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國際人道法的保護機制

國際人道法的核心,就是“保護”(protection),即保護那些不參加,或原來參加但又退出武裝沖突的平民和其他人員,如平民、傷病員、戰俘等各種類型的戰爭受難者。

國際人道法關于保護戰爭受難者的規定是國際人道法制度的核心,它構成締約國活動的權利,同時也是締約國的義務。圍繞“保護”的目的,國際人道法訂立了一些比較特殊的機制和規定。

關于受國際人道法保護的人員,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陸戰中的傷病軍人;

—海戰中的傷病軍人或遇船難軍人;

—戰俘與平民被拘禁者;

—平民居民(不包括被拘禁者)。

原則上,國際人道法嚴禁對于傷、病員、遇船難者、醫務人員、民防人員,戰俘、平民、平民的財產與文化財產,自然環境,以及包含有危險后果的工程與設施等采取報復行為。這一原則是絕對的,即使是在對方已經采取違反條約義務和情況下,也不能采取任何上述行為。享受被保護權利的絕對性是為了保護戰爭受難者,其中包括被俘的軍人。為此目的,國際人道法規定戰爭受難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放棄其根據公約或議定書里規定所應享受的權利,即使是出于自愿也不行。

為了使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里的規定得到遵守,沖突雙方應就為保護各自在敵方境內利益指定一個國家作為保護國,允許受保護國的監察。如果沒有任何國家被指定,紅十字委員會可主動提出向沖突各方提供相當于保護國的協助。即使保護國被指定,也不妨礙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或任何其他中立的人道組織所從事的保護戰爭受難者的工作。此外,國際人道法明確列出一些行為,以作為“嚴重違反公約的行為”,并規定締約國對所犯這些行為必須制裁的義務。

“保護”是國際人道法的核心。“保護”就是保障戰爭受害者在戰爭狀態下的基本權利,保護他們盡可能地免于痛苦和死亡,并得到救助和照顧。國際人道法的規定主要是圍繞如何有效地保護戰爭受害者而制訂的,對戰爭受害者及文化財產的保護是國際人道法的重要部分,當然,根據國際人道法的基本原則,戰俘享有受保護的權利。從定義上講,戰俘就是在戰場上被敵方俘獲的戰斗員。因此戰斗員與戰俘之間具有不可分的聯系。戰斗員的概念清楚了,戰俘的身份和地位也就一目了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阳市| 元氏县| 洛浦县| 铜川市| 济宁市| 达拉特旗| 陆丰市| 紫金县| 个旧市| 错那县| 和田市| 京山县| 焦作市| 依兰县| 嘉荫县| 天气| 穆棱市| 江北区| 册亨县| 新郑市| 常熟市| 余庆县| 锡林郭勒盟| 北海市| 孟津县| 永仁县| 兰西县| 麻城市| 仁怀市| 神池县| 大冶市| 台南市| 潍坊市| 杭锦后旗| 台江县| 米易县| 琼海市| 成安县| 那坡县| 白朗县| 静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