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吃飯,媽媽怎么辦
- 親親寶貝
- 2305字
- 2019-02-22 10:33:34
關注孩子,積極應對孩子不吃飯的問題
名言點燈
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布公地談心。一個人盡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
海明威〔美國〕
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關注與愛護,只有心里有了安全感,他們才能表現出更好的行為。而父母適當的關注會讓孩子感受到愛。現在大部分家庭的小孩都是由家中的老人撫養長大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有些小孩即使平時很聽話,跟父母在一起時,他們也會偶爾任性、發脾氣,如不吃飯、不睡覺等,以博得父母的關注,讓父母可以多陪伴自己。
面對孩子不吃飯的問題,家長也不必過度關注。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吃飯,往往會采用各種引誘手段,如承諾孩子吃完飯可以看動畫片,吃完飯可以吃冰淇淋等。這樣的教育方式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還有可能會讓孩子以不吃飯為借口,逼迫父母答應其他的不合理要求。吃喝拉撒是人的本能,孩子餓了自然就會吃飯。
孩子不吃飯的原因有很多,家長不能僅僅以“孩子不聽話”為理由來進行教育,這只會讓孩子對家長更加失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心態的形成。孩子的身體狀況不佳、情緒低落、食物不合口味、吃的食物未消化等都會造成孩子不吃飯,家長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視角來評判孩子的行為方式,而應該對孩子多一些理解與關注,積極地分析并應對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一例一析 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
華華的父母都是工薪階層,他們平時很少有時間帶孩子,只有在每天下班后才能照顧華華。華華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奶奶在一起。他雖然只有2歲,但是平時很少給奶奶惹麻煩。奶奶收拾屋子,華華就乖乖地坐在旁邊玩玩具;奶奶做好飯菜盛給華華,華華就乖乖地自己吃飯;奶奶哼唱搖籃曲,華華就乖乖地睡覺。但是每天晚上華華的父母回到家后,華華就像變了一個人,他不再那么聽話,尤其是在吃飯的時候,華華經常不停地說話,如果父母沒有回應,華華就會大哭,不吃飯。而只要父母回應他,他就又會變成乖寶寶。
跟華華的父母有同樣經歷的人不在少數。經歷了一天的工作,家長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并會因此而忽略對孩子的照顧。但是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的依賴,一旦父母表現出對孩子的不耐煩、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就很容易受到傷害,并會故意做出一些行為來獲取父母的關注,比如不肯吃飯等。因此,父母既要關注孩子的身體成長,也要注重與孩子的心靈交流。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健康快樂地成長。
其實,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會讓孩子覺得安心。小孩子的心理是十分敏感脆弱的,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大。有研究表明,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會感覺到孤獨,不愛與其他人接近,也很少會關心、體諒別人,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因此,父母要多關心、陪伴孩子,即使每天的時間有限,也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誠意,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意。
用積極的情緒感染孩子
牛牛生病了,總是沒有胃口,不想吃飯。媽媽一叫牛牛吃飯,牛牛就很不開心,還故意跟媽媽頂嘴。為了緩解牛牛的緊張情緒,媽媽就給牛牛講了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牛牛聽了這個故事就哈哈大笑,并說自己就是小和尚,媽媽就是老和尚。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就讓牛牛的心情瞬間變好了,他也愿意跟媽媽一起吃飯了。
有人說孩子的心情就像是六月的雨,說變就變。面對孩子不聽話的行為,父母要采取正面積極的態度應對,幫助孩子更好地解決問題。試想一下,如果牛牛的媽媽不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與牛牛溝通,而是采取強硬的態度讓牛牛吃飯,牛牛肯定會覺得很委屈,又免不了大鬧一番。牛牛的媽媽用自己積極的情緒去感染牛牛,既達到了讓牛牛吃飯的目的,又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加和諧融洽,一舉兩得。
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狀況,父母要以積極陽光的心態去處理,而不能一味地批評孩子,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長進程中,父母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與陪伴,既要關注孩子的身體成長,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另外,父母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也有助于孩子形成積極良好的心態。
給媽媽的話
孩子不吃飯的原因多種多樣,媽媽沒有必要將孩子不吃飯的事情看得那么嚴重。當然,媽媽還是要盡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孩子為什么不吃飯,吸引孩子吃飯,并要在今后的生活中盡量地避免不良因素的影響,讓孩子的飲食有規律。當孩子不吃飯時,媽媽可以進行以下“三問”:
1.“孩子是不是不餓?”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因此,當孩子選擇不吃飯時,媽媽可以先問自己:“孩子是不是不餓?”如果孩子確實在飯前吃了很多零食,或者是孩子自己告訴你他不餓,那么媽媽就不必非得逼著孩子吃飯,而可以尊重孩子的選擇。
2.“孩子餓這一頓會怎樣?”
有些孩子會因為看動畫片、玩玩具等耽誤吃飯,或者就干脆不吃了。在出現這種情況時,媽媽可以先跟孩子協商,如“能不能吃完飯再看動畫片、玩玩具?”如果孩子態度堅決,媽媽就不必再糾纏,而可以問自己:“孩子餓這一頓會怎樣?”結果就是“不會怎樣”。如果還未到下次用餐時間孩子就餓了,媽媽在提供給孩子食物時也可以趁機教育孩子以后要按時吃飯,說不定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3.“如果飯菜好吃,孩子會吃嗎?”
有些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嘗試做新菜品。孩子吃到的飯菜都是固定的幾種,雖然營養可以滿足要求,但是長期吃這幾種飯菜很難引起孩子的食欲,這也是導致孩子不吃飯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孩子不吃飯時,媽媽也可以反問自己:“如果換個花樣,飯菜好吃,孩子會吃嗎?”不管結果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多花心思為孩子做特別的飯菜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