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你慢慢長大:親歷華德福教育(幼兒篇)
- 吳蓓
- 1580字
- 2019-03-20 13:43:02
像家一樣溫暖
目前,我們幼兒園的重點是做好保育工作,保證每個孩子吃好、睡好、玩好,讓他們高高興興地來幼兒園,高高興興地回家。我們還要注意孩子交往過程中出現的沖突、爭執,幫助他們學會與他人共同玩耍、友好相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提升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
上周的伙食有些混亂,家長給我們提了意見,我也發現設計的食譜不適合兩歲左右的孩子。為了進一步改善伙食,我買了兩本關于營養學的書和三本食譜,硬著頭皮趴在桌子上,一邊查閱,一邊安排幼兒園的一日三餐兩點。兩個小時過去了,我只寫出了四天的食譜,難度還真是超出想象。上周的食譜,我加進了帶魚,但老師和廚師擔心魚刺弄不干凈,只得取消了。這周我買了罐頭魚,骨頭又酥又軟,吃到嘴里既不會扎嗓子,又能補鈣。沒想到一位家長提意見,說她的孩子吃了罐頭魚會上火,另外罐頭魚里有各種添加劑、防腐劑(慶幸的是我買的金槍魚罐頭不含防腐劑),吃了對孩子不好。看來,要讓每個菜都絕對有益無害,還得加倍努力。
剛入園時,老師要求孩子們進教室前先脫鞋并擺放好,再穿上室內鞋進屋。但在孩子們還沒有完全養成習慣之前,老師有時候比較疏忽,放松了要求,于是孩子們的行為又變得有些隨意。一天,我發現有個孩子沒有換上室內鞋就進教室了。我把他喊住,要求他把脫下的鞋放好,穿上室內鞋再進去。孩子午休時,我們就此展開了討論: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王莉老師建議每周重點培養一個習慣,比如本周的重點就是孩子從戶外進教室之前要換鞋。這個建議立即得到采納。后面的幾天,一開始,還是有孩子不能自覺地遵守,但老師們不再放松要求,而是一遍一遍地勸說孩子,直到他們做好為止。
周一,為了哄菁菁睡覺,我差點失去耐心。王莉老師已經陪她在外面溜達半個小時了,換我抱著她,可是無論怎么哄,她都吵著要找媽媽。當時,我急得真想發脾氣,可是轉念一想,她是別人的孩子,我怎么能對別人的孩子發脾氣呢?當她終于在我的懷里睡著時,我意識到幼兒園的老師必須比媽媽還要有耐心。媽媽可以對孩子發脾氣,但老師不可以。媽媽把這么小的孩子托付給我們,我們就得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也像家一樣溫暖。令人欣慰的是,從周三開始,午飯后菁菁不再吵鬧著找媽媽了。飯后玩耍一會兒,再躺在王莉老師的懷里聽聽故事,她慢慢就睡著了。
這周吃飯時,菁菁要自己動手,不肯讓老師幫助她,經常把飯菜撒得一地都是。但我們尊重她的意愿,讓她在嘗試和失敗中學習。有時,她會高興得“啊!啊!”大叫,她的歡快感染了在場的每個人。有天早上喝牛奶,南南一口也不肯喝,我們怎么勸說也不見效。于是我把他的碗拿走,對他說:“如果你不喝牛奶,就不能吃柚子。”我們僵持了好一陣子,最后他同意把牛奶喝了。事后,我了解到他早上已經在家里喝過牛奶了。由此,我想到,成人雖然是出于好心和孩子的健康考慮,要求孩子做某些事,但孩子堅決不愿意時,我們該怎么辦。我想以后我應該先問問孩子拒絕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堅持。
在每位老師的堅持不懈下,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生活習慣漸漸建立起來,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飯前,老師還沒有坐下來,他們就把兩只小手握住,準備說飯前的感恩詞。周五,安排到游樂場玩,老師沒有做晨圈活動,孩子們就問:“晨圈活動呢?”每天在某個固定的時間做同樣的事情,是華德福幼兒教育的特色之一。規律與重復給孩子們帶來安全和秩序感。
相對于上周,老師們感覺輕松多了,各項工作也進展順利。感謝德國華德福教育之友基金會資助了我們1000歐元。
這些天,幼兒園不斷有家長來訪。北師大的研究生也要來參觀,我婉言謝絕了,讓他們等到美國資深華德福老師卡洛琳(Caroline)來指導之后再來。我還特意強調,我們幼兒園距離華德福教育的理想還很遙遠,千萬別把眼前看到的當成華德福教育。其實,無論哪種教育理論或模式,其出發點都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只是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究竟哪種教育模式最適合孩子,只能通過實踐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