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式說謊
米米今年8歲。令媽媽萬萬沒想到的是,她竟然開始對媽媽說謊了。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米米不想上興趣班,希望待在家里看動畫片。可是她知道不去上課媽媽會批評她,所以她不敢在這件事情上偷懶。有一天晚上,她聽到媽媽對爸爸說:“明天是結婚紀念日,你不要上班了,我們出去好好慶祝一下。”結果第二天一早,米米聽到爸爸跟領導打電話說:“我今天不去上班了,身體不舒服。”這樣一來,米米有樣學樣,等下次媽媽要她去興趣班的時候,她就說自己身體不舒服。剛開始的時候媽媽很關心地問她哪里不舒服,結果米米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來。通過觀察米米的言行,媽媽發現她是在裝病欺騙自己,目的就是不上興趣班。對于米米的撒謊行為,媽媽有點左右為難,她怕當面揭穿女兒的謊言會讓女兒受到傷害,但她又擔心,如果不指正,孩子以后習慣性說謊該怎么辦?
米米為什么說謊,恐怕父母最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習得新的相似的反應,這就是模仿。簡而言之就是,孩子的價值觀還沒有形成,分不清是非曲直,他們往往會選擇父母作為模仿對象,模仿父母的表情、神態以及舉止。因此,從某些方面來說,孩子的行為習慣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不誠實,將會直接導致孩子不誠實。
那么,當孩子存在模仿式說謊行為時,父母該如何做呢?
1.從自身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重要模仿對象。因此,父母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做正直誠實的人,說到做到,給孩子樹立榜樣。另外,不要教唆孩子說謊,因為孩子學會了說謊就可能會反過來騙父母。如果孩子拿父母過去說謊的行為作為自己說謊的理由時,父母首先應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表示以后愿意接受孩子的監督,并要求孩子不要說謊。
2.對孩子一定要說話算數
為了刺激孩子努力學習,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不少父母會隨口說:“只要你認真學習,我就帶你去旅游。”“只要你做完作業,我明天就給你買玩具。”父母對孩子許下不少承諾,可是并沒有兌現。這樣的行為影響著孩子,孩子以后可能出現各種撒謊行為:答應父母認真寫作業,卻偷偷地溜出去玩;答應父母不抄襲,卻作弊被老師抓到。
3.嚴格對待孩子的第一次說謊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完成某個行為后,得到了獎勵、快樂或者其他好處,行為便會得到強化,反之,行為則會減少出現的頻率。
因此,孩子第一次說謊后的結果非常關鍵。如果孩子在第一次說謊后沒有受到懲戒,反而得到了很多好處,那么,他的說謊行為就會得到強化,以后會經常說謊,而且謊言越來越嚴密,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說謊的壞習慣。因此,當發現孩子說謊后,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要求孩子做一些他平時不喜歡做的事情作為懲罰,以避免再犯。但是父母在懲罰時要把握的原則是,懲罰措施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就可以了,不能虐待孩子,打罵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這樣反而會使他產生逆反心理。
此外,如果父母不得不說一些善意的謊言,要盡量避開孩子。因為他沒有分辨能力,會誤以為大人可以撒謊,自己也可以。另外,如果孩子說謊后,能主動認錯,或者孩子的說謊頻率越來越低時,父母一定要給予表揚,強化他誠實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