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 張新科
- 3154字
- 2019-05-06 16:49:41
第四節 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一、必要性與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也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代代相傳中傳遞的是群體的價值,更是民族的文化核心和文化指向,其不但標識著文化發展的選擇和方向,同時也體現出民族文化的內在結構和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種體現,與其他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載體。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于民族感情的維系、民族精神的凝聚具有重大的意義。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光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需要,更是和國際社會文明傳統對話交流的前提和必然要求。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文化生態系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許多憑借口授和行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瀕臨滅絕,許多傳統技藝也正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不斷消失。另外許多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非遺”實物與資料流失海外或遭到破壞,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存在的場所和空間不斷受到經濟行為的擠壓,過度開發、隨意濫用的現象也時有出現,可以說,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淮海地區地域文化獨特,在民俗、語言、思想、文化等方面具有共性,蘊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各級政府部門在淮海地區“非遺”保護等工作上做了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往往因相關部門經費投入不足、專業人員匱乏、采編設備陳舊等原因使一大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臨滅絕的危機,這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華夏文明的發揚構成重大障礙,因此系統全面地搜集、整理、保存淮海地區以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原生態保護、傳承與研究成為當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原則與方式
2003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中國文聯和國家民委,啟動了中國民族和民間文化的保護工程,開始在我國全面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5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指導方針。同時,通知還特別明確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非遺”傳承保護的基本工作原則。近年來淮海地區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經濟發展大環境制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局限等因素,使得這種傳承與發展遇到了種種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通過對該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田野調查,深入分析,探索出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進入良性循環的途徑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
結合多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可以總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主要是如下幾種:
(一)活態整體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特定的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關聯性,要使這些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良好的保護與傳承,就必須特別重視與其緊密相依的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在淮海地區這樣一個行政區劃復雜、經濟相對落后的文化地理空間中,使活態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其原始自然狀態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在一些相對特殊的局部環境中,如果能夠結合淮海地區特有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生態環境的特點,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那么使原生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相對較長的一段時期得以有效地留存,則是完全有可能的。從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整體性保護的經驗來看,建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村),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既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立地理空間層面的保護屏障,又可以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置于其高度依存的環境中去,從而成為“活文化”。
(二)生產性保護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特點和其所處的文化生態環境,采取不同的保護方式,既有利于它們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又能體現其價值。具體到淮海地區,對那些在當下仍然具有生命力,又有一定開發潛質的傳統手工藝和民間藝術,如徐州剪紙、香包等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兼具文化價值和商品屬性,就可以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開發,采取措施,進行生產性保護。
(三)記錄式保護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錄音、錄像或文字記錄的方式獲取民間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技藝表演、生產過程的相關第一手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分別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從而有利于永久保存,并在更大范圍和更長時間內逐漸做到資源的共享。
(四)博物館收藏與展示
在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有大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留存下來,如民間美術中的繪畫作品、雕塑及相關手工藝品;另外還有民間戲曲傳承過程中留存下來的曲譜、劇本、樂器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和載體,是歷代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智慧的結晶。對于這些異常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需要進行分門別類的收藏,更要使其面向公眾展示,發揮弘揚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因此建設相應的收藏、展示的場館,設立相關的研究機構和平臺十分必要。總體來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省、市、縣大都建有博物館,負責相關“非遺”實物的收藏、展覽、鑒別和研究。比如淮海地區中心城市徐州,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高度重視“非遺”專題博物館、傳習所建設。目前,該市已建立包括徐州民俗博物館、沛縣民俗博物館、新沂王桂英剪紙藝術館、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所等各類“非遺”專題博物館、傳習所200多個,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展示、交易和博覽平臺,也有利于今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
三、發展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國際性的課題,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這是1997年確定創立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制度的第一次實施。這一公告制度強調的目的是:“鼓勵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各地方社區開展鑒別、保護和利用其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因為這種遺產是各國人民集體記憶的保管者,只有它能夠確保文化特性永存。”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異彩紛呈的古代中華文明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截至2013年12月,中國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總數已經達到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我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快,中國社會也逐漸過渡到現代化階段,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受到商品經濟大潮的嚴重沖擊,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自2006年起,設立“文化遺產日”,把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至此,我國已經有了“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標志”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歌曲”等文化遺產宣傳的重要官方標識,這對于增強全體人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更好地繼承發揚民族精神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的血脈,具有不可重復的特性。因此,我們更應該增強保護民族文化的責任意識,樹立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意義。我們不但要特別珍惜祖先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對那些瀕臨滅絕且極其脆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要下大力氣,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使其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這不僅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神圣職責,更是國家、民族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