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洪業:清朝開國史
  • (美)魏斐德
  • 2244字
  • 2019-11-27 13:11:07

明朝的衛所制度

衛所是明太祖稱帝前在南京創建的,是明朝軍隊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這種制度是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軍制的某些內容而形成的,屬于自給自足的軍屯類型。這種體制是1363年由原元朝戶部尚書張昶提出的。羅梅因·戴樂:《衛所制度在元代的起源》,第23—24頁;又見黃仁宇:《明代的稅收與財政》,第287—288頁。最初,每個軍士受田15畝以維持生活。1365年,長江中游一些慘遭戰火洗劫的地區被辟為軍屯區,每個軍士受田50畝,給耕牛農具,并免其田租徭役。這種制度,使各地衛所軍士在明初25年中,每年都能生產約3億公斤糧食,足以供養100萬軍隊,從而使朝廷無須從國庫按月撥發糧餉便能維持一支龐大的邊防力量。克勞福德:《張居正的生平與思想》,第38—39頁;戴樂:《衛所制度在元代的起源》,第36—37頁。

衛所軍士皆由身份永遠不變的世襲軍戶充任。衛所軍官也世襲其職。這樣,衛所制度一方面表現出朝廷有決定其臣民之身份的權力,同時也展示出封建化的巨大潛力。京軍中有一部分是番上的衛軍,但其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及正千戶、副千戶、百戶等,都是世襲職位。這些都是衛所官職。戰時統兵的將領及各省都司和中央都督府的職位,由皇帝指派的官員充任。為了維持世襲權,他們仍保留原來的衛所官職。賀凱:《明朝的興起及其制度變遷》,第52頁;戴樂:《衛所制度在元代的起源》,第39頁。世襲的軍士會因其身份相同而形成牢固的個人聯系,因此必須盡力防止將領與軍士的關系過于緊密,并對整個軍隊組織加以嚴密的行政控制。各衛之事務由三司分掌:都指揮使掌兵,此外有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所有軍戶的戶籍皆由五軍都督府管理,軍隊調動權則在兵部文職大臣手中。當衛所軍隊被征調作戰時,其軍士便脫離了衛所軍官,由都督府指定的總兵官統領,而總兵官則向通常由朝廷大臣出任的統帥負責。14世紀末,共有都司17個,內外衛329個,守御千戶所65個。至15世紀,內外衛增至547個,千戶所增至2593個。1467年后,又正式設立總督之職。1400—1600年間,東北地區增設了310多個衛所。王鐘翰:《明代女真人的分布》,第27—48頁;克勞福德:《張居正的生平與思想》,第46—47頁;查爾斯·O·賀凱:《明代的監察制度》,第34—35頁。

要使這種精心設計的自給自足的軍事制度永久存在下去,必須維持世襲軍戶的素質和義務。但15世紀后期,意味著該制度走向衰敗的不祥征兆卻出現了。朝廷中某些貴戚官僚開始驅使軍士建造寺廟和宮室。明朝軍隊的衰敗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北京周圍的78個衛,原有38萬人,至16世紀初,只剩5萬—6萬人,而其中實際操兵器者僅有1萬人。蒙古騎兵曾攻至京郊能看到北京城門處,明軍竟不敢前去應戰。黃仁宇:《明朝的軍費》,第39—43、56—57頁,及其《明代的稅收與財政》,第67—68、290頁。不久,地方將領也把軍士變為勞工,或向他們“賣閑”,每月交納200錢就可免除軍事訓練。這樣,衛所軍官便成了有利可圖的職位。于是,商賈子弟紛紛重金行賄,求得此職以飽私囊,或將家奴登入軍籍,借此來貪污軍餉。有些軍官甚至割占軍屯土地,強令手下軍士像農奴一樣為其耕種。“在這個國家中,也許沒有哪個階層比這些士兵更為卑賤和懶散了……平時,他們抬轎、喂馬,像奴仆一樣受人役使?!崩敻]:《16世紀的中國》,第89—90頁。大量軍士因得不到軍餉又遭受如此剝削而極力擺脫軍戶身份。據史載,至16世紀初,一些衛所的逃亡軍士已達其總數的80%,許多邊地駐軍也只剩下兵力的一半。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與流賊》,第217頁。軍官奉命出兵時,只好臨時雇用礦工和鹽工充數,或招募遼東、陜西的雇傭兵,而這些人與他們要去鎮壓的亂民常常出自同一社會階層。克勞福德:《張居正的生平與思想》,第53—57頁;艾爾伯特·詹:《明朝衰亡》第四章。據估計,到1569年衛所軍士只剩下1/4了。黃仁宇:《明代的稅收與財政》,第290頁。

似乎是為了彌補兵員的損失,明末統治者越來越重視長城的修繕,或以磚石加固舊城,或在某些地段增修新城。埃爾文:《古代中國的模式》,第91—106頁。長城的系統修繕開始于1472年,當時明朝經濟在經歷了15世紀中葉的衰退后,剛剛開始恢復。黃仁宇:《明代的稅收與財政》,第285頁。這種防御心理的形成,并不僅僅是由于衛所制度的衰落,它可上溯到明朝第三代皇帝成祖永樂時期。明成祖從其侄兒手中奪取皇位后,對擁兵駐守今關外之承德(熱河)的兄弟寧王心懷疑懼。1403年他令寧王率部撤出承德,而將這一戰略要地交給了曾支持他發動政變的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部分布在涅爾琴斯克(尼布楚)西至中俄邊界額爾齊斯河上游的森林地帶。陶德文:《中國民族主義的先聲——宋代的愛國主義》,第11—13頁。。同時,他還撤回了駐守河套北部的軍隊,并加修長城,將遼東、廣寧和大同防線連為一體。說來也怪,永樂帝因將都城遷到了北京,而一直被認為是在保衛北方免遭蒙古侵擾。E.B.豪威爾:《“裴晉公義還原配”及其他中國故事》,第135頁。這等于將東勝一帶拱手讓給了北方民族,1462年——即明英宗在恥辱的“土木之變”中被蒙古瓦剌首領也先俘獲后的第十三年——河套遂落入察哈爾部之手。傅吾康:《政治家和軍事家于謙》,第97頁;吳緝華:《明代北邊防御的收縮》,第10頁;吉斯:《明代的北京》,第108—111頁;盧克·匡頓:《游牧帝國》,第274—275頁。歐文·拉鐵摩爾關于西羅馬帝國在英國和萊茵河、多瑙河流域的勢力界線的討論,在這一點上是有啟發性的?!熬拖裨谥袊菢樱娛铝α克芡氐姆秶笥谀苷鞣屯滩⒌姆秶?;實施統一行政管理的范圍又大于經濟整合的范圍。用來排斥野蠻民族的北方邊界,也是一種界線,在它之外,同樣大小的耕地、同樣規模的城鎮和官府,卻不屬于這個國家;在它之內,主要是實物、運輸代價又不太高的規定貢品,能由國家集中起來;而在它之外,貿易基本是離心的,輸出大于輸入?!睔W文·拉鐵摩爾:《邊疆史研究》,第487頁。

不過,明朝并非總是被動挨打。當它逐漸控制塞北的時候,以及1390年后在蒙古人基本停止了襲擾中原的近60年間,明軍一度控制了直抵朝鮮邊境的東北地區明初對蒙古的防御采取了非常積極的姿態。明將徐達以元朝都城(北京)為幕府,年年出兵北上討伐蒙古殘部。但1372年,徐達和李文忠被擴廓帖木兒打敗。1373年,明太祖遂令徐、李二將固守邊界,不再深入蒙古境內進行追剿,并將山海關兩側的居民遷至河北內地。1380年,明朝又改變了策略,并在1387年至1388年,派遣20萬大軍北出長城,徹底擊潰了東北地區的蒙古軍隊,并繼續沿松花江追剿,最后在勃腦爾(Buirnar)殺死了蒙古幼汗。T.C.林:《明帝國的滿洲里》,第2—10頁;匡頓:《游牧帝國》,第263—264頁;侯仁之:《明代邊境地區的馬市》,第311—313頁;法默:《明初兩京制度》,第61—63頁。。成祖曾親率大軍五次出塞;16世紀40年代,內閣首輔夏言又發動了驅逐蒙古、收復河套的戰役傅吾康:《15世紀初期中國對蒙古的征討》,第82—88頁,及其《于謙》,第95頁。已有學者指出,在永樂帝不斷迫使蒙古人向西伯利亞大平原遠徙的時候,明朝沒有必要在大同以外設置烽火臺——一種報警系統。然而明朝一旦放棄了積極進攻的軍事姿態,蒙古人便會駐兵長城之下,并在無人報警的情況下直逼大同和北京。吉斯:《明代的北京》,第57—62頁。。1547年,三邊總督曾銑一度將蒙古人趕出了河套;但次年韃靼首領阿勒坦汗又入境侵擾,并于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傅路德和房兆楹編:《明代人名辭典》,第6、530、1304—1305頁;毛里斯·羅塞比:《1368年以來的中國和亞洲腹地》,第45—46頁。三邊指甘肅、寧夏和延綏。其總督府設于固原,肅遼都督則駐守密云。阿勒坦汗聯合了東部蒙古各部落,并重建了克拉廓熱姆(Qaraqorum)舊都。匡頓:《游牧帝國》,第278頁。自此,人們對夏言的進攻之策喪失了信心。嘉靖朝臭名昭著的大臣嚴嵩,在置夏言于死地后改取守勢;1570年,張居正(萬歷時升任內閣首輔)又以封王和開放邊市貿易為手段,對阿勒坦汗進行安撫。羅榮邦:《政策和決策》,第66—68頁;吳緝華:《明代北邊防御》,第11—12頁;黃仁宇:《明代大運河》,第123頁;《明代人名辭典》,第7頁。

這種策略也不是無懈可擊。《明代人名辭典》,第6頁;塞路易斯:《明朝反對蒙古人嗎?》,第137頁。在公眾眼中,與蒙古互市的安撫政策,總是同聲名狼藉的仇鸞聯在一起,而英勇抵抗則同其政敵楊繼盛聯在一起。當皇上寵幸仇鸞時,楊繼盛受到貶黜,一度銷聲匿跡。不久,仇鸞私自與蒙古互市,并獻上80顆普通邊民的頭顱冒充敵軍首級,謊稱在古北口大敗蒙古軍,故而失寵。于是楊繼盛得以重返朝廷,但不久又遭嚴嵩彈劾,于1555年被定死罪。當時楊氏之妻上疏皇帝,愿替夫受刑,還說死后要率鬼魂之軍為明朝而戰。嚴嵩于中途將此疏扣留,但其內容后來卻廣為流傳。1656年,清朝順治帝還在正式場合稱贊了楊繼盛的忠誠。吳乃蓀:《董其昌》,第264—267頁;赫伯特·A·翟理斯:《中國人名辭典》,第168、187頁;《明代人名辭典》,第1503—1505頁。楊繼盛認為,忠同孝一樣,是不可推卸的義務;人臣應既孝且忠,既侍奉父母,又全心全意為君主效力。楊繼盛:《楊忠愍公集》第二五七卷,第9頁。有人曾指責張居正,說他聲稱自己對阿勒坦汗采取的措施有利于中夏,是“虛辭以欺君父”;說今日把中華之絲綢綺繡變成了夷狄的日常服裝,名為互市,實為姑息養奸。邊防的籌劃者以貿易特權賄買夷狄,夷狄反過來卻用兵威敲詐我們。黃仁宇:《明代大運河》,第123頁。嚴嵩則被人們視為奸臣的典型,常與李林甫(勾結韃靼出賣朝廷的唐朝大臣)、秦檜(1141年出賣愛國將領岳飛的宋朝大臣)相提并論。在蒙古人看來,嚴嵩只有在認為阿勒坦汗及其軍隊不過是一群“尋食之徒,無須憂慮”這一點上是現實的。塞齊·亞格齊德:《中國與蒙古游牧民的貿易和沖突的樣式》,第197頁。在17世紀的民間傳說中,沈煉被比作李林甫。E.B.豪威爾譯:《今古奇觀: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第318—320、412頁。明末“三言”中有個題為《李謫仙醉草嚇蠻書》的故事,也表現出關于華夷關系的一種陳腐觀點。故事說,渤海王要求唐玄宗(713—755年在位)將高麗的176城讓給渤海國。作者借李白之口回答說:“自昔石卵不敵,蛇龍不斗……況爾海外小邦,高麗附國,比之中國,不過一郡,士馬芻糧,萬分不及。若螳怒是逞,鵝驕不遜,天兵一下,千里流血……毋取誅僇,為四夷笑。”豪威爾譯:《今古奇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第79—80頁。

然而,對北方部落所實行的這種“羈縻”政策,有力地促進了邊地駐軍的膨脹,從而使明朝的軍費負擔因衛所制度的衰落而比以往更加沉重。盡管世襲軍戶日漸減少,軍官數量卻不斷增加。14世紀末,京師駐軍只有大約2700名軍官,到15世紀中增至3000名,除祿米外,每年還要領取餉銀48萬兩。此類開支在不斷增長。到16世紀末,正規軍已達120萬人,僅基本開支——如果全額供給的話——就需白銀2000萬兩。其中一部分被用來征招募兵,以彌補世襲軍士之不足。募兵每人每年的餉銀為18兩,若在邊地則外加5兩,其家庭也可得到一份津貼。1492年,明朝頒行開中制度,鼓勵商人運糧至邊防,換取鹽引回內地兌鹽經營。但這一制度1500年后便逐漸廢止,致使邊地米價迅速上漲,每擔(60公斤)值銀5兩。王崇武:《明朝商人殖民制度》,第301—303頁;澤恩道弗爾:《“新安名族志”》,第194—195頁。邊地所需軍餉當然也要隨之增加:1500年為5萬兩,1573年增至280萬兩,1586年又增至360萬兩。16世紀后期,有大約50萬軍士和10萬匹戰馬駐守北邊,每人每月基本生活費約為2兩。16世紀50年代,募兵每人每年的傭金約為6兩;至17世紀初增為18兩。黃仁宇:《明代的稅收與財政》,第285—290頁,及其《明朝的軍費》,第43—44頁。這項龐大開支需由太倉府庫支付。16世紀80年代,地方每年向太倉納銀,其白銀儲備通常能保持600萬兩。但由于邊地軍餉不斷增加,16世紀末為征討韃靼、平定西南土著叛亂和幫助朝鮮抗擊倭寇,又花去1200萬兩,太倉儲銀也很快消耗殆盡。至1618年,太倉儲銀只剩下了12萬兩。就在這一年,后金大敗明軍,攻占了撫順,明神宗不得不解開私囊,來填補兵部的50萬兩赤字。克勞福德:《張居正的生平與思想》,第40—42、55頁;趙翼:《廿二史札記》,第750頁;黃仁宇:《明代大運河》,第280頁,及其《明朝的財政》,第112—116頁。(當時東御府儲銀仍有300多萬兩。)

為應付這些不斷增長的開支,明朝又開始加派賦稅。1619年,加派遼餉,稅率約為9%,除京畿皇莊外,全國各地都要交納。褚華:《滬城備考》第一卷,第5—6頁;黃仁宇:《明代的稅收與財政》,第163頁。由此額外征銀520萬兩,但僅夠支付遼東一邊18萬軍隊和9萬戰馬的費用,而無法顧及九邊九邊指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陜西的延安和綏德)、太原、固原、寧夏和甘肅九個軍事重鎮,是設于各省及都司之上的不固定的軍事機構。朝廷根據需要撥給它們軍隊,并從中央都督府的權要中選派其將領。賀凱:《明朝的興起及其制度變遷》,第65頁;侯仁之:《馬市》,第309—311頁;黃仁宇:《明朝的軍費》,第44頁。僅遼東一邊之軍餉就需銀324萬兩,糧108萬擔,馬草21.6萬捆,料豆97.2萬擔。弓每張需銀2兩,箭每支需銀6錢。將這些物資自天津北運的船只僅有700條——而非預定的4000條,以致大量物資不得不用速度慢、代價高的牛車運送。黃仁宇:《明代大運河》,第127—131頁。中的其余八邊。此后幾年中,整個邊地軍費仍在持續增長。如1624年,修建城墻6240丈(約11000米),敵臺321座;1625年,修城費用又繼續上升?!睹鲗嶄洝诽靻⒊?,第五十一卷第17頁,第五十五卷第19—20頁。據賀凱統計,1618—1627年間,明朝在同后金的戰爭中花費餉銀約6000萬兩,約占明朝在此期間全部收入的一半。賀凱:《明代的監察制度》,第158—159頁。米價也不斷上升。從1520年到1620年,米價翻了一倍;從1620年到1644年,又上漲了20%。米徹爾·卡蒂爾:《14—17世紀中國價格變動史評述》。這一時期的價格指數是不可靠的。1630年,明朝又提高了遼餉稅率,向全國特別是江南地區進一步搜刮,但仍入不敷出。褚華:《滬城備考》第五卷,第5—6頁。1639年9月,廣寧總監高起潛報告說,五個月來,“額餉分文未解”。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3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葵青区| 探索| 长寿区| 隆德县| 科技| 房山区| 新绛县| 竹溪县| 获嘉县| 双城市| 泌阳县| 东城区| 郎溪县| 恩平市| 高陵县| 汾西县| 宝鸡市| 青海省| 平江县| 冕宁县| 化德县| 赤城县| 诸暨市| 高阳县| 内黄县| 张掖市| 邢台市| 满城县| 湖州市| 韶关市| 德江县| 舟曲县| 大兴区| 平山县| 湖口县| 台湾省| 鹤峰县| 贡山| 进贤县| 漾濞|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