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民間疾苦,題材廣泛,寄意深遠,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因而被譽為“詩史”。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注釋

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說指冬至后一天。

五紋:指五色彩線。

添弱線:冬至之后,白天漸長,繡工可以多繡幾根絲線。

葭:初生的蘆葦,詩中指代蘆葦內膜燒成的灰。

琯:同“管”,古代管樂器,用玉制成,像笛,六孔。

動浮灰:古時為預測時令的變化,將蘆葦莖中的薄膜燒成灰,放在十二律管內,每當相應的節氣到來,律管內的灰就會相應飛出來。

云物:景物,景色。

簡析

首聯是說冬至后白天漸長,陽氣蓬勃生發,也就離春天不遠了。接著的頷聯承接首聯“冬至”的自然特征。頸聯承接冬去春來的景物特征,河邊的柳樹即將泛綠,山上梅花沖寒欲放。尾聯以抒情結尾,眼前的景物喚起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雖然身處異鄉,但景物都是一樣的,所以在如此舒適的時刻,就讓兒子取酒來痛飲吧!在“事”“景”“感”三者烘托下,自然體現了作者感受敏銳、熱愛生活。

全詩緊緊圍繞“小至”寫景、敘事、抒情,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

背景

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杜甫在夔州,生活比較安定,心情也比較舒暢。

蕊臘前破,花年后多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注釋

絕知:明知。

元:原是。

巫岫:巫山峰巒。

嵯峨:形容山勢高峻。

簡析

首聯從梅蕊初綻到梅花盛開,從臘前到年后,表現的是詩人盼春惜春之情。頷聯繼續寫春意濃,但再好的春色也無法排遣“客愁”。越是深知春意盎然,越是對客愁無可奈何。以美景寫哀情,倍增其哀。頸聯不順勢抒情,而是寫景。雪與樹同一顏色,江上之風仿佛自己舞起了波濤。在此大好春光之中卻不能盡情享受,其中原因在尾聯道出。尾聯重申“客愁”。杜甫早就有計劃出川,滯留夔州實屬不得已。夔州是出川的最后一站。作者此時近鄉情怯,面對巫山,更覺其高峻險阻,也更覺故鄉山水的可親。

背景

此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春,時杜甫居夔州。詩人旅居江峽,見蠟梅乍開,頓生故園之思,遂作此詩。

名家點評

〔元〕方回:起句十字,已盡梅花次第。(《瀛奎律髓》)

〔清〕楊倫:不貪寫梅,從江上著眼,是為高手。春江微波,正與梅相漾發。五、六對句,正以不粘煞為佳。(《杜詩鏡銓》)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發時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注釋

春盤:古代風俗,立春日以韭黃、果品、餅餌等裝盤,饋贈親友。

生菜:即韭黃。

兩京:即長安、洛陽。

行白玉:行,賜予。古代立春前皇帝會向大臣賜春盤。

歸定處:歸宿安身之地。

簡析

首聯由立春日眼前春盤上的細生菜,回憶起往年太平盛世時,兩京立春日梅花怒放的美好景象。頷聯因家國的處境而悲傷,以往立春的時候,兩京熱鬧非常,時過境遷,國家動蕩不安,讓詩人悲傷不已。頸聯視線又回到現實,詩人面對巫峽中那滾滾而來的冰冷江水,悲愁滿懷。悲愁之余,想到自己的處境和前途,自己歷經戰亂,漂泊他鄉,“此身未知歸定處”,自己萍蹤難定,前途渺茫,只好“呼兒覓紙”,寄滿腔悲憤于筆端了。全詩展現了在封建時代,一個命運坎坷、前途未卜的正直詩人形象。

背景

杜甫在寓居夔州時所作,離安史之亂結束不過數年。

雪岸叢發,春泥百草生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唐·杜甫

湖闊兼云涌,樓孤屬晚晴。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

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注釋

闊:與“孤”對照。

屬:當也。

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

謝宣城:《謝朓傳》:除秘書丞,未拜,仍轉中書郎,出為宣城太守。

敢違漁父問:引自《楚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漁父見而問之。”

從此更南征:引自《離騷》:“濟沅湘兮南征。”

簡析

首聯描寫洞庭湖之景。頷聯寫出了詩人把自己比作東漢時的名士徐稚,把裴使君比作禮賢下士的陳蕃,可以看出詩人在岳陽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詩人此時對裴使君能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也許裴使君沒有看出詩人的意思或者領會了而裝作不知,總之,詩人很快離開了岳陽奔向衡州。

裴使君款待了詩人,且陪詩人登樓遠眺。但僅僅因為這點就妄加頌辭,恐怕不是詩人一貫的作風。從詩中可以看出,裴使君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應該對詩人禮遇、關照、撫慰,甚至起用。但詩人與裴使君不熟,對裴使君的為人還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詩的結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

背景

大歷四年(769)春,杜甫陪當地裴使君登岳陽樓賞景,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

名家點評

〔清〕仇兆鰲:一日之間,陰晴迭換,亦見登眺之久,黃生謂可當岳陽樓圖是也。(《杜詩詳注》)

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至后

唐·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

注釋

劍南:這里指蜀地。因在劍門關以南,故稱。

青袍白馬: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

金谷銅駝:金谷園、銅駝陌,皆洛陽勝地。

棣萼:比喻兄弟。

簡析

首句準確地寫出了冬至后的特點,白天開始越來越長。詩人寫此詩時,遠在劍南,所以思念洛陽。詩人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洛陽度過的,而且他和李白也是在此相識。

“青袍白馬”指的是詩人當時的處境,只是一個閑官卑職。“非故鄉”,并不是指洛陽不是詩人的故鄉,而是說洛陽的金谷園、銅駝陌等風景經歷了安史之亂之后今非昔比。

“棣萼”由景寄情,表達對遠在洛陽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愁悶的詩人本想寫首詩來排遣,沒料到反而更覺得凄涼。

背景

杜甫寫此詩時,正在劍南朋友嚴武那里做幕僚,雖蒙器重,但有志不得伸,有鄉不得歸,身在四川,心在洛陽。

名家點評

〔清〕仇兆鰲:金谷銅駝,洛陽遭亂矣。因梅花而念棣萼(兄弟),總是觸物傷懷。(《杜詩詳注》)

市橋官柳細,江路野

西郊

唐·杜甫

時出碧雞坊,西郊向草堂。

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

傍架齊書帙,看題減藥囊。

無人覺來往,疏懶意何長。

注釋

碧雞坊:在城都之西南。

市橋:沖星橋,在今成都市西南四里。

帙:書衣。

簡析

“市橋”是視覺之美,“梅香”是嗅覺之美,詩人看到西郊沿途的細柳,聞到路邊飄來的梅香,從視覺和嗅覺的不同感官表露出自己的愉悅之情。

在西郊的草堂里,詩人平日里整理書籍,檢視藥囊,生活顯得清幽、閑適。

“覺”字為“察覺”“發覺”之意。沒有人察覺有人與自己相來往,也沒有人察覺自己與別人來往,表現了詩人內心的閑適與愉悅之情。

這首詩寫詩人悠閑、懶散的生活狀態,表達了詩人在這種生活狀態下的閑適愉悅之情。

背景

乾元二年(759),杜甫棄官于這年年底到達成都,在成都西郊蓋了一所草堂,開始他最后一段“漂泊西南”的生活。此詩就是在這期間所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城市| 锦屏县| 靖西县| 黔南| 积石山| 天气| 普格县| 农安县| 盐池县| 宕昌县| 罗源县| 台湾省| 肃北| 恩施市| 芒康县| 海淀区| 阜宁县| 渭源县| 互助| 东乡族自治县| 大冶市| 前郭尔| 罗定市| 南京市| 浦东新区| 新巴尔虎左旗| 凤翔县| 禹城市| 来安县| 灌云县| 京山县| 海原县| 长治县| 汾西县| 长岛县| 新丰县| 韩城市| 无为县| 龙川县| 钟祥市|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