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你慢慢長大:親歷華德福教育(幼兒篇)
- 吳蓓
- 1447字
- 2019-03-20 13:43:05
選擇與限制
我曾在《自由與約束》一篇中提到給予孩子的選擇不能過多,但闡述得不夠透徹和完整。美國的芭芭拉·帕特森與帕梅拉·布萊德著的《我從彩虹那邊來》一書中對此也有部分闡述:
我們和孩子的交流要一清二楚,如果我們以提問的方式要求他們,會造成混亂。“把你的衣服掛起來怎么樣?”“現在,你能把衣服穿上嗎?”“你愿意把鞋子穿上嗎?”這樣的說話方式暗示他們可以選擇服從我們的要求或不服從。當我的兒子大約6歲的時候,我體驗到這種不明確的說話方式的后果。一天,我對他說:“難道你不愿意打掃你的房間嗎?”他變得非常煩躁:“如果我說不,你會對我生氣。”
多年前,在接女兒放學的時候,我聽到了另一種類型的含糊問話。一位媽媽對兩歲的女兒說:“你想在這里吃飯呢,還是回家吃飯?”小女孩沒有回答。媽媽再問了一遍,小女孩仍然沒有回答。父親得知情況后,接著問:“你想在這里吃飯呢,還是回家吃飯?”小女孩開始哭泣。很明顯,成人要求孩子為全家做出決定,使她感到負擔太重。
長遠來看,給予孩子多樣化的選擇會孕育自我主義:他們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的需要不太敏感。詢問孩子想穿什么或想做什么,會過早地呼喚出孩子身上的“我要”的個性。他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于是,在吃穿住行等各個方面,“我要……”變成了他們常說的話。在超市,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面,孩子對著大人命令式地說,“我要”巧克力,“我要”糖果,或“我要”某某玩具。隨著孩子慢慢成長,他們需要做很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接受很多他們不喜歡的事物,承擔很多他們不愿意承擔的責任,比如學校的作業、家務勞動或花園里的雜活。面對這些無法選擇的選擇,以孩子為中心的養育模式會逐漸加劇成人和孩子之間的沖突。
有一次,我參加了有經驗的華德福老師尤金·施瓦茨(Eugene Schwartz)給家長舉辦的講座。他幽默地闡述了孩子從起床那一刻起,就要面對家長所給予的數不清的選擇所帶來的窘境。
早上好,親愛的。
你想穿什么衣服?
無袖的運動衫、短袖衣服,或長袖衣服?
喇叭裙、粗斜紋棉布裙,或有花的裙子?
超短褲、中褲、徒步旅行短褲,或休閑短褲?
短褲和一件襯衫?
好的。哪一件?
紅的、藍的、綠的、條紋的、格子花紋的,或格子花呢的短褲?
套領襯衫、短袖襯衫或長袖襯衫?
有卡通人物的襯衫,或無圖案的襯衫?
百分之百純棉的、棉和聚酯混紡的、棉加上合成彈力纖維或斯潘德克斯彈性纖維的?
讓我們來吃早飯。今天你喜歡吃什么?
橘子汁、草莓汁、葡萄汁或芒果橘子番石榴汁?
含有果仁或蜂蜜或紅糖或有機水果的格蘭諾拉麥片?
摻有豆漿的牛奶、乳酪或低脂肪酸奶?
普通的或焦黃的英式松餅,還是百吉餅?
…………
供選擇的品種還可以羅列得更多。當聽講座的家長意識到他們自己正是如此時,爆發出來的笑聲幾乎淹沒了尤金的聲音,他才說到一半呢!
這樣的情況是怎樣造成的呢?我們中有些人,從小是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下長大的,因此不想再讓孩子接受這種管教。但鐘擺可能又擺向了另一個極端,以至于將名目繁多的選擇加在孩子身上,要么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負擔,要么使之漸漸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卡洛琳認為小孩子不能有太多的自我意識,最好生活在集體意識中。這也是為什么華德福幼兒園強調規則的原因之一。卡洛琳的話使我想到有些人從小嬌生慣養,只知道“我要這個,我要那個”,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又哭又鬧,家長只得讓步。長此以往,這樣的孩子越來越自我、自私,他們不會考慮別人的需要和痛苦,他們整天想的是要得到什么,而不是付出什么。給太多的選擇和太少的約束,會造成太多的問題,許多孩子正遭受缺乏限制帶來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