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修煉其中,成就其外

吳強

在上海教育這片藏龍臥虎之地,讓我憶昔談今,分享經驗,簡直是班門弄斧。但是,我曾到五所大學求學,涉獵三個專業,職稱是大學中學雙份,經歷過艱辛的專業發展與轉型,相信我的專業成長有“獨”和“特”的成分。

一、心系專業,心無旁騖

物理,事物之道理也。這是我對物理的本質的理解。它助我謀生了36年,是我專業與事業發展的基石。

我是1978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因為喜歡物理,我報考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讀師范學物理。

在大學的三年里,我的學習狀態用四個字就能夠描述:如饑似渴。最終我以比較優秀的成績畢業,并回到母校教物理。

兩年后,我調入了當地最好的一所省級重點中學做高中物理教師,并擔任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后便擔任校長辦公室主任兼團委副書記。那年我23歲,是全市最年輕的兩個科級干部之一。1986年,當地教委給了我一個“教育管理”本科學歷進修的指標,但相比從事管理工作,我更鐘情于物理教學。最終,我通過考試獲得了物理本科的學歷進修機會,并以優異成績畢業。

忙忙碌碌過了八年,1992年,由于市里的一所職業大學面臨被教育部撤銷的處境,組織部門要抽調骨干力量應對,我被調去并擔任校辦負責人,同時由中學物理一級教師轉任物理學講師,教普通物理課程。就這樣,我把普通物理教了好幾遍。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那所職業大學不僅沒有被撤銷,反而借機重組成一所綜合性的高等專科學校。在這所學校,我先后負責多項工作,其中兩個職務對我的專業發展影響最大。

1992年,我被任命籌備學校校辦產業總公司。在只有兩萬元的資金支持下,為學校辦了三家公司,其中兩家是計算機公司,一家搞培訓,一家搞銷售和網絡工程。利用這個機會,我以物理的功底,很快在計算機及外設硬件技術上嶄露頭角,同時在網絡的拓撲結構設計與網絡工程方面有了經驗,但是在編程及操作系統等計算機“軟”的方面技術水平嚴重不足。這段經歷讓我看到了我自己專業上的短板,決心繼續學習,迎頭趕上。

工程系的大多數教師是從工廠中調入的,領導說“沒有人懂教學管理”。這樣,我被派去擔任負責人,從而正式走出了理科,走向了工科教學。理科與工科雖然有知識相通之處,但實踐方式卻大相徑庭。好在我的物理功底比較扎實,特別是在電子技術方面,于是,我擔任了“晶閘管變流技術”的主課教學,一邊教一邊學習。為了適應崗位需要,我參加了南昌大學的工業自動化碩士研究生課程的進修學習。這次學習促進了我的專業轉向了工科。至今,“軟件工程”“近似值計算”等課程對我的專業發展一直起到促進作用。也就是這段經歷讓我感覺到微控制技術(單片機技術)的重要性。于是在1999年,我利用高校教師專業提升的機會,來到華東師范大學電子科學系進修微電子專業,并于2000年進入復旦大學計算機系進修,主修“計算機操作系統”和“INTERNET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完善我的知識結構。這一年,我取得了高校物理學副教授的專業資格。

二、心有所屬,行之所歸

2000年,我作為人才引進,進入上海市任中學教師。我一面教高中物理,一面做計算機網絡管理。這時,我又從物理學副教授轉為中學物理高級教師。

但是,我很快發現上海市的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研究與我在大學所學所教十分相似,而中學開設的勞動技術課也與大學工科課程相似,很適合我。可能更習慣于大學那種教學的自由,或者是喜“動”不喜“靜”的性格,我決定去教勞動技術課和指導學生做科技創新項目研究。這可是一個逆向的選擇,當時阻力很大。

由于帶學生搞科技項目研究,特別是當時方興未艾的機器人活動,我漸漸地被人關注。于是,我加入了一個機器人教材編寫小組,其中的領頭人是位信息技術特級教師,我們寫了三本《機器人教程》。其中一件事對我的觸動非常大。我們團隊中的一位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博士,他用自己公司的大部分利潤,在國內首先創辦了一家機器人公司。他的愿望是通過努力為國家培養研發機器人方面的人才,從現代技術上為強盛國家出力,而這,正是國家目前的軟肋。我為他的舉動所折服。機器人技術是現代工業的標桿。中國要強盛必須首先要做技術強國,而在機器人技術上有突破是一項重要選擇。但人才的培養需要從中學生中培養專業興趣與特長開始。一個民營企業家能夠有如此的胸懷,作為教師的我,更應該有所覺悟。我想,人活著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個人的發展如果能與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前途聯系在一起,將是人生中一件快事。從那時起,我有了一個立足點:在中學從事機器人教育,為強盛國家現代工業技術而努力。

至今為止,我始終認為選擇這個立足點是正確的,也是有意義的。我曾動過念頭重回大學,一些大學也很歡迎我去,但最終我決定留在中學從事機器人教育。我選擇到上海一所一流的中學實踐我的想法,希望能為培養出一批國家需要的現代工業領軍型人才盡點綿薄之力。

三、修煉其中,成就其外

剛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時,學校的物理教師不足,領導希望我去教物理,甚至連續三年希望我回到物理教師崗位。但我的回答是:“我是來教勞動技術的,不是來教物理的。”不教物理這樣的“主課”,而選擇教“副課”,在常人看來是“傻子”,但我義無反顧,因為我有一個信念,應試教育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教育才是人才培養的必然方向。

這樣,我堅持了下來,做了兩件有意思的事。

第一件事,指導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研究。在我看來,這件事是真正能夠培養學生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事,是作為教師真正意義上力行實踐素質教育的工作。與眾不同的是,我沒有選擇“急功近利”的方式,而是謀求“細水長流”直到“水到渠成”。這樣,從研究問題的發現,直到最終研究成果的形成,主體都是學生。用一些評委的話:你們學生的項目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己發現的問題,通過學生研究去解決問題,是學生自己在做的。我的作用則是在做“引領指導”“項目管理”和“后勤服務”。

為了帶好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學生有研究的時間是第一要素。我利用休息日等時間,把學生集中到學校來開展研究;進校前三年,我利用節假日加班天數達到300多天,幾乎每個節假日都在學校,而且都是無償的。記得有一位家長問我指導小孩要交多少錢,我說不要錢。家長感到非常奇怪,難以理解,后來發現小孩還真能有收獲,逢人便說“還有不收費的教師”。有時,遇到我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課題研究已經超越了我的水平時,我能夠適時地找到合適的專家、教授對學生進行指導。我也總能夠與大學教授、專家打成一片,并相互尊重。這也得益于我在大學的經歷和我實事求是的帶教風格。

17年間,我指導了150多個學生研究項目,獲獎數百項。最重要的是,我培養了約300名學生,他們大多數在工程、計算機、機器人領域養成了較好的思想方法和專業興趣,并在國內外著名的大學學習這些專業。我相信最終有人會成為國家現代工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例如,一位我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指導了六年的學生,完成了五個工程與計算機類的科技創新項目研究,最終以優秀的學業和科技創新的特長進入MIT學習工程。他的面試官還親自到我校查看他的研究項目的展板情況。這位學生在回顧這段經歷時說:“吳老師把單片機作為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核心,是非常關鍵的切入點,因為在為單片機編寫程序時,培養的是偏理性、思辨性的思維能力;而要讓單片機發出的動作指令得到實現,需要設計制作出合理又精巧的機械結構,這樣又培養了偏感性、實用性的思維能力。而有關一個創新項目的用途與目的,則會讓我們去思考一個創新項目的社會意義。”又如在高中階段我指導了三個計算機算法方面項目研究的學生,他借此獲得教育部“明天小小科學家”一等獎而被清華大學現場簽約錄取,畢業后即被一家香港公司聘為總經理。這樣的案例有數十個。

第二件事,是做勞動技術學科的教學研究。這門學科是當前普通高中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但是卻不被重視。國家現行的學生分流使得絕大多數的優秀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并以升學為目標,如果技術教育跟不上,勢必導致優秀的學生技術素養不高,或者等待進入大學后再進行培養就總是要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生。這可能是我國技術人才培養的一個短板。這個問題目前只能主要通過勞動技術學科來解決。但是,目前該學科也由于自身多方面的原因而舉步維艱,主要問題出在師資、教材與教法上。針對這些問題,我的研究一直進行著。在師資培養方面,在教委的支持下,我組建了市級名師培養基地,招收了13名學員,目標是培養學科高端人才;以編寫區本教材為契機,組織楊浦區高中教師團隊進行編寫,培養出一支教學研究團隊。我參與市級教材編寫共兩本,并以學科內容拓展編寫專著兩本,發表論文20多篇,全國、省市公開教學課十多節,在主流媒體上通過微信號平臺等方式面向海內外發表專訪多次,開展學術講座、報告幾十場。我對現行教法進行研究,提出了以技術教育為核心的主導思想;倡導課堂形態適應技術教育的特點和“眼高手低”的課程理念;破解了學科教育與創新教育的關系的難題。我基于課堂教學進行實證研究與示范,開放教學觀摩,輻射面達全市本學科的10%以上,為學科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我始終堅信物理學的守恒定律,我認為,人的付出也是守恒的,當付出積累到一定的量,即轉化為質變。

2011年4月,我受聘于復旦大學高教所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11年9月,上海市政府授予我“上海市特級教師”稱號;2012年,擔任上海市普教系統勞動技術學科名師培養基地主持人;2014年,聘為國家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2015年升任上海市政府采購評審A類專家。2016年任上海市教師研究會綜合專委會副主任;上海市教委教育技術裝備指南高中勞動技術學科編寫組組長。2017年6月作為上海市向中組部教育部推薦“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中學以下層面第一名;8月入選國家教材委專家;10月入選上海市教委“講臺上的名師”活動;12月通過上海市正高級教師評審。這些榮譽是對我工作的肯定,也是我專業轉型的見證,可謂修煉其中,成就其外。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調整辦學思路,決定把對學習工程技術有需求的學生組織起來,進行工程素養與專業興趣培養。為此,籌辦“工程學院”以幫助學生進行專業規劃與發展。我提出了以“機器人工程”為主干的課程設計思路,通過可行性驗證并獲得支持。我想,這是教育發展的新鮮事物,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借著這股東風,協助學校辦好“工程學院”,為學校發展出力,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創造好的條件,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做準備,是我最大的心愿。

鳳光宇,上海市歷史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特級校長。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嘉定區教育學院教師、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市普教系統歷史名師培養基地主持人、上海市中小學骨干教師初中歷史德育實訓基地主持人。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嘉定區會長,歷史學科負責人。曾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獲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提名獎、嘉定區人民政府評發的第二屆“嘉定區杰出人才獎”。近年來,先后參加上海市中學歷史教材編寫,主編教師教學用書,編書六本,發表論文30多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光泽县| 道真| 海盐县| 聊城市| 利津县| 五大连池市| 来安县| 福安市| 江阴市| 彩票| 青龙| 金阳县| 九龙坡区| 西充县| 静安区| 大庆市| 琼中| 化州市| 邳州市| 龙陵县| 嘉祥县| 旬阳县| 新绛县| 水富县| 漾濞| 池州市| 乐亭县| 扶绥县| 大同县| 扶风县| 南乐县| 大关县| 昭苏县| 高雄市| 和硕县| 松江区| 吉林市| 舟山市| 米易县|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