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政志
- 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14566字
- 2019-04-23 22:59:41
第二節 生產機構
清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866年12月23日),船政動工興建辦公、教育、生活和工廠等設施。船政建筑分兩大部分,初無定界,后以圍墻相隔。圍墻內稱塢內,為造船生產主要場所,占地約200畝。西面濱江,南抵馬限山麓,北鄰馬尾市集。七年(1868年)七月,塢內的拉鐵廠、錘鐵廠、鑄鐵廠、輪機廠、合攏廠、鐘表廠、木模廠、銅廠、帆纜廠、造船廠、鋸木廠、水缸廠等13個工廠先后建成。各工廠分別安裝有軋機、鑄鐵爐、鍋爐、汽錘、蒸汽機、大直鋸、圓鋸、鉆床、車床和鉗床等機器設備。塢外為辦公、教育、生活和護衛設施,分布在東側嬰脰山下,建有船政衙門、洋員辦公樓、儲材館、學堂及考工所、學生宿舍等,山頂建有護衛船廠的兵營和外籍員工宿舍等。山南麓江邊建有磚瓦廠。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中,船政各廠廠房、設備和生活設施遭受法艦重炮轟擊,損壞嚴重。同治七年至光緒十四年,為護衛馬尾要塞與船廠安全,先后在馬限山中坡及前后坡修建護廠炮臺3座。光緒十四年和1914年相繼建設一號和二號船塢。1918年,福州船政局增設海軍飛機制造工程處,設有飛機棚廠、裝配廠及滑水道等設施。1922年,設電燈廠,添置150千瓦和100千瓦發電機組各1臺。抗日戰爭期間,海軍馬尾造船所多次遭日機轟炸和入侵日軍的掠奪、破壞,所內僅存輪機廠、鐵脅廠和繪事院等幾座殘破的廠房。1949年夏,部分機器設備運往臺灣左營,工廠設施、設備損失殆盡。
1912年,船政各工廠改屬福州船政局管轄。翌年,收歸北洋政府海軍部管轄。抗日戰爭期間,船廠大部分人員及部分設備撤往南平峽陽,設南平辦事處。馬尾廠址兩度被日軍侵占,機器和廠房多次遭日機轟炸,受到徹底破壞。抗日戰爭勝利后,工廠設備和人員從南平峽陽遷回馬尾,恢復馬尾造船所名稱。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管制委員會接管該所。
一、船廠
船廠為早期船政的主要生產部門,其分廠(車間)主要有:
(一) “十三廠”
早期設立十三廠,后根據生產需要而變動,有的撤并,有的增加。
1.錘鐵廠(鍛造車間),配有300 —6000公斤汽錘6個;鍛造艦船大型部件。
2.拉鐵廠(軋材車間),擁有6座再熱爐,4臺軋機,軋制板材,重型鐵件、角鐵、小型鐵件及銅件;設汽錘7架,最大者有7噸,拉銅、鋼、鐵、打鐵爐57座,各類機床51副;拉制銅、鋼、鐵并打鐵等造船所必需各工,并審驗鋼、銅火候和錘力。
3.鍋爐廠:原名水缸鑄銅廠(鍋爐車間),設卷鐵床、水力泡釘機、剪床、鉆床、刨床41副;專門制造船上鍋爐、煙筒、水管、煙管、汽表和方向盤等。
4.輪機廠(裝配車間),擁有制旋紋汽機、制螺餅汽機、移動鉆孔汽機設備各一臺,制造船機大小機件;設車光機、刨機、削機、鉆機、礪石機、螺絲床、鉗床223副;制造船用大小機器,制成后先在合攏廠做合攏試驗。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新增刨旋紋鉆汽機、磨鉆機器、制旋紋機與制鋼瓣汽機各一臺。
5.鑄鐵廠(翻砂車間),擁有11千瓦動力設備1臺,除鑄銅設備外,還有鑄鐵爐3座,能熔煉鐵15噸;設鑄鐵、鑄銅大小鑄爐11座,碾機、風箱、風柜等23副;專門提供造船所需之鑄鐵、鑄銅及進行化驗銅、鐵的工作。


6.鐘表廠(經緯儀車間),專門生產經緯儀、光學器械及船用羅經;制造儀表、望遠鏡和航海指南針。
7.打鐵廠(鍛造車間),專制各種船舶修造中小型零部件及船用設備,擁有44座化鐵爐和3臺300公斤汽錘;各重3噸。
8.鋸廠(機械鋸木車間),附有木模廠,設有大直鋸、小直鋸、圓鋸、礪床、鉆床、車床和鉗床35件;模廠設各種鋸機、刨機、旋機20余副;制造船模、汽鼓模、各機件模及細木雕刻各工件。
9.鐵脅廠,設鋸機、剪機、鉆機、卷房,碾機、刨機35副;制造鋼鐵船脅、船殼、龍骨、橫梁、泡釘以及船上各鋼鐵件打造、拗彎、鑲配各工。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新增泡釘汽機、鉆孔汽機、柳條鋸木汽機、礪石鋸木汽機、卷鐵板汽機、拗鐵板手機、抽水汽機、鋼泡釘爐等。

此外,還有舵廠、帆纜廠、廣儲所(倉庫)等。
(二)設施
1.船臺
同治六年(1867年)九月第一座船臺動工,將8 —9米長的木樁打入臺基以鞏固基礎,用巨大木材鱗次疊成一座座臺垛,以大鐵釘固定,計疊55垛。臨江最前垛高0.55米,最后垛高5.5米,呈斜坡狀,中間貫架巨梁,使之深固不搖。這座長80米的船臺于3個月后的十二月三十日竣工。至次年秋,共建成3座船臺。另有40噸起重機1臺,船臺可用于建造龍骨長100米、排水量2500噸的船舶。設石制船臺1座,長90.5米;木制船臺1座,長84.1米;鋸木機8座;能起重40噸的起重機1座;建造木質、鐵質、鋼質、穹甲、鋼甲各式船身,有5000噸船的建造能力。十二月,第一座船臺竣工,并正式開始造船,八年五月第一艘木質輪船“萬年清”號下水。十年第五號輪船“安瀾”號(排水量1258噸,馬力580匹)下水,配備首臺國產蒸汽機(仿造)。光緒二年(1876年)船政局建成鐵脅廠,第一號鐵脅輪船(木殼護以鐵板)安上龍骨下水。光緒七年開始試制兩千噸級巡洋艦,馬力達2400匹。十五年造成雙機鋼甲戰艦“龍威”號。從同治八年到光緒二十年共造各種輪船34艘,總計排水量約4萬噸,這些船艦中的大部分編進了初具規模的船政、南洋(含粵洋)、北洋三支艦隊。

2.船塢船槽
船塢兩座。一號船塢位于青洲羅星塔下,船塢是船廠的重要設施。光緒十二年(1886年),船政大臣裴蔭森奏準朝廷,擇地羅星塔東側青洲,修筑一座大型船塢。開工后因經費困難數次停工。自十四年始建,至十九年竣工,二十二年投產。塢體為巨大花崗巖石砌成,塢口為大鐵閘。輪船可乘漲潮進塢,放下鐵閘,再抽水出塢。塢口潮平深10米余,塢長128米,寬33.5米,深9.3米,設有抽水機廠、機器廠、官廳、丁役房、水手房、木料亭、棧房等,可容納8500噸級以下船舶進塢修理。系當時遠東最大船塢。

二號船塢為1914年購自美商的木船塢改造而成,位于緊鄰船政局的東南側,1934年重修后,可入塢修3000噸級船只。
光緒二十四年(1897年)新增挖土機船、裝土船、刮土船、起重機等。船塢是船廠的重要設施。

船槽構件購自法國,以滑道推移下水,再托頂船舶上岸修理。可分兩段,同時拉兩船,合一則拉一大船上岸。配有40匹牽引機1臺,槽區蓋棚屋1座,以遮蓋機器。船槽長98米,上設機房,拖船機40座,大螺絲40條,40匹馬力輪機水缸1副,可容1000噸以上船舶上槽修理。
(三)倉儲
創辦船政時,設有廣儲所,供儲備材料之用。木材部分依靠進口,運至馬尾碼頭,再由運夫搬運上岸屯集。同治九年(1870年),又在船塢以北一里外濱江淺港設儲材廠。鋼、鐵、煤等物資則存于廣儲廠。廣儲廠位于塢外南側。各廠生產所需材料存用過工料細冊。年終逐項盤點造冊。
(四)考工所
東、西考工所是工人的集體住所。東、西考工所位于塢外。船政工人約2000 —3000人,派員紳統一管理,以防“五方雜處,漫無統紀,易滋事端,棲息無從,亦難號召”。

(五)圖算所
負責船舶、武器、土建工程的圖紙設計與計算,屬繪事院。
二、馬尾飛機制造工程處
1913年,選派魏瀚率魏子浩、韓玉衡等14名艦員及在英留學生赴美學習飛機制造;1916 —1917年,馬德驥、巴玉藻、王助、曾詒經、韓玉衡等相繼學成回國。1918年1月,福州船政局增設海軍馬尾飛機制造工程處,由巴玉藻負責設計,曾詒經負責機務。1919年8月,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制造成功。1920年,選派沈德燮、江元瀛、蔣拯等留學英國,學習飛機制造,曾明志、吳汝菱、陳泰耀和劉道夷等赴菲律賓航空專科學校學習。1921年4月學成回國,成為中國最早一批航空員。至1930年10月,海軍馬尾飛機制造處共生產飛機17架,這是中國飛機制造工業的發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的北洋政府認識到飛機、潛艇的威力,令海軍總長劉冠雄安排生產飛機和潛艇,并同意變賣新購進的軍艦“飛鴻”號,所得款項30余萬元,作為籌辦經費。第二年,即派魏瀚、韓玉衡、陳宏泰、李世甲等13人赴美國學習飛機、潛艇制造技術。同時命令在英國留學的巴玉藻、王孝豐、王助、曾詒經4人轉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巴玉藻等人原在清宣統元年(1909年)由清廷籌辦海軍大臣載洵、薩鎮冰出洋考察時帶往英國,入阿姆斯特朗工學院學機械工程。一行人轉赴美國后,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他們聰穎好學,盡管課程相當繁重,成績仍十分突出,一年多就獲準畢業,為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第二期畢業生。該系第一期僅畢業2人,第二期也只畢業7人,除2人為美國軍方學生外,其余5名都是中國留學生;巴玉藻、王助、王孝豐取得碩士學位,曾詒經已先期轉入寇提司飛機制造廠繼續學習航空發動機。同年底,民國政府復派鄭禮慶、陳紹寬到歐洲觀戰,并令陳紹寬調查飛機、潛艇制造技術。當時美國航空業雖處領先地位,但也尚在探索發展時期。麻省理工學院為數不多的航空工程系畢業生就成了美國各飛機廠爭搶的寶貴人才。巴玉藻等人立志開創祖國航空事業,毅然于1917年回國。此時,袁世凱已死,時任北洋政府海軍總長的劉冠雄為圖海軍實力壯大,仍熱衷于飛潛制造,并在福州馬尾開辦了第一所“飛機潛艇高等學校”。巴玉藻等人歸國后,劉冠雄視他們為不可多得的人才,安排他們在飛潛學校擔任飛機制造專業教官,共培養三屆學生56人,其中有8人選送英美留學,培育飛行員21名。在抓好航空人才培養的同時加快飛機廠籌辦步伐。因財政困難,原制造潛艇的計劃只好暫時擱置。
飛機的設計與制造為后期重要業務。1918年春,福州船政局成立海軍馬尾飛機制造工程處,開始試制飛機。1923年下半年,福州船政局飛機制造工程處歸海軍總司令公署管轄,改名為“海軍馬尾飛機制造處”。1924年1月,飛潛、制造兩校合并。7月,船政局第5架丙型一號雙桴、雙翼水上飛機制成。功率360馬力。至1930年10月,所生產飛機由巴玉藻負責設計,曾詒經負責機務。1931年,海軍馬尾飛機制造處(1928年9月更名為“海軍制造飛機處”)并入江南造船所。1918年2月,福州船政局海軍飛機工程處開始試制飛機。制造飛機螺旋槳、機翼內架、尾翼和桴體等均使用福建生產的榆木。為防止木材干裂和變型,將木材割鋸成大小適合的木板,使用特制蒸汽烘干爐加以烘干,經拉力、壓力試驗后待用。機殼用麻布罩面涂油。螺旋槳、骨架等涂上桐油防腐,木桴內涂二道桐油,外殼涂一道生漆,再涂上磨光漆以減少阻力。對飛機翼體采用沙袋加載法,作抗扭、抗彎試驗,以確保飛機安全。這種嚴格的質量管理方式延續至其并入江南造船所止。

1919年8月,造出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甲型一號”為雙桴雙翼水上飛機,即以雙桴為撐體,通過水面滑行而升空的飛機。機身為木質鐵架結構,發動機購自美國。飛機總重量1055公斤,馬力100匹,時速120公里,為雙座教練機。甲型水上飛機前后共制成3架。1922年1月,造出乙型飛機1架,馬力90匹。1924年4月,制造成功“丙型一號”飛機。該機為拖進式,6座,裝置有機槍1挺,可攜帶1具魚雷或8枚炸彈,最高時速165公里,續航能力850公里,這是中國制造的第一架雙翼水上轟炸機。在“海鷹一號”雙翼海軍巡邏機制成的基礎上,1928年6月至1929年3月,又分別制成“海鷹二號”和“海雕”號魚雷轟炸機,最大時速180公里,最大飛行高度3800米,總重量2500公斤,海面爬高率每分鐘161米,裝有機槍、火炮各1門,攜帶炸彈8枚,還可攜帶魚雷。1930年,制出的“江鴻”號教練機,曾由馬尾起飛至湖北漢口,在長途飛行中經受考驗。1923年,海軍馬尾飛機制造工程處改稱“海軍馬尾飛機制造處”。至1931年并入上海江南造船所止,共制造各式水上飛機15架;制造的飛機最高時速為180公里,最大功率為360馬力,續航時間最長為5.5小時,最大載重量2.43噸。另已完工兩架雙翼水陸變換式(即可在水面或地面起飛)教練機,運至上海江南造船所組裝后,試飛成功。海軍馬尾飛機制造工程處的成立和水上飛機的制造成功,是中國飛機制造工業的發端,在中國飛機制造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飛機棚廠
飛機制造工廠,位于馬尾造船廠西北瀕江處,將船政局原鐵脅廠改建為木作、機械車間,將一個造船臺改造為飛機棚廠和裝配廠,工人300人。并以船廠為基礎擴展附近曠地,建成飛機棚廠和裝配廠,在臨江地段鋪設飛機下水道。機械設備方面,因開辦初沒有專項經費,無法添置機械設備,只得使用造船機器。這些機器均屬粗笨陳舊之物,非制飛機專用,故開工后飛機制作須多倚賴手工。

(二)裝配廠
巴玉藻等設廠不久即著手試制飛機。他們吸收歐美各航空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作為飛機各構件的設計依據,并勇于技術革新。制造飛機所需的鋼、鋁等金屬材料及發動機,當時國內不能生產,只得向國外購買;而大量使用的木質材料(早期飛機主體大部分為木質,后來才發展為金屬制造),歐美各家多采用白銀樅、胡桃木,這些材料也得到國外采購,價格昂貴,運輸困難,巴玉藻等決定選用國產木材取代。經篩選質優者反復施以嚴格的物理試驗,認定閩產杉木和白梨木、樟木和白麻栗木完全可以用于飛機制造:杉木質堅韌,與國外白銀樅相等,用于制造機身、機翼及機桴主體;白麻栗木質柔韌,易于彎曲,用于制造龍骨等彎曲部分;樟木、白梨木紋細質堅,用作龍骨、框架的加強角。

(三)附屬設施
1.滑水道
1919年8月,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在馬尾飛機工程處制造成功。該機機身采用國產榆木,為100馬力雙槳雙翼飛機。以水面為跑道,水面建造浮站停靠。浮站利用竹排,依次疊成,上蓋木板,兩旁系以鐵鏈,拋錨江中,形如方舟,集泊停于一地,浮站上還設有候機室設備,水上飛機有9個座位。

2.水上機站
1922年,巴玉藻與王助合作,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水上飛機庫,即水上機站,解決水上飛機水面停置問題。

第三節 教育機構
一、船政學堂(求是堂藝局)
清同治五年(1866年),為培養與之相適應的造船技術人員和海軍人才,左宗棠提出“開設學堂,延致熟習中外語言文字洋師,教習英、法兩國語言文字、算法、畫法,名曰求是堂藝局,挑選本地資性聰穎、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習”,并制定藝局章程。同年,在船政大臣沈葆楨的主持下創辦了求是堂藝局,對學制、培養目標、學生待遇、考試制度作了具體規定。
該年十一月五日(12月11日),左宗棠在《詳議創設船政章程折》中提出設立藝局“為造就人才之地”。同日又上奏清廷《密陳船政機宜并擬藝局章程折》,進一步闡述:“夫習造輪船,非為造輪船也,欲盡其制造、駕駛之術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駕駛也,欲廣其傳,使中國才藝日進,制造、駕駛展轉授受,傳習無窮耳。故必開藝局,選少年穎悟子弟習其語言、文字、誦其書,通其算學,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國。”又指出“藝局初開,人之愿習者少”,必須采取“非優給月廩不能嚴課程,非量予登進不能示鼓舞”的措施。同時提出在“恭呈御覽,伏懇天恩俯準照擬辦理”的同時,“即飭司刊刻章程,出示招募藝局子弟”。
左宗棠在折中提出的《求是堂藝局章程》規定:
第一條 各子弟到局學習后,每逢端午、中秋給假三日,度歲時于封印回家,開印日到局。凡遇外國禮拜日,亦不給假。每日晨起、夜眠,聽教習、洋員訓課,不準在外嬉游,致荒學業;不準侮慢教師,欺凌同學。
第二條 各子弟到局后,飲食及患病醫藥之費,均由局中給發。患病較重者,監督驗其病果沉重,送回本家調理,病痊后即行銷假。
第三條 各子弟飲食既由藝局供給,仍每名月給銀四兩,俾贍其家,以昭體恤。
第四條 開藝局之日起,每三個月考試一次,由教學洋員分別等第。其學有進境考列一等者,賞洋銀十元;二等者,無賞無罰;三等者,記惰一次,兩次連考三等者,戒責,三次連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連考一等者,于照章獎賞外,另賞衣料,以示鼓舞。
第五條 子弟入局肄習,總以五年為限。于入局時,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結,限內不得告請長假,不得改習別業,以取專精。
第六條 藝局內宜揀派明干正紳,常川住局,稽查師徒勤惰,亦便剽學藝事,以擴見聞。其委紳等應由總理船政大臣遴選給委。
第七條 各子弟學成后,準以水師員弁擢用。惟學習監工、船主等事,非資性穎敏人不能。其有由文職、文生入局者,亦未便概保武職,應準照軍功人員例議獎。
第八條 各子弟之學成監造者,學成船主者,即令作監工、作船主,每月薪水照外國監工、船主辛銀數發給,仍特加優擢,以獎異能。
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30日)清廷批準左宗棠所奏的藝局章程。
船政工程于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866年12月23日)全面動工,求是堂藝局也同時開局招生,先行開設英文專業。六年一月十五日(1867年2月19日),署閩浙總督英桂上總理衙門《陳辦理船政事》中提到:“于十一月十七日開局,先行鳩工庀材,派委員紳和洋員督同砌岸筑基,繚垣建屋。習學洋技之求是堂,亦經開設,并選聰穎幼童入堂,先行肆習英語、英文。”第一次招考的考題是《大孝終身慕父母論》,嚴復報名應試。當時他父親初喪,見此命題文情悲切,為沈葆楨所激賞,“置冠其曹”。嚴復以第一名被錄取。在五年十二月初一日(1867年1月6日)求是堂藝局正式開學。校址暫設在福州城內定光寺(又稱白塔寺)、仙塔街。隨后又招收法文專業的學生,暫借城外亞伯爾順洋房開課。從工程剛開始就把學堂視為“船政根本”。首期招收學生105名,開設駕駛和造船專業。六年五月初五(1867年6月6日),遷入新建成的馬尾校舍。
學堂設有監督(練船學堂初設督練,后改為監督;藝圃設院首)、洋文秘書、總辦文案、事案、書記官、醫官、總教習、協教習、專業教習(如駕駛專業教習、管輪專業教習、槍炮教習、帆纜教習、操教習等)、洋文教習(法文教習或英文教習)、中文教習等。
(一)制造學堂
同治六年五月五日,求是堂藝局遷至馬尾后,按專業進行分班,因造船專業校舍設在船政衙門南側前部,遂稱為船政前學堂,即制造學堂;因是學法文,用法語教學,又稱“法語學堂”。
學堂設有造船和設計專業,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設計人才。起初由監督秘書博賴(A. Borel)任教,同治七年三月(1868年4月)轉由數學教授邁達(L. Medard)和物理、化學教授祿賽(M. L. Rousset)任教。造船專業學制五年,設有算術、幾何、透視繪圖學(幾何作圖)、物理、三角、解析幾何、微積分、機械學和法語等課程。專業課程有蒸汽機制造和船體建造。學堂重視理論課和實踐課相結合原則,凡實習課時學生都要參加數小時的體力勞動,以熟悉工廠工作,逐漸培養指揮工人的能力。有學生10 —12人。設計專業旨在訓練培養能夠繪制生產所需圖紙的繪圖員,學制五年。開設課程有算術、幾何、幾何作圖、微積分、透視原理、蒸汽機結構和法語等。共3個班、32名學生。優等生畢業后被派往法國學習深造。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計畢業制造班學生7屆,共143人。
1913年10月,船政前學堂改稱福州海軍制造學校。1921年,原船政前學堂招收的最后一屆制造班學生35人畢業。

(二)駕駛學堂
求是堂藝局遷至馬尾后,按專業進行分班,因航海專業校舍設在船政衙門南側后部,遂稱船政后學堂,即駕駛學堂,因是學英文,用英語教學,亦稱“英語學堂”。由嘉樂爾(J. Carroll)主持,并由仕記(R. Skey)協助,羅豐祿后學堂畢業后也協助,旨在培養海上航行駕駛人員和海軍船長。

學堂設有駕駛專業,學制五年,開設英語、算術、幾何、代數、直線和球面三角、航海天文氣象,航海算術和地理,采用英國教材。專業實習課有艦船駕駛和演炮。光緒七年(1881年)前后,增設輪機專業,學制五年,學習課程有算術、幾何、設計、蒸汽機結構、操縱維護船用蒸汽機、使用儀表、監分計等。同時,進行實際安裝操作,使學生初步掌握管輪的知識和實際經驗。至光緒三十四年,駕駛班共畢業學生19屆241人。至宣統三年(1911年)輪機班學生共畢業11屆545人。
1913年10月,船政后學堂改稱福州海軍學校。1920 —1924年,原船政后學堂招收的最后三屆輪機班學生共畢業84人。
(三)管輪學堂
同治七年一月又創辦管輪學堂(后并入后學堂)。從香港和上海工廠招收有幾年工齡的青年為藝童。藝童已經具有生產鐵件和加工鐵板的經驗,學習期間,先在岸上練習裝配80匹馬力和150匹馬力發動機,再到新建輪船上安裝各種機器。
(四)練船學堂
練船學堂是根據沈葆楨“能否成材,必親試之風濤”的要求設置的。同治九年五月十七日(1870年6月15日),確定船政自造的第3號兵船“福星”號為練船,標志著練船學堂的成立。安排駕駛學堂畢業的學生和從香港英國學堂招來的上等藝童、上船實習和訓練,為“練習學生、水手之用”。
(五)繪圖學堂(繪事院)
同治六年十二月(1868年1月)增設畫館,后稱繪事院(又稱繪畫學堂),一學船圖,二學機器圖。沈葆楨認為:“中國匠人多目不知書,且各事其事,恐它日船成未必能悉全書之竅要,故特開畫館兩處,擇聰穎少年通繪事者教之,一學船圖,一學機器圖,庶久久貫通,不至逐末遺本。”畫館的培養對象是測繪人員,這是船政學堂開設的測繪專業,設于輪機廠之樓上。專業課程學習為3年,收畫童39名。課程有法語、算術、幾何、幾何作圖、微積分、透視原理、船體機器繪算概要等,還有一門完整的150號馬力船用蒸汽機結構實習課。由于船政要制造7臺主機分別配備新造艦只,繪畫學堂為此作了精心研究,同時帶領學生考察了車間發動機和工具。

(六)電報學堂
光緒二年二月(1876年3月),船政學堂附設電報學堂。主要培養電報技術人員,開設課程為豎樁、建線、報打、書記、制造電氣等。
船政大臣丁日昌派唐廷樞與丹麥大北公司簽訂《通商局延請丹國電線公司教習學生條款》,聘請大北公司工程師來電報學堂任教習。電報學堂生源一部分來自船政學堂畢業生。如蘇汝灼、陳平國等都是第一屆制造班學生,另到廣州、香港招收懂英語的學生,總共70名學生入學。
英國海軍軍官壽爾在記1876年福州電報學堂中寫道:
在其他革新事業之中,還有一所電報學堂,建設在福州,由丹麥大北公司(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 of China)的工程師們指導。一部分的學生是從香港和廣州來的,能說英文,其余是從船政局那些學堂出來的,已有數學的知識。教練是理論兼實際,把對電氣原理的相當知識和操使所用機器的方法相結合,俾使學生們適合于電報員的職位。少數最有希望的學生將要受更高的教育,他們將被送到英國大的電報學校、機關去完成學業;在這些英國的學校、機關里,他們將接受電線的安裝與維護的教育。最后可以成為電報工程師。這樣一個學校的建立,使中國有希望在將來采用電報設施。

電報學堂學生學成后,分配全國各地架設電線、開辦學堂、教授學生,為發展中國近代電報信息事業作出貢獻。光緒九年(1883年),后學堂停辦。
(七)藝圃(藝徒學堂、匠首學堂)
同治七年一月,船政設藝圃(又稱藝徒學堂),主要培養生產工人和初級技術人員。藝圃招收15 —18歲青少年,開設有算術、幾何、幾何作圖、代數、設計和蒸汽機結構等課,實行半工半讀制度。至當年年末,有學生100多名。八年四月,造船專業開2個班,學生增至71名。十年,設計專業第一班轉學造船專業,藝圃通過考試,編為4個班。光緒六年四月(1880年5月),清政府嚴令船政裁員壓編,撤銷藝圃,并入考工所。十一年,恢復藝圃,但新招藝童“只給飯食,不給贍銀,學習3個月,考定留堂者,始行于日給飯食外,月給贍銀四兩”。
光緒二十三年四月十日(1897年5月11日),福州將軍兼管船政的裕祿提出,將藝圃分為藝徒學堂和匠首學堂。他認為“學堂、藝圃等處久未招考新童,宜及時舉辦”,可以按照法國初級學堂和法國監工學堂的辦法,分為藝徒學堂和匠首學堂。他在《挑選生徒入堂肄業并定年限課程片》中寫道:“藝圃學堂擬分為兩學,一為藝徒學堂,一為匠首學堂,課程限制各以三年為期。初入學堂,按照法國初學學堂辦法,學習法國語言文字、數學、幾何入門、常用藝學淺義井畫法等書。各徒均于每日下午赴學肄業,上午入院學習船身、輪機各種繪事,并時時派赴各廠歷練工作,三年之后大考一次,考校所習各業,并令試制匠人手藝器件。其所制精熟者,即予升為匠人赴廠辦工,擇其優者派入匠首學堂肄業三年,教以稍深藝學,并講說制造、輪機、汽機、打煉鋼鐵法度,以為升補匠首管輪之用。技尚未精者,可以分派各廠充當小匠,俟其歷練嫻熟,再升為匠人。各生徒在學,或性情懶惰不肯勤學,或資質魯鈍于學難期心得者,均隨時剔退,另行挑補。現均飭令入學,按章辦理。此外并尚挑有年幼聰穎幼童造冊存記,令其在家候傳,以備后學堂挑補及前學堂藝圃兩處魯鈍生徒剔退者之用。”

光緒二十三年藝圃分設之后,船政共辦有八所學堂,即制造學堂、駕駛學堂、管輪學堂、練船學堂、繪畫學堂、電報學堂、藝徒學堂、匠首學堂。這就是船政學堂的學校規模,因是船政所辦,所以習慣上被統稱為船政學堂。
二、海軍學校
1912年,船政衙門劃歸“中華民國軍政府閩都督府”節制,改稱為福州船政局。當年仍用船政各學堂名義招生180名,分為駕駛、管輪、造船三個專業,各60人。1913年10月,船政前、后學堂劃歸中央海軍部管理,前學堂更名為福州海軍制造學校;后學堂更名為福州海軍學校;藝圃改為福州海軍藝術學校,仍歸福州船政局建制。繪事院改為福州船政局圖算所(1916年因經費支絀而停辦),仍歸福州船政局建制。1917年12月,經國務會議通過批準福州船政局設立福州海軍飛潛學校。1924年1月,福州海軍飛潛學校、福州海軍制造學校兩校合并。1926年5月,并入福州海軍學校。福州海軍飛潛學校合并后仍以福州海軍飛潛學校的名義辦完三屆航空班。1930年1月20日,海軍部公布《海軍學校規則》,校名定為“海軍學校”,去掉“福州”二字。4月,海軍學校招收航海、輪機兩班學生,由海軍部舉行考試,選取100名新生,此為海校全國統招第1屆。1931年7月,前海軍總長杜錫珪上將任海軍學校校長。12月,馬尾海軍學校正式改稱海軍學校,新頒校印。原校長杜錫珪調任海軍部高級顧問,仍兼管海軍學校。1937年9月,因日軍轟炸,海軍學校遷往鼓山涌泉寺上課。次年6月,又遷往湖南湘潭。10月,海軍學校自湘潭移遷貴州桐梓(史稱桐梓海校)。1946年1月,海軍學校自貴州桐梓遷往重慶山洞海軍總部舊址待命。6月,海軍學校航海第11屆(后編民國三十六年班)學生校課畢業,轉青島中央海軍訓練團見習。8月,海軍學校航海第12屆、輪機第6屆、航海第13屆、輪機第7屆、航海第14屆學生182名由重慶抵達南京下關海軍訓導隊,集訓三個月后,學生分赴各艦訓練。12月,海軍學校奉令與在上海剛創辦不久的中央海軍軍官學校(簡稱海軍官校)合并,遷青島辦學。1949年,南遷廈門,后遷臺灣左營。現在左營海校,仍稱“海軍軍官學校”。學校均設有校長、佐理官、齋務長、庶務長、教務長、教官等。
(一)福州海軍學校
1913年10月,船政前后學堂劃歸中央海軍部管理,后學堂改稱為福州海軍學校,任命王桐為校長。專門培養海軍船艦航海(原稱駕駛)和輪機(原稱管輪)人才,學制改為八年四個月。同年,在全省范圍進行首次招生,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的學生,年齡13 —15歲。經3場考試,首批招收新生120名,其中駕駛專業60名,輪機專業60名。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入學6個月后舉行甄別考試,不及格者淘汰。每學期期考不及格者退學。被退學開除者須賠償在學期間一切費用。學生在學期間,課本、文具、制服、膳食、零用錢均由學校發給。
輪機科開設有國文、英文、代數、幾何、立體幾何、平面三角、球面三角、解析幾何、初等微積分、物理、化學、電學、流體力學、材料力學、熱力學、機械學、造船原理、副機、機艙管理等30余門理論課程。課本均采用英國原版。公共課設有軍訓、體育、拳術和游泳。游泳不及格者退學。學生畢業后須在艦船上見習1年。

1925年7月,福州海軍學校增設軍用化學專業,培養海軍彈藥檢驗人員,學制三年。學生由藝術學校學生中選送。
1926年,福州海軍學校與福州海軍制造學校、福州海軍飛潛學校合并,統稱福州海軍學校。1943年,福州海軍學校造艦班畢業學生1屆,共10人。至1946年,福州海軍學校輪機班共畢業學生6屆,共101人。抗日戰爭期間,該校先遷福州鼓山涌泉寺,后又遷到湖南等地。1938年10月,又遷往貴州桐梓。1945年,由貴州桐梓遷往重慶。1946年,并入青島海軍學校。至1948年,航海班共畢業學生12屆,共253人。
(二)福州海軍制造學校
1913年10月,船政前、后學堂劃歸中央海軍部管理,船政前學堂改稱福州海軍制造學校后,任命陳林樟為校長。仍設置造艦、造機專業,培養設計、制造船體、輪機及飛機的工程師。
同年,首次在全省范圍招生,報考者達五六千人(一說2000人),經3場考試(面試、考試和體檢),錄取新生60名,編為甲班。同年擴招2個班,分別編為乙班和丙班。學制十年,其中一年為實習,初級三年相當于高中一、二年,中級三年相當于中專,高級三年相當于大學。初級分設內課、外課和中文。內課為數、理、化。外課為體操、器械運動、拳術和射擊。中文課以四書為主,輔以《官話指南》;中級為專業課,設高等數學、力學、高等物理、化學、蒸汽機和電機等課程。半天學習,半天實習。主要學習艦艇設計制造以及與海軍船舶有關的一般技術。所有學科,包括史地,均采用法文課本。
福州海軍制造學校學校考試制度嚴格,計有平常考、月考、期考、年考。考試時,內課、外課和中文并重,期考1門不及格者,均可退學。各門各科平均成績達60分者為及格,80分以上,每增5分為1級,分別給予5 —10元(銀元)不等的獎金。
1915 —1916年,福州海軍制造學校相繼招收丁班和戊班。1918年,丁班和戊班學生改學英語,并轉入煙臺海軍學校航海科。1920年,甲、乙、丙班學生同期畢業。

1926年,福州海軍制造學校與福州海軍學校、福州海軍飛潛學校合并,統稱福州海軍學校。
(三)福州海軍藝術學校
1913年10月,船政藝圃改稱福州海軍藝術學校,仍歸福州船政局建制,任命黃聚華為校長。專門培養船廠各工種中級技工。1915年,招收初中文化程度學生120名,設英文甲、乙班,法文甲、乙班,學制四年。英文班主要學習英文和數學。法文班學習法文和數學。課程均按全國海軍學校規定設置。學校實行半工半讀制度,每日上午學習,下午下廠勞動。1918年,增收學生120名,分別選調學生陳振鏵等10余名,并入福州海軍飛潛學校軍用化學班,選調學生30余名并入福州海軍學校航海班。1927年,設初中班,培養初中程度的社會青年。

1935年,福州海軍藝術學校停辦,在原址創辦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機械科職業學校。
(四)福州海軍飛潛學校
1917年12月,經國務會議通過批準福州船政局設立福州海軍飛潛學校,由福州船政局局長陳兆鏘兼任校長。由巴玉藻(曾任美國通用公司第一任總工程師)、王助(曾任美國波音公司第一任總工程師)、王孝豐、曾詒經、葉芳哲、陳藻藩等任教師。
這是中國最早設立的一所培養飛機、潛艇制造專業人才的學校。開設飛機制造、潛艇制造和輪機制造3個專業,分別培養飛機設計師、潛艇設計建造和航空發動機、潛艇輪機設計制造工程師。
飛機制造專業課程有熱工學、高等數學、蒸汽機、材料力學、材料與處理、動力學、機械零件、機械原理、流體力學、造船原理、實用造船學、飛機結構、飛機制造、航空發動機和氣體動力學等;潛艇制造專業課程有材料力學、輪機、電機學、高等數學、鍋爐設計、內燃機、液體力學、機械學原理、造船設計及制圖等;輪機制造課程有熱力學、電機學、高等數學、材料力學、鍋爐設計、鍋爐構造、實用水力學、船舶結構、金屬構造學、汽機制圖和輪機制造等。學制八年。分普通、特別和專業三級。普通級學習2年6個月,主要學習基礎課,尤其英語和數學。特別級學習3年,主要學習高等學校基礎理論課。專業級學習2年6個月。英文采用原版教材,國文采用四書白語注解及古文選編等為課本。


1924年1月,福州海軍飛潛學校、福州海軍制造學校兩校合并。1925年6月,陳兆鏘調離福州船政局,飛潛學校校長職務由總教官黃承貺兼代。
1926年5月,并入福州海軍學校。福州海軍飛潛學校合并后仍以福州海軍飛潛學校的名義辦完3屆航空班。
1930年1月20日,海軍部公布《海軍學校規劃》,校名定為“海軍學校”,去掉“福州”二字。4月海軍學校招收航海、輪機兩班學生,由海軍部舉行考試,選取100名新生,此為海校全國統招第1屆。5月,海軍學校航海第1屆學生在南京參加畢業考試,海軍部代部長陳紹寬親臨監考評卷。
1931年7月,前北洋政府海軍總長杜錫珪上將任海軍學校校長。12月,馬尾海軍學校正式改稱海軍學校,新頒校印。原校長杜錫珪調任海軍部高級顧問,仍兼管海校。
1937年9月,因日軍轟炸,海軍學校遷往鼓山涌泉寺上課。次年6月,又遷往湖南湘潭。10月海軍學校自湘潭移遷貴州桐梓。
(五)桐梓海校
1938年10月,海軍學校自湖南湘潭移遷至貴州桐梓,史稱桐梓海校。
1945年5月19日上午,日軍撤離馬尾前,埋炸藥炸毀海軍學校、勤工學校等單位。1946年1月,海軍學校自貴州桐梓遷往重慶山洞海軍總部舊址待命。6月,海軍學校航海第11屆(后編民國三十六年班)學生校課畢業,轉青島中央海軍訓練團見習。8月,海軍學校航海第12屆、輪機第6屆、航海第13屆、輪機第7屆、航海第14屆學生182名由重慶抵達南京下關海軍訓導隊,集訓三個月后,學生分赴各艦訓練。12月,海軍學校奉令與在上海剛創辦不久的中央海軍軍官學校(簡稱“海軍官校”)合并,遷青島辦學。

1949年,中央海軍軍官學校南遷廈門,后遷臺灣左營。現在左營海校,仍稱“海軍軍官學校”。大學本科4年制。下設電機工程系、船舶機械系、海洋科學系、資訊管理系、應用科學系,公共課設外文系、文史系與政治系等。校史中仍以馬尾海校為宗。
三、勤工學校
1935年5月,海軍藝術學校停辦,在原址籌辦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機械科職業學校(簡稱“勤工學校”)。1937年3月,教育部準“勤工學校”改稱福建省私立馬江初級工業職業學校。翌年2月,“勤工學校”受福建省教育廳委托辦福建省立林森高級商船職業學校(簡稱“商船學校”),一套班子,兩塊牌子辦學。1946年8月,福建省教育廳令勤工、商校兩校合并,改稱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簡稱“高航學校”)。1951年10月,福建省文教廳根據全國院校調整方案,決定“高航學校”停辦。
(一)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機械科職業學校
1935年5月,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機械科職業學校籌辦,正式成立前仍用藝術學校名義辦學,設有高級航空機械、高級機械、高級電機、高級船工圖算四個專業。8月,福建省教育廳批準海軍藝術學校改為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機械科職業學校,學校設董事會,薩鎮冰任名譽董事長,陳紹寬任董事長,李世甲為常務董事。董事會聘馬尾造船所工務長(總工程師)薩本炘為校長。1936年3月,由葉心傳代理校長。6月20日,勤工學校董事會聘海軍學校副教官校陳鐘新為校長,一直到1952年“高航學校”停辦后離職。
(二)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工業職業學校
1937年3月,教育部批準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機械科職業學校改稱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工業職業學校。
(三)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
1938年,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工業職業學校改稱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設航空機械科、職工圖算科、機械科及電機科,學制三年。
抗戰爆發后,1938年6月,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內遷尤溪縣朱子祠。
(四)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39年夏天,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三年制的航空機械科、職工圖算科、機械科及電機科學生畢業后,又增招造船科1班、航空機械科1班、機械科1班,均為五年制。此外,還招三年制機械科1班,在校學生300余名。由于改制五年,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的校名改為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教員大多來自飛潛、藝校的校友,師資力量雄厚。

1941年6月,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師生從尤溪出發,經沙縣、南平在將樂縣高灘設校。
1943年7月,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受福建省交通局委托,代辦汽車機械科,招新生41人,學制三年。當年,福建省府令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制造滑翔機1架,12月完工。
(五)福建省省立林森高級商船職業學校
1944年2月,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受福建省教育廳委托,創辦福建省省立林森高級商船職業學校(簡稱“商船學校”),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辦學,設有航海、輪機、造船3個專業。1945年,“商船學校”遷回福州,因校址無法解決,于1946年8月,與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合并。
(六)福建省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
1946年8月,福建省教育廳令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福建省省立林森高級商船職業學校兩校合并,改稱福建省省立林森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簡稱“高航學校”),陳鐘新任校長,設航空機械、航海、輪機、造船4個專業,學制三年或五年。1951年10月,福建省文教廳根據全國院校調整方案,決定“高航學校”停辦。
民國時期,船政辦學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軍民分開,中央和地方分設,但同根同源,關系密切,海軍藝術學校及以后改設的勤工學校、商船學校、高航學校,都為海軍學校、海軍制造學校提供生源,實際上仍是海軍各學校的預備學校。海軍各學校設有3—6個月的試讀和甄別考試、重新編班的制度,而從海軍藝術學校轉入的學生就不用試讀和甄別考試、重新編班。勤工、商船、高航等學校的領導和教職員工也大都來自海軍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