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家,指學術流派。原指我國戰國時期各家學說蜂起,各種流派互相爭論、互相批評的局面。現多用以比喻思想學術領域的自由爭論。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中國成語大辭典》)

“百家爭鳴”,一則成語勾畫出一個時局大動蕩、社會大變革、思想大活躍的時代。動蕩的時局需要有人駕馭,變革的社會需要有人引領,于是,思想活躍的人物紛紛亮相,層出不窮,爭相用自己的見解平息紛爭,扭轉亂局,穩定天下。然而,哪個門派也不會想到,他們用思想點亮的火炬一直沒有熄滅,至今映照著華夏兒女的精神視野。

變革的社會需要有人引領

如今談國學,不能不說儒家,不能不說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國學的一大支柱,建立這個支柱的孔子在世時,卻是個很不得志的人物。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父親叔梁紇是個職位不高的武官。他剛3歲,父親就去世了。好在家道沒有立即敗落,他還有讀書學習的機會,很小時就掌握了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青年時代,孔子便以崇古好學、知識淵博名揚遠近。30歲講學授課,開創了我國最早的私學。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緣此孔子名聲大振。魯昭公聞知,派他和南宮敬叔一同前往東周都城“問禮”,這樣不只是魯國,附近國家也知道了孔子。51歲時,孔子當上中都宰,一年之后官居大司寇,主管了魯國的治安司法。大權在握,便大打出手,發起“墮三都”行動,要拆除季孫、叔孫和孟孫三大家族的城堡。結果行動沒有成功,還受到冷遇,他離開宮廷,離開魯國,開始了13年的周游列國。

周游列國,無非是要傳播他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愛人”,是要人與人之相互愛護,融洽相處;是要人寬于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要“克己復禮”,恢復周禮,而且推崇堯舜,贊頌“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是療救禮崩樂壞的一劑良藥,然而,諸侯們有實力的爭著稱霸,沒實力的設法自保,為稱霸和自保不擇手段,誰會顧及他那一套“仁者愛人”?因而,有人把他的周游貶為流亡,還有人把他的處境比作“喪家犬”。這不奇怪,周游途中他被困在陳、蔡兩國之間,整整三天三夜,受驚嚇不說,還餓著肚子。深刻的教訓驚醒了孔子,他不再企圖用游說改變政局,歸國后安心授課,成為名貫古今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仁愛,將之推到了新的高度。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與諸侯的統治思想格格不入,不僅當時,即使后來當上皇帝的朱元璋對此也極其反感,甚至剝奪了孟子在孔廟陪祀的權利,將他逐出門去。然而,不論統治者如何折騰,孔孟的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的主導思想。

與儒家比肩的是道家。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是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人。論資歷,老子還要早于孔子。據說老子在周朝管理藏書時,孔子來查閱資料曾問道于老子。孔子讀了不少書,精通世理,可是周游列國,諸侯都不采納。他問這是為什么?老子明確告訴他,這不合時宜,并張開嘴讓孔子看自己有無牙齒。孔子看得一清二楚,牙齒沒了,可舌頭還在。他明白了,硬的容易損壞,軟的容易保存。老子聽了認為孔子能夠大有作為。孔子則說,你比我聰明,作為更大。老子笑笑說:“不,我不會有作為。你走朝廷,我走山野,道不相同。”

之后沒多久,老子辭去官職,經函谷關西行。守關的尹喜知道他學富五車,請他登上關樓,捧杯端飯,熱情招待,要他教化自己。老子盛情難卻,提筆寫下《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雖然不像《論語》那樣樸實,還有些玄妙,但是背后揭示了人和自然的本質關系。數千年后,當人類在征服自然的行動中,惡化了生存環境,才驀然領悟了這玄機背后的真諦。

說到道家,人們經常以老莊相提并論。老是老子,莊是莊子。莊子沒能拓展老子的學說,卻用瑰麗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闡釋豐潤了老子,使更多的人能夠接近老子,感悟老子。

戰國時期,一個影響不比儒家小的門派是墨家。墨家是下層庶民組成的群體,代表人物是墨翟。墨翟是宋國人,當過大夫,在魯國客居的時間很長。他這個門派的人,無論是大夫,還是庶民,一律穿粗布衣,吃粗糧飯,戴斗笠,著草鞋。標志著他們崇尚節儉,反對浪費,因為他們代表的是底層民眾的利益,主張的是兼愛。看起來兼愛和孔子的仁愛區別不大,實際行動卻有天壤之別,他們的行動目的不是為了君主、貴族,而是為了平民大眾。那時戰爭頻發,血流成河,要兼愛首先必須制止戰爭。墨翟為此而奔走,最為有名的是他用“非攻”叫停了楚國對宋國的戰爭。

楚惠王要打宋國,特意請名望極高的工匠大師魯班制造攻城的云梯。墨翟聽說后心急如焚,不分晝夜地往楚國趕,草鞋磨透了,腳底出血了,都不敢歇息。他見到魯班說明云梯的危害,魯班頓時醒悟,可是已經答應了楚惠王,無法食言。墨翟只好去見楚惠王陳述利害。他沒有直接勸阻攻城,而是講了個富人家里錦衣玉食,卻去偷別人的短褂、秕谷的故事。楚惠王說這人患上了偷竊病。他再指出,強大的楚國進攻弱小的宋國與那人的行為沒有差別。楚惠王雖然臉紅,卻還要一意孤行。墨翟便當面破解楚國攻城的辦法,接連變化九個招數,楚惠王都沒有得手,不得不放棄進攻宋國的計劃。墨翟用兼愛、非攻,制止了戰爭,制止了血腥暴力,制止了生靈涂炭。

這一時期嶄露頭角的還有縱橫家、農學家、陰陽家、方技家、小說家、雜家……但最為實用,并用思想主導時局的是法家。法家,顧名思義,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堪稱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形成了法家學派。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將法家學說推向了一個新起點。韓非是韓國人,他胸有大志,形成了治國理政的成套理論。他設法見到韓王,滿腔熱情陳述己見,只換來韓王揮手打發他走開。受此輕蔑,十分不甘,他發憤著書,寫成了《孤憤》《五蠹》《內儲說》《外儲說》等作品。這些作品不脛而走,秦王讀得食不甘味,大喜過望。讀完還不盡興,要見作者。韓非來到秦國,秦王相見恨晚,視為貴客。可惜早于他入秦的同窗李斯,怕秦王因韓非冷落自己,就設計將他害死。韓非死了,但是他的思想影響了秦王,成為統一各國的指導方略。韓非的著作被后人編為《韓非子》,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很多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都出自該書。韓非不僅思想超人,而且寫作手法也非常人可比。

還有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荀子。荀子到底歸為哪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說是儒家,他確實吸收了不少儒家學說;有人說是法家,除了他著作中閃爍的法家光芒,還因為法家的杰出代表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弟子。歸結哪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荀子的思想集百家之大成,對于治國理政、察人識才、求學深造等,都有他的獨到見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些普遍流行的格言,都是從荀子的言論中演化來的。

百家爭鳴,璀璨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哲學的星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垣县| 廉江市| 宜城市| 安吉县| 霍州市| 武川县| 常熟市| 冕宁县| 芦溪县| 泾阳县| 海丰县| 新乡县| 夏河县| 遵化市| 邵东县| 南投县| 松原市| 普定县| 邯郸县| 绥滨县| 民权县| 双鸭山市| 鸡东县| 林甸县| 图们市| 玉山县| 白山市| 西藏| 赫章县| 许昌市| 宜春市| 阿拉善盟| 汉沽区| 金乡县| 任丘市| 洛川县| 大石桥市| 长岛县| 南华县| 凤翔县| 夏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