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孩子不吃飯,媽媽怎么辦作者名: 親親寶貝本章字數: 2210字更新時間: 2019-02-22 10:33:34
學會傾聽,了解孩子內心對吃飯的想法
名言點燈
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
戴爾·卡耐基〔美國〕
有人說:“上帝給了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實際上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少說多聽。”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更要悉心地傾聽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用充滿行動的愛感染并教育孩子。傾聽不僅可以讓父母更多地了解孩子,還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平等,與父母成為朋友。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曾經說過:“父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但拉近了與孩子的物理距離,更拉近了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它體現了父母對孩子民主、平等的態度和對孩子的尊重,從而使孩子更愿意聽從父母的教誨,接受父母的忠告。”在孩子不吃飯時,父母可以多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提供一些建議,以便讓孩子更好地接受。
大多數的孩子都不善言辭,從最初的牙牙學語到后來的出口成章,是經過了無數次的練習的。面對說話支支吾吾的孩子,父母不能著急催促,更不能厭煩打罵,而要悉心地、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意愿,用心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對于孩子不吃飯的行為,父母要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在產生共情的狀態下增進親子關系。
一例一析 傾聽孩子說話
月月現在1歲半,可以說一些短句子與父母交流。每次月月與父母說話時,雖然說得很慢,總是一個詞、一個詞地往外蹦,但是父母都會十分認真地聽,也會積極地回應月月,雖然有時就是簡單的一個“嗯”,但這也使得月月對說話更有興趣了。如月月不想吃飯時,她會對媽媽說:“餓,不……餓。”媽媽就會回應她:“是不餓嗎?”“嗯。”月月點頭答道,并摸著自己的肚子說:“肚子……鼓。”雖然月月說話很慢,但是媽媽都能夠理解,不明白的也會積極地征詢月月的意見。等到月月2歲半的時候,她就已經可以說一些簡短的小故事了。其他孩子的家長都很羨慕,夸贊月月聰明。
案例中的媽媽面對剛學會說話的孩子,一直耐心地傾聽、交流,雖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媽媽給予了孩子足夠的時間去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尊重了孩子的意愿,這對于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與自信心理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習說話是小孩子要學習并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父母只有用心傾聽,多鼓勵孩子說話,才能讓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更樂于與父母交流。
飯桌是父母與孩子溝通交流的主要場所,在吃飯的問題上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們多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在保證孩子基本食物供應的基礎上,父母可以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吃飯,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吃飯,否則很容易就會將飯桌變成戰場,使吃飯如同打仗。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尊重,這也是增進親子關系的有效手段之一。
不要打斷孩子說話
志志今年3歲了,不怎么愛說話,也不會說完整的句子。有一次,志志與爸爸媽媽一起吃晚餐,他用手指了指桌上的魚。
志志:“魚。”
媽媽:“要吃魚嗎?吃魚對身體好,多吃點。”(媽媽給志志夾了一塊魚肉)
志志:“要……魚,好吃……”
媽媽:“對啊,媽媽做的魚很好吃,志志真乖,吃了這么多。還要別的菜嗎?”
志志:“不……”
媽媽:“其他的菜也很好吃,要不要嘗一嘗?”
志志:“不,不吃。”
媽媽:“不吃就不吃吧,想吃的時候再吃也行。”
志志到4歲的時候只會說幾句完整的話,這可急壞了志志的父母,他們帶志志去看醫生。醫生說志志的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經常打斷孩子說話而形成的,孩子說話時伴隨著思維的發展,打斷孩子說話也就打斷了孩子的思維,長此以往,孩子就很難形成完整的思維,也就很難說出完整的話了。
案例中的志志媽媽雖然在與志志的交流中充分地尊重了志志的意見,但是經常打斷志志說話,造成了志志語言表達的障礙,這對我們來說也具有警醒作用。對于孩子不喜歡吃的飯菜,父母可以多讓孩子說一說為什么不喜歡,而不要想當然地以自己的想法揣測孩子的內心。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對飯菜的態度,這對于孩子的營養均衡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孩子學習說話的進程是比較漫長的,家長要學會傾聽,鼓勵孩子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以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只有這樣,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才會更加順暢,孩子也更愿意向父母傾訴內心的想法,從而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給媽媽的話
當孩子不吃飯時,媽媽不能一味地指責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對吃飯的感受,而傾聽是幫助媽媽了解孩子的主要方式。要讓傾聽取得良好的效果,媽媽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1.專心聽孩子講話
傾聽是了解的前提,媽媽要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就要專心地聽孩子講話。孩子的年齡雖然小,但是他們十分敏感,如果媽媽在聽孩子講話時三心二意,又在忙著別的事,那么孩子說話的熱情就會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愿意甚至是反感與媽媽講話。因此,專心地聽孩子講話是十分必要的。
2.及時給予孩子反饋
媽媽不能當孩子的“吸音桶”,而要當孩子的“回音桶”。傾聽并不代表不說任何話,而是要在理解孩子意思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反饋,哪怕只是簡單的“對”“沒錯”“真棒”,都會讓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
3.與孩子產生共情
與孩子產生共情的本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媽媽要真正地走入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就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如有的孩子嫌洋蔥辣,不喜歡吃洋蔥,如果媽媽只是告訴孩子“洋蔥富含維生素C,可以增強抵抗力”,這無疑會讓孩子更加反感。而如果媽媽告訴孩子“這次炒的洋蔥確實很辣,下次炒得時間長一點就不辣了”,就更易于被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