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管子四篇詮釋作者名: 陳鼓應本章字數(shù): 1774字更新時間: 2019-05-07 17:47:34
九
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於天,下極於地,蟠滿九州(1)。
何謂解之?在於心安(2)。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3)。
彼心之心,意以先言(4),意然後形(5),形然後言,言然後使(6),使然後治。不治必亂,亂乃死。
【注釋】
(1)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極于地,蟠滿九州:“一言”指“道”。“解”,道理、精妙。“察”與“極”換文同義,指至、達到。“蟠”同“播”,播布。《黃帝四經(jīng)·十大經(jīng)·成法》:“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為〈內業(yè)〉所本。
(2)安:此處通“焉”。
(3)心之中又有心:“凡是形氣的心,是生理的心,‘心之中的心’是道德的心。其作用是思,是知。形而下的是形氣,形而上的是道德。心呢?間于二者之間。寡欲,正是把我們的心從形氣中超拔出來走入道德的心。”(劉節(jié):〈管子中所見之宋钘一派學說〉)
(4)意以先言:通行本“意”作“音”(下文同),據(jù)王念孫校改。〈心術下〉即作“意以先言,意然后形”。
(5)意然后形:“形”,謂形諸于外,在此指傳達意念。
(6)言然后使:“言”,指聲教言辭。“使”,喚使百姓。
【今譯】
道滿天下,普在民間,而人日用卻不能察知。道的精蘊貫通天地,布滿九州。
道的精蘊是什么呢?這全在心去體悟。心治則感官自理,心安則感官自寧。心的調理在心本身,心的安寧也在心本身。這是因為心中又藏著心,心之中還有心。
心中之心,它的意念在先而用來傳達意念的語言在后。心中有了意念就要傳達出來,有了思維的傳達就有了聲教政令的語言,有了聲教言辭才能喚使人們,聽從喚使才能治理。內心不治則事必亂,亂則身死。
【詮釋】
本章主旨在言心安。謂心安則官乃安;心安則心治。本章還提出“彼心之心”、“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等富有哲學義蘊的命題。〈內業(yè)〉不僅為稷下道家內圣之學的最重要代表作,它也為古代哲學中的心學提供了豐富的內涵。茲分述如下:
一、道滿天下,普在民所
《老子》書中作為萬物本原的道,是幽隱而無形無名的,所謂“道隱無名”。而戰(zhàn)國中期道家的“道”,則已普降至民間,如《莊子·知北游》所說:“道無所不在。”稷下道家更將老子的“道”具象化而為精氣,普遍充實、彌滿于人間,唱出傳頌千古的名言:“道滿天下,普在民所。”
二、心安,官乃安
“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心在各種官能中,顯然居于主導的地位。〈內業(yè)〉此處僅就治身范圍內著意于心治、心安。而〈心術上〉則由心之居于主導地位而申論治國的原則。它將心和官比喻為君臣關系,并進而引出君臣分職的理論。治身與治國為先秦道家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如老學著重在治國,莊學則要在治身),稷下道家的作品中,治身方面以〈內業(yè)〉為代表,治國方面則以〈心術上〉為范本。
三、心以藏心
心體君位說,屢見于同時代文獻。如《莊子》有九竅與真君說(〈齊物論〉),《孟子》有大體與小體說(〈告子上〉),〈心術上〉則明確地宣稱:“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有職,君之分也。”古人貴心,認為心是認識的機能;心與官的關系中,官具有感覺功能,而心則富有思維的功能(如《孟子·告子》所謂“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則思”)。〈內業(yè)〉作者除了肯定思維官能之心的主導作用(如前引“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還進一步揭示:“心之中又有心。”因而提出“心以藏心”這個富有深層哲學性的命題。“心以藏心”,認為心之官中還蘊藏著一顆更具根源性的“本心”,所謂“彼心之心”命題中第二個心對第一個心來說是心的實體,比官能之心更為根本。
四、意、言、形之關系
所謂“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是指意、言、形三者間的關系。
前文第五章討論到“氣—生—思—知”的關系,在這里更進一步討論到言意的問題,認為意念先于言辭和語言,有了意念才能產(chǎn)生傳達意念的語言;意念和語言都需要加以傳達,這傳達有賴于意念思維,因著思維的傳達,于是就產(chǎn)生了行動(“使”),有了行動則進而要求秩序(“治”)。這樣的論述亦見于〈心術下〉第六章,曰:“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行。”
〈內業(yè)〉此處雖然討論的是心的功能,但亦隱含了治道,這由“使然后治”隱約可見,但并不如〈心術上〉那么彰顯,因為本篇主要在于論心治,屬內圣之學,而〈心術上〉雖名之為心術,實乃主術,論述的是外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