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煉(上):百位特級談教師專業成長
- 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 上海教育雜志社
- 3192字
- 2019-02-19 11:05:45
我的回望與企盼
假如基礎教育也可以當作一種“科學”來研究,這樣的科研熱潮在我國少說也有三四十年了,現正處在“而立”到“不惑”的當口。我從教50年,正好與這段歷程魚水相關,所以想結合自己做過的、親眼看到的說些個人從事教育科研的感悟。
懵懵懂懂被推上真干實做的舞臺
開始時,我根本不懂什么叫教育科研,有的只是改變落后地區教育現狀的“初心”。魯迅先生說“人生識字糊涂始”,我做科研正是從稀里糊涂中開始的。走上工作崗位前,我沒有上過師范,沒有學過教育學、心理學,更談不上教育科研。感謝上蒼,1967年大學畢業把我分配到上海遠郊青浦縣的一座尼姑庵舊址當老師,加上正處“文革”時期,學校教育“哀鴻遍地”,隨處都是明擺著的問題。年紀尚輕的我,有過灰心,有過彷徨,每到此時,常會響起母校老校歌的旋律,“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人生際遇光怪陸離,有時順利,有時挫折,不管把你扔到哪里,都要拒絕無奈,奮發有為。憑著這樣的信念,做好這份工作成了后來進步的起點。當然,改變現狀談何容易!只能下定決心,甚至立下“軍令狀”真干實做。
“真干”就是針對真問題的干(不是無病呻吟),“實做”就是做出實效來(不做表面文章)。意在真干,重在實做,鍥而不舍,一年做不到三年,三年做不到五年,五年做不到十年?!笆晟?,十年教訓”,最后總結出了普通條件下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經驗、舉措和原理(如情感意志、有序推進、嘗試活動、反饋調整等方面)。到這個時候回頭一看,原來這就是學校教育科研。學??蒲械闹饕椒ㄊ恰靶袆友芯俊?,行動中的研究是振興學校、提高教師的重要途徑。數十年實踐表明,這句話千真萬確。
搞科研靠的是人,人是多彩的,一人一世界。有的人善于做,有的人敢于想(長于思考);有的人務實,有的人求新(追隨新事物)。這樣,學??蒲芯统霈F了三種人——第一種,善做而務實,這是大多數,可以放手讓他老老實實地做;第二種,敢想且善做,這樣的人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作為標桿來引領;第三種,敢想又求新,但付諸行動有欠缺,不妨請他給人以啟發與激勵。三種人缺一不可,組成了科研的命運共同體。面對系統生態的社會新時期,只有勤奮,沒有合作,成不了大器,教育改革的成敗,區別往往在此一舉。這是在識人和用人方面的一種保障。
摸著良心想,少一點對事業的虧欠
2012年我退出上海市教科院的工作崗位,現已五年多。退出崗位后,少了許多曲曲折折利益關系的糾纏,如早年必須處理的創收與分配,后來的科研立項與評獎、職稱與榮譽,直到近來的績效與收入等。利益驅動看得淡了,于是我便多了一點對科研本色的理解。比如,如今誘惑太多,好的科研常須擺脫誘惑,不要那么急功近利,誘惑可以引人進門,但決不是終點。真的科研是令人敬畏的,甚至要犧牲一點自我,如大家知道的:喬爾丹諾·布魯諾宣傳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被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伽利略用望遠鏡證實了地球在動的學說,被拋入異端法庭的監獄,在終身禁錮中度過余生;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用病原微生物在自己身上做試驗。這都是科研工作者的獻身精神。
孔子說:一個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本人愚頑,看清誘惑,知道天命整整遲來了二十年?,F在可以捫心自問了,50年從教一晃就過去,一輩子搞基礎教育,有益的事做得不多,彎路卻走了不少,總感到沒有把它搞好,比如學生的社會責任與追求問題,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負擔問題。時代在變,我們的工作明顯跟不上。早知如今沒有搞好,何不當初就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加關鍵的工作環節中去呢?因此良心發現,對身外的欲求就少了許多,說話也少了點遮遮掩掩,多了點本真的考慮??偨Y過往,看準的事還得爭分奪秒地身體力行,走過的彎路要坦陳其教訓,需要幾代人才能干好的事則留下火播薪傳的企盼。一句話,真心實意地想少一點對事業的虧欠。
洗盡鉛華留下“六個字”的企盼
40年做教育科研,文章寫了一些,還湊齊了幾本書。洗盡鉛華,還是應當回到現實。本人做科研,很喜歡“實”這個字,因為它可以規避矯揉造作。真實的想法、樸實的材料、扎實的工作,可以隨手取來,省得絞盡腦汁翻花樣,這當中別無其他深奧之意。
出于這樣的思考,我想說一說六個字的企盼,那就是:扎根、踐行、循證。一是扎根,為了學??蒲械纳?,必須把根深深地扎進學校教育的土壤。二是踐行,學校改革空談無益,研究的智慧源自目標清晰的行動。學校需要“指點江山”的人,但更需要的是“打江山”的人,否則就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三是循證,學校科研大家做也做過了,效果如何也已心知肚明,現正處于“高原”。要沖破瓶頸,有點“山窮水復疑無路”,但如今的循證性實踐卻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
近年來,遵循證據的研究正逐步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趨勢和教師發展的前瞻范式。這種研究是指:教師或研究者根據教育目標、學生實際與其他條件,運用規準的證據、個人的專業智慧所開展的循環改進的研究歷程。循證研究于20世紀末首先在醫學專業中勃興,此后延及教育等諸多領域。醫學診療不能光憑經驗,更要講究科學證據。醫學有很多剛性的檢測數據和預后指標,但教育有所不同,更多的是“軟信息”,而且預判的根據更多樣,不同的質量觀就有不同的判別。就我的陋見所及,循證教育實踐研究有如下兩個關鍵問題。
第一,注重循環性的歷程。教師或研究者在多次的嘗試、反復循環中不斷改進,這與循證醫學不盡相同。多年前,我與我的同事曾對上海等地120位名師做過訪談,研究他們的成長歷程。在眾多的原型經驗中,概括出一種專業引領與行為跟進并重的教師行動教育范式:

這種范式與行動研究相通,都基于“體驗—理解—計劃—行動”的循環往復,曾在全國范圍“創建以校為本教研制度建設項目”中廣泛推廣并取得實效。學術界認為,這一模式秉承了中國傳統中最精髓的東西——對行動智慧的認可,體現了中國“知行合一”認識論的血與脈。這樣的循環歷程形成了中國教研特有的“組織文化和行動路線”。
第二,尋找規準化的證據。循證教育實踐研究的重點就是遵循證據,注重證據的規準化。首先,證據必須有解決具體問題的針對性,問題不可太空泛,證據力避“牛頭不對馬嘴”,應具備一定的顯著意義。其次,結論與觀察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邏輯嚴密性,謹防以偏概全和簡單武斷,多個證據則需考察其中的相容關系。最后,重視所得結論在特定情況下的精準性,對象、條件改變了,結論也會隨之而變,重要的是提升解釋力,解釋力強才易于遷移。正如前面所說,循證醫學側重“硬證據”,因此嚴格實驗為最佳證據。循證教育有多種“軟證據”,除了量化的,還有質性的、經驗形態的等。因此,循證的方式至少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①技術性證據與專業智慧、實際經驗的融通互補。幾方證據結論一致,方可作出明確的判斷;結論自相矛盾,切不可輕易決斷;如果結論不盡一致,也還是小心為妙。②基于目標、條件、過程、效果四方面分析的證據分類,而不是事先分成孰優孰劣的等級。③最佳證據一定在整個循環改進過程中逐步形成,這就是教育界常說的,適合才是最好的。
總的來說,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研究人員,在經驗空白的時候積聚經驗,有了點經驗說不清道道的時候呼喚證據,這就是本人50年間不斷回望、不斷探索所走過的坑坑洼洼的路。


賈志敏,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市浦明師范附屬小學前校長,上海市金蘋果學校(民辦)小學部原校長。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已屆60年。浦東名師、浦東開發建設特殊貢獻獎獲得者、中國好教育燭光獎獲得者。上海東方廣播電臺《特級教師到你家》、中央及上海電視臺《賈老師教作文》節目主講。著有《小學作文教學改革初探》《賈老師教作文》《賈老師教語文》《賈老師評改作文》《賈老師讀小學生作文》《賈老師對你說》《一個校長的演講》《一個校長的囑托》《一個校長的期盼》《一個校長的心聲》《與講臺同在》《賈志敏語文教學藝術研究》《賈志敏閱讀教學經典課例品讀(一至三年級)》《賈志敏閱讀教學經典課例品讀(四至六年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