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聽故事,開啟你的理財之旅
- 女人優雅一生的投資理財必修課
- 李昊軒編著
- 6777字
- 2019-02-01 16:28:37
上篇 解讀財富的秘密,遇見優雅富足的自己
無論你是時尚的單身白領,還是成熟的已婚一族,作為一名女性,你不僅應該知道如何賺錢,還應該學會如何理財,這是女人智慧的體現。精明的女人要學會理財、善于理財,要掌握理財的方法,這是女人擁有優裕生活、亮麗人生所必需的生活技能!
〔美〕約翰·坎貝爾
投資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帶
有哲學意味的東西!
女人投資要趁早
從前,有一個非常愛下棋的國王,他棋藝高超,從未碰到過敵手。于是,他下了一道詔書說,任何人只要能贏他,自己就會答應對方任何一個要求。
一天,一個年輕人終于贏了國王。國王問這個小伙子要什么樣的獎賞,年輕人要求的獎賞就是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放一粒麥子,在第二個格子中放兩粒麥子,每一個格子中都是前一個格子中麥子的兩倍,一直將棋盤的格子放滿。
國王覺得這個要求很容易滿足,于是就同意了。但國王很快就發現,即使將國庫里所有的糧食都給他,也不夠其要求的百分之一。因為即使一粒麥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數十萬億噸的麥子才能將棋盤的格子放滿。
從表面上看,年輕人的起點十分低,從一粒麥子開始,但是經過很多次的乘積,就迅速變成龐大的數字。這就是復利的神奇之處!
復利指的是每經過一個計息期,都要將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計算下期的利息。這樣,在每一個計息期,上一個計息期的利息都將成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稱的“利滾利”。如果年限越長,收益率越高,那么復利的效果就越明顯。愛因斯坦甚至稱復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
復利不是投資產品,而是一種計息方式。舉個例子:1萬元的本金,按年收益率10%計算,第一年末你將得到1.1萬元,把這1.1萬元繼續按10%的收益投放,第二年末是1.1×1.1=1.21,如此第三年末是1.21×1.1=1.331……到第八年就是2.14萬元。
長期投資的復利效應將實現資產的翻倍增值。一個不大的基數,以一個即使很微小的量增長,假以時日,都將膨脹為一個龐大的天文數字。
比如,有人在1914年以2700美元買了100股IBM公司的股票,并一直持有到1977年,則100股將增為72798股,市值增到2000萬美元以上, 63年間投資增值了7407倍。按復利計算,IBM公司的股票價值63年間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5.2%,這個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增長率,由于保持了63年之久,在時間之神的幫助下,最終為超長線投資者帶來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財富。但是,在很多投資者眼里,15.2%的年收益率實在是微不足道。大家都在持續高燒,癡人說夢:每年翻一倍很輕松——每月10%不是夢——每周5%太簡單……要知道“股神”巴菲特所持股票價值的平均年增長率也只不過是20%多一點,但是由于他連續保持了40多年,因而當之無愧地戴上了世界股神的桂冠。
在復利原理中,時間和回報率正是復利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時間的長短將對最終的價值數量產生巨大的影響,開始投資的時間越早,復利的作用就越明顯。而且,通貨膨脹會逐漸侵蝕收入的價值,長期把收入儲存起來抵抗不了通貨膨脹,而長期投資可以通過復利的“威力”克服通貨膨脹。我們投資的資金可以年復一年地獲得利息、股息或者資本利得,當我們將這些收益再次進行投資,它們還會產生額外的收益。
王女士和羅先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35年,都是60歲,并且都在退休前進行了投資。
王女士在25歲時就開始進行投資,她在10年中每年投資5000元,每年收入8%。然后停止投資,但她原有的投資每年持續收入8%。在她60歲時,原有的50000元變成了496054元。
羅先生在35歲時才開始進行投資,他每年投入5000元,連續投資25年,每年收入8%,最終他的125000元的投資增值到365529元。
正如數字所顯示的那樣,王女士比羅先生早投資了10年,而且還少投資了75000元,但是她卻比羅先生多收入130525元。
影響財富積累的因素有三個:一是具備增值能力的資本,二是復利的作用時間,三是加速復利過程的顯著增長。顯然,盡早開始投資并享受復利,是讓資金快速增長的最好方式。
復利看起來很簡單,但很多投資者沒有了解其價值,或者即使了解但沒有耐心和毅力長期堅持下去,這是大多數投資者難以獲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復利原理計算的價值,成長投資的回報非常可觀。如果我們堅持按照成長投資模式去挑選、投資股票,那么,這種豐厚的投資回報并非遙不可及,我們的投資收益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現在小投資,將來大收益,這就是復利的神奇魔力。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只要懂得運用復利,小錢袋照樣能變成大金庫。生活中,常見的按復利計息的投資產品有電子式國債(或稱儲蓄國債)、貨幣基金等。而我們可以自行構建復利的可以是銀行存款、銀行理財產品、基金紅利再投等。那么,我們利用復利投資需要注意哪幾點呢?
(1)進行適當投資。對普通人而言,在當前降息的背景下選擇銀行定存,勢必會影響復利的效應。所以,保持一個適當或者較高的收益率是關鍵。這就需要你根據自身的實際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合理的投資規劃,進行多樣化投資,才可能分攤風險并獲得較高的收益。
(2)投資要趁早。時間越長,復利的效應越大。投資者最好是在有了工資收入后,就進行必要的投資理財。
(3)要保持持續較高或者穩定的收益水平。對一般投資者而言,把目標設定為10%~20%是比較理想的。
小錢也能博得大收益
我們以投資服裝生意為例:假如你有1000元錢,就做1000元錢的生意,進價值1000元的服裝可以賣出1600元,自己賺了600元,這就是你用本錢賺的錢,就是那1000元本錢帶來的利潤。
假如你計劃從銀行貸款10萬元,使用一個星期,利息正好是1000元。這等于你用原來做衣服本錢的1000元買了銀行10萬元的使用權,用這10萬元進貨,賣出后得到14萬元,你自己賺了4萬元。這就是你用自己的1000元撬動了10萬元的力量,用10萬元的力量賺了4萬元的利潤。這就是一個杠桿的作用。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借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船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制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石頭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于敘拉古城外長達三年之久。
杠桿原理也被充分應用于投資中,主要是指利用很少的資金獲得很大的收益。杠桿常常用“倍”來表示大小。如果你有100元,投資1000元的生意,這就是10倍的杠桿。如果你有100元可以投資1萬的生意,這就是100倍的杠桿。例如做外匯保證金交易的時候,就是充分地使用了杠桿,這種杠桿10倍、50倍、100倍、200倍、400倍的都有。最大可以使用400倍的杠桿,等于把你自己的本錢放大400倍來使用,有1萬元就相當于有400萬元,可以做400萬元的生意了。這是非常厲害的了。
還有我們買房子時的按揭,也是使用了杠桿原理。絕大多數人買房子,都不是一筆付清的。如果你買一套100萬元的房子,首付是20%,你就用了5倍的杠桿。如果房價增值10%的話,你的投資回報就是50%。那如果你的首付是10%的話,杠桿就變成10倍。如果房價漲10%,你的投資回報就是1倍,可見,用杠桿賺錢來得快。
金融杠桿簡單說來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同樣用那100萬元的房子做例子,如果房價跌了10%,那么5倍的杠桿損失就是50%,10倍的杠桿損失,就是你的本錢盡失,全軍覆沒。例如,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前使用的杠桿的倍數太大。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必須仔細分析投資項目中的預期收益和可能遭遇的風險。另外,還必須注意,使用金融杠桿這個工具的時候,現金流的支出則可能會增大,這時資金鏈一旦斷裂,即使最后的結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投資者也必須要提前出局。
比如,買外匯或者期貨,你交了5000元錢的保證金,杠桿是2倍,你就可以拿1萬元錢進行投資,同時放大風險和收益,如果賠錢了,直接從你的保證金里扣,當你的保證金到了一個最低的比例之后,比如說70%,就是說你賠了1500元錢,還有3500元之后你就不可以再交易了。
當資本市場風向好時,這種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許多人恨不得把杠桿用到100倍以上,這樣才能回報快,一本萬利;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于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甚至超過資本,從而造成惡性循環,導致嚴重的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爆發后,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當然,并非杠桿比例越大,風險就越大,這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外匯、期貨或者是其他涉及保證金交易的都會接觸到杠桿,杠桿就意味著放大倍數,以小博大,少量的錢能控制大額的資本。在數值上杠桿等于保證金比例的倒數,比如美精銅的保證金比例是5%,那么其杠桿是20倍,國內的滬銅保證金比例是12%,其杠桿就是8.3倍左右,國外杠桿要比國內高。很多人一聽到高杠桿就馬上認為是高風險,其實高杠桿與高風險是沒有關系的。風險只與你的持倉比與所做方向有關,你的持倉比超過了50%,稱之為重倉,我們就說此時你風險很高。因為一旦行情反向變動,你的賬戶可以抵御風險的空間與回旋余地就越小,就很有可能爆倉出局。持倉比是指你賬戶中交易占用的資本占總資本的比例,未占用資本就是你的回旋空間。
以美精銅為例,在同等情況下試比較:
(1)保證金比例為5%,杠桿為20倍,總資本金為5萬美元
買10手美精銅,每手開倉保證金4750美元,一共占用保證金4.75萬美元,持倉比為94.5%,你只有2750美元的抵御空間,美精銅跳動一次0.05點是12.5美元,你還可以抵御220點的反向變動。
買4手美精銅,保證金比例為5%,持倉比為38%,你還有3.1萬美元的未占用資本,可抵御2480點。
(2)保證金比例為15%,杠桿為6.6倍,總資本金為5萬美元
同上,美精銅一手合約價值是25000磅×3.06美元/磅(現價)=76500美元,開倉一手保證金是76500×15%=11475美元,根本買不起10手,沒有可比性。
買4手美精銅,保證金比例為15%,開倉一手占用保證金是11475美元,持倉比是91.8%,只有4100美元未占用資本,只能抵御328點。而杠桿為20倍的情形可以抵御2480點,誰的風險更小一目了然。
由此可見,同等條件下,杠桿越大,風險越小;風險跟杠桿沒有直接關系,杠桿只是減少了你的占用保證金大小;風險與你的持倉比有關,持倉越重風險越高。
總之,我們在使用杠桿之前有一個更重要的核心要把握住,那就是成功與失敗的概率是多大。要是賺錢的概率比較大,就可以用很大的杠桿,因為這樣賺錢快。如果失敗的概率比較大,那根本不能做,做了就是失敗,而且會賠得很慘。
獨辟蹊徑,做精明理財女
一般的商業理念是,消費者少,利潤肯定不高。日本的一位鉆石商人卻顛覆了這一觀點,他認為,鉆石主要是高收入階層的專用消費品,普通大眾很難消費得起。但讓大多數人忽略掉的一個問題是,一般大眾和高收入人數的比例約為8:2,但他們擁有的財富比例卻是2:8。這個日本商人正是看中了這點,他決定拓展自己的鉆石生意。
他來到東京的S百貨公司,要求獲得一個展位推銷他的鉆石,但經理認為在普通的百貨公司銷售昂貴的鉆石根本就不靠譜,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
但商人沒有退縮,他跟經理談到了自己計劃的可行性。最終,經理被他打動了,但仍然只是準許商人在郊區的M店試運營一段時間。M店遠離鬧市,顧客極少,但這位商人對此并不過分擔憂。他堅信,鉆石畢竟是高級的奢侈品,是少數有錢人的消費品,生意的著眼點首先得放在那些握有大多數財富的少數人身上才行。
事實證明這名商人眼光的獨到,開張沒多久他就在M店取得日銷售6000萬日元的銷售額,這大大突破了一般人認為的500萬日元的銷售額。當時正值圣誕節,商人為了吸引顧客,和紐約的珠寶行聯絡,運過來各式各樣的鉆石,深受顧客的歡迎。接著,商人又開設了十幾家鉆石連鎖店,生意異常火爆。
商人的鉆石生意成功了,奧秘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叫巴萊多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提出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的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法則”。習慣上,二八定律討論的是頂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
猶太人也認為,世界上許多事物,都是按78:22這樣的比例存在的。比如空氣中,氮氣占78%,氧氣及其他氣體占22%;人體中的水分占78%,其他為22%;等等。今天,人們驚奇地發現,二八定律幾乎適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20%的客戶給你帶來了80%的業績,也可能是創造了80%的利潤;世界上80%的財富是被20%的人掌握著,剩下80%的人只掌握了20%的財富;公司的事情有20%的事情是重點問題,這20%的事情可能決定了80%的結果。
因此,當你決定投資理財的時候,眼光一定要獨到。“不要把你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個曾獲諾貝爾獎的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的理論,已經成為眾多老百姓日常理財中的“圣經”。但二八定律卻要求盡量把80%的“雞蛋”放在20%牢靠的“籃子”里,然后仔細地盯緊它,這樣才可能使有限的資金產生最大化的收益。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當前經濟條件下,許多理財產品都是同質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選擇了同質化的理財產品,那么你所面臨的系統風險是一樣的,這樣不僅達不到分散資金的目的,反而可能會加大風險。譬如,你投資了某債券,又去買了某債券基金,此時一旦債券市場發生系統風險,你的這兩個投資都會發生損失。
當然,投資理財也必定會面臨一定的風險,投資者要想獲得比市場高20%的收益,就將付出比一般銀行儲蓄多80%的風險。比如說銀行一年定期利率高于活期利率,就是對流動性風險的補償。了解了這個原理,你在選擇日常理財產品時,就應對高收益品種保持一份謹慎,特別是那些不符合目前規定的理財品種,其高收益的背后,是對信用風險的補償。收益越高,代表其發生信用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信用風險實際上就是轉嫁了處罰它的違規成本。
此外,對某些金融機構推出的保本理財產品也要加以足夠的重視。目前這類保本理財產品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基本上都需要封閉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你就要面臨利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流動風險等。對此,投資者要有明確的認知。
通曉“洼地效應”,讓你的錢包鼓起來
洼地,顧名思義即中間低四周高的自然地形,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資金也會向交易成本低的地方集中,這在經濟學中被稱作“洼地效應”。從經濟學理論上講,“洼地效應”就是利用比較優勢,創造理想的經濟和社會人文環境,使之對各類生產要素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從而形成獨特競爭優勢,吸引外來資源向本地區匯聚、流動,彌補本地資源結構上的缺陷,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簡單地說,指一個區域與其他區域相比,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從而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資本的趨利性,決定了資金一定會流向更具競爭優勢的領域和更具賺錢效應的“洼地”。
在當下中國,房地產物業作為主要的投資手段,不僅是保值增值的載體,還是規避通貨膨脹的主要手段。對房地產來說,“價格洼地”是促進房地產銷售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說,只要洼地存在,房地產就有上漲的空間。當然在房地產實際開發中,所謂的“洼地”也可能是市政中心、城市廣場或歷史建筑區等對于區域價值有提升作用的區域。
從純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也是由以前的資金、勞動力、技術和資源相結合而產生的,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它分得利潤也是天經地義的。尤其是在技術專利也能參股的今天,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相結合也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資本的擁有者正是看到了當地的比較優勢,并從比較優勢中看到了獲取高額利潤的可能,才會把資本投向這個地方而不是另外的地方。能獲取相對于其他地方高得多的利潤,這就是“洼地效應”形成的動力之源。
對于投資者來說,如何才能在市場上找到真正的“洼地”,獲得投資的巨大收益呢?
(1)某些從事實體產業的公司,其經營方向和經營業績在一段時間內長期穩定,在危機中不但沒遭受重創,還能迅速翻身挺過來的公司股票,則屬于“洼地”的投資目標。
(2)雖然不是時下熱門的炒作概念,但關乎國計民生的股票。例如,屬于人民大眾最重要的吃飯問題的糧食和農業概念股,是可以而且必須持續發展的永恒產業。如果其業績和發展預期良好,而且沒有被爆炒過,則屬于價值洼地,非常具有投資價值。
(3)關注那些屬于國家規劃扶持發展,真正生產與科研結合,有能力、有規模和實力的企業,因符合全球人類革新方向,在不遠的將來會影響到后續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投資這類企業必然會有良好的投資回報,當然必須要有一定的耐心。
至于那些金融、房地產等熱門類公司股票,雖然當今炒作盛行,但其產業政策受宏觀政策干預波動大、經營業績也不穩定;還有那些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領域的公司股票,其價格已嚴重背離價值本身,一旦新能源經濟逐漸步入歷史舞臺,其炒作空間必將受到嚴重壓制,這也是需要廣大投資者加以足夠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