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民間傳說

從淮海地區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情況來看,民間傳說是重中之重。無論從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立項情況來看,還是從相關書籍的整理出版情況來看,民間傳說在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居于領先地位。以下采用總體梳理和重點介紹相結合的方式,主要從淮海地區民間傳說的傳承概況和淮海地區國家級民間傳說項目介紹兩個方面展開梳理和研究。

一、傳承概況

民間傳說是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體裁形式,是流傳于民間的一種口口相傳的民間敘事作品。在現有淮海地區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項中,民間傳說的立項是最多的,國家級立項中就有19項之多。在梳理淮海地區民間傳說的傳承概況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民間傳說的概念和分類。

(一)民間傳說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

學術界有關民間傳說的界定很多,著名民間文藝學家烏丙安認為,民間傳說“就是描述某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解釋某種風物或習俗的口頭傳奇敘事。民間傳說是民眾創作的與一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地方古跡、自然風物、社會習俗有關的故事。由于傳說的對象包括人物、事件和古跡、風物、習俗等是屬于特定區域的,因此傳說流傳的范圍大致也由這個特定區域所框定。每個傳說流傳的地區或范圍叫作‘傳說圈’。其傳說圈都必然地受到傳說中歷史人物在民間傳承中影響的大小所支配,使傳說圈不僅具有地理分布特點,更重要的是具備人文歷史特點”。烏丙安:《論中國風物傳說圈》,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遼寧分會編:《民間文學論集》(2)(內部資料),1984年,第21頁。

2.分類

民間傳說的分類方法較多,代表性的有段寶林的六分法:人物傳說、歷史傳說、地方傳說、物產傳說、風俗傳說、新聞傳說。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黃濤的四分法:人物傳說、史事傳說、地方風物傳說、習俗傳說。黃濤:《中國民間文學概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頁。萬建中的四分法:人物傳說、歷史傳說、風物傳說和新聞傳說。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頁。從淮海地區目前已經立項的省級以上民間傳說來看,主要集中于人物傳說和風物傳說。人物傳說是民間傳說的一種重要類別,在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級各類立項中也是數量最多的?!叭宋飩髡f是指關于歷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著名人物總是有為人們所熱衷于講述的‘事跡’,傳說就是對這些‘事跡’的夸張和宣揚。”同上。“風物傳說是對一個地方人工或自然景物形象的一種想象性敘事,是對某些風俗習慣的詮釋。敘事和詮釋的目的在于確認和提升景物、習慣的文化地位,并注入歷史的邏輯力量。有關風物的傳說一般不是一個發生過的事實,卻成為當地人一種‘集體記憶’的歷史資源。風物傳說又可分為地方傳說、物產傳說和風俗傳說?!?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0E955/13103329204993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57498-ThiO1c0nH0uFvv4gFQMCNjXCF5P3sCCv-0-0c7ab71e88e423c3cf95975c676d9d91">

(二)保存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民間傳說的傳承主要有兩種方式,相關書籍的出版以及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立項。以下主要從相關書籍的出版和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立項來考察淮海地區民間傳說的保存與傳承情況。

1.書籍的出版情況

從國家層面上來看,“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從1984年正式開始編輯出版,2009年“三套集成”的省卷本全部出齊。涉及淮海地區民間傳說的有四本書,即《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的江蘇卷、河南卷、山東卷和安徽卷。除上述省卷本外,1989年6月,由陳廣浩、王秋桂主編,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了《中國民間故事全集》之《江蘇民間故事集》《河南民間故事集》《山東民間故事集》《安徽民間故事集》。

目前《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縣卷本也在陸續出版,從縣卷本的出版來看,蘇北地區中徐州的縣卷本(包括徐州市區卷、豐縣卷、沛縣卷、銅山卷、睢寧卷、邳州卷、新沂卷)已經出版。豫東地區部分市的縣卷本也已經出版,分別為鄲城縣卷、扶溝縣卷、淮陽卷、周口市卷、夏邑縣卷、項城縣卷、開封縣卷、蘭考縣卷、杞縣故事卷、通許縣卷、尉氏縣卷等。魯南地區棗莊市的縣卷本六卷全部出齊,分別為薛城卷、滕州卷、臺兒莊卷、山亭卷、市中卷、嶧城卷。

除了上述國家層面出版的民間傳說書籍之外,各縣市也根據自身情況組織相關書籍的出版,以蘇北地區為例,出版的相關書籍有《徐州民間傳說》《徐州民間文學集成》(上卷主要收集的是民間傳說),連云港也出版有《連云港民間傳說》《連云港民間文學集成》等,也有一些市出版了資料本,如淮安市出版有《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淮安縣資料本》《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金湖縣資料本》等。

2.省級以上立項概況

根據對淮海地區省級以上民間傳說項目的梳理發現,淮海地區民間傳說項目以人物傳說居多,其次是風物傳說,歷史傳說和新聞傳說沒有省級以上立項(但在各個縣卷的故事集成中還是有此類傳說的),下面分蘇北、魯南、豫東、皖北四個地區從總體上梳理淮海地區省級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項。

(1)蘇北地區民間傳說省級以上立項情況

● 國家級立項(2項)

“徐福東渡傳說”是蘇北地區第一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11年5月23日,申報單位是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入選的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項目,是與山東省膠南市、青島市黃島區聯合申報。

“東海孝婦傳說”是蘇北地區第二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14年11月11日,申報單位是江蘇省連云港市,入選的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 省級立項(19項)

“韓信傳說”是蘇北地區第一個入選省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07年3月24日,申報單位是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入選的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這是蘇北唯一一項首批入選的民間傳說。

在江蘇省第二批、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蘇北地區入選的民間傳說較多,在2009年的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入選的民間傳說有11項,在2011年的第三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擴展名錄中,入選的民間傳說有7項,列表如下:

入選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傳說一覽表

(2009.6.20)

入選第三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傳說一覽表

(2011.6.20)

入選第三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民間傳說一覽表

(2011.6.20)


(2)魯南地區民間傳說省級以上立項情況

● 國家級立項(11項)

“梁祝傳說”是魯南地區第一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06年6月9日,申報單位是山東省濟寧市,是合作申報項目,合作單位有浙江省的寧波市、杭州市、紹興市上虞區,江蘇省的宜興市,河南省的汝南縣,入選的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魯班傳說”“禿尾巴老李的傳說”“陶朱公傳說”“麒麟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08年6月7日,“魯班傳說”的申報單位是山東省曲阜市、滕州市,“禿尾巴老李的傳說”的申報單位是山東省文登市、即墨市、莒縣、諸城市,“陶朱公傳說”的申報單位是山東省定陶縣,“麒麟傳說”的申報單位是山東省巨野縣、嘉祥縣。

“泰山傳說”“牡丹傳說”“莊子傳說”“堯的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11年5月23日,“泰山傳說”的申報單位是山東省泰安市,“牡丹傳說”的申報單位是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莊子傳說”的申報單位是山東省東明縣,“堯的傳說”的申報單位是山東省東明縣和菏澤市牡丹區。

“孟母教子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14年11月11日,申報單位是山東省鄒城。“孟姜女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14年11月11日,申報單位是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

● 省級立項(23項)

在山東的第一、二、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魯南地區的民間傳說較多。在2006年的第一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入選的民間傳說有9項,在2009年的第二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擴展名錄中,入選的民間傳說有9項,在2013年的第三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入選的民間傳說有5項,列表如下:

入選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傳說一覽表

(2006.12.30)

入選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擴展名錄的民間傳說一覽表

(2009.9.27)

入選山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傳說一覽表

(2013.6.25)

(3)豫東地區民間傳說省級以上立項情況

● 國家級立項(2項)

“木蘭傳說”是豫東地區第一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08年6月7日,申報單位是河南省虞城縣,是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聯合申報的項目,入選的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杞人憂天傳說”是豫東地區第二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14年7月16日,申報單位是河南省杞縣,入選的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 省級立項(3項)

“木蘭傳說”是豫東地區第一個入選省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07年2月6日,申報單位是河南省虞城縣,入選的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杞人憂天傳說”是豫東地區第二個入選省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09年6月20日,申報單位是河南省杞縣,入選的是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伊尹傳說”是豫東地區第三個入選省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11年12月19日,申報單位是河南省虞城縣,入選的是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4)皖北地區民間傳說省級以上立項情況

● 國家級立項(1項)

“老子傳說”是皖北地區目前唯一一項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14年11月11日,申報單位是安徽省渦陽縣,是與河南省靈寶市聯合申報的項目,入選的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 省級立項(4項)

“老子傳說”“涂山大禹傳說”是皖北地區入選安徽省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08年12月4日,“老子傳說”的申報單位是安徽省渦陽縣,“涂山大禹傳說”的申報單位是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

“管仲的傳說”是皖北地區入選安徽省第三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10年7月19日,申報單位是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

“莊子傳說”是皖北地區入選安徽省第四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入選時間是2014年5月4日,申報單位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

從上述淮海地區民間傳說立項情況看,就數量而言,蘇北地區和魯南地區的立項較多,蘇北地區省級以上立項21項,魯南地區省級以上立項34項。豫東地區和皖北地區的立項相對較少,都是省級以上立項5項。從立項級別而言,蘇北、魯南、豫東和皖北均有國家級立項,尤以魯南為最。與此相應的是,蘇北地區和魯南地區與民間傳說相關的書籍出版較多。

二、國家級項目簡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經國務院批準,由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中的第一級。自2006年至今,國務院分別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先后批準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據系統的梳理發現,目前淮海地區共有16項民間傳說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魯南有11項,蘇北和豫東各有2項,皖北有1項。以下按蘇北、魯南、豫東、皖北的順序依次介紹。

(一)徐福東渡傳說

“徐福東渡傳說”是蘇北地區第一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在連云港贛榆民間流傳甚廣,主要的傳說有《徐福東渡的傳說》《徐福河的傳說》《留福村的由來》《秦始皇與繡針女》等。相傳早在漢代,贛榆縣金山鎮就建有徐福廟,廟邊有徐福村,一些關于徐福的傳說在此世代相傳。贛榆徐福研究會于1984年成立,后改名為連云港徐福研究會,連續舉辦了七屆“中國·贛榆徐福節”。徐福是中、日、韓三國友好的化身,徐福文化已成為贛榆與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二)東海孝婦傳說

“東海孝婦傳說”是蘇北地區第二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連云港市漢代稱東???,東海孝婦傳說講的是漢代東海孝婦竇娥的故事,最早的文字記載為《漢書·于定國傳》,晉代干寶的《搜神記》也有記載。元雜劇代表作家關漢卿根據此傳說而創作的《感天動地竇娥冤》讓東海孝婦故事廣為流傳。東海孝婦傳說傳達了來自民間的孝道文化,在民間的歷代口口相傳中,竇娥成為民間孝婦的代表,是民間崇拜和祭祀的一位神靈。北宋年間當地就建有“漢東海孝婦祠”,人稱“娘娘廟”,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典活動,沿襲至今。連云港市還成立了“孝文化研究會”,充分挖掘“東海孝婦傳說”的當代價值,弘揚孝道文化。

(三)梁祝傳說

“梁祝傳說”是魯南地區第一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詴x代形成以來,主要流傳于寧波、上虞、杭州、宜興、濟寧、汝南等地,并向中國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流傳輻射,還流傳到朝鮮、越南、緬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img alt="宋軍令:《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構想》,《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0E955/13103329204993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57498-ThiO1c0nH0uFvv4gFQMCNjXCF5P3sCCv-0-0c7ab71e88e423c3cf95975c676d9d91">梁祝傳說以求知和愛情為主的主題意蘊和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而深受下層民眾的喜愛。以梁祝傳說為底本改編成電影、戲曲、小提琴協奏曲等各種文學藝術作品,構成了龐大的梁祝文化系統。

(四)魯班傳說

“魯班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的工匠,歷代木、石、瓦、扎各類工匠的祖師,山東曲阜市、滕州市等地的魯班傳說內容涉及魯班出生、學藝、發明創造、被奉為百匠祖師等,共計上千則,已經發展成為一整套故事體系。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夢磐得子的傳說》《魯班橋的傳說》《飛斧的傳說》《沒有量(良)心的傳說》《石頭嫁妝的傳說》《土擁脖的傳說》等。滕州市至今還存有與魯班相關的歷史遺跡,如魯班造磨處、魯班工匠屋、魯班橋遺址等。當地政府對魯班傳說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和開發。曲阜市政府和文化部門專門成立了“魯班文化研究促進會”,并在《曲阜文史》上推出“魯班文化研究專輯”。滕州市政府組織專人對相關資源等進行整理,出版了《魯班的傳說》《滕州民間故事》等書。

(五)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禿尾巴老李”是一條龍,關于它的傳說是對中國龍文化的具體化和人性化,在山東各地和黑龍江、陜西等地廣為流傳。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在山東省文登市、即墨市、諸城市、莒縣等地的傳說很多,內容不盡相同,但故事情節大同小異,都是關于禿尾巴老李投胎于山東民家、斷尾后落戶黑龍江的故事。這些地方也擁有大量關于禿尾巴老李的風物遺存。如文登市的回龍山,即墨的龍山、龍池,諸城的黑龍溝,莒縣的龍尾村、龍母墳、龍母泉等。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對地方民俗影響很大。如文登市的回龍山山會、諸城市的龍山廟會等。禿尾巴老李傳說是中國幾千年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圖騰文化的生動演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六)陶朱公傳說

“陶朱公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源于山東定陶,廣泛流傳于我國的民間及世界華商中,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陶朱公,本名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營思想家。陶朱公傳說主要是關于陶朱公居陶19年間的民間傳說故事。傳說中的陶朱公善于理財,秦漢以來,陶朱公一直被人們奉為財神爺。千百年來,人們把陶朱公傳說里的故事加以演繹撰寫了各種法則、戒律等,并將其稱之為經商之寶。民間流傳的《陶朱公經商十八利》《陶朱公造秤》《猗頓拜師》《情人眼里出西施》《陶朱公考子》《真金琉璃聚寶盆》《紅雞蛋》《笆斗》等傳說故事近百個,已成為陶朱公文化與研究的重要來源。加強對陶朱公傳說的研究和保護,有利于弘揚傳統民間文化,倡導儒商文化和富而好德的傳統美德。

(七)麒麟傳說

“麒麟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麒麟傳說主要流傳于山東省嘉祥縣、巨野縣及周邊地區。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祥瑞神獸,是我國特有的祥瑞動物,它體現了集美、體仁、吉祥、通靈的精神,素有“仁獸”“瑞獸”之稱。麒麟位列“四靈”之首,就在于它的影響之廣、之深無與倫比。它是中華民族大融合、大團結的象征,集儒、釋、道諸家,文、史、哲等各科精華于一體,是獨樹一幟的祥瑞文化。

(八)泰山傳說

“泰山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泰山為中國名山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名錄。泰山傳說最早產生于遠古時代。成書于先秦時期的《山海經》是泰山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漢《風俗通義》,晉代《搜神記》,唐代《集異記》,宋代《稽神錄》《述異記》《太平御覽》,明代《剪燈余話》《泰山紀事》《茶香室叢鈔》等文獻都記錄了大量泰山傳說,其中《泰山紀事》是第一部泰山傳說故事集。泰山傳說故事起源于中國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山川形勝傳說。后受帝王封禪祭祀文化、儒釋道三教文化、民間俗信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泰山傳說形成門類廣、數量多、內容豐富的特征。泰山傳說的內容涵蓋歷史人物傳說、宗教人物傳說、山川形勝傳說、特產傳說、風俗傳說、動物傳說、植物傳說等,其中泰山石敢當傳說是我國流傳久遠、影響地域廣大的典型的鎮物傳說。

(九)牡丹傳說

“牡丹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菏澤市牡丹區因牡丹馳名中外而得名,牡丹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內容包括人物傳說、地名傳說、品種傳說等,流傳至今。這些傳說既體現了普通百姓種花、愛花、崇花、敬花的感情,又有達官貴人、社會名流賞花、宴花、賦花、愛花的逸事。它以追求自由、崇尚愛情、歌頌生命生生不息的鮮明主題深深打動著人們的心靈,以鮮明的人物性格,離奇的故事情節,生動、簡練、通俗的講述方式而受到民眾的喜愛。牡丹傳說所涉地理風物、民風民情、引典佐證,已成為牡丹文化研究的重要元素,對研究和發展牡丹文化起到十分有益的推動作用。

(十)莊子傳說

“莊子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莊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發展了老子的學說,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戰國時期,莊子的故事開始流傳。莊子傳說內容十分豐富,涉及莊子的出身和莊子的人生態度,以及與莊子有關的特殊物品的來歷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鼓盆而歌”和“以天地為棺槨”這兩則故事。莊子傳說故事體現了神秘曠達、幽默詼諧、樸素純真、和諧美好的特征,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大智若愚、順應自然、保持本色、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體現了上無為而下有為、治國要效法天地、做事要尊重自然規律的道家思想,這些觀點至今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十一)堯的傳說

“堯的傳說”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菏澤古稱曹州,牡丹區位于市區中心,是堯舜二帝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千百年來,圍繞堯舜二帝演變而來的傳說在此俯拾皆是、歷久彌新。其主要內容包括以《堯王訪舜》為代表的以德治國、禮賢下士傳說,以《堯立誹謗木》為代表的替民解憂、關懷民生傳說,以《堯王夜觀天象》為代表的制定第一部歷法傳說,以《堯王嫁女》為代表的堯舜平民化和生活情趣故事,以《六月六接姑姑》為代表的堯舜風俗傳說。這些傳說既集中體現了堯舜二帝關愛民生、以德治國的高尚品德,也體現了菏澤人民尊崇古賢、勤勞善良的良好傳統和追求安居樂業的美好愿望。加強對堯舜傳說的保護和研究,有利于倡導儒學文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傳統美德。

(十二)孟母教子傳說

“孟母教子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皝喪ァ泵献邮莾H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與孟母的啟蒙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孟母教子的故事最早見于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和劉向的《列女傳》。南宋末年,王應麟編《三字經》中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而使孟母教子的故事家喻戶曉,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山東曲阜鳧村是孟子的故鄉,孟母教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孟母教子傳說主要包括“三遷擇鄰、殺豚不欺子、斷織喻學”等系列故事。孟母教子傳說中孟母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注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堅持言傳身教,生動地體現了母愛與教化的統一。孟母的教子方式蘊含了現代的一些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至今仍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有益藍本。

(十三)孟姜女傳說

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孟姜女傳說”是魯南地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的民間傳說,其原型是“杞梁妻哭夫”。孟姜女哭夫的故事,自春秋戰國至漢代,無論是史實還是傳說都沒離開齊國境。杞梁妻哭崩的杞國都城、投身自盡的淄水都在山東淄博一帶,杞梁妻的事跡當為孟姜女傳說原初的內容。為紀念忠貞烈女孟姜,淄博地區出現了4處姜女泉,孟姜女的故事在淄博地區世代流傳。孟姜女是一位善良但命運悲慘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人民對戰爭的厭惡和控訴。

(十四)木蘭傳說

“木蘭傳說”是豫東地區第一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皳队莩强h志》記載,相傳為木蘭故里的宋州、商丘、亳州、譙郡,均指虞城營廓,只是因朝代不同,歸屬不同而已?!?img alt="張婭:《虞城木蘭傳說》,河南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0E955/13103329204993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57498-ThiO1c0nH0uFvv4gFQMCNjXCF5P3sCCv-0-0c7ab71e88e423c3cf95975c676d9d91">虞城縣營廓鎮木蘭傳說豐富,木蘭祠、木蘭廟香火旺盛,人們若遇災禍、疾病或乏嗣便祈求木蘭保佑。

“虞城木蘭傳說涉及木蘭一生,包括神奇出生、拜師學藝、代父從軍、辭官返鄉、悲壯之死和死后顯靈等。特別是有關木蘭出生和木蘭之死的傳說,文本眾多”同上文,第19頁。,是當地木蘭傳說的代表。

(十五)杞人憂天傳說

“杞人憂天傳說”是豫東地區第二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拌饺藨n天”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在《山海經》《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記》等史料中均有記載。主要流傳于河南省杞縣(古代的杞國),歷代以來,杞人憂天都被當成是一個庸人自擾的故事來進行解讀,但當下該傳說傳承的文化內涵演變為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十六)老子傳說

“老子傳說”是皖北地區目前唯一一個入選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說。渦陽是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閘北鎮鄭店村是老子的誕生地,道教祖庭天靜宮(又稱“中太清宮”)便坐落于此。老子傳說在渦陽代代相傳。渦陽老子傳說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的故事,刻畫了老子從童年到暮年的成長過程;第二部分是有關老子和天靜宮的傳說。大多采用地方口語,語言敘述通俗優美,有著較高的文學研究價值。收集、挖掘和保護這些民間傳說,對于考證老子出生地,弘揚道家道教文化,傳承老子思想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文化意蘊

淮海地區作為一個特定的區域文化圈,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質。幾千年來,淮海地區的民間傳說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廣袤大地上口口相傳,其情節內容、思想傾向以及審美趣味都帶有了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較之小說、戲曲、說書等,民間傳說作為深受民眾喜愛的民間文學體裁,是淮海區域民間文化的載體,它的產生、流傳與變異,無不折射出淮海區域人民獨特的文化眼光,在不經意間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天地,深深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

通過上述對淮海地區民間傳說的梳理,發現淮海地區是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等先秦諸子的出生地和開展學術活動的主要區域,也流傳著很多與上古賢君堯、舜、禹有關的民間傳說。作為區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徐州,更是道教文化的創始人張道陵和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地,這也使得淮海地區的區域文化深受儒、道思想的浸染,具有鮮明的儒、道雜糅的文化特色。

(一)儒家文化的彰顯

淮海地區作為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和孟子的出生地和主要學術活動區域,他們所倡導的儒家文化思想對該地區下層民眾產生了較大影響,這些思想意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民間傳說中,對于圣人及其思想的推崇就是這種意識的原初體現?!懊夏附套觽髡f”在各種歷史典籍和民間口頭文學中廣為流傳,孟母已成為兒童啟蒙教育的楷模,從一個側面也傳達出下層民眾對于儒家孟子教育觀的推崇,賦予圣人以非“人”的能力也是民間傳說經常使用的敘事表達。如調查組搜集的民間傳說——《孔子的誕生傳說》這樣記載:


相傳,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男,后休施氏,與妾生一男兒,是個跛子。于是,他晚年向顏家求婚,娶了顏徵在。叔梁紇與顏徵在成婚后,盼子心切,經常去附近的尼山上祈禱。夫妻倆的誠意終于感動了上蒼。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農歷八月二十七這一天,夫妻倆又一次去尼山上祈禱,下山在一個山洞里休息時,生下了孔子。后人把這個山洞稱為“坤靈洞”,也稱“夫子洞”??鬃咏瞪蟛坏^頂如反盂,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輪、鼻露孔、嘴露齒等,看上去像個怪物,叔梁紇夫婦就把孔子扔在了野地里。初生的孔子嗷嗷待哺,山上的老虎跑來為他哺乳;當時正是秋高時節,洞中實在悶熱,老鷹便飛來用翅膀為他扇風,上山的人們見到了,都以為洞中的嬰孩是鳳凰之子。這就是所謂“鳳生、虎養、鷹打扇”的傳說。


在這一傳說中,當地下層民眾充分發揮其浪漫主義藝術想象能力,賦予孔子的誕生以奇幻的色彩,以此來表達他們對圣人的崇敬之情。這種“神化”圣人出生的敘述方式在其他民間傳說中也較為常見,其中最典型的是對于帝王出生的神化傾向,如關于漢高祖劉邦出生的《龍霧橋的傳說》:


豐縣城北二里,有個龍霧橋,考古學家常到這里來進行考察。說起這龍霧橋,還真有個來歷呢。

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年輕時家貧種田為生。一個夏天的中午,劉太公在田里鋤地,因離家較遠,為了多干活,中午飯就不回家吃了。劉太太在家做好了飯菜,看看天已不早,便挎著飯籃,提著飯罐,順著大路直奔正北,給丈夫送飯去。走了一陣,直累得腳疼手麻,暑天里熱氣蒸人,臉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滾。突然,迎面刮起一陣狂風,霎時烏云蔽日,遮天蓋地,接著電閃雷鳴,雨如箭下。她急急忙忙直奔路邊河橋下暫避風雨。

“咔嚓”一聲霹靂,眼前金光閃閃。抬頭看天,只見天空有一條青龍,噴云吐霧,搖頭擺尾,雙目如球,須如長鞭,張牙舞爪,直向她撲來。劉太太驚叫一聲倒在橋下,昏迷之中,只覺得龍在身上翻滾,如同觸電,隨后便失去了知覺。

劉太公得知消息,驚慌地趕到橋下,呼喚數聲,劉太太才慢慢醒來。她訴說了經過,知道是被龍“霧”了,從此劉太太就懷了孕,后來生了個兒子,就是劉邦。

劉邦坐了朝廷,成了真龍天子。那橋,就從此出了名,被稱為“龍霧橋”,“龍霧橋”的傳說也一直流傳至今。白庚勝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江蘇·豐縣卷》,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頁。


徐州豐縣是一代帝王劉邦的誕生地,從劉邦的誕生傳說中我們可以窺見儒家正統的忠君色彩。豐縣劉邦民間傳說的內容豐富,但大都集中反映一個主題——劉邦乃龍的傳人、天子的化身。這些傳說大多帶有傳奇色彩,主要展現劉邦作為一代帝王的優秀品質:坦蕩大度的胸懷、鴻鵠之志、愛國愛民的精神、機智聰明、百折不撓的勇氣、納諫如流的品格、不計較個人恩怨的品德。其中的劉邦形象多是正面出現,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表現出當地民眾的忠君思想傾向,這也正是儒家文化所宣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義之道。

淮海地區深受齊魯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浸染,形成了尊禮重義的思想。“儒家思想是在東夷文化和周朝禮樂文明的基礎上,經過孔子的改造發展而形成的。仁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齊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img alt="于志平、陳立明:《齊魯文化及其現代價值》,《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12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0E955/13103329204993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57498-ThiO1c0nH0uFvv4gFQMCNjXCF5P3sCCv-0-0c7ab71e88e423c3cf95975c676d9d91">齊魯文化和中原文化對于儒家的推崇對淮海地區的下層民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又在民間傳說中得以體現。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對于“孝道”的推崇,“孝婦”敘事為民眾所津津樂道,“東海孝婦傳說”作為儒家孝道文化的經典,弘揚的就是孝道文化。據《漢書》卷七十一記載:


于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也。其父于公為縣獄吏、郡決曹,決獄平,羅文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郡中為之生立祠,號曰于公祠。

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后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于公以為此婦養姑十余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于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ぶ锌莺等?。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強斷之,咎當在是乎?”于是太守殺牛自祭孝婦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歲孰??ぶ幸源舜缶粗赜诠?img alt="班固:《漢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0E955/13103329204993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57498-ThiO1c0nH0uFvv4gFQMCNjXCF5P3sCCv-0-0c7ab71e88e423c3cf95975c676d9d91">


“東海孝婦傳說”所彰顯的孝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訴求,折射出下層民眾的道德訴求。同樣屬于弘揚儒家孝道文化的還有被收入《二十四孝》的山東諸城的“虞舜傳說”和徐州豐縣的“丁蘭刻木傳說”。大舜雖遭繼母三次陷害(后母三次陷害舜的傳說),但舜并不記仇,以孝治家,被尊為《二十四孝》之首。徐州豐縣是丁蘭故里,是傳統二十四孝經典中“丁蘭刻木傳說”的故事發生地,據《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豐縣卷》中《丁蘭集的來歷》記載:


一天,丁蘭下田鋤地,他見羊羔雙膝跪著吃羊媽媽奶,母親穩穩地站著。又見田頭一棵大樹上有個烏鴉窩,老烏鴉在窩里,雙眼瞎了,兩只小烏鴉打食喂老烏鴉。他呆呆地看著、沉思著,扁毛畜生都知孝順母親,自己已經是20多歲的人了,還常常打罵母親,我還是個人嗎?連羊羔、烏鴉也不如。于是他心中十分愧疚,下決心再不讓母親生氣,一定好好孝敬母親。

晌午時分,丁蘭見母親挑著擔子送飯來了,放下鋤頭,猛地向母親跑去,迎接母親。母親被丁蘭打怕了,心想,兒子又嫌她送飯送晚了,準是來打她的。她不愿再受兒子的打罵,決心一死了之,便朝田頭一棵大柳樹一頭撞去,當場死了。丁蘭想想母親拉扯他受的難,悲痛極了,哭得死去活來。安葬了母親后,他為了紀念母親,刨了田頭的大柳樹,截了一截兒樹身,自己花半年工夫雕刻成母親的一尊坐像(坐像很像他母親的尊容),供奉在堂屋里。一日三次磕頭問安,并要他妻子也照辦。他只要有事外出,或有什么要事都要告訴“母親”,向“母親”請示。雕像雖然不會說話,可奇怪的是,她的面部表情有喜怒哀樂的變化,丁蘭見“母親”表情喜悅,就說明同意他去做,否則就是不同意。丁蘭總是按“母親”的意愿去做。

一日,丁蘭外出后回家,先拜見“母親”,見“母親”面容不悅,便怒氣沖沖地問妻子:“你怎么惹母親生氣了?”妻子吞吞吐吐說:“沒有?!倍√m要打妻子,讓妻子實話實說。妻子無奈地告訴他,是鄰居來借紡車,她要去問母親是否同意,鄰居竟然生氣地說,想借給就借給,不想借給就作罷,問木頭疙瘩,豈不是故意戲弄人?媳婦跪倒問“婆母”是否愿借給,只見雕像表情難看,就說“婆母”不愿借給。鄰居一氣之下用棍子敲了雕像兩棍子,轉身而去。

丁蘭一聽,頓時氣得暴跳如雷,抄起把大刀闖進鄰居家,把借紡車的鄰居殺了,然后親自去縣衙投案自首。

自古殺人償命,他殺人屬實。縣太爺以為他所說“母親”表情一事,純是胡言亂語,決定上報,要判丁蘭死刑。丁蘭說,為母親出氣,死而無憾,只要求服刑前再給母親磕個頭,見母親一面,并請縣太爺親自看他母親的表情??h太爺答應了。

丁蘭跪向“母親”,哭訴了殺人原因,并說:“我不能再孝敬娘了……”在一旁的縣太爺不由大驚:只見雕像面色十分難看,并真的流下了淚水……

縣太爺將丁蘭殺人的原因和他親眼目睹的情況如實上報皇上,皇上御筆批示,丁蘭(郎)刻木孝母親,殺人無罪,還被封為孝子,成為《二十四孝》中的一孝——“丁郎刻木”。白庚勝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江蘇·豐縣卷》,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頁。


“丁蘭刻木傳說”所倡導的是儒家的孝道,而及時行孝的“子欲養而親不待”已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丁蘭刻木傳說中,為了孝母,丁蘭殺人后被朝廷赦免。被殺者張叔后裔深為丁蘭的孝行所動,不計前仇,帶頭捐資為丁蘭修廟。在這些情節中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百行孝為先”“孝為百行之源”的儒家道德價值觀。

(二)道家文化的體現

淮海地區也是道家文化的創始人老子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的出生地,道家文化強調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流傳于淮海地區的老子傳說、莊子傳說弘揚的就是道家文化思想。河南鹿邑老子傳說中關于老子出世的傳說用浪漫主義的敘事藝術,把老子塑造成一個天生異稟之人。


春秋時期,鹿邑縣名叫苦縣。城東十里,有個村莊,叫曲仁里。這里松青柏翠,山清水秀,算得上一個風景秀麗的寶地。

單說村前有條賴鄉溝。溝水清澈見底,兩岸李樹茂密。在那李子樹林深處有一戶人家。這家有個閨女,年長一十八歲,模樣俊俏,知書識禮,典雅溫柔。爹娘把她看成掌上明珠。這閨女有個別脾氣兒,發誓終身不嫁,一生守在二老身旁,安心侍奉爹娘。

一天,這閨女到賴鄉溝水邊洗衣,在石頭上搓了一陣,舉起棒槌“梆!梆!梆!”剛捶幾下,就見兩個對肚兒長在一起的李子從對面不遠的水面上漂了過來。她停下手中的活計,伸手把李子撿起來。只見兩個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兒,一面扁平,像兩個耳朵合在一起。這李子紅里透黃,黃里透紅,放鼻尖上一聞,噴香噴香!咬一口嘗嘗,蜜甜蜜甜!里面還帶著品不盡的后味兒。她幾口就吃完了。

剛吃完李子,她就感覺難受起來,腹疼如剜,想嘔吐,又吐不出來。她彎下腰,捂著肚子,臉黃得像黃銅一樣。就在這時,肚里有人說起話來:“母親大人,莫要難過,等孩兒坐正也就好了。”她大吃了一驚:怎么李子變成胎兒啦?她紅著臉,小聲問肚子里的小生命:“孩兒,你既然已經會說話,就出來吧?!碧夯卮穑骸澳赣H,孩兒眼下不能出去。我要在這里想事哩?!薄跋肷妒??”“想啥?能使傻子聰明,笨人變靈,惡者向善,天下太平。”“那你啥時候出來?”“等到天長嚴……牽駱駝的來?!蓖虏徽f了。

花落了,花開了,花又落了,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孩兒沒有降生。吃李子懷孕的閨女害怕了,她偷偷地跑到一個僻靜地方,小聲問肚里嬌兒:“兒啦,人懷了孕,都是十個月生,你都一年多了,咋還不出生呢?”胎兒問母親:“天長嚴沒有?牽駱駝的來了沒有?”母親說:“都沒有。”胎兒說:“時候不到,我不能出世,出世就坑害了你?!?/p>

樹葉青了,樹葉黃了,又一個年頭過去了。吃李子懷孕的閨女偷偷地跑到村后大李子樹下,求告胎兒說:“兒啦,我懷你都兩年多啦,該生了。”胎兒說:“天長嚴沒有?牽駱駝的來了沒有?”母親說:“天沒長嚴,牽駱駝的沒來。你老是問這弄啥?”胎兒說:“時候不到,我還不能出世?!?/p>

八十一個年頭過去了,吃李子懷孕的姑娘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她走進自己的屋子,坐在床上,問肚里的兒子說:“兒啦,我的冤家呀,整整八十一年啦,你還不該出生嗎?”兒子又問:“天長嚴沒有?牽駱駝的來沒有?”當母親的心里想:“天還剩東北角一塊沒長嚴,牽駱駝的至今沒來。他老問這兩句,還說不能坑害我,到底是怎么啦?唉,管他坑害不坑害哩!我就說天長嚴了,牽駱駝的來了?!毕氲竭@,就對肚里的兒子說:“天早長嚴了,牽駱駝的也來了,你快出生吧。”話剛落音,兒子就頂斷母親的右肋,從里邊拱出來了。咦!原來是個白胡子小老頭兒!連頭發和眉毛都白了!

母親右肋流血不止。兒子見牽駱駝的沒來,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兒。他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哭著說:“母親大人,牽駱駝的沒來,我也沒法撕下駱駝皮補在您老肋上。這該怎么辦呢?”說著,雙膝跪下,給母親磕了三個響頭。母親說:“兒啦,別哭了,我不埋怨你。你是為娘吃李子懷孕生下的,那李子又像兩個耳朵合成的,娘給你指姓起名,喚作李耳吧!臨死之前我沒別的話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娘進入九泉之后,你在塵世之上,做個好人,也就不枉我懷你八十一載了。”說罷,絕氣而亡。李耳跪在母親尸首旁邊,好生痛哭了一場。

因為李耳出生時是老頭兒模樣,后來人們就把李耳稱為老子。張瑞主編:《中華姓氏·中國鹿邑國際老子文化節???,河南省民間藝術學會2008年版,第64頁。

黑格爾說:“中國哲學中另有一個特異的宗派是以思辨作為它的特性。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這就是理性。這派哲學及與哲學密切聯系的生活方式的發揮者是老子?!敝袊幕拖褚豢脜⑻齑髽?,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認識老子其實就是認識道家思想的精髓,后人正是據此神化了老子出世。崔振明主編:《神話在左,寓言在右》,《中華5000年經典故事》,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7頁。

山東東明縣的莊子傳說涉及莊子對自然和人生的態度,其中妻亡后的“鼓盆而歌”和“以天地為棺槨”的傳說最能體現莊子的生死觀?!独献邮胀降膫髡f》體現的則是道家的自然辯證法思想。


莊子小時候,聽說苦縣的老子是個大學問家,就去苦縣,要拜老子為師。

莊子來到苦縣,找到老子講學的地方一看,一群人正圍著聽講哩,他趕忙擠進去向老子行禮。老子問他:“你是哪里人?來找我干啥?”莊子說:“我是宋國的莊周,來拜你為師?!崩献诱f:“好,我收你這個徒弟,坐下聽講吧?!?/p>

老子繼續講。當講到“樂極生悲,否極泰來”時,莊子坐不住了,心里說,樂就是樂,樂咋還能生悲哩?否就否,否跟泰有啥關系,八下里不挨氣兒,凈是胡扯!想到這兒,他站起來就走了。

莊子往回走時,路過一片桃林,只見桃花盛開,景色美極啦!他心里高興,蹦著跳著倒退著走,沒想到“撲通”一聲,掉進了井里。還好,水不大深,只喝了幾口水就站穩腳了。

可井水透骨涼,他就想:自己該凍死在這里了。唉,真是樂極生悲呀!可又一想,我不能等死呀,得往外爬。他扒著個磚洞兒往上爬,無意間摸到一個硬東西,拿出來一看,是個玉石蛤蟆。

這時,有一群人追小偷追到了井邊,往井里一看,發現了莊子,就把他拉了上來。見他手里拿著玉石蛤蟆,就奪了過去,把他吊在樹上打。

原來這玩意兒叫“玉蟾蜍”,是本地姬員外家的傳世之寶。管家發現寶物被盜,就派人四下追趕。他帶人追到這里,見玉蟾蜍在莊子手里,就把莊子當成了賊。莊子正叫著冤枉哩,小偷被逮住了,這才消除了誤會。這個玉蟾蜍就是小偷藏在井里的,姬員外知道冤枉了莊子,過意不去,就拿白銀三百兩向莊子賠情。莊子這時想起老子說的“樂極生悲,否極泰來”,才感到老子了不起,又一路小跑趕回苦縣,向老子認了錯。老子正式收他為自己的徒弟。《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1年版,第66頁。


在淮海地區的民間傳說中,儒、道兩種文化不是涇渭分明的,有時候兩種文化會同時浸潤到同一民間傳說中,呈現出文化雜糅的特色,泰山傳說就體現出了這種雜糅的文化特色。

(三)樸素、美好的情感和道德訴求

淮海地區的民間傳說也從不同的側面表達了下層民眾的美好生活愿望和樸素的道德訴求?!懊辖畟髡f”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中塑造的孟姜女形象與望夫山、望夫石一樣,從某一側面表達了下層民眾對于戰爭的控訴,對于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梁祝傳說”“牡丹傳說”“虞姬橋的傳說”“燕子樓的傳說”傳達了下層民眾對于美好愛情的渴求。“梁祝傳說”中,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千古愛戀為民眾歷代傳頌,家喻戶曉,被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堪稱中國傳統愛情頌歌的典范之作。


相傳在晉朝,汝南縣為汝南郡。就在汝南郡南六十里有一小馬莊(今馬鄉鎮)。小馬莊北十八里有一祝莊,南十八里地有一梁莊,梁莊東北處有村叫曹橋。

梁莊有一個公子姓梁名山伯,字信章,為求功名,到紅羅山書院讀書。想不到馬莊北十八里祝莊的祝英臺也女扮男裝,來此讀書。正巧,馬莊馬員外之子馬文才,字士榮,也來此讀書。梁山伯家境貧寒,學習十分刻苦,人長得年輕英俊,十分儒雅。祝英臺原是祝莊祝員外的女兒,長得嫵媚動人,天資聰穎,化名祝九弟。在和梁山伯同窗三載中,祝英臺深深地愛上了梁山伯??闪荷讲⒉恢莻€女兒身。在一次挑水時,祝英臺不慎被水澆濕了鞋子和衣衫。師娘讓英臺到房里換衣服,無意間從小腳上發現了英臺的女兒身,英臺才不得已告知了師娘。誰料隔墻有耳,正巧這番話被藏在外面的馬文才聽到了。馬文才是馬莊馬員外的公子哥,生性浮浪,專好拈花惹草,早就懷疑祝英臺是女的。從此以后,他就想方設法接近祝英臺,并極力糾纏不休。

祝英臺十分厭惡這個紈绔子弟,借口回家看望老人,向師娘道別下山。她暗地里告訴師娘,自己愛上了梁山伯,央求師娘從中做媒,并將自己的蝴蝶玉扇墜交給師娘,讓她轉交給梁山伯。梁山伯和祝英臺雙雙離開紅羅山,十八里相送,祝英臺借機會向梁山伯訴說衷腸,一會把自己比作女娥皇,一會兒把自己比作雌鵝,一會兒又把兩人比作鴛鴦,可梁山伯生性憨厚,全然不解其中的意思。最后分手時,祝英臺說自己家中有個九妹,長得和自己一模一樣,尚未婚嫁,有意說給梁山伯,如果梁山伯同意,可在一七、二八、三九、十五到祝家求婚。梁山伯答應了。

二人分手以后,祝英臺剛到家,馬文才就讓家人到祝家求婚,并送了很多的聘禮。祝英臺的父親祝公遠覺得馬文才出身名門,門當戶對,決計把祝英臺許配給馬文才。祝英臺盡管不同意,怎奈父命難違,只能以淚洗面。這時師娘聽到消息,趕到梁山伯家,將蝴蝶玉扇墜交給梁山伯,并告知梁山伯,祝九弟名叫祝英臺,原本是個女兒身。

梁山伯恍然大悟,急忙趕到祝莊去求婚??勺S⑴_已許配了馬文才,準備七月十五迎娶呢。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樓臺相會,痛哭流涕。樓臺相會后,梁山伯痛別祝英臺,回到家中后重病在身,臥床不起,竟日重一日。梁山伯的娘趕到祝莊,見到祝英臺,告知梁山伯的病情。英臺大哭,并將自己的頭發割下來,交給山伯的母親,讓她在山伯死后,將自己的青絲放入山伯懷中,一同埋葬。

幾日后,梁山伯死去。七月十五日,馬文才迎娶祝英臺,途中經過梁山伯的墓,祝英臺毅然下轎哭祭梁山伯,直哭得天色慘淡,暴雨傾盆。祝英臺因傷心欲絕,哭死在山伯墓前。家人感念祝英臺的情義,決定把她厚葬在山伯墓的東邊,讓他們永遠在一起。

當地人很敬重梁祝的愛情,就把這件事編成了故事、戲劇、曲藝,到處傳唱,并把故事的結尾編成:梁山伯的墓裂開了,祝英臺就跳進墓去,馬文才為拉住祝英臺也跳了進去,墓合上后,從墓中飛出白、黃、花三只蝴蝶,白的是祝英臺,黃的是梁山伯,花的是馬文才。

后來,在人們的一片指責聲中,馬文才一家感到無地自容,灰溜溜地搬出了馬莊。

1700多年以來,馬鄉的人民到處傳頌著梁祝的愛情佳話。賀晶:《汝南梁祝傳說在當代的講述與傳承》,河南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3—44頁。


除去對小兒女情愫的傾訴之外,淮海地區的民間傳說也不失其家國情懷,調查組搜集到的流傳于連云港贛榆地區的“徐福東渡傳說”傳達的就是下層民眾希望國際睦鄰友好的愿望。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夢想得到長生不老之術,并抓來許多方士,因他們無法保證從三神山得到仙藥,結果一個個都被殺了。徐福聽說后,便主動上書要求出海尋找仙藥。秦始皇非常高興,便命徐福入海。不久,徐?;貋碚f,他見到了神仙,神仙嫌禮太輕,需要漂亮的童男、童女和各種工具及糧食種子作為獻禮,才能得到仙藥。秦始皇遂派500名童男、童女隨徐福再次出海。第二年,秦始皇二次東巡,沒能找到徐福;他第三次東巡時,已是十年之后,終于見到了徐福,徐福說本來就要拿到仙藥了,但是海上有大魚護衛仙山。于是,秦始皇親自率領弓箭手到海上與大魚搏斗,殺了一條大魚就回去了。徐福帶著求仙船隊漂洋過海,從此,再未回到中原。

相傳徐福的船隊在日本島登陸后,向當地傳播了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制鹽等技術,促進了社會發展,深受歷代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韓國至今也舉辦紀念徐福的活動,徐福東渡已被認定為中、日、韓友好交往的開端,徐福也成為三國人民友好的化身。


淮海地區民間傳說體量巨大,其所傳達的情感和道德訴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性?!镑梓雮髡f”是中華民族祥瑞文化的化身;“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是中國龍文化的千年傳承和發展,表達的都是下層民眾祈福納祥的美好愿望;“魯班傳說”和“杞人憂天傳說”弘揚了極具現代價值的自主創新精神和居安思危的現代思想;“陶朱公傳說”倡導了富而好德的儒商文化……這些美好、樸素的道德訴求和價值追求在今天仍不失為一種寶貴的文化財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台南市| 枣强县| 南投县| 京山县| 普兰县| 盘山县| 濉溪县| 朔州市| 淮阳县| 吴堡县| 嘉义市| 昌吉市| 麦盖提县| 大余县| 新安县| 漳浦县| 东宁县| 手机| 延安市| 岑溪市| 高安市| 五家渠市| 揭西县| 郎溪县| 视频| 武汉市| 儋州市| 遵化市| 饶平县| 抚宁县| 涡阳县| 瑞丽市| 沐川县| 隆化县| 佛山市| 同仁县| 安达市| 镇江市| 宣恩县|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