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一、概念與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楊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0頁。。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10月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更加明確,即:“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法律出版社數字出版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2頁。包括傳統口頭文學和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另外還有傳統曲藝和雜技、舞蹈、音樂、戲劇、美術、書法等;流傳民間的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體育和游藝;節慶民俗及傳統禮儀等各種類型的文化組成部分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

總體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特點是其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乃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其重點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相關技藝、經驗、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用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借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可以說它是“活”的文化,也是傳統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是活態流變,重在凸顯其非物質的特性,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著重強調其不依賴于物質形態而存在的特性,強調其人的傳承的特質。

二、種類與范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例如傳統知識和技能、表演藝術和其他民俗活動等;第二類為文化空間,如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相關場所,或者是定期舉行的傳統文化活動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大致包括如下幾種:

1.傳統表演藝術;

2.口頭傳統,主要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3.民俗活動、節慶、禮儀;

4.傳統手工藝的相關技能;

5.與自然界和宇宙相關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

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三、主要內容

根據各級政府和相關單位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務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進行了詳盡而具體的劃分。截至2014年8月,在國務院先后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類,包括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音樂、雜技與競技、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間美術、民俗。

據不完全統計,淮海地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近200項,被各省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近800項。以淮海地區中心城市徐州為例,即有許多種文化傳承項目被列為省級、國家級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比如“徐州剪紙”早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另外還有9個國家級(徐州剪紙、徐州香包、豐縣糖人貢、邳州紙塑獅子頭、邳州跑竹馬、徐州琴書、徐州梆子、江蘇柳琴戲、徐州鼓吹樂)、43個省級、159個市級、583個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擁有6位國家級、34位省級、140位市級、382位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了42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淮海地區其他一些地方亦有相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類項目,值得重視和保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山县| 漳州市| 当阳市| 信丰县| 广河县| 泌阳县| 英吉沙县| 广安市| 江永县| 洮南市| 汨罗市| 岳普湖县| 福安市| 凤翔县| 获嘉县| 饶平县| 措美县| 新河县| 通化县| 兴安盟| 沁水县| 连南| 右玉县| 云龙县| 余江县| 浮梁县| 绥芬河市| 缙云县| 乾安县| 尼玛县| 乐至县| 松滋市| 崇州市| 炉霍县| 柳林县| 义马市| 运城市| 什邡市| 响水县| 永嘉县| 聂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