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語匯學研究(三)
- 溫端政 吳建生 徐頌列
- 1697字
- 2019-05-07 17:43:15
三 可進入語匯的名句及其判別標準
落實到具體的語句,有時名句和語還頗難區(qū)分。對這一點,在宋元明清的筆記、詩話中就有所提及。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一三“諺語有文理”將古人詩與當時俗語相近者做了對照。宋莊綽《雞肋編》卷下以陳無己等人的詩為例,明確指出唐宋人詩有取于俗語者。
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二九“俗語有所自”、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明郎英《七修續(xù)稿》卷五“俗語本詩句”分別舉出豐富例句,證明今人俗語有來自唐以來文人詩句的。
清錢大昕《恒言錄》卷六“俗諺有出類”在引用了《老學庵筆記》《七修續(xù)稿》《香祖筆記》所舉的部分例子后說:“俗語出于唐、宋詩者尚不止此。如‘別時容易見時難’,李后主詞也。‘情人眼里有西施’,又‘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
可見他認為有俗諺出于唐宋詩,也有唐宋詩化于俗諺。這是比較客觀的。那么,我們怎么來處理這些語句呢?下面舉四部大辭典中的例子予以說明。最典型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來傳說這是顧炎武的名言,《中國古代名句辭典》收入,出處注為吳趼人《痛史》。因為顧炎武《日知錄》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概括為八字句,不僅見于《痛史》,差不多時間的《續(xù)孽海花》、梁啟超《痛定罪言》中也有,后來更多了,例句無數,應該可以看作諺語。名句辭典當收顧炎武原語,《中國俗語大辭典》(新一版)和《中國諺語大辭典》收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甚合宜。有些無法定為俗語的有出處的句子,語典不應予以收錄。如:《中國俗語大辭典》(新一版)“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諺),言出曾子,《論語》外僅明龍子猶《雙雄記》一例,例中未明言引常言或古語,當看作引曾子語,《中國古代名句辭典》收,《中國諺語大辭典》不收,是。《中國諺語大辭典》“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能善,非賢而何;教而不善,非愚而何”,僅引《西游記》一例,例中明說“古人曰”,經查證,此言出于邵雍,見宋劉清之編《戒子通錄》引邵堯夫戒子語,吳承恩《西游記》誤將宋人言置于唐僧之口,《諺語大辭典》誤收。《中國歇后語大辭典》(第一版)“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出唐劉禹錫《竹枝詞》,無他例,新一版刪去,是。《中國諺語大辭典》“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忙”,出唐羅隱《蜂》詩,無他例,似也不宜收。這兩語皆收于《中國古代名句辭典》。《中國俗語大辭典》(新一版)和《中國諺語大辭典》都收了“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本出于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元劉履《風雅翼》卷一二引此后注云:“劉須溪曰用諺語或自作諺語皆可。”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引黃生曰:“前四語,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
兩本大辭典共收該語變式5條,例句12個,且例句中有“諺云”“自古說”“自古道”“常說”等語。四本大辭典收入的還有“出于淤泥而不染”(出于宋周敦頤《愛蓮說》)、“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出于唐李紳《憫農》詩)、“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出于南朝陳后主《戲贈沈后》詩)、“割雞焉用牛刀”(孔子語)、“侯門深似海”(出于唐崔郊《贈婢》詩)、“民以食為天”(漢酈食其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等,這些語或在廣泛流傳中對文人語句小有改動,變式較多,用例較多,或在引例中有“常言”“常言道”“自古云”“古語說”“常說”“常說的”等。又收有“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出于唐魚玄機《贈鄰女》詩)、“兒孫自有兒孫計,莫與兒孫作馬牛”(出于宋徐守信《虛靜沖和先生徐神翁語錄》)、“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出于宋夏元鼎《絕句》)、“別時容易見時難”(出于五代南唐李煜《浪淘沙》詞)等,這些都有前人筆記、詩話的佐證。
根據上述例子,我們可對《語海》收錄出于文人之口而可視作俗語的這類語匯提出幾個標準:(1)有前人筆記、詩話的佐證。(2)廣泛流傳,變式較多,用例較多。(3)引例中出現“諺云”“古語說”“常言道”“常說”“自古道”等字樣。(4)句子較簡短樸素,不艱深典雅。由于掌握的材料不一定全面,這還不是一個很科學的標準,但是,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確立語目,是唯一可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