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女人,你是否陷入了理財的誤區
- 女人優雅一生的投資理財必修課
- 李昊軒編著
- 3566字
- 2019-02-01 16:28:37
〔美〕洛克菲勒
若你賺500元花400元的話,它會帶給你滿足感,但相反,如果賺500元卻要去花600元,那么生活就會悲慘起來的。
“我無財可理,等有了錢再說”
我們都會把各自對金錢根深蒂固的觀念、習慣和感受帶到家庭關系中。多數人在這樣的家庭觀念中長大:金錢不是我們在文雅人面前談論的話題。所以,我們幾乎沒有受到過談論金錢話題的相關教育,不知道怎么談論或者處理與理財密不可分的情感問題。
盡管處于“負利率”時代,但是在觀念中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百姓仍然占到了38.5%。顯然,這種觀念和中國傳統的謹慎、保守的金錢觀是分不開的。
生活中還有這樣一種觀念,認為理財是有錢人應該考慮的事情,有錢人才需要理財。在很多人的腦海中,一說到理財就會聯想銀行理財顧問為有錢人匯報每年的資產收益。就像和很多年輕人聊起理財的話題,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我無財可理”。乍一聽,似乎覺得年輕人剛剛從學校畢業,理財好像離他們很遙遠,真的是這樣嗎?
有些人認為,理財等于打理錢財,有財才可以理,但自己那點積蓄根本不夠理財的“資格”,理財是有錢人的事。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賺大錢的夢想不是一天就可以實現的,即使富翁的錢也是從小錢攢起的,工薪階層則更需要理財。事實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強化自己的理財觀念。譬如你身上僅有1萬元人民幣,但因為理財錯誤,造成財產損失,你的生活很可能會出現許多問題。而對于那些擁有百萬、千萬、上億“身價”的有錢人而言,即使理財失誤,損失部分財產也不會對其生活造成質的影響。因為對于有錢人來說,諸如子女教育、治病就醫等在普通人看來非?!盁X”的開支項目,他們都能輕松解決,不會給家庭財務造成很大負擔。但是對于工薪階層來說,面對教育、購房、養老等現實問題,在沒有錢的情況下,就需要更加積極地理財,增加資產性收入,通過理財來實現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因此,必須先樹立一個觀念,不論貧富,理財都是伴隨人生的大事,而且越是收入低的人就越輸不起,對理財更應以嚴肅而謹慎的態度去對待。
小王,本科畢業,參加工作剛半年,每月的工資是2600元;小劉,專科畢業,也是剛剛參加工作,每月工資是1500元。他們在生活支出上基本差不多,都是單身,除去一些基本消費,其他的也只是偶爾和朋友一起聚會的消費支出。
如果單純按照收入來比較的話,小王每月的收入比小劉多,他應該比小劉更具備理財的條件。可事實并非如此:他們倆人的工資均是每月月初單位開支,結果半年后,小劉存了3300元,小王存了600元不到。
很奇怪的現象吧?既然生活開支基本上類似,而收入更高的小王半年之后卻只存下了600元。這并不是因為小劉有其他的收入,而是小劉更懂得計劃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各自的具體財務情況:
小王在衣食住行上的開銷都要高出小劉,除去這些基本消費,在旅行、健身、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面還有一筆支出,粗略算下來,基本消費加上娛樂消費,小王的2600元月收入所剩無幾。
而小劉雖月收入不高,但一切從簡,基本消費只有800元,又沒有抽煙、喝酒等其他嗜好。加上其他消費,小劉每月的開銷大概在900元左右,半年能節余3600元,除去一些別的開銷,小劉半年下來存了3300元。
也許有人會認為小劉這樣做只是節約而已,只要小王也能節約一點,半年下來存款一定會比小劉多。有人甚至會批評小劉的做法太摳門兒,而認為小王的做法更為瀟灑。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就需要改變思維了。任何一個懂得理財的人都知道,收入高低和理財能力兩者是無關的事情。
沒亂花錢,但每月幾乎“月光”;總是在省錢,可為什么存折里的錢還是那么少……如果這也是你的感受,那你就需要學習理財新技能:如何讓小錢變大錢。
其實,在我們身邊,一般人光會叫窮。時而抱怨物價太高,工資收入趕不上物價的漲幅,時而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在富貴之家,或有些憤世嫉俗者更輕蔑投資理財的行為,認為那是追逐銅臭的“俗事”。殊不知,這些人都陷入了矛盾的思維當中——一方面深切體會金錢對生活影響之巨大,另一方面卻不屑于追求財富。
可見,對于活在現實中的我們而言,既知每日生活與金錢脫不了關系,就應該正視其實際的價值。當然,若是過分看重金錢亦會扭曲個人的價值觀,成為金錢的奴隸。
1000萬元有1000萬元的投資方法,1000元也有1000元的理財方式。對于絕大多數的工薪階層而言,理財之路可以從儲蓄開始,可以先按照這樣的計劃進行:無論你的收入是多少,每月都將收入的10%存入銀行,而且保持“不動用”“只進不出”的情況,這樣才能為聚斂財富打下一個初級的基礎。假如你每月薪水中有500元的閑散資金,在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的賬戶,利息不計算在內,20年后僅本金一項就達到了12萬元。由此可見,“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力量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對于年輕的女性朋友而言,不要總是說自己沒有本錢,只要善于利用小錢,方法得當,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顯示出其驚人的效果。年輕人在理財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好高騖遠,總在幻想自己能一夜暴富,而理財是以后的事情。其實不然,只有在腳踏實地慢慢地積累和投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才是正確的觀念。從現在開始理財,別拿沒錢當借口,其實你可以理財,這是你人生中最不該逃避的一課。
錢是理出來的
一些事業成功的高收入人群認為自己根本不必費心去理財,努力賺錢才是根本,賺多少花多少。這其實是一個開源和節流的問題。理財本身就涵蓋這兩個問題,僅從開源方面理解也不錯,但是一個人再成功也不可能無限制地開源,在無法開源的情況下就得壓縮不必要的開支來達到自己的經濟目標。
另外,錢越多越需要打理,對掙到手的錢更應該進行合理的投資和規劃。這樣才能增強你和家庭抵御意外風險的能力,也能使你的手頭更加寬裕,生活質量更高。
財富積累必須要靠資本積累和資本運作。對普通人來講,靠工資永遠富不起來,只有通過有效的投資,讓自己的錢流動起來,才能較快地積累起可觀的財富。
一般來說,創造財富的途徑有兩種主要模式:第一種是打工,目前靠打工獲取工薪的人占90%左右;第二種是投資,目前這類群體占總人數的10%左右。
一些專業人士對創造財富的兩種主要途徑進行了分析,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結果:如果靠投資致富,財富目標則比打工的要高得多。例如,具有“投資第一人”之稱的億萬富豪沃倫·巴菲特就是通過一輩子的投資致富,財富達到440億美元。還有沙特阿拉伯的阿爾薩德王儲也通過投資致富,他才50歲,但早在2005年,他的財富就已達到237億美元,名列世界富豪榜前五名。
通常來說,在個人創造財富方面,打工的財富積累能力十分有限,但打工所要求的條件和“技術含量”較低,而投資創業需要有一定的特質和條件,因此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打工并獲取有限的回報。但事實上,投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為、都要為的事。從世界財富積累與創造的現象分析來看,真正決定我們財富水平的關鍵,不是你選擇打工還是創業,而是你是否選擇了投資,并進行了有效的投資。
通用電氣前總裁杰克·韋爾奇號稱“打工皇帝”,他年薪超過千萬美元。巴菲特是世界“投資第一人”。我們可以通過這兩個典型人物的財富對比,來揭示打工致富與投資致富的區別。巴菲特40多年前創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時候,僅投入1500萬美元,后來通過全球性、多樣性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韋爾奇擁有超過4億美元的身價,與巴菲特的440億美元財富相比,就顯得太少了。可見致富方式選擇的差別,最終決定了韋爾奇與巴菲特的財產之間存在著遙遠的差距。
貧富的關鍵在于如何投資理財。巴菲特說過:“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于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于你如何投資理財?!眮喼奘赘焕罴握\也主張:“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的,20歲至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后,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崩罴握\有一句名言:“30歲以前人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歲之后要靠錢賺錢(即投資)?!卞X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為了證明“錢追錢快過人追錢”,一些人研究起了和信企業集團(臺灣排名前五位的大集團)前董事長辜振甫和臺灣信托董事長辜濂松的財富情況。辜振甫屬于慢郎中型,而辜濂松屬于急驚風型。辜振甫的長子,臺灣人壽總經理辜啟允非常了解他們,他說:“錢放進我父親的口袋就出不來了,但是放在辜濂松的口袋就不見了?!币驗?,辜振甫賺的錢都存到銀行,而辜濂松賺到的錢都拿出來做更有效的投資。結果是,雖然兩人年齡相差17歲,但是侄子辜濂松的資產卻遙遙領先于其叔叔辜振甫。人的一生能擁有多少財富,不是取決于你賺了多少錢,而取決于你是否投資、如何投資。
當然,投資有風險,未必能致富,但是如果你不投資,則致富的機會為零。投資理財最重要的觀念、最有價值的認識是:投資理財可以致富。
有了這種觀念和認識至少可以讓你有信心、有決心、充滿希望。不管你現在擁有多少財富,也不管你一年能省下多少錢、投資理財的能力如何,只要你愿意,你都能利用投資理財來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