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讓高血壓不再可怕
- 趙水平 黃全躍
- 749字
- 2019-02-22 17:27:40
13 防控高血壓的跨世紀之戰
人們對高血壓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其實早在1808年,英國醫生和科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就意識到高血壓不是一種生理狀態;1836年英國醫生、腎臟病專家理查德·布賴特(Richard Bright)也進一步指出高血壓是一種疾病狀態,與腎臟疾病有關。但是年輕的英國醫生Frederick Akbar Mahomed(1849—1884)首次報道,即使沒有腎臟病依據(如蛋白尿)患者也有高血壓,后者可能是現代原發性高血壓的雛形。
然而20世紀以前,很少人意識到血壓高會有什么不好的后果,普遍認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會有代償,老年人常會出現血管硬化,血壓高一點只是身體為了滿足器官供血的代償。醫學界也一直將高血壓作為身體的一種代償機制,即使在1949年,全美著名的心血管病權威查理斯·費伯格(Charles Friedberg's)撰寫經典教科書《心臟病學》,仍然將良性高血壓定義為不超過210/100mmHg。一直到弗來明漢心臟研究后9年的早期結果公布才真正將高血壓作為疾病對待。
1957年弗來明漢心臟研究報道了首個主要發現,明確定義了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160/95mmHg。研究結果還報道,高血壓人群與血壓正常者比較,冠心病發生率升高近3倍;幾年后,研究人員發現卒中也是高血壓的主要結局之一。盡管出現了這些早期研究報道,但大多數人仍認為收縮期血壓允許值上限為100+年齡,譬如,70歲的老人收縮壓170mmHg被認為是正常血壓。
1957年,第一個降壓藥物即利尿藥——氯噻嗪上市。60年來,隨著高血壓藥物的不斷問世和相關的臨床藥物研究結果公布,高血壓人群接受治療與不治療比較,二者的結局大不相同。因此,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不斷地發生變化,1957年制訂的高血壓標準是大于或等于160/95mmHg, 1977年修改為大于或等于160/90mmHg。從1999年開始,國際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下調為大于或等于140/90mmHg。2017年,美國的醫學專家又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再次修改,認為血壓大于或等于130/80mmHg就是高血壓,但是中國專家目前沒有認同。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黃全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