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 張新科
- 2607字
- 2019-05-06 16:49:41
第二節 淮海地區的歷史文化
一、發展源流
人類文明的萌生和發展往往與當時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各方面因素相關。淮海地區的淮河流域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梳理淮海地區歷史文化發展的源流,顯然是深入理解現代中國文化根性的一個重要部分,對國家民族的精神傳承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大致而言,研究淮海地區歷史文化發展,可從史前、先秦、秦漢幾個階段加以梳理。
(一)史前時期
淮海地區除部分沿海區域外,更多是處于黃河沖積平原,總體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植被茂密,土壤肥沃,從歷代考古學家的考察成果來看,這一區域早在遠古時期就有相當活躍的人類生產活動。1981年在山東沂源縣騎子鞍山遺址發掘出的一批珍貴化石中就有人類頭骨的殘片,被定名為“沂源猿人”,距今約40—50萬年,這大約是淮海地區最古老的先民。而到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2—3萬年前,在淮海地區的東北區域,即今天的蘇北、魯南地區又發掘出許多文化遺存,佐證了人類活動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演化。1983年,在徐州新沂和山東郯城交界處的馬陵山南段又發現了細石器地點約40處。距今8000—9000年前淮海地區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漸漸形成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文化發展序列,眾多已發現的文化遺址,很好地見證了淮海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
(二)先秦時期
歷經了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演變,農業文明逐漸在淮海地區萌芽發展,農業部落東夷族也在這里發祥,并與河南、山東、蘇北等地的徐夷、淮夷等部落共同開發了東方文明。東夷先民們曾在淮海地區建立了眾多的文明古國,諸如彭國、徐國、邳國、薛國、鐘吾國等,它們對中華民族的融合、淮海文化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諸多文明古國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彭國。據典籍載,早在帝堯時期,東夷的一支彭氏部落的首領在徐州地區建立大彭氏國。夏朝時,大彭氏國實力雄厚,與夏是政治關系較為密切的屬國。商朝早期彭國實力仍然比較強大,多次助商平叛。商王武丁在位時期,滅彭國,從建國到覆滅,大彭國存世800多年,文化歷史遺存豐富,遺族散布全國各地,繁衍生息,延綿不絕。除大彭國之外,徐國也算當時的強國,經歷了夏、商、周三個朝代,直到春秋末年才被吳國所滅,共有44代國君,延續了1649年。
(三)秦漢時期
秦滅六國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由于秦朝的橫征暴斂,這個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很快覆滅,因此秦朝僅僅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形態和國家觀念,而文化思想上的大一統并未實現。漢取代秦后,歷經數百年,吸納了多種文化后,終于熔鑄成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漢文化。可以說漢文化始于徐州,成于神州一統,是大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徐州人和徐漢文化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地區歷史文化更為豐富。
二、文化遺存
一國之歷史,系一國之靈魂;一方之文化,系一方之精神。淮海地區囊括泰山以南、淮河以北、大海以西、豫州以東一片廣袤的自然區域,因其在地理歷史上獨特的地位,這里曾經出現過眾多充滿神奇色彩的文明古國,它們對淮海文化的發展,乃至淮海經濟的開發,均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也為后人留下了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
從文化思想層面上梳理,淮海地區有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觀、行知論給后人留下的經典著作《道德經》,雖只有五千言,卻文約義豐,博大精深,提出一個非常完整的哲學體系,被譽為“萬經之王”。其后孔子、孟子、曾子、莊子、墨子、劉邦、項羽、曹操、華佗、王羲之、劉裕、朱全忠、李煜、施耐庵、朱元璋、吳承恩等一大批歷史名人都使淮海地區的文化熠熠生輝。
另外,淮海地區的歷史文化遺跡也琳瑯滿目。其中具有全國性影響的著名景點有:泰山,孔廟,孔府,云龍山,云龍湖,龜山漢墓,高祖原廟,嶧山,微山湖,泗水亭,張良墓,漢城公園,九里山,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林,太白樓,皇藏峪,包公祠,清明上河園,鐵塔,大相國寺,翰園碑林,開封府,歸德古城,白云寺,芒碭山,壯悔堂,梁孝王墓,漢高祖斬蛇碑,陳勝墓,閼伯臺,張巡祠,帝嚳陵,微子墓,倉頡墓,木蘭祠,伊尹墓,商均墓,崇法寺塔,八關齋,造律臺遺址,張飛寨,隋堤,梁園,龍崗遺址,商丘古城,黃河故道,冀魯豫革命紀念館,金山,秦王洞,曹州牡丹園,防山墓群,伏羲陵,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沂南漢墓博物館,孟良崮,抱犢崮,花戲樓,太清宮,華祖庵,薛閣塔,萬佛塔,白衣律院,清真石寺,嵇山,萊蕪戰役紀念館,華山森林公園,潁州西湖,花果山,施耐庵紀念館,駱馬湖,宿北大戰紀念館,嶂山森林公園。這些歷史名勝不僅僅是地理層面的遺存,更是充滿歷史感的文化遺產,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繼承和文明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總體特征
(一)歷史文化精深厚重
淮海地區歷史文化發展史是刀光劍影的爭雄史,是大河橫流的苦難史,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史,亦是人文薈萃的創造史。這一地區風尚典型,南北交融,東西并蓄,涵具勤勞、勇敢、仁義之風;文化底蘊深厚,秉地域風土之優,融上古眾家之長,開漢朝文化之先。
(二)文化形態豐富多元
淮海地區地處我國南北要沖的特殊區位,為這里多元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歷史上淮海地區南部屬于荊楚文化區,北部屬于齊魯文化區,西部則屬于中原文化區。淮海地區的歷史文化并非源于某一種單一文化,而是繼承了上述多種文化而形成的全新的綜合文化,較之上述文化更具開放性和兼容性,內容更為豐富,氣魄更為宏大,形態更為多元。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淮海地區文化最大貢獻在于孕育了先秦最主要的幾個思想流派——儒、道、墨,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可以說淮海地區的歷史文化特征既有齊魯文化的好儒厚禮,又有荊楚文化的粗獷雄渾、浪漫主義情調和神話色彩。因此,以徐漢文化為核心的淮海地區的文化是以荊楚文化的道家學說和齊魯文化的儒家學說為基礎,融匯了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等亞文化單元而形成的,更具開放性、多元性,更善于吸納,也更具有兼容性的氣度和能量。
(三)主體文化具有內在統一性
從總體上看,淮海地區的風土人情有相當大的趨同性。一個區域文化圈的建立,不僅表現在地域、種族的因素上,還表現在民俗習性的一致性上,其主體文化有內在的統一性。而這些地區的習俗風尚,往往體現為求同存異的發展形態。
總體而言,淮海地區作為一個有著相對獨立性的文化空間,其歷史文化精深厚重,源遠流長,因此亦存在著內在的、自成一統的文化類型與模式。這種類型與模式又以豐富多元的形式表現出來,既有外在差異性,又有內在統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