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讓孩子決定起床時間
不管多小的孩子,讓他自己決定起床時間,無形中他就承擔起了自己管理時間的責任,父母只是幫忙,這個關系要厘清,因為這是教會孩子和時間做朋友的第一步。
琳琳4歲,上幼兒園中班。每天叫琳琳起床,是家里的頭等大事。媽媽來叫一遍,琳琳睜開大眼睛看看媽媽,又迷迷糊糊地睡過去。爸爸來叫一遍,琳琳答應著起床,還是又呼呼睡著了。奶奶和爺爺一起過來叫,用了各種方法,又是哀求,又是恐嚇,又是幫忙穿衣服。二十分鐘過去了,琳琳才迷迷糊糊地起來,閉著眼睛,打著哈欠去了幼兒園。奶奶和她商量,明天一叫你,你就起床好不好?琳琳點頭答應。但第二天,還是拖拖拉拉起不來。
大人常常覺得孩子小,所以一切都給他們安排好。其實孩子雖小,卻像渴望生長的小樹苗,如果能夠在大人的引導下自由地安排自己的事情,并克服困難去履行,就能體驗到成就感,更會發展出責任感和自尊心。
小璐媽媽就是這樣做的。媽媽告訴小璐,我們要在早上7點半趕到幼兒園,路上需要10分鐘。確保不遲到的話,就需要在7點20分穿好衣服出門。穿衣服、洗漱、喝水大概需要20分鐘。那么,你決定幾點起床呢?小璐很自然地說要7點起床,又有點擔心會遲到,所以最后決定要在6點56分起床(小一點的孩子定時間,常常是有零有整的)。第二天,媽媽準時去叫她,只輕聲說:“小璐,現在6點56分了。”小璐雖然還是很困,但仍然一骨碌爬了起來,高高興興地洗漱完去幼兒園了。
當然,讓孩子決定起床時間,前提是孩子對時間有概念。如果孩子對時間感到茫然,只是胡亂說一個時間,那么只是對父母的另一次應付而已,并不會真的觸動心弦。
時間概念較為抽象,孩子感知起來并不容易。在嬰兒階段,孩子是完全根據自己身體的需要來飲食和睡眠。幼兒階段,特別是4~6歲,孩子認知能力飛速發展,對時間的流轉充滿了好奇,對早上、中午、晚上這些大段的時間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對于更精細的時間劃分,孩子還沒有直觀感受。
所以,在我們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10分鐘之內必須穿好衣服”之前,我們必須先做好兩件事。
第一,讓孩子認識時間。比如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兒童鐘表,告訴孩子,那個長針從橘子指到葡萄的時候,就是10分鐘。當然你還可以選擇更省錢和有趣的辦法,就是自己畫一些水果小圖片,貼到自家的鐘表上,每個數字下貼上不同的水果。練習一段時間,孩子就對小時和分鐘有了初步的概念。
第二,讓孩子感知時間。孩子認識了鐘表,知道了小時和分鐘的概念,但并不意味著他能感知時間。事實上,連很多成年人也完全沒有時間概念,比如有的人習慣遲到,而且遲到時間竟達半小時以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從小就沒有形成好的時間感知,完全不知道走一段路和做完一件事究竟需要多少時間。對孩子來說,我們可以用很多事情來標注時間。比如讀完一個故事,順口說一句,媽媽和寶寶讀這本書用了20分鐘。燒開一壺水用了10分鐘,諸如此類。在這樣平淡瑣碎又用心的積累中,孩子才會對時間形成真正的感知,才會對做什么事需要多長時間,有感性的判斷。如果父母從未做過這些積累,只會劈頭蓋臉地責怪孩子:“只剩5分鐘了,你怎么還在磨蹭?”“你怎么不早點準備?”那么有問題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當孩子對時間初步形成了具體化、形象化的感知后,父母就可以開始逐漸讓孩子決定一些生活事件的時間了。比如決定起床時間。因為是自己的決定,所以孩子出于對自尊的維護,按時起床的熱情會很高。當然,這種熱情要持續下去,不被賴床的舒適感打敗,還需要我們配合以更多巧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