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私有云建設指南
- 孫杰等
- 2891字
- 2019-02-21 11:11:28
前言
為什么寫這本書
2006年8月,Google在業界首次提出“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同年亞馬遜相繼推出在線存儲服務S3和彈性計算云EC2等云服務。至今云計算已走過了十年,已是“凡人飲水處,皆言云計算”。
共享、敏捷和創新是互聯網時代下企業信息化建設最大的轉變。云計算則以其對軟硬件資源統一管控、服務化的資源快速供給等特性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構造新生態、產出新效能、實現新跨越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基礎,因此成為國家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通過云計算,消費者無須關注底層的IT技術,僅需要在云生態環境中選取所需的服務來實現自身的業務目標即可。云計算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企業原有的IT建設模式,也帶動了依托于IT資源的各類新興產業爆發式發展,諸如大數據、人工智能、O2O、物聯網等。
云計算的核心可以用五大基本特征、三種服務模式以及四類部署模式來概括:五大基本特征是按需的自助服務、廣泛的網絡訪問、資源池化、快捷的彈性伸縮以及可度量的服務;三種服務模式為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件即服務(SaaS);四類部署模式可以劃分為私有云(專有云)、行業云、公有云以及混合云。
我們可以看到,在以AWS、Google、阿里等為代表的公有云大力發展的同時,很多大型企業出于數據安全性、系統穩定性、軟硬件自主權,以及對自主可控和TCO低的考慮,更加傾向于建設企業私有云來承載內部業務信息系統的運行。然而構建企業私有云并非一蹴而就,正如Gartner的副總裁Tom Bittman所述:“部署私有云并不是簡單地對硬件進行采購,而是一場革新。”
對于不同的行業和不同類型的企業,在建設私有云時都有不同的需求和關注點,但總體上來說可選擇基于商業的VMware和基于開源的OpenStack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至于是選擇商用還是開源云平臺,這需要企業綜合考慮,權衡利弊,依據企業自身技術能力、資金投入總量、實現業務效果等方面考慮云平臺技術的選型,所以沒有好與不好,而是能否適用和用的好。
在本書確定選題、收集資料、寫作修改到最后定稿的整個過程中,既充滿挑戰、備受壓力,也飽含樂趣。首先應該感謝的是尊敬的云技術社區創始人肖力先生。肖老師為人正直、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使筆者受益匪淺。也正是在云技術社區,筆者認識了山金孝、劉世民、張亮等業內專家,我們一起愉快地討論技術,才有了寫作本書的想法。也正是在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楊福川老師的關心和促成下,筆者才能順利完成本書,在此要向福川表達深深的謝意。
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
本書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從云技術選型、設計到平臺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結合商業的VMware和開源的OpenStack解決方案,全面剖析當下企業私有云建設的各方面實踐情況,展現企業私有云的建設圖景,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讀者對象
準備進入云計算領域的學生或者初級讀者:閱讀本書可以快速了解企業私有云建設全景,從而少走一些彎路。
已經進入云計算領域并且有一定相關知識背景或認知的讀者:相信本書的一些實踐可以給他們的實際工作帶來一些啟發。
從事售前工作的讀者:通過閱讀本書中來自一線的實踐,可以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
企業IT管理者:通過閱讀本書可以了解私有云的架構設計和技術,有助于IT選型和決策。
如何閱讀本書
閱讀本書之前,讀者應該具備一定的虛擬化、SAN或軟件定義網絡、軟件定義存儲,以及Linux系統運維和高可用等相關方面的基礎知識。本書共分為10章。
第1章從企業信息化的角度,結合云計算的架構和關鍵技術,討論了企業信息化建設在理念、模式及評價標準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同時鮮明地指出面對新變化和數字化轉型,企業未來的信息化應用不能再沿用原有的發展模式,而是要突破發展慣性和廠商依賴,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探索新技術,不斷創新發展,自主可控地融入大的生態,才能實現持續發展和基業長青。
第2章從企業私有云建設的需求分析入手,結合技術路線選擇和資源管理、監控與運維,簡明扼要地討論了私有云的建設和管理。
第3章從計算、網絡、存儲資源池等方面描述了企業私有云的規劃和建設。
第4章重點介紹了企業在OpenStack私有云建設中的設計和部署實踐,并從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以及私有云相關的高可用實現、備份容災實現等方面闡述了企業OpenStack私有云建設應遵循的實踐原則,同時介紹了OpenStack在多租戶支持、規模性支持、混合云支持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現狀和進展。
第5章重點介紹了企業在VMware私有云建設中的整體設計與部署,并從VMware vSphere體系架構、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以及私有云相關的高可用實現、備份容災實現、高級擴展功能等方面闡述了企業VMware私有云建設應遵循的參考實踐,同時介紹了VMware在大數據平臺、容器應用、PKS容器管理平臺等方面的現狀和進展。
第6章從產品設計和架構設計兩方面闡述了企業私有云設計的通用原則。
第7章從企業私有云平臺的設計原則和建設思路談起,貫穿架構設計、部署和管理、容器與容器云建設、災備建設與管理、服務與安全、運維與效益分析等各個方面,完整詮釋了企業云技術平臺的建設和管理,融入了很多技術理念和設計思想,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和思考。
第8章以容器部署方式為基礎,從技術規劃、部署運維、日志監控、二次開發和升級擴容等多個維度介紹了OpenStack私有云的最佳實踐。通過本章的閱讀,讀者應能采用Kolla項目實現OpenStack私有云,同時對其進行簡單的管理維護和使用。
第9章從VMware軟件定義網絡、軟件定義存儲和SRM容災規劃設計三個方面描繪了企業私有云環境下的應用場景,介紹了一些最佳實踐和部署方案。通過本章的閱讀,讀者可采用這些實踐推薦的方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私有云,同時對其進行深入的管理維護和使用。
第10章從私有云成熟度評估的角度,闡述了企業“建云”只是一切的開始,在“用云”和“上云”的過程中,需要將云化的思想深植于企業文化中。通過評估尋找差距、定位問題,通過持續優化和改進,迭代前進,小步快走,這樣才能使企業通過私有云的建設和應用真正發揮IT轉型的價值和意義。
勘誤和資源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筆者參考了很多VMware官方社區的資料和OpenStack社區的文檔與視頻,同時也參考了很多技術專家的經驗分享,希望能為廣大云計算從業者呈現一本涵蓋基礎理論與最佳實踐的參考書籍。但是由于技術變化之快,加之筆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技術延后和謬誤觀點,若書中有任何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讀者可將意見發送至郵箱xjsunjie@126.com進行反饋。
致謝
感謝瑞飛的領導和兄弟們,包括楊劍鋒書記、陸春陽副總經理、安向哲副總經理、付長春、婁宏駿、杜廣源、王立福、王茜、李萍、馬軍、張靚、藺田、丁永利、劉可欣、梁書豪、吳遠英,還有一些未提到的兄弟姐妹,你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幫助和指導讓我受益良多,非常感謝!
感謝VMware的技術專家伍萬力先生分享了很多專業資料,并從專業的角度對本書提出了寶貴意見,從而使本書的知識描述更加嚴謹而準確。
感謝中國移動研究院的張婷婷為本書編寫了第10章內容,從而使本書的內容體系更加完善。
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楊福川先生和李藝女士,正是因為你們的付出和關心、幫助才有了本書的問世。
感謝云星數據副總裁樓煒在多云管理方面經驗的無私分享,讓技術因分享更有力量!
此外,還要特別感謝我的愛人劉淅萍,她的鼓勵和支持讓我愉快地度過了這段難熬的寫作時光。
感謝幫我校正文字和排版的于潼,謝謝你辛勤的付出。
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