫌疑人、以何種罪名起訴犯罪嫌疑人以及決定停止已向法院或法庭起訴的刑事被告人,并且不因為法官或法庭所反對、不因下議院所質疑。

第二,對偵查(調查)機關移送的各類刑事犯罪及證據材料,檢察官負有全面審查的職責,對證據不達標準的,可提出補充偵查的意見,也可以根據案件需要,引導偵查。對各類刑事案件,檢察機關享有廣泛的支持公訴權和提起公訴權。

第三,對反腐敗委員會移送起訴的腐敗案件享有完全的酌情決定權。

第四,對于一些罪行輕微、訴訟量大的案件,由于檢察官人數的限制,由檢察官、高級副檢察官或副檢察官審查批準并以書面形式通知,交由這些執法機構中不得擔任調查或偵查職責的專門起訴官行使訴訟的職責。

第五,總檢察長可依法運用其訴訟權,代表國家提起某類民事訴訟,或經總檢察長審查準許,個人或法人可以總檢察長的名義提起民事訴訟。

第六,總檢察長有權參與某些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政訴訟案件。

在檢察機關與偵查機關的關系上,二者是分工負責、注重配合。在檢察官與法官的關系上,檢察官專司起訴,法官專司裁判。至今檢察官仍然沒有對法官的審判活動進行監督的權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鹿县| 绩溪县| 阳朔县| 万源市| 克什克腾旗| 新津县| 临汾市| 永州市| 雅安市| 称多县| 富蕴县| 乌兰县| 察隅县| 博乐市| 桃园县| 乌拉特前旗| 呼图壁县| 九寨沟县| 雷山县| 佛坪县| 古浪县| 车险| 阿克陶县| 长白| 东乌| 南充市| 莆田市| 兴化市| 新竹市| 商水县| 安徽省| 西吉县| 台州市| 余姚市| 井研县| 合肥市| 尼木县| 陆河县| 石景山区| 上饶县| 华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