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第一節 淮海地區的基本情況

一、地理位置

淮海地區位于蘇、魯、豫、皖四省接壤處,東瀕黃海,西連中原,南鄰江淮,北接齊魯。主要包括江蘇北部的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山東南部的棗莊、濟寧、泰安、日照、萊蕪、臨沂和菏澤,另外還有安徽北部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和豫東的開封、周口、商丘等地級市。與行政區劃界定相對清晰的淮海經濟區相比,淮海地區的定義不僅有政治、經濟層面的考量,文化層面的因素更不容忽視,因此與行政區劃并不完全重合,其與周邊地區往往有較多的交叉和融合。總體而言,淮海地區是東西結合和南北交流的樞紐地帶,是歷史自然形成的特定經濟文化區域,這一區域不僅山水相連、道路相接,而且習俗也很相似。總體來說,這一區域之間自古以來就保持和延續著相當密切的人際交往、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

二、地區歷史

“淮海”之名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據其記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于淮、泗,達于河。”這里就約略提及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地區的地理位置、水澤山川、土壤植被、農業墾殖及貨物往來等情況,可見當時這一區域已經建成了初步的農業文明,并出現了商業活動,這大概是關于淮海地區較早的論述。

而后《太始記》中“蚩尤氏乃據淮海之地以擋軒轅東進之路。而不敢顯陳”的陳述則鮮明地提到了“淮海之地”,由此可知,中華文明創生之際,“淮海”一詞已然見諸典籍。李巡注《爾雅》解州名云:“江南其氣躁勁,厥性輕楊……淮海間其氣寬舒,稟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這段話則既有“淮海”之謂,又特別指出了其中心城市徐州的氣候特點。《爾雅》是辭書之祖,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代漢語詞匯,而且還是中國古代典籍“十三經”中的一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爾雅》成書的時間不會早于戰國,因為書中所用的資料,有的來自《楚辭》《列子》《莊子》《呂氏春秋》等書,而這些書都是戰國時代的作品。由此可見,遠在戰國以前,“淮海”之地理劃分已經了然分明,與江南遙相對應。

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柳宗元曾在其《柳河東集》中說:“海岱及淮為徐州。東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以其淮海之所在,故曰朝宗。此言東海為師道所據也。”張玉霞:《柳宗元全集3》,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頁。在此柳河東更為精準地指出了淮海地區的地理區劃,所謂“淮海”之“淮”指的就是淮河,“海”則是指黃海。東到黃海,西到中原,南到淮河,北到泰山這一片廣大區域,就是古代典籍中所說的徐州,也就是今天的淮海地區。而后蘇軾《和陶飲酒》詩二十首之第十七說:“淮海雖故楚,無夫輕揚風。齋廚圣賢雜,無事時一盅。誰言大道遠,正賴三杯通。時君不夕坐,衙門散刀弓。”詩中提到,徐州雖是故楚之地,但這一帶是齋廚與養生始祖彭鏗的故國。西邊楚地的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是道家祖師老子故鄉;蒙地(今河南商丘)有莊子梓里;北邊魯國孔子多次入楚至徐州地向老子問禮與學習大道;還有漢朝王權建立者和大將、謀士們大多生長在這個地方。蘇東坡的詩作對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地區的歷史人文大加褒揚,亦由此可見其文化底蘊深遠厚重。

延至清朝光緒年間,狀元、學者、實業家張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應建行省議》,主張在“以徐州為眾星之月,東到海州,西至商丘,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蘇、皖、魯、豫四省交會之區的四十五州縣”建立行省。他認為,在徐州設省可以“二便四要”(“二便”是“便于裁漕督、便于練兵”;“四要”是“訓農、勤工、通商、興學”)。張謇一生經營實業,在徐州設省和將隴海鐵路延長至南通、崇明,是他的兩個愿望,但都未實現。而他提出的設省設想,用其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變散地為要害”;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更是“變邊緣為中心”,在四省邊緣地帶構造經濟中心,改變淮海的相對落后局面,實現新亞歐大陸橋東段的崛起。民國時期,先后有在淮海地區設歸德省、徐淮省的種種建議,囿于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最終都未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設立淮海省的想法亦曾有提及,但都無果而終。考慮到以徐州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文化、習俗、語言有很多的相似性,再加上這一地區多為平原,有著十分突出的交通優勢,故而本著造福一方人民的本意,1986年成立了“淮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最初由蘇、魯、豫、皖四省十四個地級市組成,如今已經發展為包括四省的二十個地級市的更大面積的經濟區域。

三、人口與經濟

淮海地區位于隴海蘭新經濟帶的最東端,區域面積17.81萬平方公里,其中魯南約6萬平方公里,蘇北5.24萬平方公里,皖北3.66萬平方公里,豫東約2.91萬平方公里。據統計2015年末淮海地區戶籍總人口13448萬人,比上年增長6.2‰,增幅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口超過一千萬的市有周口和臨沂,人口最少的萊蕪只有129萬人。淮海經濟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9.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76人,其中蘇北每平方公里609人、魯南每平方公里662人、皖北每平方公里697人、豫東每平方公里800人,基本呈自東至西遞增的狀況。其中阜陽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914人,在各市中人口密度居首;淮安地區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513人,人口密度最低。淮海經濟區的人口密度與全國相比,每平方公里平均多543人。

淮海經濟區是中國農副產品基地,糧食、棉花、油料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11%、22%和14%,該區礦產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保有量為500億噸,年開采量達9000萬噸,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從各方面的統計數字看,淮海地區的經濟潛力很大,但由于它屬于中國南北過渡地帶,歷史上的兵荒戰亂、黃河改道,今天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澇旱自然災害、沿海地段的鹽堿地、基礎設施薄弱、人才外流相當嚴重,使得淮海地區未得到充分開發,成了東部的欠發達地區,無法發揮它應具備向中西部的輻射作用和在隴海蘭新經濟帶中的帶頭作用。近幾年來,淮海經濟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經濟實力還不強,仍是全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

淮海經濟區位于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承南啟北,正好處于華東沿海地區的中心位置,肩負著中國經濟融通東西接力站的重任,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淮海經濟區本身也頗具市場潛力,據統計全國約有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區域。雖然淮海經濟區成立了近二十年,比浦東開發區早,但由于經濟合作還是要靠四省二十個地市行政部門的協調推動,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市場的依存度,經濟活力不夠,逐漸成為中國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薄弱點,使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兩大區域中間出現落差。2010年5月7日,淮海經濟區中心區城市市長會議經多方籌措,終于在徐州市隆重召開,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工程的全面啟動,與會代表簽署了《關于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的意見》,在《意見》的基礎上又通過了《2010年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重點工作方案》以及《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合作與發展協調機制(試行)》等一系列關乎經濟發展的重要文件。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市長會議的中心意旨在于加快推進淮海經濟區核心區經濟一體化,努力使各種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大力提升區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力爭早日將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升級為國家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江源县| 宁夏| 嘉祥县| 天津市| 扎兰屯市| 高淳县| 凌云县| 灵山县| 永平县| 东台市| 朔州市| 南昌市| 辽阳县| 辽宁省| 称多县| 平罗县| 萨迦县| 宁陕县| 吴忠市| 西平县| 遂川县| 渝北区| 新化县| 嵊泗县| 乌海市| 裕民县| 大冶市| 抚松县| 弥渡县| 九江县| 班玛县| 东源县| 湾仔区| 昌邑市| 措美县| 浙江省| 天气| 普安县| 宜阳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