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不催促,多鼓勵
不管習慣用哪種方式叫孩子起床,父母都容易犯同一個錯誤,那就是反復催促。
丫丫媽媽常說,丫丫什么都好,就是做事不自覺,喜歡磨蹭。早上叫她起床,總是一叫就睜開眼,一走開就閉上眼,叫個三五回才能叫起來。然后還得接著催她穿衣服、穿襪子、穿鞋子、刷牙、洗臉。一催一動彈,不催不動彈。都上二年級了,還是這樣怎么得了。
在我看來,這話可以反過來——丫丫媽媽什么都好,就是愛嘮叨、愛催促。
嘮叨,是絞殺孩子主動性的罪魁禍首。
催促,是孩子形成良好時間觀念的攔路虎。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嘮叨的特點是重復、負面和無效。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當然可以給予適當提醒。如果父母嘮叨的是一種重復的提醒,就會剝奪孩子主動做事的體驗,搶走孩子珍貴的成就感,也會奪走孩子試錯的機會。如果父母嘮叨的是一種重復的指責,那就更可怕了,喋喋不休的指責,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嚴重的傷害。
有一個教育專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先當場收集家長們最經常對孩子說的三句話。然后讓所有家長閉上眼睛,進入一個安靜的狀態。然后專家讀這些話給家長們聽。實驗結果是所有家長都淚流滿面,他們從來不知道,他們隨意說出的這些話,比如“快去寫作業,你怎么這么懶!”“你就是不自覺,欠揍!”會對孩子造成這么大的傷害。有個媽媽分享說,聽到這些指責一聲聲撞擊到耳膜上,她最想做的就是捂住耳朵離家出走。有個爸爸說,聽著這些,他真想揍誰一拳來發泄。但所有家長都認為,他們唯一不想做的,就是按照這些聲音的吩咐,去好好寫作業。
這就是嘮叨的傷害和無效。
催促也是一種嘮叨。這種嘮叨最集中的傷害,表現在孩子的時間掌控力上。父母自己對時間的流逝感到非常焦慮,于是通過催促把這種焦慮和壓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原本有自己的時間節奏,但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這個節奏不對,所以不停地去打斷他,催促他,讓他按照家長的時間節奏來。這樣的后果是,孩子永遠處在一個被打斷、極度碎片化的時間流中,他將不會有機會來形成對時間的感知和掌控能力。
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和鼓勵。
如何鼓勵孩子是一門大學問。絕對不是孩子吃碗飯也拍拍手稱贊“真棒”——那是捧殺。也絕不是從孩子平凡的言行中找出蛛絲馬跡,千方百計證明自家孩子是天才——那是爺爺奶奶的晚年娛樂,父母就不要去搶這種活兒了。
鼓勵的三個內涵是真誠、具體、可操作,鼓勵的目的是引導孩子體會自我控制的成就感。我們結合叫孩子起床這件小事兒,來談談具體怎么操作。
(1)真誠。孩子剛開始訓練按時起床的時候,狀態一定是不穩定的。他會有些天興致勃勃,聽到叫醒就一骨碌爬起來,也會有些天起得拖拖拉拉。如果是他靠自己的力量起來了,我們就要鼓勵,但不能泛泛地鼓勵,而是要用鼓勵的語言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比如前一種情況我們可以說:“你今天一聽到音樂就醒過來了,還快快地穿好了衣服,效率真高。”后一種情況我們可以說:“你打敗了那個想偷懶的小怪獸,真勇敢。給你的意志力加三顆星。”二、三年級之后的大孩子,也許已經不適合這么幼稚的語言,那前一種情況可以給他一個欣喜的微笑和擁抱,后一種可以拍拍他的肩膀,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總之形式可以多樣,但父母的鼓勵一定要發自內心。
(2)具體。不管對哪個階段的孩子,你的鼓勵最好不要是泛泛的“真好”“真棒”。概念精細化,永遠是認知的福音。父母和孩子的任何交流,都會激發他的思維和情感發展。父母多用點心,孩子就會多受點益。比如鼓勵一個孩子起床速度快,可以有層層遞進的精細化概念。第一層:很好。第二層:你一聽到音樂就起來,效率很高。第三層:我原本猜想音樂到小河咚咚的時候你才會起來,沒想到小鳥剛叫你就穿好衣服了,很快嘛……具體的表述可以無限,當然我們家長也不用這么無聊,所有事情都這么奇怪地說話。我想說的只是,逐漸和孩子用精細化的概念交流,孩子的思維和情感會得到更豐富的延伸。
(3)可操作。鼓勵和贊美不同的地方在于,鼓勵還要著眼于未來,你的目的不是單純讓孩子高興啊,你心里渴望的是讓他更好。但最好不要泛泛地說“繼續努力”“這次用了5分鐘,下次用4分鐘就更好了”,因為這些話沒有可操作性,是領導語言,還是留著跟能干的下屬們說吧。對幼小的孩子,你可以這樣來說:“你今天打敗懶惰小怪獸僅僅用了5分鐘,但媽媽給你一個秘密武器,下一次你可能就只需要4分鐘了。這個秘密武器就是醒過來后不要躺著和它打架,坐起來和它打!”
這些鼓勵的方法,用來叫孩子起床很好用。但它們更是普適性的,在教育孩子的很多方面,你都可以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