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國
【天府之國】指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豐富的地方。現(xiàn)特指我國四川省。《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夫關(guān)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三八:“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中國成語大詞典》)
由詞典解釋可以看出,“天府之國”這則成語原來只是指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豐富的地方,后來才成為四川省的特指。為何四川省會獨享這個美譽(yù)?說來得益于都江堰。
都江堰興修于秦昭襄王時期,完成此大業(yè)的是蜀郡太守李冰。李冰初到成都平原,闊野無邊,土地肥沃,卻人煙稀少。即使有人也非常貧窮,種植的田地夾雜在茂密的草叢里。這么多土地為什么少有人開墾種植?李冰一打聽才知道,岷江時常泛濫,淹沒莊稼不說,淹沒人畜也不少見。李冰打定主意要從岷江下手,除害興利。變水患為水利,必須有正確的方略,李冰沒有急于求成,而是沿江考察,摸清實情。他傾聽民眾的意見,記取往日的教訓(xùn),吸收先前的經(jīng)驗,形成了中流筑堰,分隔江水,達(dá)到化害為利的目的。即把江水分為兩股,一股分走多余的洪流,一股專門用來澆灌農(nóng)田。
如今走近都江堰,可以看見寶瓶口,這是灌溉使用江水的入口,也是內(nèi)江的開端。外江當(dāng)然就是分走洪水的那條河道。將岷江一分為二的是李冰帶人筑起的堤堰,其形狀有點像魚頭,人稱魚嘴。滔滔江水奔流到此,經(jīng)過魚嘴,自然分流,兩股都不過量,再也不會泛濫成災(zāi)。不僅不會泛濫成災(zāi),而且流入寶瓶口的內(nèi)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渠道增多,良田增多,千里沃野,林茂糧豐。
紙上講述,輕松簡單,李冰實施,卻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艱難。寶瓶口要鑿開堅硬的山石,那時候沒有炸藥,要靠手工一下一下鑿開,難度可想而知。這還不算難,鑿一下,或大或小,都會有效果。在岷江中心筑堰則不是這樣,往往無功而返。好不容易將卵石裝滿船,運到江心傾倒下去,堆積成壩,可是大水一沖,卵石潰散,隨水漂流,堤壩化為烏有。再返工,還是如此。失敗的教訓(xùn)開辟了成功的通道,既然卵石散著堆筑不行,那就集中起來增重。人們編成很大的竹籠,裝滿卵石,連接起來,放進(jìn)江中,層層堆積,江水再也無力沖潰。過去的教訓(xùn)變?yōu)橹腔郏炙叨阎晒α恕7炙咔岸耸囚~嘴,后面逐漸加寬,加長,像個金字一樣向兩邊擴(kuò)展,大家稱之金字堤。
這是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周邊還有附屬工程飛沙堰。飛沙堰建在內(nèi)江金河堤的南端,堰頂比金河堤的頂部要低,用來調(diào)節(jié)水量。如果內(nèi)江水位過高,洪水會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保證進(jìn)入寶瓶口的江水適量,不至于淹沒灌區(qū)農(nóng)田。更為精巧的是,水流漫過飛沙堰進(jìn)入外江,與直接流來的江水相撞,產(chǎn)生了旋渦,泥沙隨之飛起,甚至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這就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減少了清理淤積的工作量。
淤積可以減少,不能杜絕,要保證都江堰長期使用,必須適時進(jìn)行清理。清理淤積,要截斷江水,這無疑也是個難題。李冰集中群眾的智慧,采用了榪槎擋水法。榪槎是個三腳架,由三根六至八米長的木頭扎成,再用裝滿石頭的竹籠卡住下面,便堅如磐石,巋然不動。而后一個一個連在一起,在迎水面掛上竹簾,糊上泥巴,形成一道臨時堤壩。每年霜降時節(jié),江水減少就可以攔水清淤。先使用榪槎截斷外江,清理完畢,再截斷內(nèi)江,深挖河床。為此,還形成了整體使用和管理的三字經(jīng):
深掏灘,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鑒。挖河沙,堆堤岸。砌魚嘴,安羊圈。立湃闕,鑿漏罐。籠編密,石裝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畫符,鐵椿見。歲勤修,預(yù)防患。遵舊制,勿擅變。
在內(nèi)江邊,還可以看見江中有3個石人。為何要放置石人?這是用來觀看水位變化的。一般來說,內(nèi)江水不能低于石人的腳,再低水量就難以滿足澆灌的需求;不能高于石人的肩,再高就會造成洪水泛濫。不只通過石人可以觀測,寶瓶口的石壁上還鑿有24格刻度,每格大約是一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位標(biāo)尺。通過石人和標(biāo)尺觀測水流變化,便于及時調(diào)劑水量。
都江堰將一個連年水患的地方變成了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無論朝代如何更替,都江堰始終如一發(fā)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蜀中人民緣此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至今灌區(qū)已達(dá)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仍在使用的無壩引水工程。李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被四川人尊為“川祖”。建造都江堰時,李冰的兒子也參與施工,宋、元兩代皇帝先后敕封他父子為王,人們興建“二王廟”祭祀他們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