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尼羅河流域

人類的文明起源于尼羅河流域

人類的歷史就是饑餓動物尋找食物的歷史。哪里食物豐沛,人們就到哪里安家落戶。

尼羅河流域肯定早就名滿天下了。從非洲內陸,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地區,還有西亞,人們蜂擁來到埃及,都想在其肥沃的土地上分得一杯羹。這些侵略者匯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種族,自稱為“雷米”或是“人類”,就像我們有時稱美國為“上帝的國度”一樣。他們能來到這片狹窄的條形地帶,真應該感謝命運之神。每年夏天,尼羅河泛濫,兩岸成了淺水的湖泊之地,等河水退去之后,所有的田地和草地上都沉淀下了幾英寸后的肥沃土壤。

埃及的尼羅河仁慈地完成了百萬勞動力的工作,正因為如此,它才能養育有史以來第一批大城市中熙熙攘攘的人口。誠然,并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在尼羅河的河谷地區。還有錯綜復雜的小運河,以及吊桶組成的汲水裝置將河水從河面抽到最高的河岸,甚至還有更為精細的灌溉系統,遍布整片大地。

一天24個小時,史前人類不得不花上16個小時為自己和族人采集食物,而同時代的埃及農夫或是埃及城市里的居民卻擁有一定的閑暇時光。他們利用這些閑暇時光為自己做了好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只有裝飾作用,沒有半點實用價值。

不僅如此。一天,埃及人發現,除了食物、睡覺和為孩子蓋房子之外,自己的頭腦還能想別的事情。于是埃及人開始思考身邊許多奇怪的問題。星星從何而來?打雷的聲音那么可怕,是誰發出的雷聲?尼羅河準時漲水,甚至可以按照日歷來判斷漲洪水和洪水退去的時間,這背后是誰在主使呢?他又是誰呢?人是這么奇怪的一個小小生物,隨時都可能死亡,隨時都可能生病,卻又這么快樂,笑口常開。

埃及人問了這么多的問題,有些人覺得自己有責任站出來,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回答這些問題。他們就是埃及人口中的“祭師”,他們成了埃及人思想的守護者,在社會上很受人尊重。他們都是很有學問的人,身負文字記錄的神圣職責。他們明白,如果人們只顧自己在世上的眼前利益,沒有好處,于是,他們讓世人關注死后的世界,死后,靈魂會越過西邊的高山,在俄賽里斯的面前敘述身在人世的種種行為,這位掌管陰陽的神則會根據他們的德行判斷他們的行為。沒錯,祭師說,人們死后就要到伊希斯[14]和俄塞里斯掌管的地界,他們太為強調這一點了,弄得埃及人覺得短暫活在世上不過是為了死后做準備,尼羅河人口稠密的河谷兩岸成了崇敬死亡之地。

很奇怪的是,埃及人相信如果肉體不保存在曾經生活的世界上,靈魂就無法到達俄塞里斯的地界。因此,有人一旦咽氣,他的親屬就趕緊將他的尸體進行防腐處理。接連幾周,尸體都要浸在泡堿溶液中,然后再填滿樹脂。波斯語中樹脂一詞是“mumiai”,因此防腐后的尸體就被叫做“木乃伊(Mummy)”。尸體用特殊處理過的亞麻布一層層裹好,在放在特制的棺材中,以備踏上最后的歸程。埃及人的墳墓是貨真價實的家,尸體周圍有各種家具和打發時間的樂器,還有數位廚師、烘焙師和理發師的小塑像,以便地下居所的主人就能體面地就餐,也不至于胡子拉碴到處跑了。

最開始,埃及人是在西部高山的巖石里挖出墳墓,隨著他們往北遷移,就不得不在沙漠里建造墓地了。沙漠里到處都是野生動物,而且還有野蠻的強盜掘開墳墓,侵擾木乃伊,或是偷走陪葬的珠寶。為了防止這種褻瀆行為,埃及人在墳墓上修起了小小的石頭墳包。這些小小的墳包變得越來越大。富人們修建的墳包就比窮人的高,大家開始互相攀比,看誰能修建出最高的墳包。法老胡夫[15]創造了最高紀錄,希臘人稱這位法老為基奧普斯,他生活在公元前30世紀。希臘人稱他的墳包為金字塔(pyramid),(在埃及文中,高這個詞為“pir-em-us”),高度為500英尺。

這座金字塔占了13英畝的沙漠土地,是圣彼得教堂的三倍,而后者是基督世界最大的教堂建筑。

為了建造這座金字塔,20年的時間里,10萬多人忙著從河對岸拉來必需的石料——通過尼羅河搬運(他們怎么辦到這一點的,我們不得而知),然后再拖著石料在沙漠上走過很長的一段距離,最后再把石料吊起來,安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個巨型石頭建筑的中心就是法老的墓室,通往墓室的過道非常狹窄,過道上方及四周的石料有數萬噸重,擠壓之下,過道從未變形,可見法老的建筑師和工程師技藝精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甘洛县| 门源| 汝城县| 临海市| 宽城| 东兰县| 林口县| 南岸区| 手游| 霞浦县| 保山市| 会宁县| 峡江县| 江口县| 和田市| 安阳市| 武胜县| 大荔县| 高雄市| 两当县| 阳春市| 梁山县| 乌拉特后旗| 普定县| 那坡县| 乐平市| 延川县| 新沂市| 唐海县| 蓝山县| 新沂市| 密云县| 贡山| 镇雄县| 灵石县| 当涂县| 武鸣县| 高阳县| 织金县| 泰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