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文明史(第12卷):近代亞非拉地區法(上卷):亞洲法分冊
- 楊翠柏 夏秀淵 金勛 柴松霞 李耀躍
- 2119字
- 2019-05-06 16:53:39
第四節 馬來西亞刑法
一、刑法典
馬來西亞最早的刑法典是海峽殖民地刑法典,于1871年在英國殖民統治者的主導下由海峽殖民地立法會議制定,經過立法會議辯論,于1872年9月16日生效。該法曾被稱作《印度刑法典》(1860)的藍本,它試圖取代普通法,提供一個對刑事責任的范圍、犯罪構成要件等問題作出當時最綜合、全面規定的刑事立法。
1948年,當局認為有必要統一及修正有關刑事犯罪的法律,統合成馬來聯邦法令,并于1938年12月實施于全聯邦。在1967年刑事法典(修正及延伸)法令下,《刑事法典》于1976年3月實施于全馬來西亞。自1936年12月29日至2014年1月1日,馬來西亞共頒布實施了21個以“刑法(修正案)”命名的法案,以及15個與刑法條文修改相關的聯邦憲法、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等法案,在36次刑法修正(修改)中,涉及了大量條款的增刪。
不同于美國、澳大利亞等聯邦制國家的州在刑法方面擁有相當程度的立法權力,馬來西亞憲法明確將刑法方面的主要權力賦予聯邦議會和政府,各州權力極其有限。但由于馬來西亞各州擁有處理伊斯蘭教事務的權力,而各州對相同違法行為模式規定的處罰標準不一致,導致了依據伊斯蘭教法規處罰犯罪的具體細節也不統一。
如吉蘭丹和丁加奴州頒行的《伊斯蘭刑法》(Hudud),只在特定區域及特定族群適用。
《刑法典》共23章511條,分為總則、分則兩部分。總則包括:第一章導言。第二章一般性解析,對該法典中的一些名詞進行了定義和解釋。如,錯得(wrongfull gain):凡以非法手段獲取在法律上不屬于他的財物;錯失(wrongfull loss):因非法手段失去在法律上屬于他的財物;犯罪(offence):指可在本法典下施于處罰之事;非法(illegal):施用于任何屬于犯罪之事,或法律所禁止之事,或提供理由作為民事訴訟之事;損害(injury):指任何非法導致任何人在身體上、精神上、聲譽上或財產方面的損害。第三章對犯罪的處罰。第四章一般性的例外,從年齡、心智、醉酒程度和自衛四個方面對犯罪做了例外規定。如第82條規定,10歲以下兒童所作行動并非犯罪;第83條又規定一名10歲以上12歲以下兒童,其理解力尚未達至足夠成熟去判斷其當時所作的行動之性質與后果者,其所做行動并非犯罪;第84條規定,心智不全者所做行動時,因其心志不健全,無法知悉該項行動之性質,或分不清其所作的是錯或是違法者,其所作任何行動并非犯罪;第85條又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醉酒不得成為任何刑事指控之一項抗辯。第五章有關教唆與刑事共謀的規定。
第六章到第23章是分則部分。規定了有關國事罪、破壞公共秩序、宗教、侵犯人體、財物之犯罪和有關商業、經濟及婚姻犯罪等諸種犯罪類型。第377條規定了違反自然之犯罪,其中部分條款將別國道德評價范疇的行為予以刑事制裁,表現出刑法的伊斯蘭宗教特色。
分則規定了死刑、監禁刑、鞭笞刑、罰金刑等刑罰方式。鞭笞刑以附加刑的形式在刑法分則中得以保留,主要針對暴力犯罪或以暴力手段實施犯罪的行為。鞭笞刑給予犯人身體懲罰同時,無法忍受疼痛的慘叫以及鞭笞記錄的永久性,則使犯人終生蒙羞,
因此,鞭笞刑對遏制犯罪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二、少年犯罪
馬來西亞十分重視對少年犯罪的法律對策,1947年制定了《少年法院法》(the Juvenile Court Act 1947),并于1949年開始實施。2001年的《未成年人法》(the Child Act 2001)設立了新的未成年法院,審理除可能被判處死刑外的所有青少年犯罪案件。創設該特別法院的法理思想是:“未成年人需要特別關照和關注,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受到與成年人犯罪不同的處理。對未成年人施以愛心,使他們長大后不再犯罪?!?img alt="〔澳〕吳明安:《馬來西亞司法制度》,張衛譯,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5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92483/1310332960499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86387-zx9BWa9b7ZMNGE8XLDBUaL0PVT308fWW-0-5b610093a5f98fea69989ac5177d72fb">
過去,對于7歲以下的少年,無論犯了什么罪行,都不負刑事責任(刑法第82條),1975年提高到10歲。與之相適應,少年的刑事責任適用上限年齡也從過去的17歲提高到18歲。未成年法院與普通法院是分離的,其開庭為不公開審理。這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以免他們的行為和形象在社會上曝光。根據《未成年人法》,媒體的報道不能披露足以據此辨認出未成年人的細節。
對于殺人罪以外的少年犯罪,法院可適用一種稱作“約束”(Bond)的處罰方式,即有條件釋放并要求其在社會上表現良好,如有違反則被召回并處以刑罰。約束處罰可包含一些其他條件,如接受緩刑執行官的監督等。判處罰金而沒有支付能力的未成年人,則法院有權令其父母或監護人擔保其表現良好,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則由父母或監護人代為支付罰金。對于男性未成年犯罪人,法院還可處以10下以內鞭刑,用小鞭執行。對于判處死刑的未成年人不得公告。作為死刑的替代,法院必須根據國家元首或蘇丹、州長的意見判令未成年人在監獄中服刑。
1949年馬來亞成立了教養院,作為犯罪少年矯正機關,內設監察委員會。在工作許可的范圍內,對于每個男女少年,皆可給予不超過14天的回家探親假。少年在教養院從事勞動的給予一定的報酬,每周至少參加42小時勞動。在教養院,少年們仍可學到一般的文化科學知識、音樂、美術等。教養院規定了嚴厲的紀律和懲罰制度,對于違反紀律者給予諸如扣發零用錢、暫時禁止參加娛樂活動、隔離、輕度鞭笞等不同程度的處罰。懲罰的權力只能由教養院院長行使。
在馬來西亞,各地區都設有地區居民委員會和調查保護觀察官,負責為被釋放的少年介紹職業,對地區社會有關預防犯罪、少年福利政策及相關立法有建議權,對有關少年設施(少年法院、觀察院等)是否按法律的規定正確執行等情況有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