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漢語語義演變研究
  • 吳福祥 王云路
  • 892字
  • 2019-06-28 14:51:44

2 語義演變的方向性

“單向性”是語法化研究的中心問題。從實證來看,單向性雖然有反例,但又不可否認其存在。Newmeyer(1998)列出了一些其認為是單向性的反例的例子,但同時也承認:語法化的實例至少十倍于去語法化(degrammaticalization)的例子(1998:275)。與語法化現象相關的語義演變,是否也存在一定的方向性?

Traugott認為:指稱自然或社會事物的體詞,比如城市、筆、疾病,其指稱對象隨時代變化,這類指稱性的意義變化難以從語言學上進行概括。但是,不考慮這類指稱實物的意義,在其他的意義演變領域,語義演變確實存在一定的方向性。(Traugott 2002;Traugott and Dasher 2002:3-4)下面舉一些例子:

從感知、言說到認知、心理。參看Sweetser(1990)。比如“看出”常常就指“知道”,古漢語的“聽命”及現代漢語的“聽從、品味、被觸動”等說法也顯示了感知義同認知/心理義的聯系。“說”有認為義(比如“依我說”)。

由空間到時間,比如“來”“去”在“來年、來世;去年、去歲”等詞中表時間。

由道義情態(deontic modality)到認識情態(epistemic modality)。如“宜”“應”“當”“合”“該”都由應當義發展出表示推測(蓋然義)。“必”“須”“必須”“得(děi)”“索”等都由必要義發展出必然義。

由時間到條件。如“時”“後”由時間名詞變為條件小句末的助詞(江藍生 2002),更多例子參看Hopper and Traugott(2003:186)。

由客觀行為動詞(event verb)到言語行為動詞(speech act verb)到施為動詞(performative verb)。即:event verb > speech act verb > performative verb。(Traugott and Dasher 2002:203)施為動詞通常只表示說話人在發話時具有某種“言外之力”的言語行為,如“保證”通常是說話人的承諾,這和一般的言語行為動詞如“告訴、聲稱、責備”不一樣。關于“客觀行為動詞”到“言語行為動詞”的演變,張雁(2004)有很好的例子,比如表示吩咐義的“囑咐”是從托付義(把某人、某物委托給別人照料或把事情委托給別人辦理)發展而來,“囑”從“屬”滋生出來,“咐”從“付”滋生出來;“囑咐”流行之前,多用“付囑(付屬)”,后者流行于魏晉南北朝至唐宋,也由托付義引申出吩咐義。

注意以上例子不一定都涉及語法化,而且這里所說的有一定方向性演變趨勢的“意義”,是時間、空間、條件、言說等等宏觀層面上的抽象的概念結構(conceptual structure),而不是一般的微觀層面上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庆县| 铜陵市| 甘洛县| 拜泉县| 巴青县| 香港| 文水县| 南澳县| 石门县| 长岭县| 昂仁县| 丰城市| 岳普湖县| 竹北市| 贵州省| 卢湾区| 桂阳县| 阳原县| 淮安市| 长汀县| 平邑县| 钟山县| 和田县| 醴陵市| 吐鲁番市| 林甸县| 江油市| 司法| 怀集县| 合作市| 安岳县| 若羌县| 台中市| 堆龙德庆县| 阿克苏市| 抚顺市| 清丰县| 桂阳县| 井陉县| 崇左市| 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