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結語
漢語詞匯史的研究從總體來看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形式方面的變化,一是意義方面的變化。已有的研究對后者的關注最多,學者們已對大量的詞語演變的個案做了調查,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最嚴重的問題是研究內容孤立零散,即囿于個別詞語的語義和出現年代的考證分析,隨機性太強,缺乏系統性。目前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急需突破這種一盤散沙式的零星考據,提高研究的系統性,因此加強對語義演變中的規律性的探討是擺在漢語史研究者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而以往研究所積累的豐富數據也為這一任務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能將理論探索與事實考證更為緊密地結合起來,那么漢語詞匯史研究就有望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江藍生 1993 《相關語詞的類同引申》,英文稿原載游順釗主編《語匯叢刊·漢語十論》,巴黎。又收入江藍生(2000)。
江藍生 1999 《漢語使役與被動兼用探源》,In Honor of Mei Tsu-Lin: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 巴黎。又收入江藍生(2000)。
——2000 《近代漢語探源》,商務印書館。
蔣紹愚 1989 《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給”字句、“教”字句表被動的來源》,《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六輯,商務印書館。
李宗江 1998 《漢語總括副詞的來源和演變》,《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一輯(上),巴蜀書社。
——1999 《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沈家煊 1999 《轉指和轉喻》,《當代語言學》第1期。
——2001 《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
孫雍長 1985 《古漢語的詞義滲透》,《中國語文》第3期。
汪維輝 2000 《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
許嘉璐 1987 《論同步引申》,《中國語文》第1期。
張永言、汪維輝 1995 《關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第6期。
Sweetser, E.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lmy, L. 2000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The MIT press.
Traugott, E. & Dasher, R. 2002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kins, D. 1996 Natural tendencies in semantic change and the search for cognates. In Mark Durie and Malcolm Ross (eds). The Comparative Method Reviewed:Regularity and Irregularity in Language Chan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原載《漢語史學報》第五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