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西方古代的藝術設計
2.2.1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工藝美術
西方原始時期的設計經歷了與中國原始時期設計大體一致的過程,都是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漫長發展過程。從西方考古發現的原始洞窟壁畫來看,原始人的繪畫題材多是人像和動物,以及生產和狩獵的內容,這種具有明確目的性的描繪是集社會性與宗教性于一體的。另外,在原始社會時期,西方的先民們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和辛苦勞作,設計和制作了無數的工具與生活器具。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為了狩獵,他們制作出了帶動物形象的投槍器;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7500年的地中海沿岸和克里特島就已經出現了陶器,并且器型多樣,還帶有簡單的裝飾;新石器時代中期,還出現了彩陶。距今約三四千年的“愛琴海文明”時期,克里特島就盛產陶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陶器以希臘最負盛名,古希臘人制作的黑繪、紅繪和白底彩繪陶器不僅表現出了人們高超的制陶工藝,而且其繪飾藝術成就也很突出。古希臘人生產的陶器除了滿足本國需求之外還遠銷其他國家,公元前6世紀中葉以后,產于雅典的陶器甚至一度壟斷了國外的市場。古希臘陶器工業的發展可以分為5個時期,每個時期都出現了不同裝飾風格的陶器,它們分別是公元前9世紀至前8世紀的幾何紋樣陶器、公元前7世紀的東方風格陶器、公元前6世紀的黑繪式陶器、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的紅繪式陶器以及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的彩繪式陶器,其中,紅繪式陶器是古希臘制陶工藝發展的頂峰(見圖2-36)。
古希臘除了制陶工藝以外,青銅工藝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按其裝飾風格來看,古希臘的青銅工藝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公元前8世紀至前7世紀為前期,此間的青銅制造工藝受古埃及藝術的影響十分明顯,作品裝飾上多用圓、三角、折線、平行線等幾何紋樣,即使動物和人物造型也都統一在這幾種幾何紋樣之內。如人的上半身、動物的頸、肩皆概括為三角形,臀部和股部都被塑造成圓弧形,這使作品形式單純,表現有力,增強了裝飾性和觀賞性(見圖2-37)。自公元前6世紀起,日趨繁盛的古希臘青銅工藝進入后期,此間其裝飾手法開始以寫實為主,并出現了不少較大的器型(見圖2-38)。

圖2-36 紅繪式搏斗陶瓶(約公元前515年)

圖2-37 現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青銅神像》

圖2-38 《里切亞青銅雕像》
隨著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帝國的建立,整個西方工藝美術的發展中心隨之從古希臘轉移至古羅馬。古羅馬工藝美術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社會歷史階段:公元前10世紀至前6世紀的埃特魯利亞文明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1世紀的共和時期以及1世紀至4世紀的帝國時期。其中,帝國時期是古羅馬工藝美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其陶藝、玻璃工藝、金屬工藝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就整體而言,不論是埃特魯利亞文明時期還是共和時期,它們都浸染了古希臘藝術的色彩,不過到帝國時期,古羅馬的工藝美術越顯現出自身鮮明的特色。比如,以神話和風俗人物為主體的裝飾顯示出濃郁的人文色彩,在材質和造型上趨于宮廷貴族的審美,在表現奢華奔放的同時又延續了古希臘藝術中重視和諧典雅的古典美原則等。
與古希臘陶器相媲美,且在古羅馬工藝美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古羅馬的銀器工藝,工匠們為貴族階級設計和制作了大量用于生活的餐具與首飾。早期古羅馬銀器的浮雕裝飾主題多為希臘神話,此外,《荷馬史詩》中的內容和民間風俗、哲學家和詩人肖像等人像裝飾也很多,再有就是動物和植物裝飾。其浮雕的裝飾手法大多是先對薄薄的銀板進行捶打制作,然后再以雕金技法加以點綴(見圖2-39)。2世紀至3世紀,古羅馬銀器工藝進入發展后期,其作品由自然主義的描繪轉為重裝飾的表現,除幾何紋外,人物表現和空間表現也呈平面化。另外,在銀器上用烏金進行鑲嵌的技法也很盛行,其裝飾效果更加繁麗(見圖2-40)。

圖2-39 東羅馬銀盤(約公元3世紀到4世紀)

圖2-40 古羅馬時期采用烏金鑲嵌的銀器
作為古典藝術的代表和古代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許多高大宏偉的建筑。世界著名的雅典衛城建筑群(見圖2-41)堪稱是人類高超的建筑技術與審美要求的完美結合的典范。人們通常把古希臘建筑中的柱子、額材和檐部的形式、比例相互結合所形成的程式法則稱為柱式,其中主要包括三類:多利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現存的建筑物遺址主要就是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公共建筑,其中神殿作為一個城邦的重要活動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時期建筑的風貌。古希臘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當然的,在形式上也具有了宗教性特征,總之,古希臘神殿建筑的莊重典雅、和諧壯麗以及它崇高的美給世界建筑美學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財富積累。
2.2.2 歐洲中世紀的工藝美術
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歐洲奴隸社會的結束,封建制度的確立。在長達近千年的歷史中,歐洲封建國家的基督教會在思想意識的各個領域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支配著中世紀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的每個方面。這一時期,設計藝術也毫無例外地受到了宗教的影響,上帝是最高的存在,現世美則完全被否定,這清楚地反映在工藝品的形式和內容等各個要素之中。設計的目的是直接為基督教統治服務的,為一切向往天堂的人服務的。宗教故事、宗教人物成為中世紀工藝美術的主要裝飾題材,那些直接為宗教服務的祭壇裝飾、圣書函、遺物箱和十字架等器物與造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些作品的風格大都強調神圣與威嚴,基調低沉凝重,表現出冷峻而肅穆、莊嚴而壓抑的氣氛。

圖2-41 雅典衛城
在宗教統治和影響下的設計領域,最具典型意義的,代表著中世紀設計的是哥特式手工藝和哥特式建筑。哥特(Gothic),原指哥特人,屬西歐哥特風格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5世紀至15世紀)的藝術風格,它的起源是來自曾于3世紀至5世紀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族人,歐洲人所說的“哥特”其實含有“蠻族”的意思,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崇尚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的人將哥特式美術樣式視為“蠻族的藝術”。然而拋開歷史的成見,體現在建筑、雕刻、繪畫、手工藝等方面的哥特式藝術是歐洲中世紀設計藝術的頂峰,設計藝術手法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哥特式建筑是一種興盛于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同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它發源于12世紀的法國,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歐洲,持續至16世紀。哥特式建筑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最明顯的建筑風格就是高聳入云的尖頂、尖形拱門以及窗戶上巨大斑斕的玻璃畫。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予以整個建筑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的空闊空間,常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最負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羅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見圖2-42和圖2-43)、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圣母院等。以卓越的建筑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后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圖2-42 德國科隆大教堂

圖2-43 科隆大教堂內部的彩色玻璃窗
哥特時期的歐洲金屬工藝真正走向了成熟,從技法上來看,尤其是后期在金銀薄板上收挑的人物和鳥獸,凹凸分明,形體準確,顯示出高超的工藝技巧,有的作品還在浮雕式的形象上飾以半透明狀的琺瑯,這種“琺瑯—鑲嵌”技法頗具特色(見圖2-44)。歐洲中世紀的玻璃工藝在哥特時期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相較于實用功能的玻璃制品,用于教堂裝飾的玻璃工藝更多。然而不論是玻璃器具還是教堂玻璃窗,皆以彩繪紋樣進行裝飾,器具造型單純而堅挺,裝飾莊重大方,色彩對比強烈,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見圖2-45)。

圖2-44 圣遺物箱

圖2-45 玻璃圣物容器
14世紀后,哥特式建筑上的裝飾紋樣開始被應用于家具,框架鑲板式結構代替了用厚木板釘接箱柜的老方法,出現了諸如高腳餐具柜和箱形座椅等新的品種。哥特式風格家具的主要特征是層次豐富和精巧細致的雕刻裝飾,最常見的有火焰形飾、尖拱、三葉形飾和四葉形飾等圖案。中世紀的哥特式風格家具,多為當時的封建貴族及教會服務,其造型和裝飾特征與當時的建筑一樣,完全以基督教的政教思想為中心,旨在讓人產生騰空向上與上帝同在的幻覺,造型語義上在于推崇神權的至高無上,期望令人產生驚奇和神秘的情感。同時,哥特式風格家具還呈現出了莊嚴、威儀、雄偉、豪華、挺拔向上的氣勢,其火焰式和繁茂的枝葉雕刻裝飾,是興旺、繁榮和力量的象征,具有深刻的造型寓意性(見圖2-46)。

圖2-46 中世紀哥特式風格的座椅
2.2.3 文藝復興時期的工藝美術
在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的許多國家先后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這場運動力圖打破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統治,恢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人文主義傳統。在這場前后延續了兩百多年的運動中,文藝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對后來的歐洲文化藝術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文藝復興時期的工藝美術顛覆了中世紀工藝美術的宗教性質,一改之前的刻板作風,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工藝美術中汲取營養,藝術家表現出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高漲的熱情,他們一方面從古希臘、古羅馬的設計中繼承與發展藝術法則和工藝思想;另一方面借助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引導和滿足了當時人的物質和審美需求。在這一時期推出的大量新的、對后世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設計作品中,不乏許多青史留名的藝術杰作,它們一般具有莊重典雅、和諧含蓄、充滿古典意蘊和世俗情調的風格特征。此外,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在材料運用、制作工藝、表現題材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提高和突破,可謂品種繁多、材質豐富、制作精良、成就輝煌。
文藝復興時期,工藝造物和設計更緊密地與人們的生活相聯系,宮廷建立了自己的工坊滿足自身的需求,工藝美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如意大利僅家具制造就出現了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三個生產制造中心,胡桃木柜和扶手椅等成為當時優秀的設計作品。扶手椅以佛羅倫薩質量最優,以四根平直方腳為特征,前腿正面和椅背雕有精美的紋飾,有的以天鵝絨或皮革等做墊飾(見圖2-47和圖2-48)。法國巴黎的家具設計注重整體性,裝飾的華美和造型的和諧成為其顯著特點(見圖2-49)。而此時英國的家具設計則趨于簡潔明快,風格勁挺剛健。從文藝復興時期家具設計風格的整體演變來看,早期的意大利家具工藝主要吸取了古代家具造型的某些因素,同時又賦予了其新的表現手法。這尤為明顯地反映在對建筑物裝飾局部的模仿上。當時意大利式的箱柜就裝飾著建筑似的檐板半附柱和臺座。但這種模仿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而是充分利用繪畫、嵌木、雕刻和涂金的石膏浮雕等手法,它們掩蓋了對建筑裝飾生硬模仿的感覺。自16世紀文藝復興中期以后,佛羅倫薩的家具設計日趨豪華精美,已基本上失去了文藝復興早期簡潔單純的特征,更為后來的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家具設計奠定了風格基礎(見圖2-50)。

圖2-47 意大利16世紀的折疊扶手椅

圖2-48 文藝復興盛期的扶手椅設計
文藝復興時期,陶制品因其低廉的價格迎合了市場的需求因而被大量生產,佛羅倫薩、錫耶納、博洛尼亞等都是著名的制陶業盛地。這一時期的意大利陶工藝品被稱為馬略卡式陶器,這種陶器成型后素燒,然后施白色陶衣,彩繪后經二次燒成,紋飾色彩以黃、青、綠、紫為主,早期紋飾多為植物、鳥獸、紋章等,晚期紋飾以神話故事、人物、日常生活等場景為主(見圖2-51)。意大利馬略卡式陶器于1530年傳到法國,影響巨大,但自16世紀后期,法國陶器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田園風格”陶器成為其代表作(見圖2-52)。此外,玻璃制品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設計成果,意大利的玻璃生產中心是威尼斯,其玻璃工藝不僅全面繼承了歐洲傳統玻璃工藝的精華,同時還受到當時先進的伊斯蘭玻璃工藝的影響,如高腳酒杯、碗、盤的設計,裝飾以神話故事和人物為主,具有很強的繪畫性(見圖2-53)。受威尼斯玻璃工藝的影響,法國、英國也紛紛采用威尼斯玻璃工藝進行生產。

圖2-49 16世紀早期法國的餐具柜

圖2-50 文藝復興晚期的一對扶手椅

圖2-51 14世紀后期意大利生產的馬略卡式執壺

圖2-52 法國14世紀至15世紀的彩繪魚鳥紋陶盤

圖2-53 16世紀的威尼斯玻璃高腳杯
2.2.4 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工藝美術
“巴洛克”一詞原意為“畸形的珍珠”,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稱謂,于16世紀下半葉在意大利興起,在17世紀的歐洲普遍盛行,是背離了文藝復興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摒棄了古典主義造型藝術上的剛勁、挺拔、肅穆、古板的遺風,追求標新立異、活潑奔放的極端浪漫的藝術效果,如家具設計,用曲形彎腿取代文藝復興時期的方木和旋木造型的腿,造型夸張;奔放的渦形裝飾表現出一種流動性,深受貴族階級的喜愛。18世紀法國路易十五時期盛行的設計風格稱為“洛可可”,它是“巴洛克”風格的延續和變異。其特征是纖細柔美的造型和華麗的裝飾,自然主義的裝飾題材與夸張的色彩組合在一起,如家具設計,其腿部不僅彎曲而且更為纖細堅挺,受中國清代設計影響,飾面多采用貝殼鑲嵌和油彩鍍金,并廣泛采用油漆髤飾。
巴洛克風格可以說是一種極端男性化的風格,是充滿陽剛之氣的。其大多表現于皇室宮廷內,如建筑、皇室家具、服飾和餐具器皿等。巴洛克建筑是17世紀至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以及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于變化,當然也有裝飾堆砌過分之嫌,西班牙圣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筑的典型實例(見圖2-54)。巴洛克風格家具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沙發華麗的布面與精致的雕刻相互配合,把高貴的造型與地面鋪飾融為一體,氣質雍容。巴洛克家具利用多變的曲面,采用花樣繁多的裝飾,做大面積的雕刻或者是金箔貼面、描金涂漆處理,并在坐臥類家具上大量應用面料包覆。繁復的空間組合,與濃重的布局色調,把每一件家具的抒情色彩表達得十分強烈(見圖2-55)。
洛可可風格是宮廷藝術,它起源于上層社會的需要,是由于當時一些不嚴格遵循法國古典主義法則的因素而產生的。它喜歡用弧線和S形的裝飾風格,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天花板和墻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筑部件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室內墻面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卷草舒花,線腳大多用金色。洛可可建筑藝術特征是輕結構的花園式府邸,逐漸摒棄了巴洛克那種雄偉的宮殿氣質,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家具非常精致而偏于煩瑣,反而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見圖2-56)。其中,洛可可家具以其不對稱的輕快纖細曲線著稱,以回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飾為主要特征,以凸曲線和彎腳作為主要造型基調,相對于路易十四時期莊嚴、豪華、宏偉的巴洛克藝術風格,洛可可風格的家具打破了藝術上的對稱、均衡、樸實的規律,以復雜自由的波浪線條為主,飾以纖細柔美的植物紋樣,形成了一種輕快精巧、優美華麗、閃耀虛幻的效果(見圖2-57)。

圖2-54 西班牙圣地亞哥大教堂

圖2-55 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豪華型家具

圖2-56 洛可可風格的室內設計

圖2-57 18世紀的嵌瓷漆飾青銅鍍金寶石箱柜
2.2.5 歐洲近代的工藝美術
18世紀下半葉英國的工業革命不僅使人類的生產方式從手工走向大機器生產,而且也導致了新的設計思想和方式的產生。面對大機器生產,設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因此設計作為專業在這場生產方式的變革中應運而生。但是18世紀至19世紀的產品設計可以說是處在一個不成熟的變革時期,新與舊的產品形式、風格交替,有時是相當矛盾和混亂的。這個時期的設計既有古典主義設計的影子,又受浪漫主義的影響,在宮廷審美和大眾審美,在貴族權勢和平民需求之間,藝術設計隨著歐洲社會形態和文化結構的變革也在逐步形成新的一套美學原則。
在19世紀,包括大型交通工具如蒸汽機車、客車車廂、機床、自行車乃至家具、日常用品的一些設計,都已出現了注重功能與形式結合、統一的作品,雖然有的設計采用的形式還是傳統的裝飾形式,并不能與功能相一致,但注重設計和形式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一些產品甚至開始出現自己的美學風格,如馬車內飾設計對室內設計風格的借鑒等。在19世紀的設計史上,美國的設計引人注目。從19世紀開始,美國超越英國成為頭號工業強國,新型的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美國制造體系”,并規范著設計的開展。與歐洲相比,美國設計的最大特點是實用性,以致當時的設計產品在外觀上是有些粗糙的。如1851年美國人設計的勝家縫紉機,樸素實用卻有些丑陋(見圖2-58)。另外,在諸多設計領域,最能體現美國設計水平的是汽車設計,亨利·福特在1903年創建了福特汽車公司,1908年推出了造型簡潔、結實、易于修理的T形小汽車,1914年實現了流水作業,標志著汽車設計實現了標準化、經濟化(見圖2-59)。

圖2-58 1851年的勝家縫紉機

圖2-59 20世紀初美國福特公司生產T形小汽車的流水線
自工業革命開始以后,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工藝美術創作陷入了混亂局面。一方面,由于機械生產的問世,導致片面追求產量而忽略了設計要素;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逐利使得工藝品的設計仍舊停留在手工藝生產階段。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工藝品的設計質量明顯下降的趨勢引起了廣泛關注,以拉斯金為代表的一些優秀的藝術家、批評家對歐洲工藝美術的衰落痛心疾首,對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意見和改革意見。
1888年,在威廉·莫里斯(見圖2-60)的組織和領導下,英國成立了“藝術與工藝展覽協會”,進而形成了一場頗具聲勢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它不僅在英國設計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而且迅速風靡整個歐洲大陸。莫里斯對于新的設計思想的第一次嘗試是對他的新婚住宅“紅屋”的裝修,這深刻實踐了拉斯金藝術為生活服務的思想(見圖2-61)。1861年,他與好友馬歇爾·福克納成立了一家從事室內設計和裝飾的美術裝飾商行,從事家具、刺繡、地毯、窗簾、金屬工藝、壁紙等用品的設計,這是設計史上第一家藝術家從事設計生產的公司,因此具有里程碑意義。此外,他還組織了一批藝術家為生活而設計,產生了大量風格全新、品質優美的產品。莫里斯廣泛涉及設計領域,當然他最關心的還是染織設計,他的這類設計大多以自然中的植物為題材,花枝爛漫而生機盎然(見圖2-62)。這種清新樸實的自然氣息一直影響到后來的“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發生在19世紀末期的最后10年到20世紀初期的前10年間,是西方古典主義進入現代主義的轉折和過渡。它首先從法國開始,之后蔓延到歐洲其他國家和大洋彼岸的美國。這場運動的涉及面非常廣泛,幾乎波及了藝術設計的各個領域,為人類留下了大量具有自然優美曲線造型的藝術杰作。“新藝術運動”的美學特征是像植物的卷須和風吹斜煙似的平滑的曲線。因此,在建筑裝飾上追求簡潔而且盡量減少浮飾。建筑物內外的墻面、欄桿、窗根以及家具等裝飾以螺旋形、波浪形及扭曲的形狀為主,大量使用鐵藝構件,這與古典主義有條理的結構及新哥特式風格的呆板形式形成了鮮明對比(見圖2-63)。在“新藝術運動”中,建筑設計在西班牙呈現出強烈的極端主義風格,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建筑師安東尼·高迪,在1900—1910年,安東尼·高迪在新藝術運動風格的激發下設計的米拉公寓(見圖2-64)避免采用直線和平面,連建筑外部的裝飾墻體也被加工成為一種巖溶地質的感覺。法國建筑師吉瑪德設計的巴黎地鐵站入口,金屬的應用自如而生動。在地鐵入口的設計中,吉瑪德運用了標準的金屬構件,進行組合形成不同的尺寸和形狀,這些基于整體視覺元素的處理,在當時是非常具有遠見的(見圖2-65)。分離派的代表設計師霍夫曼設計的斯托克列宮(見圖2-66)負有盛名,整個宮殿采用了混凝土和金屬構件,在細節部分有少數精致的裝飾,采用豪華的材料和嚴謹的幾何形狀裝飾物,使室內設計顯得非常規整。這一切都表明霍夫曼的設計已經初顯出了現代主義的樸素風格。

圖2-60 威廉·莫里斯

圖2-61 威廉·莫里斯設計的“紅屋”

圖2-62 威廉·莫里斯設計的掛毯

圖2-63 霍塔旅館室內設計

圖2-64 安東尼·高迪設計的米拉公寓

圖2-65 吉瑪德設計的巴黎地鐵站入口

圖2-66 霍夫曼設計的斯托克列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