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煉(下):百位特級談教師專業成長
- 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 上海教育雜志社
- 4432字
- 2019-02-19 11:06:55
在不斷超越自我中成長
做一個能對學生終身發展有所幫助的好教師——是我40余年來一直為之奮斗的目標,雖然至今還未達到,但我的確是通過“努力追求新目標、不斷超越自我”,一步一步地在向著這個目標邁進的。本文僅就自己的實踐歷程為例,談一些想法、做法和體會,希望能對青年教師的成長發展有所啟迪。
一、打好基礎,先做一個學生認可的教師
由于“文革”的影響,我在上海交通大學待了六年,又到安徽丹陽湖部隊農場待了一年半,1971年年底,才分配到浙江湖州,報到后,才出乎意料地知道是分在湖州中學當教師。為了圓我的“科技強國”之夢,我選擇了教物理。
不甘落后的我當時就下決心:要盡快成為一名能勝任物理教學的教師,教出優秀的學生來,讓他們具有為國效力的過硬本領。經過約兩周思考,我定了第一個目標。
第一個目標——課能講得過去,習題不怕答疑,字能看得過去,圖能畫得可以。
我永遠記得那時,我一個人躲在圖書館努力地翻找、學習、做習題、做記錄;學生放學后,我就在教室黑板上獨自一人練粉筆字,徒手畫各種圖形和人物動作簡筆畫。
這首個目標中,最讓我心懸的是第一點。到了第二周的第二節課,當我拿著水泵演示儀走進初二(1)班那車廂般的大教室時被嚇了一大跳,教室后一半密密麻麻坐著四五十位聽課者,包括了所有校級領導和教導主任。瞬間我就有了第二反應:既來之則安之,怕什么,最多講課時不去看他們就是了。由于我的備課是認真的,而且對于水泵的相關知識我早就熟悉了,于是很快就鎮靜下來了。課后評價不錯,這也使我對以后的發展更有信心了。
我一直認為,最有權評價教師教學質量高低的應是學生,所以我特別關注學生對講課的滿意度。由于當時還是處在“文革”時期,“讀書無用論”很有市場。為了能聽到學生對我上課的真實感受,我找了一批喜歡讀書的學生,經常講一些科學知識或故事給他們聽,作為交換的條件,他們要對我的教學談談自己的真實感受。從這些學生的反饋中,我逐漸找到了改進教學的方向。
第二個目標——能對自己的備課講得出道理來。
這個目標的定位其實是從首批得意門生對我的發問中受到的啟迪。
由于當時的物理教材量少質也不高,所以我也敢于對教材動動“手術”,自編一些教材內容,于是就有學生問我為什么這么做。這一問啟迪了我的思維,我正愁無法評價自己備課的質量,身邊也沒有人能對我進行指導(因為老教師都是“插白旗者”,心有余悸)。這個問題使我認識到,如果我能說出自己這樣備課的道理來,那么備課的質量就一定能提高不少。
目標確定了,但要講得出道理可真不容易。通過多天的思考,我認為,教案的優劣應從其編寫的科學、有序、合理、恰當與否,它在一章中的地位及其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方面來評價。從此,我的備課開始以章為單位來統一思考了,教案中出現了“以舊引新”“鋪墊”“露餡”“激欲”“質疑”“展欲”“深究”“啟迪小結”“應用提高”等說明詞語。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教案中就出現了教學的邏輯思維簡易流程圖,開始出現了我個人教學特色的影子。我的閱讀也以新舊雜志上有關物理教學的文章為主了。
我把優秀教案的評析標準歸納為以下五條:目標設計的合理性與達成度,邏輯設計的和諧性與啟迪度,思維設計的可行性與活動度,情景設計的適切性與增效度,活動設計的有效性與獲得度。
第三個目標——尋找或總結一套編寫習題的方法。
20世紀70年代,可供學生做的習題太少了。1978年,在得知我國教育部正在考慮把國外已經全面使用的選擇題引進為我國的高考題型之一的消息后,我們就行動起來,由我任主編,與學校物理組老師一起自主創編了一本選擇題集,共1300多題。當時,全國還看不到一本自編的物理選擇題集,為了趕時間,我們采用了手抄影印本形式,并于1979年年底至1980年年初僅半個月就完成了發行五萬冊的任務。
另外,根據自己的實踐,總結出了通用“題變”方法共三大類18種方法。這也使我在物理教學研究上更有了自主馳騁的能力,發表的論文《利用“題變”來培養學生能力的嘗試》就是其中之一。
第四個目標——把能做的實驗都做一遍。
這一目標看似容易,其實卻難,因為它是指說明書上所提到的所有當時能做的實驗,而平時教學中所涉及的僅為其中的小部分,為達此目標,我足足花了六年時間。當然,在這六年中,我也從只會用,提高到一般都能自己修理的水平,又一次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二、努力提高,總結出自己的教學方法
雖說我在1986年調回上海前已任湖州市中學物理教學研究會的秘書長了,但說實在的,在湖州中學的15年,我只能在低層次上徘徊。到了上海,有幸遇到了吳瑞芳老師,是她給了我許多學習、參與的機會,使我加快了前進的步伐,逐漸成熟起來。
我參加了1989—1990年《上海市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調整意見和《上海市中學物理會考考綱》的討論、撰寫和宣講工作,又參加了由吳瑞芳老師組織發起的“點撥思維”“設問的藝術”“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等一系列物理學科的教科研活動,也開了多堂教學研究課。這些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跟進,使我在物理教學上向前邁了一大步。
第五個目標——初步完成與思維相關的系列研究。
“點撥思維”的研究也觸動了我的思維,因為我認為物理思維方法是物理教學的本質和精髓,我在教學中最強調的就是思維能力的培養,關注最多的也就是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學與應用。為此,我就定下了這第五個目標。
在這個研究中,我對自己的物理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方法進行了總結和改進,逐漸形成了一些思考。為了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形成一個研究系列,我將思考形成文字,發表了《假設與設想在物理解題中的應用》《中學物理中概念、公式、常數、單位的記憶初探》《關于“向心力”一課的點撥思維設計與匯報》《成功引導學生思維的原則初探》《把科學家的思維與探索活動融入教學中去》《談設問的藝術》等多篇論文。
第六個目標——總結出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1998年3月,我終于完成了對能體現我自己教學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總結——撰寫出《中學物理思維引導課堂教學模式》一文。
第七個目標——完成對優質課的評價。
由于我要經常聽課評課,更要對怎樣的課是好課給出理性的認識和評價,我選擇了這個新的目標。經多年修改,歸納出優質課的共性:教學理念——先進性,教學目標——科學性,教學方法——適切性,教學過程——和諧性,教學對象——主體性,教學效益——全面性(具體共有35條)。此外還歸納了從學生習得反饋、教學和諧角度、教師教學設計、學生行為外顯行態、學生情趣外顯形態五個方向著眼的優質課的評價濃縮版,和好課的追求目標“十字訣”:“教得精、活、實,學得樂、快、好。”
我認為,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開啟學生的智慧和潛能,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導學”的功能,充分相信學生的智能,就能讓“物理思想方法”變成學生手中的一把利劍,終生受用不盡!為此,對“導學的內涵”進行了重點研究。
第八個目標——投身二期課改,研究“未來課堂”。
我參加了上海市二期課程改革的全過程,并承擔了初中《科學》(上教版)的主編工作。我開始研究“未來課堂”,對“未來課堂”的初步界定、主要內涵、主探方向,“未來課堂”與人文精神、個性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等的關系作了闡述。
三、不斷提升,學做高端教師的領路人
從2003年起,我先后受聘為前三期的上海市黃浦區物理教育研究工作室和上海市普教系統物理名師培養基地的主持人和導師,促使研究方向主要轉為培養高端教師的工作。
第九個目標——深入理解課改,研究“三維目標”等。
我認為,對“三維目標”的深入探討,能對許多新的教育理念起到感悟、理解的效果,就先后撰寫了《中學物理三維目標的內涵及邏輯關系》,提出了“知識與技能”是“載體和動力”,“過程與方法”是“橋梁和能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內化和升華”的觀點;撰寫了《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過程與方法”》,提出了在實施中應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應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發展,應積極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應充滿人文關懷,應重視學生多元智能開發的觀點;從七大方面撰寫了《物理學史的巨大作用》,每個方面都有多個生動的實例;還撰寫了《物理思想方法淺說》等文章。
第十個目標——了解學員所需,研究“有效課堂”等。
經過與學員們的共同探討后我發現,學員們的發展瓶頸主要是只關注應該怎樣做,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為此,我在“為什么”上下功夫,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對“有效課堂”及其相關的研究中。先后撰寫了《對有效課堂教學的思考》《讓物理課堂“活”起來》《淺談說課》《怎樣聽課評課》《對雙向細目表的幾點思考》《關于如何提高中小學生作業有效性的思考》《教學板書的必要性及其設計原則》等不少文章,還從企業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理論中得到啟發,潛心數年撰寫了《顯性教學轉化為隱性能力的途徑探索》一文。
第十一個目標——了解當今學生特點,研究學生的學。
教師的教離不開學生的學,我總結了當今學生的優點與劣勢,研究多年撰寫了《對“學習力”的形成探索》,提出了“學習力”由“起始原動力”“過程推動力”“自主習得力”三大方面組成,其中“自主習得力”包含“智慧力”“行動力”兩大方面。又先后撰寫了《班風與學風》《對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思考與實踐》《提升整體學習力的兩個方法》《自學能力與中學物理學習方法談》等不少文章。
第十二個目標——研究教師的專業發展途徑。
作為培養市、區高端教師的主持人,研究教師的專業發展途徑,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我不斷探索和改進,也先后撰寫了《了解自我 學習思考 實踐反思 研究超越——淺談教師的專業發展途徑》《中學物理教師怎么做教育研究》等多篇文章。
我認為,教育的根本是教學生學會怎么做人。首先應牢記“我是中國人!有愛國心、報國志、強國能、中國魂”,其次應努力“學做有用人!要做好人、做智人、做能人、做高人”。
40余年的教師生涯使我深深感到,教育是偉大的科學,研究的是人的身心,只有在創新思辨中才能超越向前;教師是崇高的職業,傳遞的是人的真情,只有在無私奉獻中才有魅力無限;教學是復雜的藝術,塑造的是人的靈性,只有在實踐反思中才能高歌凱旋。


吳強,1981年參加教育工作。正高級教師、上海市勞動技術學科特級教師、物理學副教授,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雙名工程”第三期勞動技術學科名師基地主持人、上海市政府采購評審A類專家、上海市教委教育技術裝備指南勞動技術學科高中裝備指南編寫組組長、創新實驗室裝備指南編寫組成員、上海市教師研究會綜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教材委專家庫專家、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編有《單片機應用與開發(入門)》等專著三本,參加編寫上海市勞動技術高中課本、上海市中專學?!缎畔⒓夹g基礎》課本等13本。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中國教育學會、上海市教委等科研課題子課題研究五項。開發創新實驗室課程15門,設計建設機器人、工程技術類創新實驗室15個。指導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150多個,學生獲得包括全球頂級賽事美國ISEF、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教育部“明天小小科學家”活動在內的國內外獎項500多項。獲得教育部、上海市頒發的“導師”稱號、“一等獎”等榮譽數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