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花令·梅(中國文化·古典詩詞品鑒)
- 素心落雪編著
- 741字
- 2019-02-21 10:56:16
岑參
岑參(約715—770),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其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象豐富,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巧能陌上驚楊柳,復向園中誤落梅
裴將軍宅蘆管歌
遼東九月蘆葉斷,遼東小兒采蘆管。
可憐新管清且悲,一曲風飄海頭滿。
海樹蕭索天雨霜,管聲寥亮月蒼蒼。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斷腸。
遼東將軍長安宅,美人蘆管會佳客。
弄調啾颼勝洞簫,發聲窈窕欺橫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將蘆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驚楊柳,復向園中誤落梅。
諸客愛之聽未足,高卷珠簾列紅燭。
將軍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注釋
蘆管:北方少數民族管樂器,截蘆葦管制成,類于篳篥。
海頭:遼東近海,故有此稱。
雨:動詞,降下。
白狼:白狼河,今遼寧大凌河。
玄兔:又玄菟,東漢有玄菟郡,在今沈陽市東。
啾颼:象聲詞,指蘆管之聲。
楊柳、落梅:既指楊柳和梅花,又指古樂曲《折楊柳》《落梅花》。
簡析
開頭四句寫蘆管的產地和聲音特色。蘆管的清悲,透露出邊地的凄涼。接著四句繼續寫蘆管聲音的清悲,用海樹蕭條、嚴霜滿天、月色蒼蒼的景象襯托蘆管聲,以襯托遠離故土、久戍邊地的士卒的憂愁心情。
接著十二句寫在酒宴中欣賞蘆管吹奏。“啾颼”“窈窕”形容蘆管聲之美,不僅使《折楊柳》《落梅花》等名曲為之遜色,而且使陌上楊柳、園中梅花為之而“驚”“落”,突出了蘆管曲調的無與倫比。最后四句仍以時間為線索,寫夜深人靜了,但賓主都未盡興,進一步突出蘆管曲調之動人。詩歌也就在這無休無止的蘆管曲調中結束。
背景
乾元年間(758—759),岑參任右補闕,一天參加一裴姓將軍的酒筵,欣賞了蘆管演奏而作此詩。